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灭绝式的电击捕杀蚯蚓,公益组织已对一些电商提起公益诉讼并获得胜诉,接下来将起诉电商平台。
蚯蚓又称地龙,是传统中药材。
近年来,有着“地下工作者”之称的蚯蚓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只要在网上花几百元购买一台“地龙仪”,将电线两极插入地下,不到一分钟时间,大量长短不一的蚯蚓就从土壤中钻了出来,被拿来“发家致富”。
蚯蚓对生态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赢得了“地龙”“大自然的园丁”“田间生物犁”“生态系统工程师”“土壤肥力转化师”“微型改土车间”等一长串美誉。同时,它还是传统中药材,具有通络、平喘的作用,是生产降压、舒张血管、溶解血栓等药物的主要原料,也是主要的鱼饵和家禽饲料。
正是蚯蚓的这些独特价值,给自己引来杀身之祸,一些不良商家和个人利用电击仪器将土壤里的蚯蚓赶尽杀绝。
一场蚯蚓保卫战已经打响。
大约20年前,河南农民阿贵(化名)就知道蚯蚓能卖钱。不过那时,要靠锄头挖,挖到蚯蚓后还要用刀片开膛破肚,晾晒干后,一公斤能卖15到20元。一个人,一把锄头,一天时间刨得的蚯蚓只能卖到10元左右。“农闲时,很多村民都干这个,一天要不停地挖,比在田地里干其他农活要累很多,不过收入要比干农活强太多。”阿贵告诉《中国慈善家》,那时挖蚯蚓要把地翻个遍,所以只能等庄稼收割完后进行。大约2013年前后,阿贵听人说可以在网上买一台地龙仪,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地里的蚯蚓全部抓到。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花了600多元从网上购得一台,根据商家简单的提示操作后,效果把吓阿贵一跳:只要一个电瓶,两根电线,插在地里,一会儿蚯蚓全爬上来了,这种“高科技”太不可思议了。其实,这个仪器采用的是很简单的电击原理,它释放出极高的电力到地里,土壤里的蚯蚓因为呼吸困难就会跑出地面上。阿贵说,一块充满电的电瓶能连续工作两三个小时,一天电两百多斤蚯蚓不成问题。根据蚯蚓品种、成品、质量的不同,价格不一,总体上蚯蚓的价格这几年大涨,现在一斤干货都卖100多元。一个农民靠“地龙仪”一天能够捉到上百斤湿蚯蚓(10斤湿蚯蚓,可以晾晒1斤干蚯蚓)。这意味着,每天电蚯蚓的收入能达到上千元。这几年,地龙仪进化了,产量更高了。一台好一点的地龙仪,约800元,电瓶充满电后可工作5-6小时,在一片“未开发”的地里,一天能电300斤蚯蚓。很多人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看到地龙仪的效果,于是纷纷加入这个行当。2022年4月,江苏省涟水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在农业保护公益诉讼例行巡查中,挖出这条产供销“一条龙”的电捕蚯蚓产业链,也发现了这个暴利产业给土地造成的巨大影响。“那天我们刚走到田边,就发现有人拿着一个长方形的仪器放在田里。过了一会儿,就看到蚯蚓从地底下钻出来⋯⋯”涟水县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部检察官徐贵娟对媒体回忆了当时在该县陈师镇田边看到的情景。这些被抓获的蚯蚓要么被送到非法加工点制成蚯蚓干,再出售给一些制药厂家;要么被收购后卖给饲料厂,制作成养殖用的高营养饲料。更让徐贵娟意想不到的是,非法捕捉已经形成“全产业链”,有人设立起加工点,专门收购新鲜蚯蚓,制成蚯蚓干。仅在涟水的一个镇里就有5个这样的非法加工点。这些加工点每天可以向河南、河北等地的制药厂发送上千斤蚯蚓干。按照10斤活蚯蚓可烘干制作1斤蚯蚓干计算,在这一个小镇,每天差不多有上万斤蚯蚓被捕捉。除了给生态带来消极影响,电击蚯蚓装置还存在各种隐患。据媒体公开报道,2020年,在江苏沛县,一名年轻男子在家门口测试购买的蚯蚓捕捉机时,触电身亡。今年,江苏如皋一位70多岁的村民,自制地龙仪捕捉蚯蚓时触电身亡。近年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下简称“绿发会”)不断收到环保志愿者的反馈,网络上有商户专门销售电击蚯蚓的电子装置,该行为违反野生动物保护的相关规定。中国绿发会经调查发现,一些电商平台上,出售蚯蚓电子诱捕装置的店铺多达上万家,月销量达到数千件的店铺比比皆是。蚯蚓对于生态的价值不可估量,其对于提高土壤氧气含量,降解土壤农药残留,甚至改善空气质量,都有着超乎寻常的作用。 绿发会认为, 一些公司销售专门用于猎捕蚯蚓的电子诱捕装置,给不特定的用户提供了绝杀蚯蚓的机会,破坏了蚯蚓的栖息地,对蚯蚓的过度猎杀,将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可逆转的破坏,具有损害社会生态环境公共利益的重大风险,其行为已经构成对环境的侵权。相关公司是具体实施环境侵权的行为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其应对实施侵害生态环境的行为承担相应的环境侵权责任。据此,绿发会作为长期专门关注生态环境发展的公益组织,对一些电商提起了公益诉讼。2021年8月12日,广东省珠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做出一审判决,判决三家经销“电蚯蚓机”的商家共赔偿经济损失约159万元,并在全国媒体上刊登道歉声明。2022年2月17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宣布维持原判。“蚯蚓产业的无序发展,导致电蚯蚓行为的日益猖獗,禁止电捕蚯蚓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境地。”绿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晋峰对《中国慈善家》表示,在多次与电商平台沟通、举报无果后,他们进入了法律程序的准备,下一步准备起诉电商平台。周晋峰认为,用这种电击方式捕捉蚯蚓,以目前的速度发展下去,将对其带来毁灭性打击,“人类不能等到它濒危了再进行保护,那时为时已晚。”绿发会所发起的中国“蚯蚓第一案”,最后法院认定商家败诉,对类似案件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其他公益组织和检察机关在相关生态环境保护中提起公益诉讼具有指导作用。徐贵娟将相关情况向院里作了汇报。今年4月,涟水县人民检察院决定通过公益诉讼的形式开展对蚯蚓的保护。《检查日报》援引徐贵娟的观点称:“根据《农业法》中要求保护自然资源的规定,从保护动物多样性的角度出发,特别是考虑到动物对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对蚯蚓的保护符合法理要求,也顺应生态保护需要。而且,在田地里使用电击装置,对于在田地里劳作甚至是路过的行人都存在危险,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也应受到处罚。”2021年6月11日,山东济南,平阴县某蚯蚓养殖基地。“蚯蚓第一案”虽已落槌,但围绕此案的争议仍未停息。在法庭上,双方辩论的焦点之一是蚯蚓的“法律身份”。原告代理律师绳欣辉认为,《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其他野生动物,按照本条例规定管理”,因此蚯蚓应在保护范畴之内,理应受到法律保护。被告代理人则称,蚯蚓未在两《名录》及《条例》中列出,不属于法律保护的“野生动物”范畴。原审法院珠海中级人民法院就此向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专家联系咨询,对方提供咨询意见称,蚯蚓并不属于《条例》中所列的野生动物,利用电蚯蚓机在国家各类自然保护地(区)捕获蚯蚓属违反国家自然保护地类法规的行为,但在其他地方捕获蚯蚓是否违法没有相关法律规范。由于《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上位法缺少对蚯蚓的“保护令”,导致同样的行为,在有些地方违法、在有些地方不违法的尴尬境地。2018年,海口市人民政府公布《海口市湿地保护若干规定》,《规定》明确,禁止在湿地内从事炸鱼、毒鱼、电鱼、电蚯蚓等破坏湿地及其生态功能的行为,其中在湿地内电蚯蚓的,由综合行政执法部门没收捕获物和违法所得,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2020年3月31日修订的《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禁止使用电击、电子诱捕装置等工具捕猎野生动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制造、出售上述猎捕工具。同时规定受保护的野生动物以外的其他陆生野生动物,也按照本条例规定管理。同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版《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中,也将蚯蚓、萤火虫列入保护范围。2020年7月,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禁止捕捉、收购或加工蚯蚓的通告》称,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非法捕捉、加工或收购蚯蚓。凡发现上述行为的,由相关执法部门依法没收专门用于捕捉、加工或收购蚯蚓的工具、设备、原材料、产品(商品)以及违法所得,并处罚款;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该通告还严禁非法制造、买卖、安装捕捉加工蚯蚓的工具或设备(装备)。今年5月12日,涟水县人民政府发布类似通告,提出“非法捕捉、收购或加工野生蚯蚓的行为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大”。而对于那些没有出台相关地方法规的地区,公益组织或检察机关对电捕蚯蚓提起公益诉讼的难度无疑会增加。周晋峰说,虽然蚯蚓未被列入上述名录,但仍属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的野生动物,人类对其进行经济利用的手段必须在合理范围之内。在地球几亿年的进化中,蚯蚓是最重要的动物类群,土壤的形成与它们无数遍的耕耘密不可分。通过取食、消化、排泄、分泌黏液和掘穴等活动,蚯蚓对土壤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作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对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功不可没。达尔文曾如此评价蚯蚓的价值:“如果说,犁是人类最早的发明之一,那么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之前,土地就已被蚯蚓耕耘过了,并且还要被它继续耕耘。”“我们很难找到其他的生灵像它们一样,虽看似卑微,却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起到了如此重要的作用。”《腐殖土产生与蚯蚓的作用》是达尔文一生中最后一部著作,发表于1881年。彼时,达尔文推论,如果每英亩地里有5万条蚯蚓,它们每年吞食土壤,可以排出7.68-18.41吨的粪便,如果将这些蚓粪平铺在地面上,10年后就可以厚达2.54-3.81厘米,从而逐渐改变土壤。以前,影响蚯蚓生长的最重要因素是温度与降水,现在,地龙仪成了它们生存的重大威胁。“起诉之后有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没有解决问题,地龙仪还在各大平台售卖。”周晋峰告诉《中国慈善家》,有时平台会采取限流和下架措施,但商家改换一个名字,再次注册又开始售卖。8月5日,记者在淘宝上直接搜索“地龙仪”,已没有相关商品;以“地龙诱捕仪”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也都出现的是和蚯蚓有关的中药材。不过搜索关键词换成“蚯蚓”,就显示了众多出售“地龙仪”的商家。一家月销超过1000件的商家告诉记者,电容越多出蚯蚓越快、越多、范围越大。“家用建议12个电容的机器效果更好,价格在400元左右。如果想以此致富,建议买更大功率的。”客服人员说。该电商的评价中,不乏赞美:“比想象的要好,真的是秒出蚯蚓,不到几分钟就捉了很多”“插上电蚯蚓自己跑出来了,简直不要太省心”“效果霸道,大小通吃”“蚯蚓连窝端”⋯⋯蚯蚓最广泛的经济价值有三种,一是可以作为家禽的饲料,二是可以卖给渔具店作为鱼饵,三是可以入中药。周晋峰调研后发现,市场上对蚯蚓的需求量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而无序的推销、虚假的宣传,造成了市场假象,商家为了牟利,无限放大市场需求。“20年前,没有人会认为长江之鱼会面临枯竭,也用同样的电捕方式,短短几年就让这一趋势变得明显。蚯蚓虽然繁殖能力强,但继续这么无序地电捕下去,终究也会面临这一天,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周晋峰呼吁,将蚯蚓列入相关名录加以保护已刻不容缓。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万小军
点击上图,一键下单
《中国慈善家》2022年第4期2022年8月10日上市
往期 · 推荐
三亚疫情6天至少感染800多例,游客忧心滞留时间延长
鸿星尔克“破产式捐赠”:是营销,还是慈善?
平台公益大戏9月上线,字节跳动公益引发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