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别人其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所以为了这份快乐,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鲍春来。摄影/本刊记者 张旭
鲍春来在人群中辨识度很高。
人高马大、面目清秀、棱角分明,这是鲍春来给人的第一印象。北京丰台一处体育场馆,身高一米八八的鲍春来身着米色上衣,脚穿白色运动鞋,在摄影师的引导下摆着姿势,不时切换微笑、冷酷等各种表情。不用摄影师过多言说,他迅速领会给予反应。
虽然已到不惑之年,但鲍春来看起来依旧像20多岁的小伙子。“因为运动永远让人年轻,再加上羽毛球运动在室内,所以对皮肤保养会比较好。”鲍春来笑着对《中国慈善家》说。
这位羽坛名将退役后,以羽毛球为支点,在演艺界蹚出了一条路径,丰富了人生体验。
现在只要有机会到外地出差,鲍春来就会背着球拍来到当地的球馆和羽毛球爱好者一块打球。他和团队将这样的过程拍摄下来制作成短视频分享传播,在展示自己的同时,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以及这种路人局的方式深入到当地人群中,身体力行地普及羽毛球运动,分享快乐。
在很多羽毛球爱好者心中,21世纪的头十年是羽毛球竞技体育的黄金时代。鲍春来、林丹、李宗伟、索尼、陶菲克、皮特·盖德等一批国内外运动员在那时声名鹊起,赛场上,高手如林的拼杀对决也让人们大呼过瘾。在鲍春来看来,那是羽毛球事业转折的开始,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运动员的技术风格百花齐放。也是在那时,鲍春来奠定了自己在世界羽坛的地位。2000年11月,17岁的鲍春来在世界青年羽毛球锦标赛上夺得男单冠军。邓亚萍曾如此评价他:出道即巅峰。几场大赛打下来,出色的成绩让外界注意到了这位羽坛新贵,鲍春来随后被选入国家羽毛球队一队,和他同时进入国家羽毛球二队的林丹晚半年入选。2002年汤姆斯杯比赛结束后,林丹开始崭露头角。两人都是1983年出生,从小玩在一起,同时进入青年队、国家队,一起比赛、一起吃饭购物、一起听歌看电影……是形影不离的好友,也是夺冠的对手。林丹成为鲍春来运动员生涯最强劲的对手。很长一段时间,鲍春来在比赛中都未能击败林丹。这对曾经的国羽双子星时常在决赛一决高下。2006年,在中国羽毛球公开赛男单半决赛中,鲍春来终于赢了林丹,胜利的那天,他开心得一宿没睡。不过,至今让鲍春来感到遗憾的也是2006年的世锦赛,决赛对手依旧是林丹。起初,鲍春来比分领先林丹,这一局面未能维持到最后,最终输了比赛。那是鲍春来距离世界单项冠军最近的一次机会。“如果那个时候我能狠一点,估计就赢了。”鲍春来对《中国慈善家》回忆。心态和伤病的困扰一度让他陷入瓶颈。鲍春来曾连续十五次比赛都是亚军,未能登上冠军领奖台。外界用“千年老二”的标签来调侃他。对对手不够狠,对自己也不够狠——鲍春来将问题归结于心态。在《中国体育英雄联盟》节目中,邓亚萍对话鲍春来,两人谈到运动员低迷期,表示拼到最后要对自己更狠一点,才有可能达成目标。2006年韩国羽毛球公开赛,鲍春来打破了长达4年10个月的国际单项赛事冠军荒,夺得男单冠军。此后一年的中国公开赛,在队友林丹被淘汰出局后,他在男单决赛中顶住压力,击败李宗伟。而作为主力队员,鲍春来也为中国羽毛球队取得汤姆斯杯四连冠,苏迪曼杯六连冠的佳绩作出了重要贡献。2006年12月15日,鲍春来参加国家羽毛球队公益活动。图/视觉中国运动员的天敌是伤病。被伤病困扰的鲍春来,比赛状态和成绩不尽人意。2011年,他带着遗憾宣布退役。 竞技体育的残酷在于,比赛只有两种结果:不是胜利就是失败。运动员时常在赢的狂喜和输的落寞之间转换,极具考验。虽有遗憾,但鲍春来从中也收获颇多。不仅是一份代表国家出战的荣耀,也在其中实现自我价值。“竞技体育能够让我掌握一门本领,不论是在我现役的时候还是在我退役的时候,我都能用得到它,让我生活得更加幸福,能够让我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谈到现在的羽毛球和自己那个时代有何异同时,鲍春来觉得,现在的运动员面对外界的观感心情更加复杂,不仅要做自己,还要做别人心目中的自己。他不忘给年轻人支招:面对各种质疑,要有选择地去倾听和调整。鲍春来出生在湖南长沙一个普通的职工家庭,慈父严母的家庭环境养成了鲍春来内敛坚韧的性格。父亲喜欢体育运动,常常打乒乓球、篮球,鲍春来从小跟着一块学。童年时期,鲍春来也是一个“多动症儿童”,顽皮捣蛋,带着伙伴爬树掏鸟窝,追逐打闹的事干了不少。父母将不安分的他送到体校,从此与羽毛球结缘。身高和臂长是鲍春来从事羽毛球竞技体育的天生优势。两位不同教学风格的启蒙教练也让鲍春来印象深刻,两位教练在为他塑造性格和提升球技方面给予了很多帮助。戏剧性的是,两位教练的训练方式截然不同。一位教练倡导表扬式的教学方法,在这种夸奖的氛围下,鲍春来很快就学会了打羽毛球的基本动作,每次教学时,他基本上都是站出来做示范的那一个。进入湖南省队后,鲍春来遇到了他的第二任羽毛球教练。这位魔鬼型的教练让鲍春来体会到了什么是残酷。为了让队员达到脱胎换骨的目标,教练训练极其严格,不论早晚查房还是日常出操都坚持到场,各种细节也从不忽略。在严厉的管教之下,鲍春来也萌生过逃跑的念头,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训练时,鲍春来每天按时按量,别的队友时常出去玩、打游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后来他发现,自己的技术和其他人相比超了一大截,“魔鬼教练功不可没”。四五年过后,鲍春来的基本功是同一批羽毛球队员中最扎实的。湖南有句话叫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这句话是鲍春来的真实写照。鲍春来告诉《中国慈善家》,在他看来,竞技体育很难说是快乐,因为过程很痛苦,不仅身心疲惫,还要承受压力和质疑。“不过,对于自己热爱的事,要拿出十足的勇气。”和很多运动员退役后首选从事教练岗位一样,鲍春来退役时也在考虑要不要做教练培养运动员,而周边很多朋友给他出主意,建议他尝试跨界。恰巧《我是冒险王》节目组找到鲍春来,邀请他做主持人。这是一档让观众领略各地自然风土人情的探险类节目,需要参与人员不断去挑战和冒险。这是鲍春来人生的重要转折点。通过这个节目,他打开了内心,发现了不一样的自己,更重要的是从中体验到了不同的生活。朋友们看了节目,发现节目中的鲍春来和他们原来认识的那个腼腆害羞的人判若两人。有了综艺首秀的经验和观众积极的反馈,一些机会主动找上门,鲍春来开始大胆参演影视、话剧,活跃在各种场合。外界认为,鲍春来走出了一条很多退役运动员不同的道路。在鲍春来看来,其实很多运动员并非不想跨界转型,只不过运气没有自己好,自己只是在恰当的时候遇到了机会并抓住了那个机会。 人们看到转型后的鲍春来欣喜的变化,但只有鲍春来自己体会到其中的艰难。带着羽毛球世界冠军的光环进入其他行业,因为缺乏专业经验,很多事情必须从零开始。比如表演,首先要面对的是镜头和观众。如何才有镜头感、演好一个角色是鲍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他记得,自己第一次参演拍摄电视剧,不懂基本的镜头语言,现场走位常常走出摄影机拍摄的范围,闹出了很多笑话。而一米八八的个头,让他在和其他演员配合时要半蹲着,这个过程让鲍春来感到痛苦。但更痛苦的莫过于临时更改剧本台词,他苦笑着说,专业演员因为有丰富的经验能够轻松应对,对于一个零基础的“跨界小白”而言,这是一个备感煎熬的过程。演艺和羽毛球也有共通的地方。鲍春来认为,打羽毛球是技术活,随着训练时间的增长,技术可以变得越来越好,参加综艺节目、演戏也是如此,都需要经历熟能生巧的过程。“当你掌握了一些技巧之后,通过一些实践,你也会得到很多进步,但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经历了几年的摸索转型,鲍春来在演艺界逐渐站稳了脚跟。2016年对鲍春来而言有着特别的意义。这一年,他出演了第一部电影《击战》,写作了自己的第一本自传《人生不止一种选择》。这本书记录了鲍春来幼时的成长,与羽毛球结缘,训练时的艰辛和摘得世界冠军的心路历程,直至退役后在大家不解的眼光里,跨界转型进入影视演艺界,开启新的人生体验。鲍春来坦言,退役之后回忆起自己二十多年的生活时,才发现那些过去的事情颠倒凌乱,纠缠不清,这也一度让自己陷入恐慌。他在书中写道:“作为一个羽毛球运动员,虽然我取得了好多选手难以企及的成就,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却自认并没有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我试图寻找原因,然后解开疑惑,用来指导今后的路。我知道,那答案就埋藏在过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日常训练生活如同军事化管理,更多是专注于对手,以及如何赢得比赛。在这过程中,运动员其实不能完全做自己,有时候还要舍弃一些东西,包括好奇心。退役之后,鲍春来可以更多的专注于自身。离开了那个环境,他内心原始的被压抑的渴望也被唤醒,如同一匹脱缰的马儿在广阔的天地自由驰骋。不论是参加综艺还是演戏,鲍春来未曾给自己设定具体且专业的目标,更多的是把这些当成一种生活体验。他希望做纯粹的自己,让生活变得简单快乐。“生活嘛,一定不要那么痛,这跟事业是另一回事。让自己有一些期待,有一些盼头。”他继续补充说,人生不止一种选择,其实就是趁着自己年轻应该多选择,多去尝试做自己认为对的,做自己喜欢的。2015年6月4日,上海,鲍春来在话剧《他和他的两个老婆》中饰演一名警察。图/视觉中国鲍春来绽放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也收获了影响力。在他看来,影响力关键在于自己做了多少事,他感受到了大家的支持与鼓励,反过来,自己也希望通过这份力量,可以做更多有益于公众的事情。做公益便成为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2008年,鲍春来第一次体会到了公益的力量。那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震惊世界,地震发生的第一天,鲍春来在印度尼西亚参加汤姆斯杯的比赛。半决赛开始前,体育馆内所有人为地震遇难者默哀,在那种环境下,鲍春来感受到了一种莫名的力量。最终,中国队获得冠军。回到北京后,大家将自己的奖牌拍卖,筹款捐给灾区。“对于我们运动员来讲,可能精神上的力量会是另外一种推动力,那时候我才知道公益就是去帮助别人。”鲍春来这样形容当时的想法。2012年的“一路有你——中国扶贫基金会慈善晚会”上,鲍春来捐出了自己2010年参加汤姆斯杯时的冠军球衣参加了拍卖。也是在这年,鲍春来对慈善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他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说:“我认为慈善更重要的是一种爱心,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这些元素,只是大家需要通过一个时机、一些平台,把它挖掘出来。大家尽力,一起合作,一起团结起来,这个力量是非常大的。”后来,只要有合适的机会,鲍春来就会参与公益。最近,他参加了公益节目《我的老师是冠军》,教孩子们学习打羽毛球,切磋球技,鼓励大家勇于挑战。帮助青少年,与青少年玩在一起让鲍春来感到快乐,这是他参与公益的主要服务人群。不仅在城市普及羽毛球,鲍春来也长期关注乡村留守儿童、孤独症儿童和残障儿童。鲍春来觉得,自己作为一名运动员,应该并且能够带给他们力量和快乐。这种力量和快乐依旧体现在体育上。鲍春来向《中国慈善家》回忆,自己曾到贵州偏远山区探访,当地交通不便,村里多是留守儿童,孩子们从家到学校通常要走一个小时的山路。很多孩子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如果家里爷爷奶奶生病了,还要在学习之余照料老人、替他们料理生活琐事。此外,孩子们也时常要面对外界的诱惑,以致过早地辍学等等。让人忧心的是,精神和心理层面的缺憾也容易让孩子们丧失对生活的希望。鲍春来参加公益纪实节目《闪光吧!少年》,与贵州省毕节市长春堡镇干堰小学学生互动。鲍春来和孩子们一见如故。他在探访时注意到,孩子们在体育方面的感知和天赋让人惊喜。不论是打篮球、踢足球,只要到了场地,大家就变得异常活跃,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那种由内而外洋溢着的笑容深深感染了鲍春来。他明白,山区的孩子同样拥有运动天分,只是缺乏外界的关注和发掘。在那里,他教孩子们学习如何打羽毛球,还给他们讲解运动员精神。付出爱心的同时,鲍春来也收获了成就感。用他的话说,“内心得到了升华”。在这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鲍春来也时常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帮助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要的不仅仅是这些(捐款捐物)。我参加这样的活动,带几把球拍去跟他们一起互动,发现他们在面对羽毛球时很快乐。我终于找到了一个方法能够进入到他们的生活,能够让他们变得开心。”在鲍春来看来,公益不仅仅是捐款捐物,其实也是和帮扶的人群建立一种信任。他希望通过体育尽自己所能帮助到孩子们,给予他们鼓励和力量,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孩子。“公益也是一种习惯,当你养成习惯之后,可能你时不时的就去做。因为帮助别人其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所以为了这份快乐,就会一直坚持下去。”
往期 · 推荐
ESG观察|拉踩对手、抱团垄断、服务排他,恶意竞争让企业体面全无
独家 | 北京红会回应有关捐赠的质疑
徐永光:回忆中国慈善事业和行业自律的重要推动者阎明复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