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4.05)丨全文下载丨地方性与现代性:江南水网乡村景观空间特征与文脉传承
地方性与现代性:江南水网乡村景观空间特征与文脉传承
Locality and Modernity: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of Landscape Spaces in Rural Area of Water Network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王敏* 宋祥
王敏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水绿生态智能分实验中心联合创始人,研究方向为蓝绿空间生态系统服务、城乡绿地与生态规划设计、韧性景观与城市可持续
宋祥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 全文刊登于《园林》2024-05期 P04-14.
• 全文引文格式:王敏, 宋祥. 地方性与现代性:江南水网乡村景观空间特征与文脉传承[J]. 园林, 2024, 41(05): 04-14.
• 摘要:人居环境“地方性”侧重立足本土特质的空间表达,“现代性”倾向立足功能主义的空间表达,二者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基于“地方性”与“现代性”辩证统一的视角,评析1984–2023年国内有关江南水网乡村景观空间特征与文脉传承研究进展。基于筛选获得的498篇有效文献,首先运用文献计量分析识别出研究热点方向,包括景观空间形态认知、演变认知、价值认知、机制认知以及景观文脉传承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共6个方面。在进一步分析文献内容的基础上,分别评述各个热点方向的研究内容进展,并针对研究局限提出5点研究展望,分别是构建景观空间形态认知框架、扩展景观空间演变研究内容、探索景观空间多元价值评价体系、重视景观空间机制“过程”研究,以及搭接文脉传承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之间的桥梁。以期能为江南水网乡村景观空间特征与文脉传承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为该地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 关键词:景观特征;地方性;文脉传承;研究评述;江南水网乡村
人居环境“地方性”是指立足本土特质的空间表达,“现代性”是指立足功能主义的空间表达[1]。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步,“地域趋同”现象持续发展,人居环境建设对于实用功能的追求导致地方性环境的破坏与文化的丧失,“地方性”与“现代性”的辩证关系越发成为重要的议题。从全面发展的高度看,“地方性”与“现代性”实现有机统一,是进行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前提。
江南水网乡村在改造、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地方性特征显著的景观空间,直至当代,仍为该地区的乡村人居活动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保障该地区乡村的生态宜居,其历史沉积的地方性景观空间与当代人居需求实现了较好的契合。国内有关江南水网乡村景观空间的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趋势,但也存在面向“地方性”与面向“现代性”的研究衔接不畅,对江南水网乡村景观空间地方性特征的挖掘深度不足,理论成果在乡村景观建设中的应用欠缺等问题。鉴于此,本文基于“地方性”与“现代性”辩证统一的视角,系统梳理国内江南水网乡村景观空间研究的热点、趋势与具体内容,归纳当前研究的局限,展望未来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1 江南水网乡村景观空间
研究热点与趋势识别
基于Citespace软件计量分析与可视化,概览江南水网乡村景观空间研究的热点与趋势。
由关键词共现分析(图1)可知,出现频次较高即热度较高的关键词有:乡村景观、风景园林、传统村落、乡村振兴、景观设计等。中心度较高的关键词有:乡村景观、传统村落、风景园林、人居环境、文化景观等,说明这些关键词在研究领域内有较大的影响力。
图1 关键词共现图谱
由关键词突现分析(图2)可知,大多数关键词的突现时间能够持续5年以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关键词是:水乡古镇;近5年来,受关注较强的关键词有:传统村落、乡村振兴、景观设计、优化策略、乡村旅游与可持续等,这些关键词可能是未来一段时间的研究热点。
图2 关键词突现图谱
通过关键词时间线分析(图3)反映出研究历程的总体规律是:该领域研究兴起于1995年以前对水乡古镇的关注;2005年至2015年是研究兴盛期,该时期关键词数量大、内容丰富,其中,风景园林学科的介入扩宽了研究内容,使圩田、景观格局、图式语言等关键词进入研究视野;2015年后研究热度稍下降,主要围绕乡村振兴话题展开探索。
图3 关键词时间线图谱
2 江南水网乡村景观空间
地方性与现代性研究评析
Citespace计量分析直观地展现了40年来江南水网乡村景观空间的研究动向,进一步细化分析发现,不同关键词聚类之间具有一定关联性,因此可将江南水网乡村景观空间的研究热点归并为“地方性研究”、“现代性研究”两类,或者二者兼有(表1)。
表1 地方性与现代性研究内容识别
2.1 地方特征研究
2.1.1 景观空间形态认知
初期研究以景观要素调查和景观空间组合的描述为主,以建筑学科为主导,研究对象以聚落景观为核心。2010年前后风景园林学科介入研究,使景观空间形态认知的研究尺度得到扩展,研究对象由“聚落”景观空间推向“乡村全域”景观空间[2]。风景园林视角下的景观空间形态认知注重“地方的生态性”。
2.1.2 景观空间演变认知
早期江南水网乡村景观空间演变研究在建筑历史与理论、历史地理学两个学科方向有所涉及:前者在中微观尺度上关注聚落景观空间变迁,后者在宏观尺度上关注区域大地景观变迁[3]。近年来,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学科背景下的研究同时重视宏观、中观、微观多尺度下的景观空间演变。
2.1.3 景观空间价值认知
景观空间价值因时代的需求变化而变化,研究热点经历了“文化遗产价值—旅游资源价值—生态服务价值”几轮转换。景观空间的生态价值是风景园林学科持续关注的话题,为了更有效地认知与评价景观空间的生态价值,“生态系统服务”这一理论体系被引入风景园林学科的相关研究。
2.1.4 景观空间机制认知
景观空间机制研究应同时涵盖“因”“果”以及“过程”三方面研究内容[4]。早期研究大多只关注“因”,重在分析影响因素、驱动力等[5];近些年部分研究仅关注“因”与“果”的数学相关性,而对作用过程并不深究。风景园林学科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空间机制研究以“格局—过程—功能—价值”理论框架为基本范式,既关注格局与功能/价值的因果联系,也关注物质流、能量流的作用过程。
2.2 现代传承研究
2.2.1 景观空间文脉传承的理论研究
社会学、地理学、城乡规划等多学科理论在研究中得以应用,包括“文化基因”理论、“景观基因”理论、“空间基因”理论[6]等。风景园林学科视角下的研究显示出学科的“生态特色”,提出“景观图式语言”等理论来表达景观空间地方性并解决其传承的问题[7]。
2.2.2 景观空间文脉传承的实践探索
江南水网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在传承“生态的地方性”与“文化的地方性”两方面表现出较突出的研究热度。“景观生态规划”实践的常见逻辑是:在进行生态风险、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需求等评价的基础上,叠加考虑生态安全格局、人居功能等多元需求,探索景观空间适应性规划方案。“文化景观更新”实践的常见逻辑是:基于传统风貌保护、田园风光打造等目标,调查、提取地方性景观空间要素,结合宜居、宜业的时代需求,将典型景观要素植入乡村景观更新设计当中。
3 研究局限与展望
3.1 研究局限
(1)在景观空间形态研究方面,各个学科方向的研究成果由于研究目标、深度、表达方式的差异存在割裂现象,难以在共通的框架下整合运用;
(2)在景观空间演变研究方面的关注度较低,且现有研究的尺度较局限,大多限于流域、市域等宏观尺度;
(3)在景观空间价值评价研究方面,往往因视角局限而造成厚此薄彼,单一目标下的价值评价难以指导综合性的景观规划设计;
(4)在景观空间机制研究方面,往往只重“因”“果”,不重“过程”,而能够反映机制形成的完整逻辑的恰恰是“过程”;
(5)景观空间文脉传承研究方面,实践往往对地方特征认知不足,并且在形成规划设计方案的过程中,经常难以判断空间营造是否符合地方性空间逻辑。
3.2 展望
针对研究局限,提出5点展望:
(1)构建地方性景观空间形态认知框架,能够促进单方面研究成果为多方视角下的研究提供参考;
(2)扩展江南水网乡村景观空间演变研究内容,多角度、多尺度丰富江南水网乡村景观空间演变研究的议题;
(3)构建江南水网乡村景观空间“多元价值评价体系”,为综合价值指引下的地方性景观实践提供参考;
(4)江南水网乡村景观空间机制研究要同时关注的“因”“果”与“过程”,补足“过程”研究的短板;
(5)搭接文脉传承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之间的桥梁,建立并完善江南水网乡村地方性空间逻辑认知与表达体系。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 乡土建筑的现代化,现代建筑的地区化——在中国新建筑的探索道路上 [J]. 华中建筑, 1998, (01): 9-12.
[2] 刘通,吴丹子. 风景园林学视角下的乡土景观研究——以太湖流域水网平原为例 [J]. 中国园林, 2014, 30 (12): 40-43.
[3] 周晴. 河网、湿地与蚕桑[D]. 上海: 复旦大学, 2011.
[4] 兰泽青,岳邦瑞,王敬儒. 景观生态规划中的空间机制分析方法与应用途径 [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54 (01): 120-126.
[5] 姜爱萍. 苏南乡村社会生活空间特点及机制分析 [J]. 人文地理, 2003, (06): 11-15.
[6] 段进,姜莹,李伊格等. 空间基因的内涵与作用机制 [J]. 城市规划, 2022, 46 (03): 7-14+80.
[7] 王云才.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之图式语言及其传承 [J]. 中国园林, 2009, 25 (10): 73-76.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下载并阅读完整版文章
往期推荐
《园林》学刊·卷首语(2024.04)丨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的新机遇与应对《园林》学刊·新刊导览(2024.04)丨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4.04)丨几种城市绿地植物物种生物多样性调查方法研究——以上海为例《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4.04)丨基于InVEST模型的咸阳市生物多样性评价及生态廊道构建研究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4.04)丨声纹识别技术支持下自然保护地鸟类多样性节律特征及监测有效性研究——以黄龙自然保护区为例
《园林》学刊·专栏导读(2024.04)丨基于视听结合的徽州园林声景优化研究——以檀干园为例
《园林》学刊
定位:风景园林领域高质量学术刊物
定向:立足国内、面向国际
定标:服务学科学者、支撑行业发展
投稿网址:https://www.gardenmagazine.cn
联系电话:021-54353667(编辑)/54352749(发行)
扫码或长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