贸易:优惠、特权VS比较优势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到底是一国基于优惠而提供给另一国的产物,还是基于比较优势的产物?在历史上,因为贸易的性质而产生的争议及由此所带来的影响,本身可能就值得我们重视。
在历史上,在中国世界秩序崩溃之前,贸易从来就是作为一种特权和优惠而存在的。
中国世界秩序是建立在伦理与文化的基础上,是按照中国儒家伦理规范与中国国内治理的模式建立的。在这样一种秩序中,中国居于核心地位,其它的成员附属于中央大国。因此,其就体现出一种优越性与层次关系。这个体系的运转,主要靠“朝贡制度”来维护。而在朝贡体系中,附属国通过向中国纳贡,就取得了在边界和京都进行贸易的特权。其他国家要想获得这种权利,也需要建立在中国赏赐的基础之上,如清朝时期的“广州十三行”。
而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自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之后,英国就主张贸易上的比较优势对发展贸易的双方都有裨益,并进而构成了其文化和传统的重要部分。斯密也因此在英国有很高的地位。例如,当1787年皮特举行盛大晚宴,其被应邀参与时,英国首相在入席时转向他说,“您先坐下吧,先生,我们都是您的弟子。”
传统,往往意味着是一个民族、国家或一个集团的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文化特色的集中体现。它“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因传统而导致的冲突,实质上就是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冲突,很难具有可协调性。中英对于贸易的不同立场,本质上均根源于各自的文化传统,反应了二者对于世界的不同立场与观点。
英国传统与中国世界秩序围绕贸易问题冲突的第一次在官方层面集中爆发,源于马戛尔尼1793年访华。
马戛尔尼访华实际上带着多重使命:表面上的使命,是给乾隆皇帝祝贺,正式的使命,是说服中英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背后的使命,则是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使鸦片贸易合法化甚至是马戛尔尼此行的最重要的使命。原因就在于:当时中英贸易严重失衡。当时的英国贵族,对于来自于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有着大量的需求。这些物品,在当时都是高端奢侈品(原因很简单:主要是通过海陆运输,同时产量有限,能够成功运到英国的货物很少)。而当时的中国,“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自给自足的小自然经济,内部自我循环就足够了,基本不需要他国的物品。这直接导致:为了从中国购买这些高端奢侈品,英国从全球其他各国所掠夺的黄金和白银,最后又源源不断地流向了中国。中英之间的货物与货币流动都是单向的,是一边倒的。此种单向流动对于当时即使号称“日不落”的英帝国而言,也是一桩“承受不起”的负担和压力。贸易严重失衡对于任何一方而言,其实都是极为危险的事情。
而在这种严重贸易失衡的状态中,英国“发现”了唯一有可能改变中英贸易严重不均衡的“商品”:鸦片。由于当时的中国,上至达官贵族,下至平头百姓,只要手头有点钱,几乎都好这一口,中国对鸦片有着巨大的潜在贸易需求。
然而,一方面,由于鸦片贸易不能“合法化”,另一方面,即使合法化(或非法状态),都只能通过有限的渠道(十三行)在短期内进行,在如此限制的背景下,要想通过鸦片贸易改变中英贸易不均衡的状况,几乎是不可能的。唯一可能的路径,就是让鸦片贸易合法化,并让中国扩大进口渠道。
由于马戛尔尼受过职业的外交训练,他知道如何在每一个细节上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完成自己所担负的使命。为了完成前述使命,马戛尔尼首先需要给中国统治者传递彼此地位平等的观念。为此目的,为了凸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他煞费苦心地在给皇帝的礼品清单中用中文自己给自己封了一个头衔:钦差。马戛尔尼首先试图在中国传统中解决问题。其显然传递了一个善意的信号。
可惜的是,对于马戛尔尼的“煞费苦心”,乾隆皇帝并不领情。其在其臣下的奏折中批示道:“此不过该通事仿效天朝称呼,自尊其使之词,无论该国正副使臣总称为贡使,以符体制。”同时,为进一步挫其此“野心”,清廷在其所呈礼物上标上“贡物”名称,使团旗帜前也打上“英吉利贡使”字样。在清朝统治者的眼中,英国与以前的属国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同样是为赏赐与保护而来。在清朝统治者的心目中,你马戛尔尼要贸易又不俯首称臣(马戛尔尼拒绝在拜见皇帝时行三跪九叩之礼),接受赏赐又不寻求保护,那来我中华帝国干什么。
显然,贸易在清政府的心目中,贸易从未被视为一种平等的权利,而是“天朝大国”对其“藩属”的一种恩赐。在他们看来,世界是中国文化的延伸,其他国家是不可能享有与自己平等的地位的。想在平等的地位上与自己进行贸易往来,完全是“痴心妄想”“白日做梦”。
因此,二者在这里使用着不同的“语言”:一种属于英国传统,一种属于中国传统和中国世界秩序。中国认为自己的文化从本质上就高人一筹。贸易是自身文化和地位的延伸,是赏赐的产物。英国说自己的文化优秀,因为这是现代的,是建立在精通贸易之道的基础上的文化。比较优势是贸易存在和发生的基础。这两种语言无法沟通。双方都互相瞧不起。二者的冲突不可调和,除非一方处于绝对支配地位。
而这,也与后来所发生的鸦片战争“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