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冰球,真正的冰血运动

世界知识局 世界知识局 2022-02-27
2月6日,随着《喀秋莎》的旋律在五棵松体育馆响起,象征和平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却突然弥漫起了一股火药味。
在当天的女子冰球比赛上,美国队与俄罗斯奥运队出现了严重的肢体冲突:在拼抢中,美俄队员发生推搡,场面一片混乱,随后竟开启了拳击大战。
昨天,在男子冰球揭幕战上,俄国人又跟瑞士国家队干了起来。

不过,冰球爱好者们对此可谓见怪不怪。毕竟,打架是冰球运动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开始就是。

冰与血之歌
有记载的第一场室内冰球比赛,便与暴力一词脱不开干系。
1875年3月3日,冰球之父詹姆斯·克赖顿在魁北克省的维多利亚体育馆举办了一场冰球比赛。
裁判宣布胜负后,当地滑冰俱乐部的小伙们冲进溜冰场,对冰球运动的横空出世表达强烈不满。
“这儿是溜冰场,你们在这打曲棍球,要是把冰面给砸坏了,谁来负责任?”
简而言之一句话,臭冰球的,滚出咱们花滑的尊贵场地。
随即,大战一触即发。根据当地媒体的报道,双方战士们“小腿和头部受到重创”,体育馆中“长凳被砸得稀巴烂”,女观众们“仓皇逃窜”。
前辈的双手已经沾满鲜血,后辈们没必要假装和平。百余年来,冰球运动员们持之以恒地谱写着一曲冰与血之歌。
如果你看到有球员突然扔掉球杆,摘下手套,开始撸胳膊挽袖子,那意味着好戏即将上演。
与拳击擂台不同,冰球的场地相对较滑,运动员们想要一展身手,保持平衡是最大难题。
因此,他们的第一招往往是出手控制住对方的身躯,形成连体之势。这样哪怕摔倒,也能跟敌人同归于尽。
当然,这也是为了方便瞄准,为接下来的重拳出击做铺垫。
冰球选手一般体格健壮,这个重拳也是真的不轻。但凡挨了一炮,要么鼻青脸肿,要么头破血流。
受外伤算你幸运,真正的倒霉蛋都得去看内科大夫。
Steve则是这些倒霉蛋里的最强王者。在2004年温哥华加人队和科罗拉多雪崩队的比赛中,Steve的球衣被敌队的Todd抓住,随后后脑勺挨了一拳,直接脸着地昏迷在冰面上。
这还没完,Todd紧接着来了一出泰山压顶,把Steve死死地压在身下,不给他任何回光返照的机会。
如果仅是如此,Steve或许也只是伤筋动骨一百天罢了。但Steve的队友却送来“神助攻”:他们为了给Steve报仇雪恨,接连压在了Todd身上,这招叠罗汉最终让Steve检查出三处颈椎骨折和脑震荡,他也因此结束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Todd搞偷袭,自然是不讲武德。不过在冰球的江湖上,只是动手动脚,已经相当文明了。
资深的冰球武者绝不满足于拳打脚踢,只要紧握手中的球棍,打出刀光剑影的效果不是完全没可能。
2000年,波士顿棕熊队的Martin在比赛即将结束之际,由于想起之前的某次失误,急火攻心,猛然挥舞球棍击中了温哥华加人队的Donald。
赛后,他被判处使用武器袭击罪,收获了18个月的有期徒刑。
1v1的高手对决固然好看,但精彩的团战显然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在冰球比赛中也是一样,群架往往更容易载入史册。
2010年,在一场大陆冰球联盟(前身为俄罗斯冰球超级联赛)的比赛中,两支毛子球队好像误以为自己参加的是拳击比赛,在开场4分钟直接进入了战斗状态。
几乎所有球员都参与了这场大战,多达33名球员被判罚,双方教练也被驱逐出场,最终球场上只剩4名选手。
裁判看着冷清的体育馆,只能尴尬地叫停了比赛。

而冰球史上最宏大的战斗场面,也是出自战斗民族之手:在1987年的一场世界青年冰球锦标赛中,苏联队和加拿大队的球员爆发了一次持续20分钟之久的斗殴。

 白帝圣剑!

裁判见势不妙,立刻上前拉架。但苏联运动员并没有停止的意思。最后,裁判通过关闭球场的灯光强行中止了比赛。
赛后大家才发现,苏联运动员不停手,是因为消息闭塞,不了解冰球打架的潜规则。
是的,你没看错,在冰球赛场上打架,需要遵守一定的规章制度。

打架亦有道
为了让球员发泄掉过剩的精力,避免造成更严重的伤亡,NHL决定,要让冰球场上的打架按照规则进行。
如果你稍作观察,便会发现在每次冰球斗殴的现场,都会有一个穿的像斑马一样的人在旁边观望。
事实上,他并不是在看热闹,而是在利用自己专业的裁判知识对现场情况进行判断:谁先打的,用什么打的,打得狠不狠?这些指标决定了打架结束后对参与者的判罚。
由于冰场上打架事故实在太多,严重影响了正常比赛,NHL(国家冰球联盟,相当于冰球届的NBA)决定:必须要管一管了!
1922年,NHL发布了第一条关于打架的规则:参与打架的双方,都将被判处5分钟的停赛。
经过修修补补,时至今日,关于打架的规则越来越完善。在NHL规则手册中,有21条规则全方位地从人数、场地、装备乃至衣着上对参与打斗的运动员进行了限制。
总之,打架要按照基本规则、按照体育精神来进行。
首先,单挑是可以接受的,群殴是明令禁止的。“当打架发生时,所有未参与打架的球员应该回到他们的球员区。”你可以看,可以呐喊,但绝不能尽自己的一份力。
其次,球员在打架前必须扔掉冰球棍和手套,但得把头盔戴好——安全第一、打架第二。
最后,你可以下手,但不可以下死手。如果对方已经处于无防御的状态,或是不愿继续战斗,你需要立刻收手。否则不仅有可能面临禁赛的处罚,还有可能被以故意伤害罪起诉,在监狱里度过余生。
虽然规则已经如此完善,但对于只想打球不想打架的实力派球员来讲,冰球场上的暴力还是常常让自己头疼——打输了进医院,打赢了被停赛,总而言之就是耽误赢球。
于是,冰球队的老板们就想出一个小妙招:为什么不能专门招一个负责打架的,既能保护我方球员,还能解决对方高手?
于是,被称为“执法者”的角色诞生了。
在电影《冰球坏小子》中,主角道格便是一名执法者。本职保安的他,仅仅因为身体素质过硬,就被招进了冰球队。而他在场上的唯一任务,就是把敌队的执法者打晕。
运动员打冰球,执法者打执法者,二者互不干涉,颇有一种圈地自萌的感觉。
而观众也乐在其中:普通的冰球运动员打架,不过是一些三脚猫功夫的菜鸡互啄。但执法者专为打架而生,有些甚至是拳击、摔跤出身,看他们打架那才是视觉盛宴。

 这不比《武林风》好看?i了i了

“执法者打架的环节是冰球比赛的高光时刻,相当于超级碗的中场休息,比赛本身在打架面前黯淡失色。”
“我从不是为了看他们打冰球,球那么小谁能看到,我就是来看执法者打架的。”
“花冰球的票价,就能看到WWE的表演,还是在冰上的,那叫一个地道。”
执法者逐渐成为一种文化,引领一种潮流。
著名执法者Derek在退役后办起了斗殴青训营,主讲如何在冰球赛场上将对方一拳打趴,意图将执法者精神薪火相传——斗殴要从娃娃抓起。
还有人直接对冰球运动取其糟粕,去其精华——把各大球队的执法者聚集起来,让他们来一场纯粹的斗殴。
游戏行业也紧随其后,一套冰球版本的球星卡横空出世,不过只有执法者角色。
再这样下去,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冰球打架能像摔跤和拳击一样,成为一项真正的运动,甚至进入奥林匹克的殿堂。

互殴是把双刃剑
不过,如此暴力的活动,反对者自然也不在少数。
毕竟现在是文明社会,在众目睽睽之下打架斗殴,不免给人一种穿越回古罗马斗兽场的错觉。
国际冰球联合会主席勒内·法斯尔便直言:斗殴行为不被现代文明所认可。
医学界也对冰球场中的暴力颇有微词,在他们看来,斗殴不仅会给球员造成肉眼可见的伤害,还会给球员——尤其是执法者留下隐性的后遗症。
这并非空穴来风,前面提到的那位办斗殴青训营的著名执法者Derek,28岁时便英年早逝。
尸检报告显示,由于比赛时经常被打成脑震荡,他的脑组织受到了严重损害。“就算活着,也是个痴呆。”
既然打架害处如此之多,为何不将其禁止呢?
首先肯定是资本的原因:冰球比赛作为商业赛事,需要经由电视台进行转播,而一旦运动员们打了起来,收视率自然就会节节高升。这也是为什么你在不追求收视率的冬奥会赛场上,很难看到明目张胆的执法者对决。
但更重要的理由,其实是为了保护球员——通过允许球员打架,保护球员的生命。
要知道,冰球跟篮球、足球、橄榄球等强调身体碰撞球类运动一样,双方球员在紧张刺激的赛程中,经常“一言不合就开干”。
但与其他球类不同的是,冰球运动员身上自带锐器,也就是脚上的冰刀。
冰刀并非平底,而是中间凹陷,两边开刃,十分锋利。因此如果在冰球场上毫无节制地乱打一通,很容易被冰刀割得皮开肉绽。
哪怕是在现代冰球比赛中,选手被冰刀割喉的案例也比比皆是。
在远古冰球时期,选手们更是拿命打冰球:仅在1904年,加拿大就有4人死于冰球比赛。
因此,冰球官方允许打架,其实是给情绪高涨的运动员们一个宣泄口。而有赖于规则的制定,这种宣泄的程度可以得到控制,从而避免惨案的发生。
或许正如卢梭所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以为自己获得打架自由的执法者们,其实陷入了自己感受不到的桎梏。
而随着近年来冰球运动越来越去暴力化,这些因暴力接触冰球运动的运动员们,又该走向何方呢?

作者 | 骡子马

编辑 | 王动
RECOMMENDED
局|长|精|选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