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东最低调的温肚茶,却浓缩了千万客家人的乡愁滋味

寻茶菌 地道寻茶记 2024-01-14


广东人爱喝茶、会喝茶的形象,向来深入人心。


而说到广东茶,即使对茶不甚了解的新手茶友,大概率也会听过大名鼎鼎的凤凰单丛、紫金蝉茶、英德红茶……更别说吸引全国无数老饕打卡的广式早茶,桌边时刻备着小陶炉热水,点菜之前先点茶,广东人保证让你在上菜之前先喝一泡热茶。


由于地处华南沿海,在大多数北方人印象中,广东通常代表着美食众多、商业发达。然而,真正去到广东,就会发现在模糊的南方强省概念下,广东三大民系在风格上其实各有特色


广东河源地区茶园俯瞰
图/视觉中国


广东三大民系:广府、客家、潮汕。最简单又便于理解的区分方式,是按方言为参考:广府民系说广府话,客家民系用客家话,潮汕民系则讲潮汕话。其中,比较出圈的广式早茶,就属于广府民系;年初随着《狂飙》“火”了一把的工夫茶,则是潮汕民系瑰宝;这时一定有人要问,那客家民系呢?


作为广东三大民系之一,客家民系自然也继承到了岭南爱茶基因,只是客家人向来低调务实,连带着客家茶,也成了广东三大民系中最低调、最神秘的存在


   得闲食茶
图/视觉中国


“得闲一下,食下茶来啊!”是客家人之间的日常浪漫。



涯系客家人

爱食客家茶



想要了解客家茶,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客家人?


客家并非是一个民族的概念,而是我国中原汉族的一个分支。


公元四世纪前后,中原地区战乱不息,灾荒频仍,成千上万失去家园的灾民向较平静富庶的南方逃亡,上下近千年间,他们流移转徙,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到了宋末至清代中期才逐渐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四川及台湾等地定居下来。“先到为主,后到为客”,先期在当地居住的人便称这群迁入者为客,当地官府注籍中亦称为客户,以后通称为客家、客家人。


“古民居”客家围屋联丰花萼楼
摄影/陈彦


有句话叫做“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讲的就是客家先民,在离乡背井的迁徙过程中,宁愿放弃祖宅田产,也不肯断绝文化传承,忘记代代相传的客家话。时至今日,客家人的足迹早已遍布全球各地,讲客家话,认同客家文化,就成了识别客家人的主要标准。


感谢茶人“无味”老师的客家话演绎

作为后来迁入者,客家先民大多依山而居,经过数千年历史变迁,散落分布于赣闽粤交界山区。而说到广东客家,以最具代表性,拥有“世界客都”称号的:梅州为例。


日出梅州
图/视觉中国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为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处五岭山脉以南,群山环绕,山系主要由武夷山脉、莲花山脉、凤凰山脉三列山脉组成,平原面积仅占13.7%。因为当地在古代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极少政权干预,让南下的客家先民能以和平形式“辟地自殖”,从此安家落户,繁衍生息。


正如客家话中,将“我”字写做“涯”(因现有文字输入系统无法显示,故用“涯”字代替,正字在下方图片显示)。立在悬崖边上,绝处求生,便是面对山区“人多山多耕地少”的客家先民真实写照。


本文中用“涯”字代替

制图/九阳


山区开垦艰难,却适合茶树生长。因此,茶作为重要山地经济作物受到客家人重视,除了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几分茶园,种茶制茶也是客家人代代相传的必学农活。到了明清时期,梅州已经根据产地品质不同,发展出多种本地茶,伴随出洋谋生的客家人远走海外,逐渐成为客家人记忆中的味道。


梅州多山,但也不缺乏水系。广东第二大河流韩江,发源于紫金县上峰,在梅州被称为琴江,和支流五华河汇流后称梅江,是梅州重要水源,有了好茶好水,自然为客家先民沿袭中原以茶为礼、来客敬茶的古老传统打下基础。


浩浩梅江,千年客韵
图/视觉中国


你或许难以想象,茶在客家人生活中出镜率有多高:


生得女儿时,要将充分干燥的明前高山绿茶,装进事先掏空的橘红果,经过年复一年陈化,制作随女儿“出嫁”的“女儿茶”


新娘上轿前,长辈要说:“茶香酒香,子孙满堂,百年偕老,五世其昌”;


重大节日、贵客来访,要用充分研磨、擂碎的客家绿茶,辅以芝麻、花生、生姜、红枣、甘草等材料,制作擂茶


无(擂)茶不成客
图/视觉中国


哪怕下田干活,也要用小杯喝浓茶,提神解渴……


客家茶的应用场景完全应需要变化,出现在哪里都不出奇。


小小一杯客家茶中,既有对中原茶文化的传承保留,也有开发一切资源为己所用的蓬勃生命力。低调的客家茶,是千百年来,客家人代代相传,溯本思源、坚忍卓绝、因地制宜拼搏精神的具象化呈现。


客家茶一切讲究“因地制宜”
图/视觉中国




“肥、咸、熟、香”
百味客家菜,一杯客家茶



自古茶饭不分家


岭南地区尤是如此,无论广东三大民系有多少个性化风俗,都能在茶饭一事上达成共识。茶与美食,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因此,想要了解客家人对茶的偏好,当然要先了解“肥、咸、熟、香”的客家菜。


“肥、咸、熟、香”单看这四个字,就不难想象客家菜和北方人心目中的清淡南方菜,简直毫不相关掷地有声的打破广东饮食清淡的刻板印象。没错,清淡的是广府菜,客家菜要的就是重口味


山珍河鲜统统进锅的客家盆菜
图/图虫·创意;摄影/HiTecherZ


纵观全国,但凡饮食重口的地方,历史上大多面临过恶劣自然环境或者强体力劳动。“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的客家先民更是两个都遇到了,无论是为了适应既湿热又受海拔影响寒凉的气候条件;还是应对早年山区繁重田间劳动,补充油盐都是重中之重。


在梅州,客家人的清晨通常由腌面唤醒。


此处的“腌”并非我们熟悉的用盐或糖等物浸渍食物,客家的腌是指将烫熟的食物加料拌匀。而腌面便是将面条烫熟后,加入灵魂猪油,辅以葱花、蒜蓉等调味拌食,作为油香和碳水的集大成者,香气与热气一同下肚,为客家人提供开启新的一天的满满能量。


猪油是灵魂的梅州腌面
图/视觉中国


光有腌面还不够,深谙汤水文化的本地人要再配一碗新鲜热乎的三及第汤。过去用来形容科举中选的:状元、榜眼、探花;被对应成:猪肝、瘦肉、粉肠,连同深绿的枸杞叶一起烫成漂着一层油花,却嗅不到腥气的汤水。好喝营养之余,取名在科举上的好意头,也暗合了客家人重教育、重读书的“耕读传家”本色。


如果说腌面、三及第是客家人私藏的美味宝藏,那么客家酿菜就是名声极广的客家菜顶流明星。当客家先民千里迢迢到达缺少中原麦面食材的岭南,思乡之情与口腹之欲,化作就地取材的天才创造力,客家酿菜横空出世,豆腐酿、蔬菜酿、手边有什么客家人都能给你酿起来。


酿菜界C位:酿豆腐
摄影/呸呸


“无菜不能酿,无酿不成席”,香菇、梅菜、虾米、土笋……山区特产的各色山珍河鲜混入肉馅调味,依次塞入挖好孔的豆腐、蔬菜之中,经过重油重盐的烹饪,达到口味层次丰富、荤素相宜的效果。


说到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客家美食创造,比酿菜更令人啧啧称奇的,当属盐焗鸡


食盐作为最原始的保鲜技术手段之一,在客家先民南迁以及山区生活过程中,发挥了极大作用。不知何时起,客家人解锁了盐作为加热介质的神奇用法,将盐加热翻炒,受热均匀后,将杀洗干净的柴鸡,用纸裹好放入盐中。经过自然变凉的盐焗鸡,鸡皮薄韧,呈不均匀的焦黄色,咸香可口中,让人真正意义上认识到盐为什么是百味之首


盐焗,以盐为加热介质的创造性烹饪方式
图/视觉中国


吃过酿菜、盐焗鸡,自然还要尝尝客家硬荤梅菜扣肉。山区高寒、山地劳作体力消耗大,使得客家人从不避讳油脂摄入,肥瘦相间的带皮五花,经老抽涂抹、油炸上色切片,焖至软烂,配合当地特产的梅菜段,反扣上桌。充分蒸煮的五花肉,油气散在汤汁中被梅菜吸收,入口肉片肥而不腻,梅菜带有肉汁咸香。


传统客家菜出了名的爱油脂、爱咸鲜、爱熟热,在如此饮食之下,还不担心健康问题,客家人的底气便是茶。无论是自己种植,还是山区野生的茶树,摘回家重火炒制,就是一杯实用农家茶。一肚子客家美味,在温热的茶汤中逐渐调和、熨帖,让人感受到山间美好。


压轴“硬菜”:梅菜扣肉
图/视觉中国




炒米香炒绿

最有温度“女儿茶”



广东客家饮茶、种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中就有“岭南道……韶州产茶”的记载。

其中,客家炒绿算是最贴近普通客家人生活的一种。茶树是自家种植或者山上半野的,自己采茶自己炒,就用家里现成的大铁锅,家里人喝不用分级,有些梗或杂质,也没人特别在意。商业化用来卖的炒绿也是有的,梅州九大历史名茶之首梅县清凉山绿茶就是其中翘楚。


炒茶制茶是客家人代代相传的老手艺
图/视觉中国


不同于国内大多数产区绿茶,讲究要嫩要新,存放时间较短不同;客家人久居山区,客家茶自带山地生存哲学。首先,被放弃的是对新茶的追求,刚炒出来的茶被认为会导致上火,因而不受欢迎;同样因为这个原因,客家老茶成为绿茶界的独特存在。


古时山区缺医少药,客家先民相信常年存放陈化的老茶,具有一定药用价值,可以用以治疗感冒拉肚子等小病痛。甚至带着对子孙健康美满祝愿的客家人,会在女儿出生时制作“女儿茶”,将在橘红果中陈化多年的绿茶和娘家人的祝福一起,陪伴女儿嫁入婆家。


客家人重大仪式都离不开茶
图/视觉中国


高火甜韵,是客家炒绿最具标志的味觉记忆。客家人相信通过重火炒制的绿茶,会褪去寒性,亲切的将带着浓郁“炒米香”的传统炒绿称为“温肚茶”。


和炒制过程一样,客家炒绿所用茶具也带着自家人的实用亲切。客家人最常喝的大壶茶,冲泡方式简单,将500毫升以上热水加入瓷质茶壶中,泡出的茶汤浓烈苦涩,配套使用的大容量茶杯,一次管够,省去了频繁添茶的烦恼。


拥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客家炒绿,近年来作为客家茶代表、客家茶文化名片愈发受到重视。梅州古称“嘉应州”,当地千米以上高山有140座,土壤多属红、黄壤酸性土,适宜茶树生长。“长寿之乡嘉应茶,一芽一叶吐芳华。


广东梅州茶园热闹开采
摄影/邱新生


根据当地政府官网发布数据,2022年梅州全市茶叶种植面积33万亩,总产量2.6万吨,茶叶种植面积约占全省茶叶总面积四分之一,位居全省第一


尽管走的是低调朴实路线,但丝毫不影响客家炒绿的国际影响力。自700年前,宋末元初客家首次出洋谋生记载起,凭借移居海外的广大客家籍华侨和港澳同胞对“高火甜韵”和“炒米香”的执着喜爱,客家茶早已随海外游子一起走遍世界。真正实现了,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客家茶。


而无论身处何方,一句“涯系客家人”,一杯客家炒绿茶,便是一份客家人的归属感。


用于制作客家茶的鲜叶
摄影/卢文



文 | 王东妮编辑 | 欧寒天 图片编辑 | YIRAN策划、审稿 | 欧寒天设计 | 九阳头图、封图|视觉中国
📖参考资料中国客家博物馆
梅州市人民政府网
本文系【地道寻茶记】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广东最低调的温肚茶,却浓缩了千万客家人的乡愁滋味

寻茶菌 地道寻茶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