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胜利时,请不要忘记我们!

中新社浙江分社 中新浙里 2023-03-28

编者按

红船起航,转瞬百年;百年大党,风华正茂。时间是最客观的尺度,丈量着前行的步履,标注着奋斗的艰辛,沉淀着精神的价值。浙江作为"红色根脉",百年来留下了太多难忘的瞬间……《瞬间:重返浙江红色现场》一书记录了百年来在浙江大地上发生的党史故事,用一个个“瞬间”串联起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

在此之际,中新社浙江分社和浙江省、杭州市党史部门联合推出特别策划“胜利的时候,我们怎么能够忘记”,带您走进《瞬间:重返浙江红色现场》——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浙江百年历史的缩影,也是浙江人民一百年来宝贵的集体记忆——在“浙”些“瞬间”中重返党史现场、重温红色记忆,以浙江之窗口窥见中共百年的“成长秘密”。


胜利时,请不要忘记我们!

中新社  童笑雨


2021年1月,宁波奉化区委党校教师裘是等四人在杭州望湖宾馆门前拍了一张照片。


这四人来自浙江各地,以前素未谋面,但是他们的先辈,都曾经是浙江陆军监狱的难友。90多年前,他们就在这里,留下了在浙江陆军监狱唯一的一张合影。


裘是的小叔公,是1928年担任共青团浙江省委代理书记的裘古怀烈士。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曾被囚于浙江陆军监狱的裘古怀、沈子球、钟阿马、祝庆祥等革命者的后人,来到陆军监狱旧址。


“真的是这里吗?”裘是站在望湖宾馆门前,他和另外三位革命先烈的后人都难以置信。他们想不到,90多年前这里是阴森的监狱,如今却矗立起人来人往的宾馆。宾馆对面,就是西湖。


2021年,浙江陆军监狱难友后人来到监狱旧址。从左至右分别为钟阿马曾孙钟灿荣、裘古怀侄孙裘是、祝庆祥之子祝社光、沈子球曾孙沈百荣。毛 瑜/摄


回答这一疑惑的,是一座掩映在望湖宾馆树丛中近两人高的石碑。


阳光下,石碑上的字迹不是很清晰,但依稀能看到“浙江陆军监狱旧址”字样。石碑下,是一段石锁链。


91年前,也就是1930年,裘古怀在这里牺牲,年仅25岁。


“胜利的时候,请你们不要忘记我们!”临刑前,他留下了遗书。


浙江陆军监狱是封建军阀时期建造的老监狱。“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这里成为国民党在杭州关押、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者最主要的一所监狱。


史料记载,当时,这所监狱范围包括今天庆春路东坡路路口至湖滨路一段路面、整个西湖时代广场至长生路以及海华大酒店一侧,总占地面积约30亩。


监狱四周筑的是双层高墙,东北、西北两角设有瞭望全监的岗楼各一座,墙上电网森森,东墙内偏南处的空地,特设一个刑场,东有一排木柱,用来行刑时捆绑被枪决的人犯……监狱内共有七重大铁门,每道门都有步哨游弋看守。监狱第一道大门上横着“浙江陆军监狱”的牌子。


“在1927-1937年间,浙江有1500多名党团员被关押在这里,而当时,浙江党团员总数仅 1740名。”黄仁柯是浙江知名作家,20世纪 90年代初,他就开始寻访陆军监狱幸存者,并撰写长篇报告文学《陆军监狱》。


在这里,包括四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14位省委常委、32位县委书记在内的154名共产党员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行刑之时,皆高呼“共产党万岁”。


浙江省档案馆陈列大厅内一张浙江陆军监狱难友的狱中合影,留下了革命者的珍贵影像。


1930年被囚禁在国民党浙江陆军监狱里的革命志士。中共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供图


照片中有14人。他们虽然戴着手铐和脚镣,但神态都是那么坚毅、勇敢。


照片中大多是杭州萧山籍革命者。杭州市萧山区历史学会会员朱淼水虽然因为年纪渐长记忆力衰退,但他对出现在合影上的人物仍如数家珍:前排左起徐梅坤,萧山长山镇人,全国印刷总工会委员长,当时被判无期,故戴脚镣手铐;后排左三为李又芬,萧山义桥镇革命历史纪念馆是他故居,当年是团县委委员;李的右边是钟阿马,“砍竹暴动”后在与当局抵抗时被捕,后牺牲……


为何会留下这样一张照片?


根据黄仁柯采访考证,照片中的朱世才,是萧山县城一家南货店的伙计,曾经担任萧山县委候补委员、通讯员,这家南货店后来也就成了县委的一个联络站。


朱世才被押到陆军监狱后,有个在延龄路 (今延安路)开照相馆的亲戚前往探监,朱世才就向亲戚提出了帮忙到监狱照个相的请求。那时候的监狱对这码子事监管得还不是那么严,经过一番疏通,朱世才的亲戚就扛着相机走进陆军监狱照相来了。


摄影师把拍摄地点选在毗邻监狱南墙的一块空地上。本来,当时能够汇拢来的萧山籍囚徒只有13人,奉化籍的裘古怀应该不在萧山老乡之列。但裘古怀为筹组萧山团代会、组织浙西暴动,曾经多次到萧山,与萧山的几个革命者都熟悉,于是也应邀一起合影。


合影结束后,朱世才就向照相馆的亲戚提出要求:一定要帮我们把照片保管好,我们出来要拿的!当时,谁也没有把这个要求太当一回事。让人关进监牢,谁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够走出牢笼?可是没过太久,朱世才第一个被放了出去,而他走出监狱之后的第一个动作,果然就是到照相馆去拿照片!


这是陆军监狱囚徒在监狱留下的唯一一张合影!


祝社光的父亲祝庆祥,曾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萧山的第一个县级组织——中共萧山地方党部,并参加领导重建共产党组织的任务。他也出现在这张14人的照片上。


但对于照片的由来,祝社光有另一种解释。他说,父亲出狱后曾提及,照片是狱中人买通狱卒,令其拍照所得。


“身处监狱,究竟能否活着出去也未可知。父亲说,拍照只是为了给后代留个纪念。为此,他们出资由萧山中共党员朱世才赠送给看守,希望让看守到外面借个相机,给他们拍张照。不想此事真的顺利地进行,这看守也真不错,就拍照成功了。”祝社光说,还没拿到相机时,这14个人就偷偷排了几次队。“等到相机拿来了再排队、拍照,一旦被发现了,谁都活不了。”


最后,看守拿了相机,在监狱围墙下为他们拍了照,一拍完,所有人立马都散开了。


祝社光记得父亲曾这样说:拍完照后,可能监狱方面有所觉察,但没有证据。最后综合其他情况,枪杀了好几个难友。“所以父亲和我说,这张照片实乃浸透鲜血,是非常、非常珍贵的。”


这张照片究竟如何拍的,已无处可考。但也正是因为这张照片的存在,让共产党人和革命者在浙江陆军监狱的这段历史多了点色彩,他们的名字也并未被湮没在历史中。


如今,在钟阿马烈士老家萧山佛山村有一个革命烈士纪念馆,钟阿马的生平被浓缩在两个展柜中,旁边写着一行字:农民革命火种的点燃者。


钟阿马孙子钟观法会经常去纪念馆。他没有见过祖父,但知道祖父是一位“铁血团”团长,像 《亮剑》里的李云龙,勇而坚韧。


钟阿马于1894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7年3月,中共萧山地方组织建立。钟阿马受革命思想教育,为建立农民协会而奔波,不久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推选为上堡村党支部书记。


这期间,钟阿马组织了一支农民抗暴武装“铁血团”,并亲自担任团长,以土枪、梭镖、铁棍为武器,与地主槽户和地方上的国民党反动势力开展不屈不挠的斗争。“铁血团”成为萧山历史上第一支工农革命武装力量。


“祖父自幼习武,冬天都能下池塘游泳,两只手能拎起重达十多斤的石墩。”钟观法指着展柜里的两个石墩说道,语气中颇为自豪。展柜里,还竖着钟阿马带领农民斗争时的铁枪。枪头早已生锈,但威慑力不减。


钟观法说,为解决贫苦农民生计无着的困境,后来祖父带领“铁血团”的团员上山砍伐地主的竹木出售,以谋求自救。这在历史上被称为“砍竹暴动”。也正是因为这次革命,“铁血团”遭到了反动地主武装、国民党政府的血腥镇压。


1929年4月19日,浙江省保安队和萧山县警察70余人赴上堡“围剿”。钟阿马以“意图颠覆政府武装暴动”的罪名被捕入狱。


“但面对坐老虎凳、灌辣椒水、踏火砖等酷刑,祖父始终坚贞不屈。”钟观法说,祖父是被押往陆军监狱关押,1930年8月被押到临浦峙山脚下杀害的。


他牺牲时,钟观法父亲只有11岁。


那座山的位置,如今正对着钟阿马家的祖坟。当时迫于反动派的威逼,钟阿马的尸首未能收殓,家人只建了一座衣冠冢,将钟阿马与其父母合葬。


20世纪80年代,当地政府修建了钟阿马烈士墓。烈士墓建在佛山村西侧山腰处,墓前立有“革命英雄永垂不朽”的墓碑,墓里放了一个空的骨灰盒。

2021年1月,作者到访钟阿马烈士墓时,地处南方的杭州,难得地下了一场雪。


如今,这座墓成为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钟阿马曾孙钟灿荣如今已成家,但他记得,现在每到清明,有附近的学校会组织学生扫墓。


他对曾祖父的印象,只有那一张14人的照片,但有句话他铭记至今:“面对枪口,他仍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裘古怀烈士的遗言:胜利的时候,请你们不要忘记我们!更让后人难忘。


这句话,出自裘古怀的绝笔书:



就义前给党和同志们的信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亲爱的同志们!


     当我在写这封信的时候,国民党匪徒正在秘密疯狂地屠杀着我们的同志,被判重刑的或无期徒刑的同志,差不多全被迫害了!几分钟以后,我也会遭到同样的被迫害的命运。


     伟大的党!亲爱的同志们!我非常感激你们。由于党给我的教育,使我认识了这社会的黑暗,使我认识了革命,使我成为一个有生命的人。现在在这最后的一刹那,我向伟大的党和你们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我满意我为真理而死!遗憾的是自己过去的工作做得太少,想补救已经来不及了。在监狱里,看到每一个同志在就义时都没有任何一点惧怕,他们差不多都是像去完成工作一样跨出牢笼的,他们没有玷辱过我们伟大的、光荣的党。现在我还未死,我要说出我心中最后的几句话,这就是希望党要百倍地扩大工农红军;血的经验证明,没有强大的武装,要想革命成功,实在是不可能的。同志们,壮大我们的革命武装力量争取胜利吧!胜利的时候,请你们不要忘记我们!


裘古怀

八月二十七日


裘是最佩服的人是小叔公。他说,叔公在宁波省立四中念书期间,就开始接受马列主义,并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


1926年上半年,裘古怀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成为北伐军的一员。战斗中,他身先士卒,骁勇善战,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带头爬城、攻城。裘是说,北伐时,叶挺曾当面赞誉他为虎胆英雄。


裘古怀烈士的毕业证书。图源:共青团中央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裘古怀参加南昌起义,成为建军洪流中的一员。


起义部队南下时,他在潮汕地区身负重伤, 后辗转回到宁波治疗,并奔走在宁波、奉化、萧山、金华等地,为武装暴动训练军事干部。


1929年1月16日深夜,任共青团浙江省委代理书记的裘古怀因为叛徒出卖,在住宿的杭州清泰门豫安旅馆11号房间被捕,关入浙江陆军监狱甲监。


从被捕到就义,裘古怀在狱中度过了一年零七个月。


黄仁柯曾经采访多位陆军监狱幸存者,他们都对裘古怀印象深刻。因为,和其他革命者相比,参加过北伐和南昌起义的裘古怀,革命斗争经验更加丰富而成熟。


这期间,他领导狱友绝食抗争,当面揭穿国民党反动派残害共产党员的罪行,即便双脚被铐上了重镣,多次遭受军棍军鞭毒打,裘古怀也从未屈服,被称为“硬骨头”。


在死气沉沉的狱中,他虽身陷囹圄,但对革命事业仍充满必胜的信念,与敌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参与和领导了狱中斗争,成立了狱中特别支部。


1930年春,为了壮大狱中斗争力量,地下党组织开展了一次“发折子”斗争。所谓“折子”,是囚徒入狱时狱方将每个人身上的钱抄出而发给囚徒作为收据的一个本子。


在“发折子”斗争中,裘古怀站了出来:“难道我们要用自己的钱买点牙刷牙粉也有罪?”随后,敌人把裘古怀吊在操场边的木桩上,两条藤鞭像毒舌一样撕咬裘古怀的躯体。


裘古怀被整整抽了200鞭,青灰色的布条无声地从裤子上脱落下来。他在地铺上整整躺了5 天。他觉得很值得,不仅因为“发折子”斗争取得了胜利,还因为他感受到了与敌人斗争的愉悦。


据了解,裘古怀担任了狱中特别支部的宣传委员,并编写识字课本,帮助难友提高文化程度,继续站在斗争前列。他认为,监狱里有不少人虽已经被关好几年了,但革命者的革命斗志却不能消沉下去。


此外,裘古怀等人在监狱中办了两个刊物。一个是《火花》,是给党内人士看的;另一个是 《洋铁碗》,是给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看的。两种刊物可谓开了中国共产党在狱中办报刊的先河,比《挺进报》还早了十多年。


监狱里面办刊物困难是难以想象的。没有墨,他们趁去监视室写信的机会,把墨块咬下来;没有笔,就把吃饭的筷子磨成笔;没有纸,就把看病时包药的纸带回来。


此外,他们会在读报刊的时候,在边上放一盆水。万一被发现了,就会把报刊像揉毛巾一样放在水中揉碎。


裘是介绍,当时还有一种“盆报”,把字写在瓷盆上。瓷盆上的内容传递阅读之后,手一抹就没了,不会被敌人发现。


…………

【胜利的时候,我们怎么能够忘记,在《瞬间:重返浙江红色现场》中窥见中共百年的“成长秘密”】

【本文为节选,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新浙里」】

…………


监狱中,他们一次又一次与敌人展开斗争。1929年12月11日,广州暴动两周年纪念日,中午12点整,裘古怀发动“犯人”齐呼口号,高唱国际歌。


根据黄仁柯《陆军监狱》一书记载,1930年 8月27日,反动派在陆军监狱开始了大屠杀,监狱内又一次响起《国际歌》。


裘古怀马上伏在地上拼命写起信来,并把信交给了狱中特别支部领导。


裘是介绍,裘古怀牺牲时留下的三封信,分别是留给党、大哥还有妻子的。


裘古怀留给党的信中写道,“胜利的时候,请你们不要忘记我们!”这是裘古怀给党留下的临终嘱托。现在,这句话被刻在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入口处。


裘古怀给大哥的信中,叮嘱大哥要瞒着母亲。从裘古怀1927年最后一次离家,长达20余年,裘古怀的母亲都没有等到自己的小儿子,时常在村口喊裘古怀的小名:永良。


直到1949年,奉化解放后,当地政府敲锣打鼓送来了一块匾额,上面写着“光荣门第”四个字。裘古怀的母亲才知道小儿子牺牲了。知道这个消息后不到一个月时间,母亲也去世了。


裘古怀在给爱人的信中说:“共产党员是杀不完的,将来一定会有人替我报仇!”他告诉妻子,应当重建家庭,找一个情投意合的正派人。


裘是说,家人一直没能联系上小奶奶(裘古怀的妻子)。根据零散的信息,裘古怀的妻子姓名为汪瑞华,江苏徐州人。


找到裘古怀的妻子或后代,是他们一家人的心愿。


信写完不久,他就被敌人带出牢笼。此时的他神态自若,毫无畏惧,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位为真理而献身的英雄,生命最终被定格在25岁。


对于这三封信是如何从狱中流传出来的,裘是了解得并不详尽。但《宁波晚报》曾在2017 年7月30日发表一篇题为《烈士裘古怀:“我满意为真理而死!”》的文章,其中提到了他写给大哥的信是如何从狱中流传出来的:


在裘古怀被关进浙江陆军监狱后,裘七曜 (注:裘七曜是裘古怀大哥的孙子)的爷爷曾三次前往探监,其中一次还发现裘古怀被打得皮开肉绽。最后一次去探监的时候,裘七曜的爷爷并没有看到裘古怀,那时已经是裘古怀牺牲后的第二天了。“我爷爷很悲痛地告诉我父亲,当时因为凑不齐足够的钱,连小叔公的尸体都没能收回来。”


同监的狱友交给裘七曜的爷爷一封信,是裘古怀写给他的。“在信中,小叔公请我爷爷不要难过,并代他向母亲和另外几个哥哥问安,同时要求不能把他牺牲的事情告诉母亲,免得她难过。小叔公还让爷爷教育下一代要继续革命,为无数流血牺牲的烈士报仇。”


裘是说,后来相关部门的人来家中,要裘古怀烈士的资料,家中就把裘的烈士证包括这封信,都上交了。


裘古怀写给党和妻子的信,裘是称,是一位名叫程大伟的狱友带出来的。


这段历史,是裘是从作家万正1953年6月在北京出版的《狱中》一书中了解到的。


万正1938年参加革命,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宣传科科长等职务,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及报告文学《狱中》《越狱记》等,其中提到了陆军监狱的斗争。


万正书中写道:倪福根将裘古怀的两封遗书交给我(注:程大伟)说:“这是古怀同志的两封信,请你出去后,带给上级党。”……我也汇报了监狱里的情况,最后取出缝在我的夹裤里的那两封裘古怀的遗书交给他,便告别了。


这段历史,万正在1985年写给宁波奉化县党史办的一封信中亦有所提到,但与《狱中》 有所出入。信中写道:监狱(党组织)领导人叫程大伟在监狱中背熟了带出来的,据程说,原信当时藏在监狱的墙壁里,现杭州浙江陆军监狱已全部拆掉了,这也无从查起了。


裘是比较倾向于1985年万正信中的说法。


2021年1月,裘是再次到浙江陆军监狱旧址,如今的望湖宾馆。开业于1984年的浙江望湖宾馆位于杭州环城西路和庆春路路口,人来人往,一片繁华。


裘是是第一次到陆军监狱旧址,他想看一眼小叔公被关押过的地方。但当时的监狱已难觅踪迹。只能从现存的14人合影中窥见,监狱有着高高的围墙。


一位望湖宾馆的园艺工人也证实,“当时的陆军监狱是白墙黑瓦,围墙有10米高。”


沈百荣也是第一次来到陆军监狱旧址,他的曾祖父沈子球也出现在陆军监狱那张合影上。


土地革命时期,沈子球曾任团临安特别支部书记、团县委组织部长、团余(杭)临(安) 孝(丰)边区工委负责人之一及孝丰团县委书记。


沈子球当时来自临安,为何会出现在一张大多为萧山人的合影上?


沈百荣说,沈家的祖籍是萧山。从沈子球的爷爷辈开始,他们从萧山戴村镇迁到临安山川乡。因为村子里大多是萧山迁过来的,所以一直保留着说萧山话的习惯,所以应该和狱中萧山籍难友熟悉。


1929年4月1日,沈子球在孝丰县城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后以“反革命预备暴动而执行重要事务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剥夺公权10 年。


…………

【胜利的时候,我们怎么能够忘记,在《瞬间:重返浙江红色现场》中窥见中共百年的“成长秘密”】

【本文为节选,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新浙里」】

…………


沈百荣对曾祖父这段历史很感兴趣,为此也一直在搜集资料、查找信息。


根据临安党史资料《天目儿女》记载:沈子球积极响应监狱地下党组织提出的自我教育的号召,同其他难友一起,学习列宁五大名著,同时还学习英语等基础课程。由于长期的狱中艰苦环境,沈子球患了肺病,通过关系,批准保外治病。


在狱中,他常做一些扫地等事务性工作,向家中要来一些钱,买通看守和工役,送私信、购报纸、买书,提供给狱中革命同志学习。


出狱后,沈子球仍心系革命,参加抗日斗争。1937年11月,上海失守,杭州时局非常紧张。沈子球出于爱国抗日的愿望,毅然回临安组织游击队伍,参加抗日斗争,邀请赵筱屏等原来在狱中的同志为骨干,组成“余临孝边区游击队”,自任队长。


1938年3月,日军侵犯山川,沈子球率部在泥山湾设伏狙击,毙敌9人、战马10余匹,缴获指挥刀、钢帽、地图、敌旗等战利品。1945年3月,新四军挺进浙西,解放临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沈子球任中共临安县委民政科长,7月新四军北撤时任临安县县长。


1949年2月,沈子球参加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被任命为天目办事处主任,奉命去完成解放临安县的任务。4月中旬,沈子球与天目大队大队长孟勇率部挺进临安,通过战术施压、多次交涉谈判,迫使当地国民党独立营和自卫队缴械投诚起义。5月4日,临安得以和平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子球历任上海市公安局侦察科副科长、科长、宗教事务处科长,上海市博物馆负责人。


沈百荣很敬佩曾祖父的百折不挠。他说,曾祖父是一位在当地家喻户晓的“老革命”,具有较大影响力,当地政府筹集资金对其故居进行了修缮,还塑造了沈子球铜像。


2021年2月3日,浙江安吉举行了沈子球铜像揭幕仪式。


现场,他引用了裘古怀烈士那句“同志们,胜利的时候,请你们不要忘记我们”,又说:“我们没有忘记您,党和政府更没有忘记您!今后,必将会有更多人铭记这些红色记忆,必将会有更多人传承红色基因。”


为了让更多人记住小叔公,裘是制作了一个名为《铭记先烈 顺应时代 做自己的英雄》的课件,把裘古怀的故事讲给人们听。


在望湖宾馆,他说:“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如今的中国走在了复兴的康庄大道上。叔公当年的追求,已经变成了现实,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他,不会忘记那些为中国革命献身的人。”


如今,当年陆军监狱的幸存者已都不在,作为他们的寻访者,黄仁柯特别希望现在的人能够记住陆军监狱的共产党人们。


他说,和那些牺牲在狱中的共产党人一样,他寻访的幸存者尽管在后来的岁月里经历了许多磨难,但这些人对自己年轻时投身共产主义事业,没有任何的后悔。


“陆军监狱是对我们共产党的精神的很好的诠释。”黄仁柯说,尽管有人说那时候一些革命者稍显理想主义,但那也是对革命的无限热情,是对真理的坚持和忠贞不二。在当前,我们更要坚持真理,甚至,我们更需要呼唤这样一种理想主义。”


【本文为节选,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新浙里」】

…………




点击图片,了解书籍中的更多故事

↓↓↓





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是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浙江正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共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合作编撰、红旗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通过重要党史亲历者后人重返现场,记录了浙江百年党史的精彩瞬间,从党史现场绘就百年浙江党史的恢弘画卷。

为讲好百年党史故事,中新社记者和党史学者历时一年,走访南湖、分水塘、浙江陆军监狱遗址、四明山、大陈岛、枫桥、余村等浙江重大党史事件发生现场,访问重要党史事件亲历者以及后人和研究者,以媒体人的视角穿越浙江百年党史。

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党委书记、总编辑柴燕菲是本书主编之一。她认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作为媒体人,能在建党百年之际重返党史现场,重温党史瞬间,以媒体人独特的视角穿越百年党史,这是身处这一伟大时代的幸运,同时也倍感责任重大。


知所来,方明所去。
每一次向历史的回眸,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思想的升华。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正茂。
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共同推动中国号巨轮
在新的伟大征程中劈波斩浪,
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扫码关注我们

联系电话:0571-88325055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文一西路1199号中新大厦11楼


来源: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本文选自《瞬间:重返浙江红色现场》一书,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
编辑:周薇、李若莹

往期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