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推荐 || 生态智慧思想引导下的长春市总体城市设计自然山水格局构建
何为智慧?在《博弈圣经》中,智慧被定义为文化进程中独创的执行力。在文化进程中的不同阶段,智慧可能又会拥有各类具化后的定义。在环境问题不断困扰人们的当下,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棘手的问题?一种新要求下的智慧便应运而生,即生态智慧。
生态智慧思想具体表现是怎样?其在实际中运用又是怎样呢?今天小编就将带大家了解一篇有关生态智慧思想运用于城市设计格局中的文章——《生态智慧思想引导下的长春市总体城市设计自然山水格局构建》。
欢迎大家点击阅读,在文末评论区跟我们分享您的看法!
生态智慧思想引导下的长春市总体
城市设计自然山水格局构建
赵宏宇1,2,范思琦2
[1.吉林建筑大学寒地城市空间绩效可视化与决策支持平台;2.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该文发表于《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有删节。
DOI:10.16397/j.cnki.1671-1165.201904053
以空间资源的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为核心的空间规划体系的颁布实施,为城市设计未来的发展,特别是对原有以塑造特色为核心的自然山水格局构建提出了新要求。而具备生态性、自适应性和高可持续性的生态智慧思想正是满足新要求的关键所在。
长春市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进行了生态规划及生态实践探索,是罕有的较早运用生态规划及生态智慧思想建设的城市。对此长春市总体城市设计将生态智慧思想作为重点引入本次城市设计实践,从而为新时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自然山水格局构建提供新样本。
本文通过解读新时期空间规划和总体城市设计对自然山水格局构建的新要求,基于生态智慧的特性解读,认知长春市生态智慧思想的萌芽与发展基础;以长春市总体城市设计自然山水格局构建为例,进行生态智慧思想引导的实践探索。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级探索趋利避害的自适应性原则、化害为利的地域生态原则、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原则在城市自然山水格局构建过程中的体现,以实现空间规划、自然资源、生态安全和风貌特色的有机融合。以期为新时期空间规划体系三区三线的划定提供思考及依据,为总体城市设计研究实践提供思路及技术方法上的突破。
空间规划;生态智慧;自然山水格局;高可持续性;长春市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代,自然山水格局作为总体城市设计风貌特色塑造的重中之重,不仅要体现特色,更要重视对生态的保护及恢复,让城市空间更具品质及内涵。2018年,国家正式组建自然资源部,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行“多规合一”。这一机构变革及新空间规划体系颁布对规划行业体系构建、城市设计及技术方法等产生深远影响,也对原有以特色塑造为核心的自然山水格局提出了新思考及新视角。
新时期空间规划体系对自然山水格局提出了更为明确的定位及具体要求,即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如何在保护中谋发展。《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文件中划定“三区三线”是最为核心的内容。统筹优化自然山水格局、落实农业与生态空间、划定生态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需要与之息息相关的城乡规划与风景园林专业逐步落实和研究出一套科学实用的自然山水格局底线管控模式。
新时期自然山水格局应以保护修复生态安全为底线设计、塑造城市风貌特色为工作目标构建。总体城市设计中自然山水格局的保护范畴主要是在人工环境的生态空间方面,依据城市特色划定山水资源范围。而新空间规划体系则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建立并优化生态屏障、廊道、网络,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恢复。此外,新空间规划体系是由多规融合下的整体规划,须秉持“综合性思维”,以人的需求和城镇发展协同的系统思维。能够满足上述新要求的正是当前学术领域研究热点中的生态智慧思想,能有效落实2035年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安全和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目标(图 1)。
▲图 1 新时期构建自然山水格局的思考
生态智慧思想的生态性体现在“天人合一”、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智慧。生态智慧最早由阿伦奈斯提出,是基于个体实现生态和谐或平衡的哲学,而东方生态智慧最早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体现天、地、人万物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这说明了人改变环境必须遵循自然法则,只有将保护生态系统作为根本,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生态智慧思想的自适应性体现在协调人水共生关系从而有效应对洪涝灾害、构建韧性城市。事实上,生态实践智慧自古以来一直引导着人类雨洪管理实践。生态智慧思想的高可持续性体现在遵循道法自然原则的一系列生产生活实践中,是“实现可持续性的关键”。从古到今已成功引导了大批具备高可持续性的风景园林优秀案例。
生态智慧思想的生态性意味着秉承自然万物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实现生态环境的永续发展;自适应性能指导韧性城市安全格局的构建,营造安全和谐的环境;高可持续性则是遵循生态系统的环境承载力,以低维护、低技术的方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生态智慧思想正是从“以道驭术”层面为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新空间规划体系下以人为本的高品质空间营造提供综合性方略。
早在20世纪30年代,长春作为罕见的、较早一批运用生态规划思想进行建设的城市,形成了以“流绿空间”系统为主导、特色鲜明的城市自然山水格局。其国内外鲜有的“圈层+楔形”的自然山水格局,以及“让大自然做功”生态智慧思想的生态系统,不仅为市民提供大量的公园和绿地,还为应对城市旱涝灾害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来,长春市政府和高校为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依托早期形成的流绿空间体系,基于行动纲领支持、实验室平台配合、实践项目落地等方面,在长春市开展诸多在地性生态智慧理论、方法与实践探索,强化了生态智慧理论向实践层面的转变。首先,在生态智慧思想思辨的顶层设计层面,继2016年同济大学颁布《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之同济宣言》之后,2018年联合长白山管委会(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严寒地区最典型的生态区域之一)、全球多所高校,在“生态智慧城镇”同济-吉建大论坛上正式发布《生态智慧城镇之长白山行动纲领》,共识性地提出“化害为利”“趋利避害”“普益众生”“守中致和”“天人合一”等生态智慧思想的关键指标,对生态智慧城镇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其次,通过中央财政部与教育部联合资助的吉林建筑大学寒地城市空间绩效可视化与决策支持平台,对生态智慧思想进行绩效分析。最后,2017年与2018年长春市分别被国家选中作为空间规划试点与城市设计试点城市,率先对新时期下国家部委提出的要求进行融合式探索,对生态智慧思想引导下的长春市总体城市设计自然山水格局构建展开实践(图 3)。
▲图 3 长春市总体城市设计自然山水格局构建框架
1.因地就势:构建调蓄旱涝的“提密+加点”绿楔网络
遵循大自然“势”的指引,例如水势、地势、城市发展趋势等,结合长春地形地貌、水系分布特点,因地依势构建水安全的海绵廊道。形成了“流绿穿城、绿楔入城”的抵御旱涝的调蓄空间。沿现状河流和街道加密海绵廊道,在大面积低洼区域建设绿色板块,以水系、绿廊链接板块,组成系统生态环网。
2.因地制宜:形成感知度高的多功能流绿空间
利用低技术化手段将水绿空间由单一功能转变为功能复合利用的生态景观空间,产生了良好的环境及社会绩效。利用长春市生态规划历史上保留的外围楔状绿地及城市公园,打造感知度高、平灾结合、具备多功能的亲水公园。将水、绿、风、氧渗透整个长春市区东部,依托可渗透到城市内部但感知度极低的城市外围楔状绿地,进行公园化提升,从而落实了市民可感知的多功能流绿空间。
1.以蓄治涝:重塑承载人文特色、生态效能的流绿空间
经典的流绿空间逐渐破碎化并被不断侵蚀,导致部分地段面临“逢雨必涝”的局面。它承载着生物栖息迁徙、防洪排涝、绿地公园、历史文化多种属性。因此,基于调蓄水量情景模拟分析对其恢复后绩效进行预测,以期实现洪涝灾害、人文历史、文化特色、生态智慧等综合绩效下化害为利的百年大计。2.化害为利:根据时效性优先原则恢复强调蓄力的历史水系
遵循化害为利的地域生态原则,基于水系调蓄力水平差异,对原有以易涝点为暗渠形式的局部段历史水系进行修复。根据“河网结构—降雨径流关系—调蓄能力理论”进行恢复后,得到长春市五条历史水系的恢复能够将其所在汇水分区的调蓄总量提高9倍。选定城市局部段黄瓜沟历史水系进行修复,形成了承载城市名片、历史文化、生物栖息等多种空间及文化属性的多功能复合型穿城流绿廊道。
秉承“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遵循人与自然共生原则,实现万物生态和谐,构建生态栖息水敏。在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构建生物安全格局,恢复城市生态效益。选取长春市三类代表性物种,以其生态安全格局的叠加结果划分为低、中、高三种安全水平,最终识别得到四轴、四核的生物廊道体系。
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在长春新区城市设计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探索及运用,在生态智慧思想引导下提出建立具有生态智慧、追求创新发展、打造国际乡梓的北方生态智慧创新城。本文所提出的生态智慧思想引导下的总体城市自然山水格局构建目前仅处于较为初级的探索阶段,希望本文提出的生态智慧思想引导下的总体城市自然山水格局构建探索,能为新时期空间规划体系三区三线的划定提供思考及依据,为我国总体城市设计研究实践的价值取向提供思路及技术方法上的突破。
(本文参考文献请参照原文,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精彩内容·长按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