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黎 / 冯仕达对谈:从场地关系到材料运用的思考
编辑 九三 丨 视觉 小杨桃菌
本文节选自UED新刊《迹丨TAO 十年》中收录的文章《十年四题——华黎 / 冯仕达对谈》,内容为 2019 年 10 月冯仕达与华黎的对谈,原文包含四个议题:建筑设计对地形的考虑方式、拓扑关系在应对复杂情况时展现出的弹性、从平面与剖面互动关系中体现的变化及其所造成的鲜活体验、不同代际的建筑师对于材料运用的思考。通过他们的对谈,也展示出华黎对建筑物质性、场所性以及空间性的思考。
Ten Years,Four Topics
十年四题
△ 海口寰岛实验学校 二层平面图 © TAO
后面的走廊不仅仅是一个走廊,我们设计了从走廊挑出去的、交错布置的阳台。在课间,它可以形成一些小的社交空间。一个阳台可以容纳少则四五个人,多则十几个人,所以我们叫它“帮派空间”,课间学生可以在这儿交流、游戏。剖面上这种交错布置意味着位于不同楼层的不同年级之间也可以形成视线上的交流。
△ 从阳台望向中心庭院 © 是然建筑摄影
冯仕达:高台小学项目里,在学校里游走的设计就有点像“地面的多样化展开”。其实“地形”不是一个外面你看着的东西,而是需要人走来走去的,而且人的走动是跟坡度有关系。
华黎:高台小学当时画了个草图 :“Z”字形迂回上山,相当于漫游来解决地形的问题。这个项目场地位于长江村,随着城市建设和开发全变成均质化的住宅区了。可以说学校是在城市和自然边界的地方,是挺特别的场地。从这能看到高台比道路高出 9m~12m,从高台上可以远望。怎样从街道到达高台上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坡道来实现的。这个建筑最底下一层实际上已经嵌入到地形里面,表面就形成了连续的游走路径。上面是核心筒架起来的。这就有点像爬山了,从不同高度去看,去感受城市。
△ 高台小学 概念拼贴图 © TAO
在设计里,“地形”对我来说意味着一种具体性和特殊性,它是场地的专属性。我认为这些概念也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设计,去梳理实践、理解实践的,所以肯定不是某一个概念就能够覆盖所有的内容。我觉得它只是为了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去拆解这个东西。
冯仕达:崖顶咖啡厅,可能是地形和建筑的拓扑关系中间交叉的一个项目。比如说主体部分和右边的部分,它形成的角度是精准的还是不那么精准的?
华黎:这些角度是可以调整的,它并不是基于一个精确的几何或者数学的关系。我觉得这里面不存在那种追求,它更多还是一种跟场地很自然的关系。
冯仕达:拓扑的意思就是说你走进去有各种明暗关系。你虽然可以调整,有弹性,不过其实你是在追求某 一种明暗的关系,是吗?
华黎:对,这在设计里面一开始就有这样一个意图。
冯仕达:明暗关系有什么微妙吗?比如说,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明暗关系来应对这样的场地?
华黎:我觉得这样一个场地自然蕴含了一种潜能。这个山体的表面可以说是一个边界,人在它的外部和内部的体验是非常不一样的。当时我们去场地附近的防空洞感受很强烈。在这个设计里要创造两种关系:一种是外向的,和海的关系;另一种是和山的关系,往内走的,像洞穴似的。
它在建筑里面是这种明暗的对比,这是两种最根本的体验。从序列来讲,它又可以形成一系列变化和叙事,从明到暗,再到明,再到暗,这样的关系。因为建筑在悬崖边,所以它自然就具有这种属性,一半在外,一半在内,就像穿透了一个边界一样。
一惯性的变化
冯仕达:有一个关于墙博物馆的问题,关于空间形态和建造方法的管理 :技术上做一堵这么大的倾斜墙有难度吗?
华黎:这个当然是反重力的,也可以说是反结构理性的。因为一般都应该是下大上小,越往上越轻才对。上大下小就头重脚轻了,结构上肯定更困难。这里实际上墙体里有钢的框架柱。在顶部有很小的横向联系梁连起来,这样一来它就不再是一个悬臂结构。
△ 墙博物馆 效果图 © TAO
冯仕达:这些项目里有没有比较关键的四五个,可以比较好地掌握整个十年的轨迹?
华黎:很难讲,可以分几个阶段吧,最早像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和孝泉民族小学是关于当代和传统关系的探讨 ;另外用一种城市的视角去处理形式。之后,从四分院到岩景茶室,还有将将甜品店,相似之处都是在极致的小尺度状态下,探讨和context很具体的关系。四分院相对更是一个原型的探索,但也涉及到和胡同的关系。
再之后就是新寨咖啡庄园项目,讨论的核心是场所精神,从空间和结构的形式处理到材料的运用,都是围绕着如何创造场所特质来思考。再比如高台小学,高台作为场地的核心特征,引发了一系列的动作 :架空、飘浮,把地面释放出来。后来项目里持续的都是如何回应特定的场地,创造一个特定的场所。
冯仕达:这十年的项目里有没有转折?这种转折是程度上面的转变,还是有本质上的不一样?
华黎:我觉得在我十年的项目里面,可能没有那么明显的转折,但是对某些问题的思考会更深入。以材料为例,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和孝泉民族小学是对材料的运用,更多从建造合理性以及美学的角度来思考。后面新寨咖啡庄园用砖有合理性的考虑,但更重要的是,是从对建筑想要创造一种厚重的、属于大地的、像洞穴一般的场所这个角度出发的。
△ 新寨咖啡庄园 © 陈颢
砖恰恰是一种适合创造这种性格的材料。它可以营造出一种向地面去发展的、传递重力的、有包裹感和体积感的方式。拱的形式,结构、功能的考虑——比如底层厚重,可以保持恒温、恒湿,所有这些因素和材料也是相关的,可以说思考的程度更深入。
△ 新寨咖啡庄园 © 陈颢
冯仕达:刚才说的是选材环节的考虑,如果同样都是混凝土的话,在不同项目中,对混凝土的认识会有改变吗?
华黎:以混凝土为例的话,我在思考材料的时候,会有一些关注的问题:第一是它这种自由塑形的特征,可以创造连续的、自由的形式,也是浑然一体的形式。如果我选择这种材料,肯定跟形式是有关联的,比如以前未建成的道家中心项目。
第二它一定是跟场所的思考相关联,比如说崖顶咖啡厅这个项目,用混凝土来创造一个嵌固到悬崖里的悬挑形式。这里混凝土的坚实感传递出重的特征,这是材料属性和形式意向之间的一个联系。而在天鹅湖景观廊,悬浮的建筑本身是轻的,用混凝土则是用材料的重去加强这种挣脱重力的张力。
冯仕达:2000 年左右起步的事务所,项目类型是与宏观的城市发展的进程有关系的。然后80 后建筑师,在乡下盖房子,城市里边机会少了很多,也是跟城市发展的进程有关系。那么在你的十年,这种城市发展进程和项目类型的关联,你有什么理解?
华黎:对于我来说,城市和乡村的界限并不存在。我觉得乡村也是城市,反过来说,城市也是乡村。我甚至认为乡建不是一个建筑学的议题,它更是个社会学议题。对我来说,建筑解决的都是针对特定场地的局部问题,我不认为存在能够具有解决普遍问题的建筑。当然,我的作品更多是在自然环境当中,乡村也好,旷野也好,或者是公园里也好,在城市地段的相对比较少,会较少触及都市问题的探讨。
△ 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 © 舒赫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排斥这种探讨,我们之前给万科在深圳做的留仙洞项目,探讨的就是在城市高密度核心区怎么样利用公园的地下空间。它可能不是那么大的话题,关于都市性,或者说城市问题的这种话题,但是它跟城市界限,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这样一种界限,我觉得这个不是我的态度。
△ 半山图书馆 © TAO
△ 先锋厦地水田书店 © 陈颢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