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坛报道 | 西南的涌现!四种类型建筑师的在地实践论坛成都站精彩回顾【社区美空间联动论坛】/ UED+锐意设计中心

UED新媒体 城市环境设计UED
2024-08-30

点击上方↑「城市 环境 设计 UED」快速关注

EMERGENCE

现场报道

涌现:四种类型建筑师的在地实践

“UED建筑师论坛(218B)” 是《城市 环境 设计 (UED)》与锐意设计中心联合策划、朗读建筑通力合作,与首届社区“美空间”全球创意设计征集竞赛联动的系列建筑师论坛活动的第二期。首届社区“美空间”全球创意设计征集竞赛,是由成都锐意设计中心策划并执行的一场大型的专业活动,已经于7月底启动,本次“青年建筑师论坛 \ 成都站”正是这场专业活动的一系列联动内容之一。

本次青年建筑师论坛(成都站)已经于2021年9月11日,在成都捌楼八号设计师公社的大多功能演讲厅成功举办,它也是非常特別的一期,我们从以成都为中心的西南地区,邀请了四位分别属于四种不同类型的建筑师作为分享嘉宾,给我们带来他们在西南地区的建筑和设计实践,以及相关的思考,每位建筑师分享了至少一项自己的正在建设或者已建成的社区类、城市公共类建筑,还分享了其对于社区建筑、社区治理、公园城市等理念的思考。活动现场,不仅到来了大量的专业观众,以及合作商、专家等,还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丰富内容。整个论坛的分享环节,在B站进行了全程直播。

▲活动现场

参加活动的嘉宾主要有:

《城市 环境 设计(UED)》杂志(以下简称UED)执行主编杜秉旭,新媒体总监/活动主管孙宁卿;成都锐意设计中心(以下简称锐意)的王济民副总、易小楠总监。

特别感谢本次活动的通力协作单位朗读建筑设计事务所的总建筑师、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罗珂老师。特别感谢小舍记建筑设计工作室合伙人、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建筑系讲师、副主任,华益老师,来担任本次活动的主持嘉宾。

本次建筑师论坛的分享环节,所邀请的诸位建筑师,都是立足西南地区,项目覆盖各地的行业翘楚。分享内容的嘉宾有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刘艺老师、独立建筑师白洋老师、来自“一专一村”的万丽博士、迟辛安博士,还有刚才提到的朗读建筑事务所的罗珂老师。

▲《城市 环境 设计(UED)》

新媒体总监 孙宁卿

▲锐意设计中心

品牌总监 易小楠

▲主持人,小舍记建筑设计工作室、西南民族大学建筑系

副主任 华益

▲嘉宾合影

精彩分享:

“地标与容器”/ 刘艺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的刘艺总建筑师,用四座有代表性建筑的快速介绍开场,引入了成都龙泉山丹景台项目。丹景台项目作为地标性建筑,又承担着社会生活活动的容器的作用,实际上是从“地标”转换为“容器”。

刘艺继而介绍了九寨沟县樟扎镇小学的灾后重建项目。对于设计师来说,这类灾后重建项目的整个空间“越简单、越灵活”,其越符合重建项目的空间需求,然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却就对建筑师提出了许多挑战。无论是地标,还是容器,在某种程度上不再有分别,当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活动介入,变成更好的内容,也许“容器”就变成了一个新的“地标”。

▲刘艺,分享内容《地标与容器》

▲精彩内容摘要(更多详见后续报道) ©刘艺

“涡旋”/ 白洋

独立建筑师白洋,出生在辽宁本溪,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现在是在重庆的独立建筑师。白洋分享了与众不同的内容,开篇讲述了童年的一个小故事,讲自己在一篇树林中的奇遇。继而引述到了一部电影《西部往事》。白洋通过快速的两个故事,阐述了自己心中建筑师这个职业的一种审美观,以及对待世界的方式。他讲到:“我们作为创造者,在这个世界要做的其实就是要把不同的、完全不相干的事物,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不管你的联系方式是什么。”白洋认为,不管是建筑师还是画家,其创作的过程在本质上都有共通的地方。

白洋随后讲述了他做的奔驰主办的艺术活动的一个装置,以及在沈阳的一个水厂项目,在麓湖的装置项目,以及他在重庆的自宅。通过一系列项目,白洋建筑师阐述了自己对“实体”、“虚空”、“建筑”、“真实”、“时代的裹挟”等等主题的思考。

▲白洋,分享内容《涡旋》

▲精彩内容摘要(更多详见后续报道) ©白洋

“脚手架式的建筑师”/ 万丽

“一专一村”农村可持续发展计划的联合发起人、CEO万丽博士,给大家带来了名为“脚手架式的建筑师”的分享。万丽博士讲到,总有人认为“一专一村”是搞夯土的,实际上他们并不是纯粹搞夯土的。她说:“一专一村实际上是基于大学的研究团队,是在农村地区做一些以建筑为切入点的工作,去做农村的社区居住环境的提升,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推动。”

万丽给大家分享了四川凉山会理县马鞍桥村在汶川和攀枝花地震后,一专一村团队开展的地震灾后重建项目。在一种工业材料和工业化的施工队伍无法抵达的场地情况下,一专一村利用本地传统的夯土建造技术,以及对本地村民工匠进行的再培养,来完成了整个项目。一专一村并没有止步于仅仅将地震中被损毁的房屋进行重建,他们还通过对社区公共空间的提升,创造了促进社区公共活动的场所。

对建筑师而言,“脚手架式的建筑师”意味着建筑师通过本土技术和本土材料实现了环境层面的可持续,而且通过使用当地工人,也实现了经济层面的可持续。社会层面上,在不颠覆村落本身的结构和民生关系的情况下,通过对建筑的物理环境的提升来实现从基本民生需求到高级自我实现的需求的跃迁。万丽博士的分享展示了一种建筑、人、环境的和谐关系,“虽然这些房屋看上去可能没有那么那么光鲜亮丽或曰漂亮,但它们非常朴素,就像是从本地生长出来的一样。”

▲万丽,分享内容《脚手架式的建筑师》

▲精彩内容摘要(更多详见后续报道) ©万丽

“漂浮绿洲” / 罗珂

朗读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罗珂老师认为在这次的论坛中,各个建筑师各自的领域都很不一样,但却都是在追求一种自由——一种没有被规训的空间。因此他分享的是一个办公建筑的屋顶平台的改造。在这个设计中,主要是通过对设计手法上进行反思,用建筑学以外的知识来改造一下我们的设计方法,以获得一种空间的自由——不是被建筑学的固有而陈旧化的知识所规定的一种空间。

对于建筑来说,一旦对建筑中的某种选择被固化,那么其他的可能性都全都被隐藏起来了。当我们想通过某种方法去获得结论的时候,从这个方法本身开始,其他的可能性也就被我们抛弃掉了。我们想通过某种设计的创新把其他可能性找出来,例如不去规定空间的利用方式,或者说创造一种均质的空间,不在平面上对它的功能进行“科学化”的规定,让他们获得自由的选择。

当人们可以自由地区定义一个空的空间时,我们会想象我们在里面可以做什么,于是可能发生的活动彼此之间会产生关联。为了创造这种均质的空间,我们把空间进行了网格化——不仅仅是平面的网格化,而是空间的网格化。虽然空间的网格化,最后一定也是要以具体的形式来实现,但设计内部所有的模块都没有被定义具体的功能,它们可以用作任何东西,可以在各种场景和活动中进行转换。对于植物的配置,也采用一种非常规的方式来设计这个花园,利用稀奇古怪的多肉植物去创造一种异域感,来呼应这种空间的自由——而非仅仅是平面上的自由。

▲罗珂,分享内容《漂浮绿洲》

▲精彩内容摘要(更多详见后续报道) ©罗珂

自由讨论:

在论坛现场的自由讨论环节中,UED新媒体总监孙宁卿老师认为:当代社区的营造,不再能靠建筑学单一学科的工作来完成,甚至是跨越多个学科的选择,针对具体的领域、具体的问题,都涉及到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

锐意设计中心的易小楠总监,也提出了很多问题,诸如:在建筑的建设过程中,建筑师想扮演一种什么样的角色,来要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以及在项目中又有无对社会责任感的考量,等等。

主持人华益老师,还给大家分享了有关《建筑学概论》课程的架构和预告内容,通过有趣的维度把该课程介绍给了不仅仅是建筑系的新生,也包括广大关注设计、对设计有兴趣的读者。

更详细的分享环节内容,以及自由讨论的内容,详见更多本次论坛后续报道,更多精彩会场图片:

*敬请期待后续系列内容报道

社区美空间竞赛请关注

锐意设计中心公众号

获得相关信息。

摄影 | 捌楼八号(主要照片)

撰文 / 编辑 |  《城市 环境 设计(UED)》新媒体部

-END-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城市环境设计UED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