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制作经验”与蒂姆∙英戈尔德的4A课程(附大纲及书单)

钱文逸 三辩席 2023-01-16

《制作:艺术、建筑、考古学与人类学》一书中的插图(第103页)‍
引子
近期,英国人类学家蒂姆英戈尔德(Tim Ingold)的研究似乎正在以各种方式进入中文世界的视野。去年秋天,他受邀在杭州纤维三年展上发表专题讲演,展览现场也收录了英戈尔德的几部专著,当时感到是一个不错的契机,决定开始着手准备本文的整理。年底,又看到出版品牌明室明年的新书推荐里有与本次纤维艺术展主题相关联的专著译介即将出版(《线条的文化史》,参看明室新书预告),似乎是在敦促我可以把剩余的内容整理完成。近日难得找到空余时间,集中编辑了文本的整体,终于可以发布和分享在公众号上。‍‍
借此契机,本文聚焦英戈尔德2012年发表的著作《制作:艺术、建筑、考古学与人类学》(Making: Art, Architecture,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以及由英戈尔德本人践行、与这部著作息息相关的长达十年多的人类学教学实验。事实上,《制作》一书即脱胎自一门实验性课程的开设、教学与对之的反思,书中反复提及这门与书籍副标题同名的课程,其缩写4A也在该书出版后在不少艺术相关研究项目中得到沿用,譬如佛罗伦萨艺术史研究所和柏林文化遗产基金会就有名为4A Lab的长期合作项目(https://www.khi.fi.it/en/forschung/4a-laboratory/index.php),虽然把英戈尔德的“建筑”窜改成了“美学”(Aesthetics),但显然框架是自英戈尔德的立论中得出的。之所以想介绍这个项目,一是因为这是我个人比较熟悉的英戈尔德治学的部分(两年前资格考作为理论著作着重阅读过),与艺术史和艺术实践息息相关,也和纤维展的主题契合;二是因为其中蕴含的教学理念极其特殊而富于启发,与当下中文世界一些有关教学和育人的反思可以形成一种呼应,故而选择整理《制作》一书中对这门课程的介绍,并呈现英戈尔德这门4A课程的结构和样貌,以飨读者。

4A_Lab近期活动一览

三辩席先前曾经简略提及过一个上世纪末期在科学与科技研究领域出现的认知论反思,即“情境中的知识”(situated knowledge)的概念(参见:瓦尔堡与“情境中的知识;今后对哈拉维视觉理论的译介依然会围绕这个概念展开)。英戈尔德4A课程的出发点是一个与这一概念形成呼应的教学术语“情境式研习”(situated learning)这两个概念均对应上世纪末期出现的对现代科学认知论中主客体的二元分离的反思与批判,前者强调认知主体的具身经验和定位,后者则强调知识的习得不应建立在教学情境与知识的原生语境(不论是生活、社会还是日常经验)的彻底割裂之上。两者均质疑去语境化的纯理论性的书本知识与学习方式会带来思维与经验的窄化反对基于现代科学的客观理性框架而对知识对象与致知过程的悬空,强调一种更深入的主客体交织关系,也强调基于实践与身体经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本身的价值。提出情境式研习的教育理论家Jean Lave在早年的论文中一方面明确强调了这一概念与STS领域近乎同名的概念“情境中的知识”的亲缘性,也同时将自己的思考与长期对非洲工匠的田野观察和人类学研究联系在一起。

左:哈拉维,《情境中的知识:女性主义中的科学问题与局部视角的特权》(1988年);右:Jean Lave, Etienne Wenger,《情境式研习》(1991年)


《制作》一书很大程度脱胎自英戈尔德4A课程中的教学实践。他在开篇花了相当的篇幅叙述这门课程本身的诞生过程,并在书的正文中反复以课程中展开的活动和他自己以及学生作为课程参与者对这些活动的思考为理论论述的起点。如英戈尔德本人所言,这门课程最早起源于他在曼彻斯特大学时期希望能用一种新的方式“从事人类学”的愿望,在不断接触到艺术领域的学生之后,英戈尔德开始考虑在人类学教学中加入更强的实践性元素,在课程中尝试“自己做东西”(doing things oursevles)。这门课的草创阶段强调对实践性事务的讨论,并将之建立在师生共同完成一系列实际作业的基础上,这些作业包括“编织竹篮、制作陶罐并在家用窑炉中烧制它们,帮助农民重修一面干石墙面、举办多声部声乐合唱的工作坊、试了试建筑素描,参观了艺术家的画室与展览诸如此类。”而这些基于实际操演的课程讨论在英戈尔德来到苏格兰的阿伯丁大学之后成为了更加系统化的课程设置的起点。自2002年至2005年间,英戈尔德主持了一个合作性的研究项目,标题为“研习是透过实践去理解:探究感知、创造性与技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很快这门课蜕变成了后来更为人所知的“4A:人类学、考古学、艺术与建筑”。

《制作》一书联系艺术和人类学的方式也不同于当代艺术领域习以为常的另一种范式,即认为当代艺术的工作方式与民族志的田野调查近似,并把艺术家类比为民族志或者社科工作者。英戈尔德更加强调打通各学科间的分野(这之中也不仅包括艺术和人类学),思考不同领域的工作方式之间的异同以及可以如何互鉴,并尤其看中艺术创作的实际过程可以如何启迪我们对社会场域内诸多核心议题和现象的思考与认识。

在《制作》一书诸多以课程内容为出发的论述段落中,或许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论述是从“放风筝”这一项活动入手反思物是否具有能动性的问题。通过人在环境中牵连风筝展开的身体性运动,英戈尔德提出风筝将自然中的力与身体的运动牵连起来的“导引者”(transducer),并以这个概念来界定风筝作为物在物质世界中实际发挥的效应。另一例论述出自“编竹篮”的活动。在编竹篮的过程中,英戈尔德和同学们发现,编织的过程最终是顺应竹条这种物质媒介自身蕴含的弹性,竹篮的形态是有这种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力形塑出来的。英戈尔德对实践致知和手工艺的认识始终忠实于一种过程性的经验/体验,这也是为什么该书的标题选用了一个动词的进行时(making),以强调过程中人与物质的交织性绵延,而非任何对象化的实体结果。

以下是个人从“感官研究”专题网站的相关课程大纲档案中查找到的英戈尔德在2009学年开设的4A课程的大纲(http://www.sensorystudies.org/syllabi/,该网站内容丰富,值得收藏翻阅,其中的内容编写详尽而用心,也大体覆盖了《制作》一书所谈及的内容,除了一些课程行政部分删减以外,本篇呈现维持了课程大纲的所有主体部分。大纲最后按照课程设置编写的书目几乎可以算作英戈尔德个人专著写作的文献图谱,非常详尽而有条理,且均是在概念阐述上的重要作品,可以成为相关议题主题阅读的导览图。为了更便于阅读和参考,本期内容特别将每课的内容和书目编排在一起,以便读者思考、了解课程主旨和文献之间的关联。‍‍‍‍‍‍‍‍‍‍

“感官研究”专题网站及板块一览,含新书及学术活动推介、课程大纲共享、声音既图片档案馆等栏目‍‍‍‍

疫情三年,国内校园生活长期陷在一种双重的困境之中,一方面是疫情前就已然蔚然成风的有关内卷、绩效化、同行竞争与学术规训与产业化的讨论,另一方面是疫情以来一种高度剥夺与限制下越发贫乏的生活经验。英戈尔德对教学实践与经验转向的呼吁既有助于我们抵抗知识生产的单一化及其与生活经验与认知的割裂,亦有助于我们重申体验本身的核心价值。倘若制作本身是人与物质的交织性绵延,那么致知亦必然是一种经验性的绵延。这门课程大纲或许即是这种绵延的最佳体现。



课程大纲呈现
4个A:人类学、考古学、艺术与建筑
院校:阿伯丁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年度:2009/10年
学科:人类学
内容来源:‍‍http://www.sensorystudies.org/syllabi/

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探索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和建筑之间的联系,这些学科被视为理解和塑造人们在空间、时间和运动的流线中感知和与周围环境关联的相互互补的各种方法。 我们将关注设计、建造和物质性问题,关注形式在自然的与“建筑的”环境中的生成与再生,关注身体运动与被体验的时间/空间之间的关系,关注感官在感知中的作用,关注工艺和技巧的重要性,以及线条、素描与符号标示。 课程的结尾,我们将比较4个A如何面向“时间”本身。

研究背景

该课程于 2003/4 年在艺术与人文研究委员会资助的一项研究项目的背景下推出,该项目名为“学习是在实践中理解:探索感知、创造力和技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该项目从 2002 年持续到 2005 年,由阿伯丁大学人类学系和邓迪大学美术学院联合开展。 该项目结合艺术和人类学的方法,旨在通过对美术知识实践的经验性研究来检验感知、创造力、创新和技能之间的关系。 我们还着手探索源自美术教学语境的原则和实践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应用于人类学教学,反之亦然。

多亏了经济和社会研究委员会的奖励,我们得以将这项研究议程再推进三年(2005-08 年),进一步加强我们与邓迪同事的合作。 后续项目定题为“线条的人类学:比较性探索”,它的一个目标是根据课程中开发和展示的材料和想法,完成一本名为“4As”的书。 因此,在学习本课程时,您将有机会参与我们的研究计划,并为人类学系在文化、创造力和感知等优先领域的研究的更广泛发展做出贡献。 我们非常欢迎这一贡献,也将在研究成果中对您的贡献表示致谢,并希望将课程嵌入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中将使学生获得更多回报。

课程组成部分
该课程包括五个同时发生且密切相关的部分:
讲座
实践环节
项目工作
阅读与写作
实地考察

讲座与实践环节相互续接。在每节实践课中,我们将讨论前一课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进行具体的实践操演,以帮助将这些问题置于经验背景中。
阅读和论文写作是本课程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你必须提交一篇约 2,000 字的文章进行评估,这将占你最终分数的 20%。我们将单独分发两卷本课程读物。
项目要求: 该项目将占最终分数的 20%。 项目工作将贯穿整个课程。 您需要选择以下选项之一:建筑物、桥梁、古代纪念碑、一件公共雕塑或地标(例如塔、喷泉或为止显要的树)。 您应该每周花费大约 30 分钟到一个小时,专注于特定方面。 每周用一页 A4(或大约 300 字)描述您观察、发现或取得的成果。 在课程结束时,您将把这些页面与图纸、照片、模型和支持文档一起组合成一个文档。 
您可能希望将文档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对应于您在特定一周内所做的观察,并根据您阅读的内容进行放大。 然而,返回您已经编写的部分并根据进一步的工作对其进行修改是完全可以的。 您可以酌情在文档的文本部分中包含照片、图画和注释。 绘图和照片也可以作为档案的一个单独部分,但如果您愿意,您当然可以用文字注释它们。 该模型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形成一个单独部分; 然而,这也可能包括图画、照片或文字。
文档的长度没有限制,但文本部分可能会出现在 3,000 字左右。 2,500 到 5,000 字之间的任何内容都是可以接受的。 重要的是,该项目应该被视为一项严肃的学术研究。 这意味着它应该有相关文献的适当参考来支持,并且应该在最后添加参考书目,就像你对一篇论文所做的那样。

每周详细计划
第一课:4个A(4As)

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和建筑学科都从根本上关注理解和塑造我们与居住环境的关系,以及我们感知环境的方式。 在这些讲座中,我们采用的方法与传统的艺术和建筑人类学和考古学截然不同,后者将艺术品和建筑视为分析对象。 我们的重点是艺术家和建筑师的实践,以及他们为人类学和考古学理解做出贡献的方式,反之亦然。 人类学家或考古学家如何将艺术家或建筑师的工作方式融入他们的研究和教学中? 艺术家果真可以算是人类学家,只不过碰巧用了区别于书面文字的媒介吗? 建筑师真的是未来而非过去的考古学家吗?

本周不会有实际操作。 但是,您应该通过选择建筑物、桥梁、古代纪念碑、公共雕塑或地标作为您的研究重点来为您的项目做准备。 您还应该从您的项目实地寻找一些小对象以用于下周的实践(见下文)。

第二课: 设计与制作(Design and Making)

做东西是什么意思? 如果有的话,我们如何才能将人工制品与自然生成的物体区分开来,或者将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区分开来? 一个可能的答案是认为在每一件人工制品或建筑物的背后都有一个由其人类设计师构想的计划,该计划预期物体的最终形式,并控制其建造过程。 然而,在实践中有可能在设计和施工之间做出如此明确的区分吗? 设计本身不就像制造或建造一样,是一种在环境种展开的活动吗? 那么一端和另一端从哪里开始,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同样,是否有任何明确的点表明制造或建造已完成,使用或居住开始? 人工制品或建筑物真的完工了吗? 在探索这些问题时,我们将考虑新兴领域“设计人类学”的范围和潜力。

实际操演‍‍‍‍‍
在实践前一周,环顾你的项目现场,寻找两个你认为是“自然”的小型便携式物体,以及两个你认为是“人造”或人造的物体。 记下在什么情况下发现它们的时间和地点。 这些物品可能是新的、用过的或破损的、部分的或全部的。 我们将查看每个人收集的所有物品,并讨论判断它们是天然的还是人造的标准。 如果您能想到要带任何“模棱两可”的物品,也完全可以。
项目
花一些时间研究你选择研究的东西,想想它是如何出现的,以及它在哪些方面可以被认为是自然的或人造的。 它是建造的还是长成的? 它是仍在建设或发展中,还是已经完工? 之前有什么? 对于下周的实践,从现场周围收集一些材料样本(您可以将这些东西放在塑料袋或瓶子或果酱罐中)。

相关书目
1. Davidson, Iain and William Noble 1993. ‘Tools and language in human evolution’. In Tools, language and cognition in human evolution, eds. K. R. Gibson and T. Ingol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363-388.
2. Wynn, Thomas 1995. ‘Handaxe enigmas’. World Archaeology 27(1): 10-24.
3. Turnbull, David 2000. ‘Talk, template and tradition: how the masons built Chartres cathedral without plans’. In Masons, tricksters and cartographers. Amsterdam: Harwood Academic, Chapter 2, pp. 53-87.
4. Brand, Stewart 1994. How buildings learn: what happens to them after they’re built. London: Penguin, Chapter 1, ‘Flow’ (pp. 2-11), and a section of Chapter 5, ‘Magazine Architecture’ (pp.58-65).
5. Siza, Alvaro 1997. Architecture writings, ed. Antonio Angelillo. Milan: Skira editore (’Living in a house’, ‘Building a house’, ‘On the difficulty of designing a piece of furniture’, ‘Altamira’), pp. 47-54.
6. Pye, David 1978. The nature and aesthetics of design. London: Herbert Press, Chapter 1, ‘Art and science. Energy. Results’ (pp. 11-19).
7. Ingold, Tim 2000. ‘Making culture and weaving the world’. In Matter, materiality and modern culture, ed. P. M. Graves-Brown. London: Routledge, pp. 50-71. 
8. Mitchell, Victoria 1997. ‘Textiles, text and techne’. In Obscure objects of desire: reviewing the craft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ed. T. Harrod. London: Crafts Council, pp. 324-332.

第三课:材料(Materials)
材料是人工制品和建筑物的组成部分。 然而,人类学、考古学和物质文化研究的重点往往是物体的物质性,而不是材料及其特性。 在此我们论证,抽象的物质性概念实际上阻碍了对材料的正确理解。 我们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材料本身来了解更多,了解它们在或多或少具有耐久性的事物的生成过程中,如何流通、相互混合、凝固和溶解。 我们认为,材料的物质性没有任何脱离这些流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我们问“什么是石头的石头性?”或“什么是木头的木质性?”,答案只能在于这块木头或那块石头如何卷入将其吸引到周围环境的关系中。要理解材料,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是物质本身,而是这些关系的历史。
实际操演‍‍
在这个实践课中,我们将把每个人从他们的项目实地周围收集的材料混合在一起。 然后,我们将徒手(或身体的任何其他部位)将这些混合物涂抹到粘贴的硬纸板上,以创作一系列艺术品
项目
花一些时间在你的“东西”上,想想它的制作材料和它们的历史。 它们是哪儿来的,如何被带到现场的,又经历了哪些变化?

相关书目
1. Deleuze, Gilles and Felix Guattari 2004. A thousand platea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London: Continuum, excerpt from the ‘Treatise on nomadology’, pp. 450-458.
2. Ingold, Tim 2007. ‘Materials against materiality’. Archaeological Dialogues 14(1): 1-38. [Includes comments by C. Tilley, C. Knappett, D. Miller and B. Nilsson, followed by author’s response] 
3. Olsen, Bjørn 2003. ‘Material culture after text: re-membering things’. Norwegian Archaeological Review  36(2): 87-104.
4. Holtorf, Cornelius 2002. ‘Notes on the life history of a pot sherd’. Journal of Material Culture 7(1): 49-71.
5. Alberti, Benjamin 2007. ‘Destabilising meaning in anthropomorphic forms from northwest Argentina’. In Overcoming the modern invention of material culture, eds. V. O. Jorge and J. Thomas, special issue of Journal of Iberian Archaeology 9/10: 209-23. Porto: ADECAP.
6. Pollard, Joshua 2004. ‘The art of deca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ubstance’. In Substance, memory, display: archaeology and art, eds. C. Renfrew, C. Gosden and E. DeMarrais. Cambridge: McDonald Institute for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pp. 47-62.
7. Elkins, James 2000. ‘A short course in forgetting chemistry’. In What painting is: how to think about painting, using the language of alchemy. London: Routledge, Chapter 1, pp. 9-39.

第四课:客体与物(Objects and Things)‍

在人与物之间的绝对区别远非绝对的思想的指导下,人们已经写了很多关于人与物质对象之间相互作用的文章。 有人认为,如果人可以对附近的物体采取行动,那么物体就可以“反作用”,促使他们做或允许他们实现他们原本可能做不到的事情。 因此,能动性(agency)分布在人和物的交互网络中。 但是所有东西都是客体吗? 如果不是,我们必须对事物做些什么才能将它们变成客体? 我们认为,事物(things)的“客体性”(objectness)是通过打破令它们得以生成,并维系它们的存在的材料的流动而产生的。 正是因为这些变化,我们所居住的世界才被赋予了生命。 我们认为,客体具有能动性的概念源自于一种让世界再次灵动起来的努力,恰是把客体从生成它们的力和材料中割裂出来的行为令这个世界首先丧失了生机。 但这对理解人的能动性有何意义?

实际操演
测试客体是否具有能动性的最佳方法之一是放风筝。 在这个实践中,您将能够用简单的原材料制作自己的风筝。 我们会在外面找一个合适的地方放风筝。 期待一个有风的日子!
项目
拜访你的“东西”,看看它上面生长的东西,生活在其中的动物,添加物和侵蚀或破损。 想一想事物的历史与其他生命(人类和非人类)纠缠在一起的方式。 把你看到的记录下来。

相关书目
1. Heidegger, Martin 1971. ‘The thing’. In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excerpt, pp. 174-182). 
2. Garrow, Duncan and Elizabeth Shove 2007. ‘Artefacts between disciplines: the toothbrush and the axe’. Archaeological Dialogues 14(2): 117-153. [Includes comments by Hans Peter Hahn, Carl Knappett, Paul Graves-Brown and Harvey Molotch, followed by a response from the authors] 
3. Gell, Alfred 1998. ‘The theory of the art nexus’. In Art and agency: an anthropological theor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Chapter 2, pp. 12-27. 
4. Miller, Daniel 2005. ‘Materiality: an introduction’. In Materiality, ed. D. Miller.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excerpt, pp. 1-15).
5. Leach, James 2007. ‘Differentiation and encompassment: a critique of Alfred Gell’s theory of the abduction of agency’. In Thinking through things: theorising artefacts ethnographically, eds. A. Henare, M. Holbraad and S. Wastell. London: Routledge, pp. 167-188.
6. Knappett, Carl 2005. ‘Animacy, agency, and personhood’. In Thinking through material culture: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Chapter 2, pp,11-34. 
7. Malafouris, Lambros 2004. ‘The cognitive basis of material engagement: where brain, body and culture conflate’. In Rethinking materiality: the engagement of mind with the material world, eds. E. DeMarrais, C. Gosden and C. Renfrew. Cambridge: McDonald Institute for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pp, 53-62. 
8. Latour, Bruno 1999. ‘A collective of humans and nonhumans: following Daedalus’s labyrinth’. In Pandora’s hope: essays on the reality of science studie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p. 174-215.
9. Webmoor, Timothy and Christopher L. Whitmore 2008. ‘Things are us! A commentary on human/things relations under the banner of a “social” archaeology’. Norwegian Archaeological Review 41(1): 53-70.

第五课:姿态与表演(Gesture and Performance)

身体动觉(Bodily kinaesthesis)对于形式的创造和感知至关重要。 在这里,我们探讨运动、创造力和感知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用民族志的方法通过参与日常活动进行探索,也可以用艺术创作的方法通过处于环境种的表演进行探索。 我们将关注步行的行人动作和编织的手工手势,看看线条和图案如何从有节奏的运动中产生,以及这种运动如何引发生活的时间和空间感。 姿势是如何被它们所处的环境所塑造的,它们又是如何影响环境的? 表演的概念在艺术界很常见,但它能帮助我们理解民族志情境中手势的动态吗? 最后,我们能否从考古语境下保存的结构中推导出特定的移动方式及其带来的体验,或者在建筑设计中预测此类移动和体验?

实际操演

在埃及中部和埃及努比亚,竹篮编织技术在三千年多的时间里几乎没有变化。 在这个实践中,我们将观看当代从业者制作编结和盘绕篮子的视频。 该视频由荷兰民族考古学家 Willeke Wendrich 制作。 在随附文本的帮助下,我们将尝试以与埃及编篮匠相同的方式制作绳子。

项目
本周,当你拜访你的“东西”时,关注人和/或动物如何进入、越过、穿过或绕过它。 物的存在以何种方式影响或引导它们的运动? 它们是否意识到这种影响?

《制作》一书编竹篮相关插图(第23-4页)

相关书目
1. Lefebvre, Henri and Catherine Régulier 2004. ‘The rhythmanalytical project’. In Rhythmanalysis: space, time and everyday life. London: Continuum (pp. 71-83).
2. Farnell, Brenda 2000. Getting out of the habitus: an alternative model of dynamically embodied social action. 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N.S.) 6: 397-418.
3. Tilley, Christopher 2004. ‘From body to place to landscape: a 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 In The materiality of stone. Oxford: Berg, Chapter 1, pp. 1-31.
4. Turnbull, David 2002. ‘Performance and narrative, bodies and move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laces and objects, spaces and knowledges: the case of Maltese megaliths’. Theory, Culture and Society 19(5/6): 125-143.
5. Tilley, Christopher, Sue Hamilton and Barbara Bender 2000. ‘Art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past’. 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N.S.) 6: 35-62. 
7. Ingold, Tim 2004. ‘Culture on the ground: the world perceived through the feet’. Journal of Material Culture 9(3): 315-340.
8. Rendell, Jane 2006. ‘Walking’. In Art and architecture: a place between. London: I. B. Tauris, Section 3 Chapter 3, pp. 181-190. 
9. Careri, Francesco 2002. ‘Land walk’. In Walkscapes: walking as an aesthetic practice. Barcelona: Editorial Gustavo Gili, pp. 119-175.

第六讲:工艺与技巧(Craft and Skill)‍‍

只有在相对现代的时期,艺术家才与工匠区分开来,建筑师与建造者区分开来。 过去,从业者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技能和工艺。 在这里,我们将展示,技能的本质如何不在于执行某些固定运动程序的能力,而在于随着任务的展开不断调整运动以适应任务不断变化的情境。 也就是说,它取决于感知和行动的精确协调然而,技能也是一种与冒险而不非确定性的互动,因为事故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 在事故和错误确实发生时进行处理是能够继续执行任务的内在条件。 从这个角度来看,技能与其说是完美地完成任务,不如说是在任务中保持令人满意的进展我们将通过对日常行走和制作中的困难的民族志考虑来讨论这些问题。 如果我们认真对待“错误”,这将对人类学带来什么更广泛的影响?

实际操演

本周我们将加入一个由 25 名博士生组成的国际小组,他们将在阿伯丁参加为期两周的“设计人类学”课程的第一部分。 课程以 Tim Ingold(下午 4 点至 5 点)的介绍性讲座开场,主题是“为生活设计环境”。 接下来是詹姆斯·利奇 (James Leach) 的进一步演讲(下午 5.30 – 6.30)。 强烈建议您参加这两个讲座。

项目

本周,专注于你的“东西”的外观、声音和感觉,以及周围环境的外观、声音和感觉。 如果可能的话,在白天中的不同时间以及天黑后和不同的天气条件下进行多次相当短的拜访。


相关书目
1. Bernstein, Nikolai A. 1996. ‘On dexterity and its development’. In Dexterity and its development, eds. M. Latash and M. T. Turvey.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p. 3-244. Excerpt from Essay 1 ‘What is dexterity’, pp.19-24.
2. Pye, David 1968. ‘The workmanship of risk and the workmanship of certainty’. In The nature and art of workmanship.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xcerpt from Chapter 2, pp. 4-7.
3. Dormer, Peter 1994. ‘Learning a craft’. In The art of the maker: skill and its meaning in art, craft and design.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pp. 40-57.
4. Sennett, Richard 2008. ‘The hand’. In The craftsman. London: Penguin (Allen Lane), pp. 149-178.
5. Leroi-Gourhan, André 1993. ‘Gesture and program’. In Gesture and speech.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Chapter 8, pp.237-255.
6. Keller, Charles M. 2001. ‘Thought and production: insights of the practitioner’. I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technology, ed. M. B.Schiffer. Albuquerqu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Chapter 3, pp. 33-45.
7. Ingold, Tim 2006. ‘Walking the plank: meditations on a process of skill’. In Defining technological literacy: towards an epistemological framework, ed. J. R. Daker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Chapter 5, pp. 65-80.
8. Stout, Dietrich 2005.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stone-knapping and skill acquisition. In Stone knapping: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a uniquely hominin behaviour, eds. V. Roux and B. Bril. Cambridge: McDonald Institute for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pp. 331-340.
9. Downey, Greg 2007. ‘Seeing with a “sideways glance”: visuomotor “knowing” and the plasticity of perception’. In Ways of knowing: new approaches in the anthropology of experience and learning, ed. M. Harris. Oxford: Berghahn, pp. 222-241.
10. Grasseni, Cristina 2004. ‘Skilled vision: an apprenticeship in breeding aesthetics’. Social Anthropology 12(1): 41-55.

第七课:知觉中的感官(The Sense in Perception)
关于西方文化所谓的“视觉主义”取向的文章很多。 在这里,我们认为对视觉主义的批判是建立在一种狭隘的视觉概念之上的,即视觉是对物的观看。 然而,如果理解为看,视觉可以像聆听一样具有动态性和参与性,它可以是一种光的体验,就像听觉是一种声音的体验一样。 因此,对陆地、海洋和天空景观的视觉感知可能与它们的听觉或其他感官感知没有太大区别。 我们用眼睛听,也用耳朵听。那么触觉或嗅觉呢? 感官人类学试图根据每种感官的特性及其在感官情境中的平衡来理解感知差异。 说感官不是身体与世界之间的认知中介,而是我们参与其中的基础,这有用吗?一边是“训练有素的视觉”或专注力的教育,一边是现象学式的“在世界中存在”(being-in-the-world)的直接性,我们如何平衡这两者的关系? 最后,4A之间可能有哪些共同点?
实际操演

我们将在课堂上开始本节课,讨论通过不同感官感知风景和气候的方式。 然后我们将步行到阿伯丁海滩。 我们将在那里谈论我们可以看到、听到、触摸和闻到的东西,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当我们从教室“闭合”的感官环境转移到露天时,讨论的性质有何变化? 请携带合适的户外服装。

项目
本周,画出或速写你的“东西”,并为它制定详细的图谱。 描述绘画活动如何影响您观察事物的方式,以及您与事物的关系。 同时,环顾你的项目现场,寻找任何你能找到的可以被视为某种线条或线条的东西(素描、铭文、线、痕迹、电线、线团)。 如果可能的话,将其中一些带到下一个实践课上(见下文)。

相关书目
1. Lingis, Alphonso 1998. The elements. In The imperative.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pp. 13-22.
2. Jay, Martin 1988. ‘Scopic regimes of modernity’. In Vision and visuality, ed. H. Foster (Dia Art Foundation Discussions in Contemporary Culture, No 2). Seattle: Bay Press, pp. 3-23.
3. Willerslev, Rane 2006. ‘“To have the world at a distance”: reconsidering the significance of vision for social anthropology’. In Skilled visions: between apprenticeship and standards, ed. C. Grasseni. Oxford: Berghahn, pp. 23-46.
4. Bille, Mikkel and Tim Flohr Sørensen 2007. ‘An anthropology of luminosity: the agency of light’. Journal of Material Culture 12(3): 263-284. 
5. Okely, Judith 2001. ‘Visualism and landscape: looking and seeing in Normandy’. Ethnos 66(1): 99-120.
6. Pallasmaa, Juhani 1996. The eyes of the skin: architecture and the senses. London: Academy Editions.
7. Whitmore, Christopher L. 2006. ‘Vision, media, noise and the percolation of time: symmetrical approaches to mediation of the material world’. Journal of Material Culture 11(3): 267-292.
8. Ingold, Tim 2007. ‘Against soundscape’. In Autumn leaves: sound and the environment in artistic practice, ed. A. Carlyle. Paris: Double Entendre, pp. 10-13.


第八课:线条(Lines)

线条在有人居住的世界中无处不在,无论是在我们所谓的“自然”中还是在建筑环境中。 有些线条描述生长的过程,有些则描述了人造物的特征,例如人工制品或建筑物。 有些像线一样编织起来,有些像绘画和书写一样刻有铭文。那么,这些不同种类的线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例如,对线条的考虑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写作和建筑之间的联系? 为什么现代时期如此强调线应该是直的? 矛盾的是,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那样,所谓的思想和表达的“线性”(linearity)通常被认为是西方识字文明的特征,而这并不意味着线的生命而是其死亡——将生长和运动的轨迹减少为固定点之间的一系列连接 . 那么,当人和动物居住在由直线和连接器组成的建筑中时,他们实际上是如何移动的呢?

实际操演

我们将看看每个人从他们的项目实地收集的线条的范围和种类,并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

项目

本周,用木头、纸板或其他现成的材料制作一个你的“东西”的模型。 考虑到原始物体和模型之间的比例差异,以及制作它们的材料之间的差异,模型制作过程可以教会你什么关于“事物”的知识? (注意:重要的是制作模型的过程,以及你从中学到的东西,而不是最终的结果。记录你对过程的观察。)


相关书目
1. Kandinski, Wassily 1982. ‘Point and line to plane’. In Kandinsky: complete writings on art, vol. 2: 1922-1943, eds. K. C. Lindsay and P. Vergo. London: Faber and Faber. Excerpt, pp. 617-636.
2. Renfrew, Colin 2003. ‘Encounters: art as archaeology, archaeology as art’. In Figuring it out.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Chapter 1, pp. 26-49.
3. Lévi-Strauss, Claude 1955. ‘A writing lesson’. In Tristes Tropiques, trans. J. and D. Weightman. London: Jonathan Cape. Excerpt from Chapter 28, pp. 294-300.
4. Derrida, Jacques 1974. ‘Writing and man’s exploitation by man’. In Of grammatology, trans. G. C. Spivak.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Excerpt from Part II Chapter 1, ‘The violence of the letter’, pp. 118-126.
5. Le Corbusier 1947. ‘The pack donkey’s way and man’s way’. In The city of tomorrow and its planning, trans. F. Etchells. London: Architectural Press, pp. 10-19.
6. Ingraham, Catherine 1992. ‘The burdens of linearity’. In Strategies of architectural thinking, eds. J. Whiteman, J. Kipnis and R. Burdett.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pp. 130-147.   
7. Mitchell, Victoria 2006. ‘Drawing threads from sight to site’. Textile 4(3): 340-361.
8. Ingold, T. 2007, ‘How the line became straight’. In Lines: a brief history. London: Routledge, Chapter 6, pp. 152-170.

第九课:素描(Drawing)

素描仍然是艺术、建筑和考古学科训练和实践的核心。 在所有这三个学科中,素描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结合观察和描述,因为在打手势的手在表面上画出痕迹的同时,观察的眼睛也被吸引到周围的环境中,沿着它迷宫般的路径。通过素描这一行为,人们可以获得对它的形式、比例、纹理和运动的感觉。 但为什么人类学家没有受过训练来画出他们观察到的东西呢? 为什么人们经常假设民族志中的“志”或“述写”(graphic)是书写而不是绘画? 在本次讲座中,我们将讨论对考古学家如何绘画进行民族志案例研究。 对于考古学家来说,绘画可以是一种通过让事物出现在环境和社会关系中来了解事物的方式。 人类学家能从中学到什么吗?

实际操演‍‍‍‍‍‍‍‍‍‍‍

在本次研讨会中,我们将比较考古学、艺术和人类学中的素描方式。 我们将使用考古学家的工具和技术来测量和绘制地面上的一些事物。 同时,我们将尝试从艺术和人类学的角度通过徒手绘画来观察和描述相同的特征。 我们会思考我们通过这些不同的素描方式来学习什么,以及它们涉及什么社会关系。

项目
本周,拍摄或对你的“东西”进行摄像。 然后,找一个地方——最好与你的项目地点相连——在那里你可以观察人们一遍又一遍地做同样的任务:例如,结账柜台的收银员,一个棒棒糖店员看到马路对面的孩子,人们在健身房锻炼 , 瓦工在屋顶上工作。 设计一个符号来描述构成任务的基本动作。 这样做时,请考虑您想要捕捉运动的哪些方面或品质,以及您希望如何组织所获得的信息。

相关书目(素描)
1. Rawson, Philip 1979. ‘Making drawings’. In Seeing through drawing. London: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pp. 7-56.
2. Afonso, Ana Isabel, and Manuel Joao Ramos 2004. ‘New graphics for old stories: representation of local memories through drawings’. In Working images: visual research and representation in ethnography, eds. S. Pink, L. Kürti and A. I. Afonso. London: Routledge, Part I Chapter 5, pp. 72-89.
3. Nakamura, Fuyubi 2007. ‘Creating or performing words? Observations on contemporary Japanese calligraphy’. In Creativity and cultural improvisation, eds. E. Hallam and T. Ingold. Oxford: Berg, Chapter 4, pp. 79-98.
4. Gunn, Wendy 2006. ‘Learning within the workplaces of artists, anthropologists and architects: making stories for drawings and writings’. In Skilled visions: between apprenticeship and standards, ed. C. Grasseni. Oxford: Berghahn, pp. 106-124.
5. Unwin, Simon 2007. ‘Analysing architecture through drawing’. Building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35(1): 101-110.
6. Berger, John and Yves Berger 2005. ‘Lobster and three fishes’. In Berger on drawing, ed. J. Savage. Cork: Occasional Press, pp.119-144.
7. Bryson, Norman 2003, ‘A walk for walk’s sake’. In The stage of drawing: gesture and act, ed. C. de Zegher. London: Tate Publishing; New York: The Drawing Centre, pp. 149-158.
8. Maynard, Patrick 2005. ‘Drawing/disegno’. In Drawing distinctions: the varieties of graphic expression.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Chapter 2, pp. 61-67.
9. Lord, John Vernon 2005. ‘A journey of drawing an illustration of a fable’. In Drawing: the process, eds. L., Duff and J. Davies. Bristol: Intellect, pp. 29-37. 
10. Phipps, Barry 2006. Lines of enquiry: thinking through drawing. Kettle’s Yard,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exhibition booklet).

相关书目(标注)
1. Elkins, James 1999. ‘Problems of classification’. In The domain of image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Part 1 Chapter 6, pp. 82-91.
2. Henderson, Kathryn 1999. ‘The visual culture of engineers: drawing, seeing, and standardizing perception’. In On line and on paper: visual representations, visual culture, and computer graphics in design engineering.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Chapter 3, pp. 25-57.
3. Suchman, Lucy 2000. ‘Embodied practices of engineering work’. Mind, Culture and Activity 7(1 & 2): 4-18.
4. Lucas, Ray 2004. ‘Inscribing the city: a flâneur in Tokyo’. Anthropology Matters Journal 6(1): 1-11.
5. Jensen, Mads 2005. ‘An anthropological move towards tangible interaction desig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Nordic Research Design Conference, May 29-31 2005, Copenhagen, Denmark. www.tii.se/reform/inthemaking/files/p46.pdf 

第十课:时间与4个A(Time and 4As)
我们在本课程中讨论的所有活动都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中。 然而,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和建筑学通常被认为具有不同的时间指向:考古学与过去相关,人类学和艺术与现在相关,而建筑学与未来相关。 但是,如果我们将人类学的时间性引入考古学,会发生什么? 或者将建筑的时间性引入人类学或艺术? 我们能否拥有对当下的考古学或面向未来的人类学? 更根本的是,我们如何才能将时间设想为不是一系列离散的事件或日期,而是材料和运动的持续交织? 例如,设计和制作暗示着对延伸向未来的形式和材料的关注,同时借鉴已经存在的东西。 散步涉及类似的时间和传记的汇聚。 容纳这些时间性的民族志实践会是什么样的?
实际操演
带上你为你的“东西”制作的模型和图纸、你为它拍摄的照片以及你上周的笔记。 在这次实践中,大家轮流介绍模型、图纸和照片,并对符号进行讲解
项目

将您收集的所有材料汇总成一个文档。


实地考察项目
考察1
这次旅行我们将参观伊丽莎白·奥格尔维(Elizabeth Ogilvie)的工作室。 奥格尔维 1946 年出生于阿伯丁,现生活和工作于法伊夫郡金霍恩,是苏格兰领先的当代艺术家之一。 她的作品融合了艺术、建筑和科学,将水作为主要媒介和研究重点。 她的工作室是一座经过改建的大型电影院,就在海边。
这次访问是爱丁堡艺术学院“艺术空间自然”课程与阿伯丁人类学系之间发展合作的一部分,该合作以奥格尔维领导的一个项目为中心,重点关注北极的环境和文化变化,并涉及在格陵兰西北部的北极实地考察。

考察2
对于这次旅行,我们将在因弗鲁里 (Inverurie) 附近的本纳奇 (Bennachie) 山及其周围步行,从本纳奇中心 (Bennachie Centre) 出发和离开。 我们将通过步行来讨论课程的许多关键主题,展示它们如何与我们在树林和山丘景观中移动时的体验和观察相关联。
结实的鞋子或(最好)登山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弄湿了,足够的衣服和雨衣也是必不可少的。

《制作》一书放风筝相关插图(第99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