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董功的2019:所思所悟,所行所获

UED 城市环境设计UED 2023-01-07

编辑 lxiu2  丨  视觉 小杨桃菌


“海边图书馆”“船长之家改造”“阿丽拉阳朔糖舍酒店”…… 这些作品让董功的名字为大众所知晓。而“网红建筑师”这样的标签也许对他而言会略显轻浮,因为董功的作品绝不仅仅是美观的建筑,更是富有灵魂的建筑。“越本质的东西越简单 ”“我相信关于永恒的问题”…… 董功的话语常常触发我们对于隐藏在建筑背后场景的遐想。


董功的2019年,可谓是收获颇丰的一年,这一年他不仅获评了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长江美术馆、南开大学海冰楼等优秀作品也落地建成。 


2019年末,我们有幸采访到董功。“场地的能量”“建筑的亲密感”“建筑的社会属性”等谜底,即将在本文揭晓。


*文末互动福利



直向建筑事务所创始人 / 主持建筑师董功


董功于2008年创立直向建筑事务所,于2019年被授予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同年被聘为美国伊利诺大学杰出教授。自2014年起,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担任设计导师。


董功及事务所多次受邀参与国内外重要展览,于2018年参加第16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FREESPACE主题展及中国馆展览。事务所曾获得意大利Domus“100+最佳建筑事务所”(2019);瑞士建筑奖入围奖(2018);意大利“Archmarathon”建筑奖最高奖(2016);美国建筑实录国际十大设计先锋(2014)等重要奖项。


董功曾多次受邀于清华大学,马德里理工大学,伊利诺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法国建筑师协会,意大利Casabella Formazione等国内外高校、学术机构发表演讲和教学评图。其作品多次被《CASABELLA》,《Arquitectura Viva》,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A+U》,《Detail》,《The Architectural Review》,《Domus》等媒体出版物发表。


其代表作品包括:海边图书馆,海边教堂,阿丽拉阳朔糖舍酒店,船长之家改造,长江美术馆,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等。









Q 如何感受到“场地的能量”?“场地的能量”是什么?

在设计的过程里去体察到场地的“能量”是一件很具体的事情,但语言描述起来会有点抽象。


任何一个场地,天地、山水、城市、村落……如果从一个大的进化过程来看,这个场地也许已经存在了上亿年,上万年上千年。人的痕迹可能时间短一些,几百年,几十年……这些自然或人工的存在一定会在各自的维度,在场地刻下很多痕迹。这些痕迹是很容易被忽视的。或者说,我们的知识、我们的感受力、我们的教育,再加上快速生产的压力,已经让我们无暇再顾及到那些东西。

 

不同的建筑师,在不同的阶段,面对同一块场地时其实能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有一双敏锐的观察之眼,也依靠长期的磨练。


阿丽拉阳朔糖舍酒店草图 © 直向建筑
 
建筑对于一个场地,是在它连续的时间线上的一个点上的空间介入。这么一想其实就很有意思,怎么承前?怎么启后?而且,建筑终究是要人使用和体验的,它不只是一个物体。建筑需要通过精确的动作,去串接这个时代人们的审美习惯、文化习惯和生活习惯。

△ 阿丽拉阳朔糖舍酒店 © 苏圣亮 / 直向建筑







Q 如何营造建筑的“亲密感”?如何把握人与场所产生的精神联系?

“Intimacy”是一种立场。建筑,往往只是被理解为一个客观存在的身外之物。而和我们的身心是分离甚至对立的,但对我而言,建筑可以被看作是我们的身体和心向外的一种延伸。

△ 海边y餐厅 © 苏圣亮 / 直向建筑
 
这是两种出发点,会导致很多层面的差异。这些差异会最终决定建筑是不是有温度,是不是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是不是关切人。我所说的“Intimacy”和这个有关。我们经常会听到人说木头、砖瓦是温暖的,混凝土、钢、玻璃是冰冷的,而是后面利用材料的建筑师有没有这个认识和能力的问题。建筑师是否用心关照到建筑和人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到使用者是否能够感受到空间和他们自己的联系。

△ 长江美术馆草图 © 直向建筑

△ 长江美术馆 © 陈颢 / 直向建筑
 



直向建的“力道”源于哪些方面呢?

Q 直向建筑的“力道”源于哪些方面呢?

我们对设计上的“力道”也一直在判断,当然这和事务所的风格和习惯有关系,但是我觉得这也关系到一些背景因素——当下中国的格局、建筑行业的状态、设计的商业化、消费化、时尚化等等。我觉得中国目前的建筑界,并没有一个学术上的主导声音说怎么做是对的,大家都是边做边找。这不是好坏的事,这是必然经历的阶段吧。


我们所处的阶段和瑞士啊日本啊肯定是不一样。比如日本,他们感觉是在刀尖上做东西,精密且轻盈,这后面有很强大的工业在支持。今天我们已经过了讨论能不能吃饱饭的阶段,但我们现在讨论的是这顿饭是吃咸还是吃辣的问题。而日本可能已经到了这顿饭后的甜点,是茶味为多一点,还是cheese味多一点。社会发展、行业发展的阶段已经让他们的建筑学跨过了讨论基本问题的状态。这些问题早在被五、六十年前那一代就被讨论过了。他们那时的尝试是很激进的,使劲也大,因为都在回应一些大问题。所以实际上我们与他们的发展是有时差的。


船长之家改造 © 直向建筑
 
反观中国,我们是后发的,发展速度相当快,但我们仍然有很多基本的问题尚未解决。我个人觉得中国建筑行业面对的主要问题还是怎么在大规模的快速建造中实现高质量,在这个基础上慢慢形成中国当代的建筑文化身份。但是,随着全球化、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又可以横向看到世界各国的现状。我们正处在一个各种线索、各种视角、各种维度都缠绕在一起的时代。我们今天可以看到日本在探讨什么、瑞士在探讨什么……但他们对于建筑学的讨论已经处于当今世界建筑学的高点之上,他们在当代建筑文化上比我们积累的时间更长。中国目前是一个不断争取的状态,他们讨论的话题对我们产生影响,这也是纷杂的另一个原因。对于一个民族行业来说,这些真的不是说简单地听见了什么就拿过来用。我们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实践消化,一代一代地,最终凝聚成中国意义的建筑学的系统。只不过我们现在一代越来越短,以前可能20年一代,后来10年是一代,现在我们可能5年。
 
对于一个建筑而言,“用力”到怎样的程度,一直是自我斗争的一件事。在这个阶段我骨子里倾向于做一种更有力量感、相对更明确、更鲜明的东西。这跟中国当下的时代背景好像是有某种微妙的关系。





Q 您对这个话题有怎样的见解?为什么配图选用所城里社区图书馆的照片呢?

所城里的社区图书馆位于烟台的一个旧城区,有点儿像北京的胡同区,都是城市的核心地区。因为市政设施缺乏、更新困难,慢慢变成生活环境质量不高的区域,在这里生活的都是老人、低收入租户和外来的商贩。我不是说这些人就不该生活在城市中心地带,而是觉得这类地区应该有更高的空间环境质量,生活居住的人群类别更丰富,和外部的联系更密切。


△ 董功参与撰写Detail出版包豪斯一百周年纪念出版物《My Bauhaus / Mein Bauhaus》 © 直向建筑
 
那张所城里社区图书馆的照片和右面的文字是我对于关于包豪斯社会性的一个回应,但这个话题实际上是很大的,而且是一个对当下仍然有意义的话题。今天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政治正确已经成为一种标准。我的观点是,建筑师要关心社会的、政治的诸多议题,建筑学不是一个封闭的学科。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外延的问题反过来是怎么影响建筑学的,比如空间类型、结构、材料等等。
 
△ 所城里社区图书馆 © 苏圣亮 / 直向建筑
 
建筑师不是政治家,也不是请愿者,我们和社会互动甚至影响社会的途径是通过空间的力量。
 
△ 所城里社区图书馆 © 苏圣亮 / 直向建筑
 
一个真正有力量的建筑在建成后能够产生怎样的影响,是不需要建筑师去解释的。它会自然而然地释放出一种“场”,和人产生各种丰富的关系。相反,一个立意再正确而缺乏质量的空间,只能依赖设计者不断地宣讲,别人才能明白。

△ AV Monographs第220期直向建筑事务所专辑《Vector Architects - Cosmopolitan Vernacular》








Q 如何呼应建筑东西的两湖呢?空中展廊是如何形成的呢?

中国城市化发展二、三十年,大拆大改,很多旧的痕迹都被抹掉了。但是因为那里是百年南开,是受保护的校园,那些历史的痕迹才得以留存。无论四周是怎样天翻地覆的变化,大学就好像一个时间的胶囊一样,依然封存在那里。我们一贯强调建筑与场地的关系,当场地如此具体确凿,而且有如此丰富且珍贵的时间线索,机会相当难得。


△ 南开大学海冰楼草图 © 直向建筑
 
马蹄湖是民国时期的,而新开湖是解放以后校园西扩而形成的一片湖水。两湖本身具有强烈的时代的象征,尺度、氛围、感受非常不同。所以,海冰楼的空间是着重考虑如何建立两湖之间的关系,体量虚实分布、两个方向的连接与隔断、隐含在空间里的行走路径等等。

△ 南开大学海冰楼 © 陈颢 / 直向建筑
 
海冰楼的南入口通向由食堂改造而成的千人会厅,为了强调这个空间,采用了架空部分体量的处理手段。也是想从各个方向都可以让人走进这个入口广场,架空的体量就是空中展廊。建筑里有很多大杨树,而空中展廊外墙是通透的玻璃,人们置身其中会感觉被树冠围绕。
 
△ 南开大学海冰楼 © 陈颢 / 直向建筑





Q 建筑是如何考虑与周边环境关系的呢?

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四周的小区也是在规划阶段,而且规划也在调整,路网、限高、天际线都处在一个非常不定的不确定的状态。所以,长江美术馆与海冰楼在对待场地的策略上是完全不同的——用一个结实内向的房子于周边喧嚣的城市形成反差。我们在做这个建筑的时候,其实是想做出一个重量感,通过空间、材料、光线、尺度去暗示某种回忆,也是对抗周边那些千篇一律新城塔楼的“失重”。

 

△ 长江美术馆 © 陈颢 / 直向建筑
 
△ 长江美术馆 © 陈颢 / 直向建筑





Q 作为直向建筑的创始人,对直向有怎样的期待?


我从来没有觉得需要很机械地把我们的设计实践局限在所谓的“传统文化”里。这也许和我的经历有关,我自己就同时接受过东西方的教育,我热爱我们的中国文化,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在每一面墙、每一扇窗上去让别人一眼就识别出这是一个中国建筑师做的房子。对我来说,过于视觉化的文化表现是伪命题。


作为中国的建筑师需要对世界的格局有所观察,这种观察会让自己的视角相对更加冷静。好多人问我,你在1999到2007年出国的那段时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是跟Steven Holl学到了什么?还是跟Richard Meier学到了什么?还是在国外的学校里学到了什么?后来我思考,反而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到了一个离中国很远的地方回过头来看自己的国家和文化,同时观察中国和世界的相互关系。


△ 董功 © UED





Q 未来会有意向在法国开展一些建筑教育或者建筑实践吗?

我今年上半年就已经在美国教了半年书,这两三年也一直在坚持在做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并且都投入了相当多的时间。当选院士可能会让我有更多的机会去继续与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交流进行交流,这具有重要的意义。让我保持一种状态——穿越在这些文化的边界之间。我还是想避免过于封闭在某一个边界里的状态。

 

△ 董功在法国建筑科学院典礼接受法国建筑科学院授予的院士证书和证章,并发表题为《回到建筑》的演讲 © Aurélien Morissard / 直向建筑
 
关于实践,肯定是需要有一些机会,但这是我们的一个方向。直向建筑从从2008年成立到现在,已经是第11年,就快就要到第12年。前10年我们基本可能是原始积累的状态,一开始的确是什么都顾不上,生存问题、发展问题……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有一定的余力去做更多的事。的确,在未来的5年,我们希望能够在国外有一些实践的机会。其实也还是那句话,时刻让自己有机会去和边界以外保持很紧密的联系。

△ 董功 2019年末 © UED
 


UED特邀建筑评论家黄元炤为“董功的2019”做出评论。黄元炤从董功的建筑所蕴含的性格出发,梳理了其设计理念,回顾了其工作态度,并且表达了对直向建筑未来的期待。


谦逊、安静与内敛的董功

文/黄元炤/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学者,ADA研究中心



空间和形态,蕴藏着一种“谦逊、安静与内敛”的氛围是董功的作品及其个人给人的第一印象。


他的建筑从不“争强”,而是“至弱”般的遁入“寻常”、感受于光的让人亲近、能被触摸的无形或有形、且轻重皆系的“存在”——采摘亭的轻盈和透明的通透赋予光之于建筑漂浮于无形,海边图书馆、海边教堂的光和气的流动、倾泻无形的焕发出有形、质重的建筑,船长之家的轻薄、有形的拱的生成给了家的方向性与仪式感,长江美术馆的光的导引与匀质让人能沉浸在持重的体验之中……


因此,轻、重、无形或有形的包裹、无差别的“扣合”,让董功的作品,抽象而诗意,理性又纯粹,品味于他的“建筑”是一种享受,一种闲适。


在直向建筑的简介中,董功提到“设计面对问题”是他的工作态度,确实,在实践过程中,董功会先认识、认清问题的现实面,并以建筑学“内核”为基础的去碰触建筑的社会性议题的进行建筑学“外延”的探讨,在进而与“内核”来回反复的辩证的直奔“解释”建筑学的本质性问题,这样的“思辨”是他刻意营造的;关于“建筑”的精准把控,董功试图让其有了“物理”的物化的基本,同时也成为“精神”的载体,成为了人的“延伸”,让“建筑”赋予一种媒介的定义,一种连接和呈现,以汇集了人的生活、感知与情感的成为了“有情之物”的造就出建筑之于人、人之于建筑的“亲密感”或者“熟悉感”;董功会关注“场地、环境”,其感受会因项目所在的位置而有所不同的“孕育”,也会随着“经历”的长时间积累而有了“敏感”的差别,以此来回应于作品的衍生,因为他认为没有一个建筑是可以脱离“场地”而存在的,必须找寻既有场地的某种能量来作为设计执行的有利潜因,除此之外,当项目进行时,时间也成了一项变因,体现在对环境的观察,也体现在对建筑的表达;而“场地、环境”的“现实动态”常常影响着项目的进行是董功切身感受的,有的“现实动态”是“恒定不变”的绝对简单,有的则是相对复杂的“动荡变迁”,恰恰这些影响所投射出的“建筑”解决层面的设计判断、回应与后续执行的条件各不一,也制造出不同的最终结果;身为一位中国建筑师,董功在面对世界时自然有他的想法,目光以及“说话的方式”指向更远大的寰宇之外,会寻求一种在物理环境“拉开”后的“破边界”的交流,身处其中的“游移”,既拓宽了视野,也以不同视角来思考“建筑”。


直向建筑从2008年成立至今已11年,方向、路线,也是董功在设计上的“潜”追求,但他仍“沉浸”,仍在进行方向、路线的探索,未有所定论,但是在多视角、多维度的建筑学系统之中,以及在坚持设计路线的基础上,追求与彰显更有力量、更明确、更鲜明的作品以及此“作品状态”及人的印象是董功目前以及未来的设计走向,途中路线稍有“微差”,但脚步不疾不徐,姿态与思考,从容不迫……期待5年后的董功。



互动福利

即日起,截止至1月24日18:00

转发文章到朋友圈,并在评论区留言

谈谈你对董功设计理念的看法

留言点赞数第一名

以及位由董功挑选的幸运读者

可以分别免费获得建筑师亲笔签名

UED111期杂志《直向十年》一本

AV Monographs 直向事务所专辑一本







建筑师的201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