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上新闻的新规并不算多,像3月1日新实施《民用建筑通用规范》登上热搜,更是少见。有业内人士将其解读为:购房者将为房子的外墙埋单,公摊面积又增加了。事实上,《民用建筑通用规范》是建造标准,用于房屋施工,与购房者关系不大。《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才真正规定公摊,仍然有效,并没被取代。混淆二者的业内人士不止一个,但这并不能说他们不专业。事实上,各种各样关于公摊的规定,即便专家看了,也会头脑发懵找不到北。模糊,才是中国式公摊的最大特色。而在可预见的将来,如不取消,公摊面积,很可能会越来越大。天下苦公摊久矣
公摊这个话题,网上吐槽不绝于耳,几乎每年都要被拿出来讨论。2018年,青岛李女士全款购入一套110平米的住宅,买房时,销售人员几次为她扎预防针,表示房子是55层超高层建筑,有避难层,有很多电梯,公摊面积占到31%。
〓高层住宅在美国并不常见。由雅马萨奇设计的高层公共住宅Pruitt–Igoe,1950年代建成不久就变为摩天贫民窟,最终被爆破拆除
心理预期被充分拉低的李女士爽快签了合同。然而三年后,收房时刻,她还是破防了。买房合同上建筑面积110平方米,套内面积75,实际测量下来,能用的只有61平米,全屋近一半面积给了公摊。明明可以抢钱,但开发商还是给了60平米房子,可以说非常慷慨了。
〓北京朝阳著名打工人聚居地北京像素,作为高层商住小区,这类房子公摊往往大得离谱买期房好似举行一场包办婚姻,一切谎言都在揭开新娘盖头时被揭穿。而此时此刻,身为媒婆的房地产销售早就拿上提成永远失联。好像公摊面积从来都是无良开发商坑害消费者的工具,但事实恰恰相反:时间是1960年代,与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销售方式不同,彼时的香港因为制度问题,土地和楼宇只能单独拥有,买楼都是整栋买,即便后来有了变通做法,也至少要买一层楼。如今香港人把买房说成“买楼”的习惯,便由此而来。
〓互联网盛传公摊由李嘉诚发明,李超人在这件事上,真的是躺枪了这种销售方式下,走廊、楼梯等等公共面积都是屋主的,不需要和他人分享,只需要单独所有,自然没有公摊。但也就此产生问题,绝大多数人买不起房,只能当租户被二房东割韭菜。随着移民涌入住房紧缺,到霍英东建起九龙第一高楼香槟大厦,决定把房屋继续分割成“户”销售。
减小单位当然是为了好卖,为自己赚更多的钱,但对工薪阶层来说,这也是除了走上犯罪道路外,买房的唯一方式。答案是只能由大家均摊,共同共有,所有人都是这块地的主人,都为公共区域付钱。按照相关规定,公摊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电梯井、楼梯间、过道、管井等设备。二是建筑内的分隔墙与外墙的一半。(小区花园不算公摊)如果不想细究,可以简单比喻:买房就好像买月饼,连盒子带月饼,都算钱。能吃的部分,才是实际套内使用面积,也就是月饼本身。
就像早年间的月饼包装只有牛皮纸,最初的公摊,还没有今天这样夸张。1970年代的香港,公摊面积平均只占房屋的7%,到了2010年,平均一间屋子已有22%是公摊面积。中国大陆的房屋也呈逐年上涨趋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消防标准不断提高。你可能会发现,许多新建的房屋,以6层、11层、18层、33层封顶。这样做,是因为房子修到7层,里面必须加装电梯和楼内消防栓。19层以上,一个单元要两部电梯,34层及以上的超高层建筑,中间还要避难层。多出的消防管道、电梯、避难层都要计入公摊,成本由业主共同承担。墙壁和柱子同样会挤占套内使用面积,为了承重,高楼的剪力墙和柱子都比矮层更厚更粗——一栋300米高的楼,单根柱子占地面积可达七平方,高层民宅,也不会低到哪里去。
〓图中最高建筑就是纽约超高层公寓432 Park Avenue,换到太平洋对岸,这栋细高大楼的公摊恐怕不低于六成总得来说,房子越新、建筑越高,同等建筑面积下的得房率越低。但这并非绝对,有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公摊具体应该算多少,有时连开发商自己都算不清楚。公摊数据不透明,让业主时不时与开发商对簿公堂。1994年动工的南方某地嘉莲大厦,业主与开发商关于公摊的纠纷持续了二十年,经历300多次诉讼,前后三次测量公摊面积,次次不一样。在某精英论坛提问“取消公摊,会怎样?”下有个回答:老板,你的这个150一斤的螃蟹怎么绑了这么多粗绳?
羊毛出在羊身上,很难把房价、物业费和采暖费高昂归结于公摊,但公摊一直是笔很难算清的糊涂账。有时设计时规划好的业主会所、人防工程会被部分不正规开发商偷偷计入公摊面积,并转租他人,收益自然归属开发商,一份东西,就这样不知不觉被出售两次。在业主共有电梯上播放的广告,收益多半没有回馈业主。
〓有时小区地下室也会被计入公摊。不仅如此,本应作为人防工程的地下室还被改为停车位出售,这种车位有随时被取缔的风险,原则上也不许安装充电桩公摊面积大的房子,往往并不好卖。二手房中介带客户上门,推开大门,肉眼可见的房子根本没有想象中的尺寸,客户顿时兴致寥寥:拜托我不管谁发明的公摊,能不能取消一下啊!要不然我单子没办法签啊!
被公摊折磨到咬牙切齿的中介人可能不知道,公摊的发源地香港,十年前就正式废除了公摊模式。新房按照实际面积标价,旧房按照建筑面积和使用面积双重标价。
2019年《住宅项目规范》征求意见时一度写到:住宅建筑应以套内使用面积进行交易。等到规范正式发布,此句又被删除。随后几年,几位有关人士接连提议“取消公摊”,认为公摊面积缺乏法律依据和制度约束,建议国家取消公摊面积,可以将实际的公摊面积成本核算到实用面积之中。大家恨不得化身千足虫,举一千只手赞同,可惜议题并无下文。怎样买房,公摊最小?
中国小区,常见一层有一层无的凌乱错层阳台,路人时常对此感到疑惑,就不能让每家都有一个阳台吗?赠送是开发商规避土地容积率限制(一块土地上房屋的建筑面积有规划上限)的擦边球,但这对业主,的确是实惠:赠送面积不计入建筑面积,也就不算公摊。一间屋子,真正属于业主自己的面积,要在建筑面积上做加减法:业主可得的面积=房本上的建筑面积-公摊面积-套内墙体面积-烟道和管道+赠送面积根据公式,想要得到更多的实用面积,有且只有一条路:买大户型。这意味着更高的装修费用,更多的水电费和物业费,以及雇佣一个像我这样时刻想着入住豪宅保姆间的保洁小弟。过去最常见的赠送面积,是用石膏板糊起来的假飘窗,砸掉后可以当做套内面积用。现在监管部门要求下假飘窗已经绝迹,如今看房时指着房子里的飘窗,得到的不会是售楼处心照不宣的微笑,而是一脸惊恐的劝阻:大哥,不能砸啊,一锤下去,房子就漏了。
而开发商为鼓励购房者选购容易漏水的顶楼和采光不好的一楼,也会附赠不计公摊的阁楼与地下室。在政策监管相对宽松的地区,如珠三角、闽南和四川,一间房子,可能会附赠数个装上玻璃就会变成室内空间的大阳台,而在监管严格的长三角,这种做法多半行不通。也是因此,这些地方实际得房率下降得更快。经验上,杭州市面积105平方米的新房,实际使用可能和房龄十年的90平老屋相当。
针对产权面积与实际面积货不对板,法律上留出了最后的救济途径:实际面积小于产权面积3%以上,可以要求开发商退房或双倍返还不足部分的房款。但一场涉及房产的诉讼,从起诉到终审判决被执行,需要数年时间。时间与精力不能被法律救济。在公摊面积快速上涨的年代,个人经验无可避免地会与时代脱节,买下一套房子到底能获得多少面积,与其相信销售员的介绍,不如相信自己的眼睛,选择购买现房。但不论通过买大房子摊薄公摊,还是选现房降低风险,都有一个共同前提:撰稿|杨吃草 宋可心(实习生)
1.《“公摊面积”这个坑,该填上了》.三联生活周刊2.《公摊究竟是谁发明的?》.石乐天
3.《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