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农大教授李小云:乡村振兴要改变只顾城市不顾农村的发展方式

李小云 中国慈善家杂志 2021-07-24
乡村振兴更多的是要转变发展方式。

2018年2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21年1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

在三年的时间里,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发布两个相同议题的意见,较为罕见,可见中央对乡村问题的重视。

社会各界也越来越重视乡村振兴工作。笔者经常到基层去调研,基层干部提得最多的两个问题是:乡村振兴工作怎么搞?我们这里的村庄怎么建设?很多人了解笔者在云南省勐腊县河边村和昆明的乡村实践,都说“现在要抓乡村振兴,李教授也来帮我们搞几个村子”。乡村振兴的工作到了基层似乎都变成了村庄的建设。

中央在《意见》中明确指出,乡村振兴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展开。而按照这五个方面的总要求来落实,就一定要有一个操作的基本单元,这个基本单元就是乡村。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一讲到乡村振兴,就往往会被理解成为村庄建设。如果一个国家的乡村振兴了,但村庄还是落后的,很难说乡村真的振兴了。所以通过乡村的建设来体现乡村振兴本身具有内在的逻辑性。

但是,从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框架看,乡村振兴其实并不仅仅是乡村建设的问题。《意见》明确指出,乡村振兴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从这个角度来看,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国家现代化的过程。

因此,乡村振兴就不仅仅是建设几个村庄的问题,因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按照中央制订的发展目标,到2050年全面建成现代化的国家,也就是说,到那个时候才能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因此,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系列具体的工作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这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整体现代化的过程,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国家现代化战略的组成部分。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未能解决农村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能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

为什么一方面我们讲乡村振兴需要在乡村建设的实践中得以呈现,也就是说,乡村振兴与乡村建设是一个一体化的过程,而另一方面又说乡村振兴并不是简单的乡村建设?

首先,按照现代化的路径,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必然会经历工业和城市不断扩张、农业人口向工业和城市不断转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下降、农村相对萎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实现现代化,城市和工业可以反哺农业,农民收入提升。传统的工业化国家英国这个过程经历了两百多年。

按照这样一个过程,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口仍然都集中在乡村,经济还是主要以农业为主,一般来说这样一个经济体就是一个传统的、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是一个落后的经济体。这也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经济社会模式。

因此,对这种类型的国家而言,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路径是发展工业、发展城市、推动城市化,促进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这就是所谓的传统的现代化路径,也是中国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所遵循的路径。

当然,现在大家对这样一个路径提出了很多反思与批判。这一批判主要源于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学习西方现代化经验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问题,如贫民窟、环境污染、民族冲突、内战等等,于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形成了对所谓城市偏好发展模式的批判。其核心观点是,通过城市和工业化来带动乡村发展、带动乡村振兴是一个幻觉。

需要指出的是,对这一模式提出批判,主要基于上世纪50到80年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推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失败案例。但这种批判同时也忽略了亚洲地区的韩国和我国台湾省的发展经验。虽然通过传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路径并没有让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转型成功,但是转型成功的国家在总体上还是遵循了这一经典路径。

事实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未能解决农村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能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国之所以在改革开放之后能够取得农村发展的进步,主要还是得益于工业化和城市化。所以,对于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力量来推动乡村振兴的观点的批判,也未必都是正确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按照产值计算,中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对地位大大下降,但是中国的乡村人口还是过大,乡村振兴还是需要城市化、工业化的动能。只不过我们现在更多地去强调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这是在新的时代对于现代化路径的一个修正和创新。

如果乡村没有能提高农民收入的产业,再好看的村庄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其次,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虽然也呈现出与经典现代化路径的相似性,但同时也呈现出了极大的特殊性。这就是所谓的中国国情。为了推动工业化,新中国成立以后实行了计划经济,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来发展工业化。其结果是工业化的水平大大提升,但是由于将工业集中在城市,工业又主要以资本密集的重工业为主体,无法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这就使得城市发展受阻,大量的劳动力被滞留在土地上,以此形成了所谓的城乡二元结构。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出现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了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部门,大量农业劳动力流向劳动密集的产业,并极大推动了中国的城市化。

但是,这一个过程又出现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资本、劳动力流向城市工业,经济中心不断向城市集中,而由于经济的外向型不断提升,乡村的经济作用逐年下降。除了被城市不断占用的乡村地区以外,资本和社会公共服务没有进入到大多数乡村地区,乡村地区呈现衰落的状况。

针对这一状况,很多人认为是城市化和工业化造成的问题,因此应该采用重点发展乡村的战略解决乡村问题。但是实际上,造成这一格局的主要原因是城乡二元和失衡的城市化政策造成的,而不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路径本身的问题。

因此,中国的乡村振兴在总体上看还是一个城乡融合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综合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李小云教授在云南农村开展乡村实践时与当地村民交谈。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社会转型产生的第二个问题是,即使农业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工业和城市转移,以户籍制度为主要特点的城乡二元结构也并未消除。这就使得通过经济社会转型来带动乡村的发展出现了制度性障碍。城乡收入差距、公共服务的差距、基础设施的差距不仅开始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诱发了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这是中国出台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背景,也是中国乡村振兴问题的特殊性。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乡村振兴不可能通过集中打造一批乡村建设的样板来实现,也不能简单地把乡村振兴看作是大规模的建设乡村。乡村振兴的实质是实现城乡的融合发展,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不可能是一个短期的任务。基于这样的思路,笔者认为,乡村振兴更多的是要转变发展方式,改变过去那种只顾城市和工业而不顾农村的发展的方式。

乡村建设固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而且乡村建设在实践中往往会简单地成为硬件的建设,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美丽村庄”。但是,这仅仅是乡村振兴的一个方面,乡村振兴更重要的内容是提升乡村人口的福利,这则取决于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均等化。而这些都无法通过乡村建设来解决,只能通过改革发展方式和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来达到目的。

所以,笔者一直不主张超越发展水平去大规模开展乡村建设,因为这不仅不能推动乡村振兴,还有可能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

最后还要强调的是,即使把乡村建设得很好看,如果乡村没有能提高农民收入的产业,再好看的村庄也只能是昙花一现。因此,乡村振兴尤其需要提升农业现代化的水平。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讲席教授,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摄影:刘冉阳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邱宇


   往期推荐
白银夺命越野赛的几个问号追问:谁来为白银赛事担责?一场关于国学的骗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