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理性看待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

陈宪 中国慈善家杂志 2021-07-24
根据常识来认识事物,才能避免情绪化、阴谋论等不健康的思维方法。

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于2021年5月11日在千呼万唤中公开发布了。此前,有学者根据过往数据猜测,中国的总人口可能低于14亿。由于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没有按原来所说的“2021年4月开始陆续公布普查的主要数据”,更多的人以为,可能要证实这个猜测了。

其实,由于人口普查数据的汇总、整理和公布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为了保证最终数据的准确,适当推迟公布时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国家统计局为此做了必要的解释。

根据七普数据,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总人口是141178万人,和2010年“六普”总人口数据相比,人口增长了7208万人。中国人口继续保持低速稳定增长,中国仍然是全球第一人口大国。

这个数据符合一般的预期,是客观的、正常的。然而,有人根据有关年份出生人口的统计数据,质疑“七普”总人口数据的真实性。对此,国家统计局已经做出了专业的、权威的回应,这里不再重复赘述。

笔者在这篇短文中,以经济普查及相关数据为例,进一步说明,普查数据与统计数据的异同及二者的关系,以此普及一下这方面的常识。特别要强调的是,唯有根据常识来认识事物,才能避免情绪化、阴谋论等不健康的思维方法。

我国是在2004年启动第一次经济普查的。至此,我国形成了三个重要的普查:1953年结合普选,开启第一次人口普查;1997年开始首次农业普查。

目前,人口普查和农业普查都是每10年一次,在逢0和逢7的年份进行;经济普查则是每5年一次,在逢3和逢8的年份进行。

和人口普查与农业普查是为了全面掌握我国人口和农业规模、结构的目的基本相同,经济普查是为了全面掌握中国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等情况,建立健全基本单位名录库及其数据库系统,为研究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提供基础性数据。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修正后的2004年GDP总量为16万亿元,比修正前增加了2.3万亿元,当年增长率为16.8%。由此,“十五”期间平均增长率由原来估算的8.8%提高到9%;2001至2004年分别从7.5%、8.3%、9.5%和9.5%修订为8.3%、9.1%、10.0%和10.1%;2005年由预测的9.4%修订为9.8%;1979-2004年的平均增长率为9.6%,调高0.2%。

2018年,我国进行了第四次经济普查。当年GDP总量为91.9万亿元,比修正前增加1.9万亿元,增幅为2.1%。与前三次经济普查分别为16.8%、4.4%和3.4%的GDP增幅相比,第四次经济普查的GDP修订增幅最小。

这说明,由于经济普查的原因,统计数据误差日趋缩小,统计数据愈加真实,经济普查起到了补充和完善统计数据的重要作用。

第一次经济普查做出的较大修正,使我们对“家底”更加清楚了,并提升了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排位。而且,增加的2.3万亿元GDP,93%来自服务业,原来预计的服务业低估被证实,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预想的要小,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比修正前要大得多。

同时,据此分析得出的服务业较大统计误差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转变后,服务业的基础统计工作尚未跟上;服务业的涵盖面广,而统计手段落后;经济成分多元化,民营经济遗漏较多;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而相应资料不全;制造业企业兴办的附属服务业被遗漏等,对于后续改进服务业统计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各次经济普查对于经济总量及其构成的修正,使三次产业和主要行业的贡献率,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的贡献率,对外经济依存度,万元GDP能源消耗,以及区域经济版图等,都同时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些更加准确的数据,对于制定经济规划和政策,对于进行相关的经济研究和教学,也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可见,普查数据和统计数据是基于不同方法获得的。前者根据普遍调查,获得了全集数据;后者是抽样调查,获得了子集数据。从理论上讲,子集数据可能低估也可能高估全集数据。进而,普查数据将调整统计数据,将遗漏(低估)的部分补上,将误增(高估)的部分减去。

因此,我们说“普查数据补充和完善统计数据”,能够使社会各界和广大百姓更加真实地了解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嘉华教授)

图片来源:IC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邱宇


   往期推荐
白银夺命越野赛的几个问号追问:谁来为白银赛事担责?一场关于国学的骗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