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易拉罐是我见过最反人类的设计

世界知识局 世界知识局 2022-03-21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身边的易拉罐一个接一个,都悄悄变了。

过去喝饮料,总觉得铝罐的就是比瓶装的好喝。别的不说,易拉罐开盖时“嘭—呲”的一声脆响,气泡争先恐后地炸开……光这个声音,就足够振奋人心。

趁着开罐的余音还没消散,赶紧一口滋溜下去,小气泡还在舌尖跳舞……

一个字,爽。

但这种快乐,只存在于记忆中了。

如今的便利店里,拉环向外开的易拉罐越来越少。

可乐、雪碧、芬达御三家,都拉环改成了往里摁的设计,要小心翼翼地摁半天才能打开,用着说不出的别扭。

少了激情不说,关键是这玩意儿真的卫生吗?


内摁式易拉罐

连环杀手的秘密武器?

第一次看到往里摁的易拉罐,我想起了小时候看的一个脑筋急转弯:

有个连环杀手潜入了一艘豪华游艇,随机杀死了艇上一半人。他是怎么做到的?

答案:他在所有的易拉罐罐口都涂上了毒药,而这艘船上的易拉罐有外拉也有内摁的。所以,拿到内摁易拉罐的死了,拿到外开的则幸免于难。

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

嗯?那为什么不直接涂在罐口?这样一来所有对嘴喝的人不都死翘翘了?

没想到,这个有点离谱的脑筋急转弯的背后,居然存在着“真实事件”。

日本毒可乐杀人事件,发生于1970年代的东京街头。

凶手将混有剧毒物氰化钠和可乐和10日元硬币一同放在品川车站附近,吸引途径的路人喝掉,导致中毒身亡。

据称,这一事件直接或间接地夺走了3条人命。而且,同一年还有人在东京车站附近发现了40盒有毒巧克力,盒内印着“天诛自大傲慢的日本人”,一时间人心惶惶。

这个案子,至今没破。

 这里是第一起事件发生的电话亭

不过很遗憾,这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案子,和易拉罐一点关系都没有。

凶手作案的武器,是玻璃瓶装的可乐。

玻璃瓶的瓶盖看似紧实,其实很容易被撬开再复原。把氰化物倒进可乐后,再把瓶盖拧紧,造成了未开封的假象。

想想也是,易拉罐拉环上撑死能带多少毒,怎么可能一下子就达到致死剂量?脑筋急转弯还是不能当真啊。

相反,这个案子还助力了易拉罐的推广:事情发生后,日本人都不敢喝瓶装可乐了,商家就把自动售货机里瓶装的可乐换成了易拉罐装。毕竟易拉罐被打开之后很难再恢复原样,更加安全。

杀人这口锅,易拉罐背得实在是有点大了。

不过话说回来,之所以能有这类谣言,背后是人们对于内翻设计的不满和担忧:

易拉罐罐口长时间暴露在外界,在存储和运输中难免会沾染细菌。

虽然不至于导致中毒身亡,但是传播疾病这个锅,没跑了吧。


鼠尿易拉罐真的存在吗?

2010年,有传言称,广州花都一名女子喝了3罐可乐后死亡。

中毒的原因就是易拉罐——易拉罐的盖上有老鼠尿,受害女子嘴对嘴喝可乐时,把鼠尿携带的细螺旋病毒也喝了下去。

虽然并没有说明到底是那种易拉罐,但是从大家的反应来看,似乎默认了是往里摁的那种。

这则新闻在当时流传得极广。很多小朋友想买罐装饮料时,都会被爸妈警告“当心喝掉老鼠尿!”,然后被强拉着走开。

不过很遗憾,这则童年阴影,也是假的。

老鼠尿中的细菌,主要是钩端螺旋体,分为致病性和非致病性。老鼠如果感染了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排出来的尿液里会含有病原体,会将钩体病传播给人类。

但是,钩端螺旋体没有水很难存活。感染钩体病的病例,也往往接触过有水的环境,比如在水田里耕作,或者遭遇洪涝灾害之后。

而易拉罐的表面长期保持干燥,这种细菌要在易拉罐上存活下来,可能性微乎其微。

再者,钩端螺旋体通常都是经过皮肤或粘膜的破溃进入人体。除非口腔等消化道长了溃疡,否则不会通过消化道传播。

因为接触了灌装饮料上的老鼠排泄物而引发出血热,这个可能性倒是存在。
但一方面,这样的案例实在少之又少,以至于专家都无法确定原因;另一方面,出血热不算什么高危险的疾病,可以完全治愈。

再查查英语网站,会发现这居然还是一则舶来的古早都市传说。

上世纪90年代,这个故事就在美国出现了,主人公是一名夏威夷的男性仓库管理员;

21世纪初,不幸喝下鼠尿的就变成了比利时的一名女子。

2005年,主人公又回美国了,不过这次去的是德州北部。

2010年,来到了咱广州花都。

除了主人公变来变去,其他情节都一模一样。不过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罢了。

2010年左右,我国开始大规模使用内翻式易拉罐。从一开始,消费者对它就没好印象,大肆诟病卫生问题:

易拉罐罐口长时间暴露在灰尘和细菌里,脏东西还不都进饮料啦?


然而诟病了十来年,内摁型的易拉罐越来越普遍,消费者也没有用脚投票,弃罐装饮料而去。

既然它这么不好,为什么还是能把以前的分离式拉环给替代了呢?


分离式拉环

毛病比你想得还多

之所以现在普遍用内翻拉环,不是它有多好,而是以前的分离式拉环更差。

分离式拉环的第一种罪,是危险。

很多外国人有一个奇怪的习惯,就是打开易拉罐后直接把拉环丢进罐中,然后再喝掉里面的东西,有时候顺带着就把拉环一起喝下去了。

易拉罐多为铝制,铝很难被x光检测到,寻找拉环的难度比较大。锋利的尖角容易刮伤食道壁,甚至危及生命。

1974年,《纽约时报》就报道了误吞拉环的危险。

那么,对于咱不爱把拉环塞进饮料的中国人来说,是不是就安全了呢?

并不是这样。小小的拉环很难清理干净,小孩子会对这种亮晶晶的东西充满好奇,捡起来就吃的例子并不罕见。

1976 年,《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了一篇儿童误食拉环的论文,记录了7名婴儿误食拉环后的病例,最严重的是拉环进入食道后伤到了动脉,导致流血过多而死亡。

除了小孩会误食,动物也会误吞被人随意丢弃的拉环。

就算是成年人,也被拉环锋利的边缘剌伤,或者在海滩赤足行走的时候遭遇血光之灾。

1975年,内翻式拉环被发明出来,来取代造成了诸多麻烦的分离式拉环。

拉环拉起时开口并不从盖上脱落,而是被推入罐内,避免了伤人和污染环境的问题。

从回收的角度来讲,内翻式拉环也对环境更友好。

易拉罐是铝做的,而铝是非常好的回收材料,日本铝罐的回收率可以达到97.9%。分离式拉环丢掉后不利于回收再利用,而内翻式拉环始终与易拉罐连为一体,便于回收。

根据2008年的一篇报道,中国的可口可乐公司年产易拉罐饮料35亿个,每一个拉环的铝是0.35克,采用内翻式拉环后,一年可节省超过1200吨的铝材。

分离式拉环虽小,但却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进步。

1935年1月24日,第一瓶罐装啤酒问世。

与玻璃瓶相比,这种密闭圆柱体的包装便于运输和存储,消费者也不用额外支付玻璃瓶需要的押金,发售之后就广为流行。

但问题在于,没有拉环。

人们要随身携带开罐器,用锋利的那端在罐子上挖一大一小两个三角形。大三角形用来倒啤酒,小三角形让空气进入,便于液体自由流动。

如果忘带开罐器,又想喝啤酒呢?

1959年,一个叫弗雷兹的人和朋友聚会时,忘带了开罐器,不得不使用汽车保险杠。

体验过保险杠开罐之后,他终于发明出了易拉罐。

 谢谢你,弗雷兹!

如今,抱怨拉环的人,早已对开罐器造成的痛苦缺乏了解。

而在开罐器发明之前,打开罐头的难度,更是指数级的上升。

看日剧的人,不少都知道罐头和开罐器的哲理:罐头是在1810年发明出来的,而开罐器的出现却在1858年。这说明有时候,重要的东西往往会晚出现。

按照重要东西来迟一步的道理,说不定多少年以后,就会有完美易拉罐呢。


参考资料:
扬子晚报.易拉罐沾老鼠尿成“夺命饮料” 这条谣言已传了16年

南方都市报(广州).网传广州女子喝易拉罐死于鼠尿 专家:可能属实

经济观察报.可口可乐瘦身:一个拉环的经济价值

JAMA.Aluminum "Pop Tops"A Hazard to Child Health

NYT.Swallowed tabs on cans a danger

Wikipedia.Drink can

Wikipedia.青酸コーラ無差別殺人事件


作者 | 小卡

编辑|喜旺
RECOMMENDED
局|长|精|选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