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特辑 | 唐世平:如何在实证研究中发现机制
Editor's Note
唐世平教授谈:如何在实证研究中发现机制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政治经济学新时空 Author NHPE研究小组
01
因素和机制
在我强调了机制和基于机制的解释后,有些同仁问我对机制的理解。
我这里举例子来说明吧。定义大致上我同意Bunge(1997)的定义。
(A mechanism is a process in a concrete system, such that it is capable of bringing about or preventing some change in the system as a whole or in some of its subsystems…. Mechanisms are not pieces of reasoning but pieces of the furniture of the real world. Bunge 1997, 414)。
铁(器)、空气——(氧化)——铁锈。在这里,(氧化)是机制。
西兰花、肉片、姜丝、油——加热(诱发蛋白变性、纤维变软、姜丝的成分挥发等等)——西兰花炒肉片。在这里,加热(诱发蛋白变性、纤维变软、姜丝的成分挥发等等)是(一系列的)机制。
好的理论中,不仅要有因素(起始点),还要有能够将这些因素串起来并且驱动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从而在时空中导致结果)的机制,否则无法解释、理解结果。
机制是真实的,不是虚构的。不过,很多时候我们不能看到机制,只能去揣摩它们。
复杂体系可以有(通常有)很多个机制。因此,有时候,一个理论可以有几个机制,且机制的层次不同。
有时候(也许很多时候)机制可以很复杂,本身就需要理论。
所有的机制都暗示(implies)了时间和空间:机制是一种过程,而过程只能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
对机制的强调也就意味着再多的回归(定量)分析都不能给出机制。案例(多案例和少案例)都只能验证理论(包括理论中的机制)。【这部分,我以后会再论及。】 但我们对具体案例的了解会给我们启发,让我们发现因素和机制(既有归纳,也有直觉,也有推理)。
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安全困境(理论)/螺旋模型(spiral model)捕捉到的就是一个机制。这个机制(的理论)非常的powerful,因为它能够将许多因素都串起来,用来解释冲突。而安全困境(理论)/螺旋模型(spiral model)的反面,相互战略(再)保证(reassurance)也同样是一个捕捉了机制的理论。
02
如何发现机制
先要强调一下,我在讲的时候仍旧没有充分意识到“承认机制的真实性”甚至会对我们习以为常的“形式逻辑”都带来一定的冲击。
最明显的,我们一般说“必要”、“充分”、“必要充分”条件时,通常都是指的“因素”:比如,“必要因素”、“充分因素”、“必要充分因素”。
而如果我们一旦“承认机制的真实性”,我们就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不会再有“充分因素”、“必要充分因素”(还会有“必要因素”)。因为,许多时候,光有因素不能驱动结果。只有因素和机制一起,才可以驱动结果。
2.1 问题的出发点
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学和政治学。相比之下,经济学的主流仍旧停留在确立correlations的时代)中的一个新“共识”是:我们需要“有机制的解释、理解、或理论(explanations or theories with mechanisms)”。
换句话说:只有因素和过程叙事的但却没有机制的解释和理解是不完整的。对机制性的解释的追求将强化对可以成立的解释(理论)的约束,从而促进对理论的选择。
这样一来,我们面临的一个迫切(现实)问题就是如何发现机制?”。即,我们需要讨论发现机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这是本项工作的出发点。
2.2 Practical Rules
1)从“机制”的定义出发。这是寻找机制的本体论基础:本体论决定(限制)认识论和方法论。机制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a) 首先,机制是一个过程;它是真实的存在。
b) 其次,机制能够引发或者阻止变化;
c) 第三,机制能够将某些因素串联起来,从而驱动变化或阻止变化。(反过来说,因素只能通过机制才能驱动变化或阻止变化。也就是说,没有机制,因素不能导致结果!)【对这一点的强调是我的发展。】
机制不同于(一系列的)intervening variables。这一点从本体论上很容易论证。
机制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概念或过程概念。我们只是用概念或过程概念去描述机制。机制也不是narratives(叙事):仅是历史叙事也不是有机制的理论(对Tilly的许多批评都针对这一点)。
2)运用contrasting cases(如果没有真实的contrasting cases,可以用“反事实思考(Counterfactual)”人为地创造一个“contrasting case”。
如果你发现的机制能够同时解释两个看起来不一样的结果,那你发现的机制更容易是真实的(成立的)。【这背后逻辑有点复杂。只能让各位先体会】【这再次表明,通常情况下,单个案例不能支撑“机制性的解释”的理论,甚至任何可靠的解释性理论。也就是说,那种从一个事件开始发感想的文章基本都不是社会科学,而是“感悟”或者“时评”(这不代表它们没用,也有用,甚至很有用)。】
3)如果你觉得你找到了一个机制,请回到机制的定义,按下列标准再审视一番
a) 你想到的机制能否将那些重要因素联系起来(“串”起来)
b) 你的机制是否能够解释正负两种案例。只能解释正案例的机制不如能够同时解释正负两种案例的机制可靠。
c) 你的机制是否可替代。
d) 确立了机制后,是否需要添加新的因素、提出不成立的因素。
e) 用更多的案例来验证(这个要求有点高,近乎苛刻,不过,我认为很有用)。这时候,无论是采用定量方法还是定性方法都变得更加有目的性。
新年亲朋聚餐不能少了红酒【星球大事件】2019年,唐世平教授和他的团队基于以“计算社会科学”为基础的智能算法,打造了“掌中星球”APP(小程序),能量身定制从出发到回家的完整行程的“一站式”旅行应用,同时兼具社交功能。2020年4月30日掌中星球小程序再升级,推出炫酷新功能-视频功能上线!快来【掌中星球】发布你的第一支“五老哥(VLOG)”。
教科书式的vlog吧!
欢迎关注【掌中星球】公众号,期待您的反馈。也欢迎长按识别下面的二维码,进入社区发帖,及时分享你的讯息。想要更多了解唐世平教授创建“掌中星球”的心路历程,可以阅读公号【魔都政经青年通讯】的推送:《社会需要有公益功能的社交媒体》。
第一张 二维码(上):“掌中星球”APP(安卓系统可使用)
第二张 二维码(下):“掌中星球”小程序(所有系统均可使用)
“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