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Pharma,如何转型创新才能真正赚钱?
不过这个问题如果问到本土药厂,恐怕就未必同样乐观了。
相当一批本土药厂估计是这个状态:老板从10年前开始表态做创新药,国内外的项目过眼无数,各路海归人才走马灯似换了几拨,六七年前被医保控费和药监改革逼得终于不得不砸钱立项和建团队,项目研发走三步看两步,跌跌撞撞也算拉起一条Pipeline,冲得最快也开始临床入病人出数据。可立项之初都说是first in class,越往后越发现同靶点药物遍地开花,别说放利好拉高市值,连病人都快招募不到了。
回头看,真金白银砸了大几千万,连个水响都还没听到;再往前看,新药上市销售回流的现金尚且遥不可及,预算倒是一路猛蹿,快成无底洞了。多年攒下的家底越来越瘪,前进门槛倒是越来越高,希望还越来越渺茫。这种情况,谁都难免不紧张,你跺你也麻啊。
02 创新药转型: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本土药厂的创新药转型升级错了吗?大方向绝对是对的。不仅仅是医药行业,产业升级是中国整个制造业近年的大趋势。如果还想守着过去生化注射剂赚钱,或者弄几张仿制药批文撑起一个药厂,不用想,你一定是首先被为了腾空笼子而换出的那只鸟。
真正的问题在于,创新药转型升级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药不是康庄大道,而是富贵险中求的买卖。从立项到上市再到赚钱,九九八十一难,方向选择、药物发现、科学风险、外包服务、临床方案、团队稳定、资金流持续、商业价值等等,荆棘丛生,岔路遍地。步子太大不行,太小也不行。方向太左不行,太右不行也。钱不够烧自然不消说,烧得姿势稍有偏差,再多的钱也能烧到你服气,烧出一百种死法,这便是创新药研发九死一生。教员说得好,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创新药也不是。一厢情愿指望下决心砸钱了就能转型升级创新药,大抵便如用竹竿挑掉衙门屋檐几片瓦片的革命者,离真正成功还差得老远呢。
为何到了今天,又不约而同想要剥离新药团队独立融资?其实这个账算得过来。一旦spin off,新的社会资本投入,创新药还继续往前推,银子不用自己再掏,权益还保留一部分。资本市场行情这么好,也画几个饼冲一把,一旦IPO成了,割韭菜可比辛苦卖药来钱快。再不济退一步说,只要有钱进来帮着把新药推上市,未来商业化也肯定是自己优先,不能指望这帮高大上的海归和投资人撸起袖子上阵卖药。虽然看起来少赚点,但好歹不用继续烧钱。
当然,社会资本也不傻,账算得比你精。品种好坏否,团队靠谱否,架构合理否,决策自主否,上市可行否,人家自有一套标准。至少从目前来看,像齐鲁瑞格这样真正引入头部基金的成功案例,着实不多。颇有些拟拆分独立融资的研发团队,折腾许久,连门都没摸到。
03 方向要正确,路径也要正确
创新药转型既然这么难走,本土药厂们还该不该走呢?如果不是打算直接卖了药厂事了拂衣去,那么这条路还是该走。至于怎么走,倒是有几点拙见,供参考:
1. 立项方向要务实,不要人云亦云,追着热门立项,尤其不要都把自己当恒瑞齐鲁,硬着头皮往肿瘤赛道挤,现如今fast follow已经遍地开花,价值缩水比想象的更快,更何况已经这块已经是全方位的竞争,从CRO排期到病人入组都靠抢,连猴子都紧张。
2. 挖掘真正的未满足临床需求,结合自身过去积累的优势治疗领域重点发力,欧美市场在肿瘤、心血管、自免、CNS等这些MNC的传统地盘之外,其实尚有不少中小型药企,主打某些看似小众、实则赚钱的专科药物,诸如手术用药、抗感染等,避开了巨头的竞争,盘子不大,日子却很舒服。
3. 不要上来自信满满挑战first in class,这里水太深,me too/me better也要相机而动。连仿制药都做得跌跌撞撞的本土药厂,一口吃成胖子真不现实的。至于从某些CRO那里花大钱买来的NME,分子倒是新的,可惜究竟价值几何,不说也罢。
4. 某些风险可控、方向独特的新药项目,可能是本土药厂更合适切入的研发方向。举个栗子,国内几家在研的新分子实体,设计将过去临床尝试有效两个小分子偶联成全新分子实体,双重作用机制,前景颇有想象空间,且安全性和有效性也被充分验证,看起来倒是不错的选择。
5. 基于已获批分子实体的制剂创新,成药风险充分可控,价值却不低,白蛋白紫杉醇的成功便是典型。可以顺着类似思路进一步思考,当然这个方向需要有较为top的制剂高手操盘,国内这方面的人才目前看来较为稀缺。
6. 倘若涉足自己从未接触过的创新药领域,诸如中药、化药进军生物药,如有合适的机会,最好直接引入某些相对成熟的小型研发企业,虽然代价势必高于全新攒局,但考虑到节省项目时间成、团队组建及磨合、研发试错等诸多成本,成效立竿见影,其实反而是更好的选择。
除以上这些外,本土药厂过去多年在销售网络、资本、政府事务、基层市场等诸多方面的积累,相对目前大红大火的新兴研发药企,既是错位优势,也是合作筹码,这方面也应该致力于尝试一些新的BD探索。
04 结语
中国创新药产业当前的火热程度毋庸置疑。然而客观来讲,当前的热度更多还是各界资源,以及产业、资本政策的阶段性红利催动的爆发性增长。当然,对产业跨越发展,这样的推动是积极且必要的。但同时,站在整个社会层面全方位角度,以及更长远的时间角度,攫取了海量公众资源的创新药产业,必须也要真正使公众获益,使资源投入产出形成正循环,才有利于整个产业的长久良性发展。
对产业整体如此,对企业自身亦如此。对本土药厂而言,转型升级做创新药的大方向还是正确的。可是具体做什么,怎么做,这些不仅需要深思熟虑,也需要在整个实践过程中不断试错、磨合和校正,尽快找到真正适合自身的节奏和方向,而不是闭目随波逐流,或者一味被某些言必称希腊的海归瞎指挥。唯有如此,本土药厂的未来,才有望真正通过创新药的转型实现“赚钱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