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有起点,也有终点,唯一的差别在于,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是终点。而在这场没有定义终点的马拉松中,有一位81岁的退休教授,潘仲英,他以超越每个年龄段的坚韧和力量,跑进每一名热爱跑步者的视线。15年的跑步历程,跑过60多场马拉松,6小时06分跑完2024厦门马拉松,他的脚步从未停歇。每一次的跑步都是自己挑战自己,每一步都是自我鼓励,每一次的到达终点,都是向生活的积极态度的最好证明。他的运动之路,曾经在武汉大学的珞珈山少年时代就开始,而如今,他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老教授的身份,在自己的人生马拉松道路上,一次次刷新着我们对年龄的认知。让我们一起追寻潘教授的跑步脚步,一起感受贯穿于运动之中的生活哲学——在他看来,跑步,并非单纯地追求速度与胜利,而更在于健康生活的乐趣。无论人生何时开始,只要有爱,就有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马拉松,开始自己的挑战,体验生活,享受生活。潘教授的跑步历程潘仲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位衣冠楚楚的老教授。在他的生活中,有一项追求不曾改变,那就是对跑步的热爱。尽管他已步入81岁,但每年的马拉松比赛他从未缺席。他的跑步生涯,其实并不是在他青壮年时期就开始的。那时候,他更多的是忙于学问和教书。潘教授在66岁那年与女儿一同参与了TNF100的10公里项目,那是2010年。正是这次经历,让他领略到了跑步的魅力。(潘教授与女儿)那次跑完全程,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与解脱,那种小小的胜利感,使他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从那以后,跑步就成了潘教授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坚持每天晨跑7公里,至今已是第15个年头。他跨越了无数城市,从北京到波士顿,从无锡到上海,从台北到深圳,他用脚步丈量了这片广袤的土地。(2019波士顿马拉松)而坚持跑步,并非一帆风顺。年纪的增长、身体的衰老,这些都是大多数人所认为的挑战和难关。然而,对于潘教授来说,这正是他跑步的动力。他坚信,跑步不仅能够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还能够挑战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这种超越不仅是对时间与距离的挑战,更是对“我可以”和“我不能”之间的突破。在跑步中,潘教授强调安全和健康。而在这背后,其实是他独特的跑步理念——遵循自然,尊重生命。(为青年师生分享安全无伤跑步心得)他认为,我们对成绩和速度的追求,其实都来源于对生命的尊重。毕竟,如果违背了生命的规律,那么无论跑多快,最后都只会是枉然。因此,潘教授的健康跑步理念就是:“安全,无伤,健康,快乐”。他说:“安全无伤,这是跑步的精髓所在。”他坚信,只有通过跑步,才能真正找到生活中的安全感,无伤害感,健康感和快乐感。这就是潘教授为什么要跑步,又为何能持续跑步的原因。他的故事,正如他的跑步理念一样,朴素而深入心灵。跑步者的追求在潘仲英教授的许多讲话中,有一句话经常被他提及,那就是:“跑出体力,跑出耐力,跑出智力,跑出精力”。可能对于一些刚接触跑步的人来说,这十六个字听起来较为抽象,但其实,它们不仅仅是对跑步结果的描述,更是对跑步者内在追求的总结。“跑出体力”——通过持续的运动,我们不仅能够提高心肺功能,还能够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跑出耐力”——这意味着跑步者需要拥有身体上的承受能力和心理上的毅力。“跑出智力”——跑步既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锻炼大脑。运动过程中的血液循环可以帮助改善大脑的营养供应,这对提高思维速度、记忆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都有积极影响。最后,教授提到的“跑出精力”,更是个中重点。这精力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积极的生活态度,对挑战的热爱,和持久坚韧的毅力。跑步者通过运动改善身心状况,获得更多的活力和精力投入到日常工作和学习中。2023年9月,环青海湖超马赛场上,潘仲英教授成功完成了他的第64个全程马拉松。他激动地表示:“跑过八十,跑过九十,跑过一百岁,不是跑到,是跑过!”希望每一个人都能理解到,跑步背后的真正追求不仅是速度与胜利,而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体,耐,智,精"。把跑步当作一个养生的方法,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让我们每天都充满活力,精力十足。长期主义者的哲学潘教授善于将林语堂的观点融入到自己的跑步实践中。林先生曾说:"为了生活而忙碌,并不是生活;生活是一种情境,一种快乐与悲伤的交融。"他看生活如诗,赞同温文尔雅的悠闲态度。潘教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跑步本身就应是一种情境,一种健康、快乐且无伤的乐趣。潘教授的跑步理念并非空洞的理念,而是在每一次脚步的跃动中找到健康与快乐。作为一名长期的跑步者,潘教授将"安全", "无伤", "健康", "快乐"四个词融入到了自己的跑步日常中。他将安全无伤放在首位,倡导正确认识和对待运动,让跑步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去享受跑步带来的健康与快乐。点亮【赞】+【在看】,让我们穿上跑鞋,走上跑道,用心去跑,用热爱去跑,不为别的,只是为了那份属于跑步带来的健康与快乐。──── 全文完 ────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跑者老王。扎根基层,科学锻炼,健康快乐。微信公众号:老王谈跑步。 往期好文 点击蓝字即可跳转49岁贾静雯仍少女感十足,跑步成就冻龄传奇!晨跑的最佳时长是多少?马拉松的标准体重,你达标了吗?村上春树:是什么让我坚持早睡早起,爱上跑步?80%跑者悄悄在练!一招解决跑步膝盖疼痛你的「赞」+「在看」,老王都看得见👇
人们常说: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有起点,也有终点,唯一的差别在于,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是终点。而在这场没有定义终点的马拉松中,有一位81岁的退休教授,潘仲英,他以超越每个年龄段的坚韧和力量,跑进每一名热爱跑步者的视线。15年的跑步历程,跑过60多场马拉松,6小时06分跑完2024厦门马拉松,他的脚步从未停歇。每一次的跑步都是自己挑战自己,每一步都是自我鼓励,每一次的到达终点,都是向生活的积极态度的最好证明。他的运动之路,曾经在武汉大学的珞珈山少年时代就开始,而如今,他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老教授的身份,在自己的人生马拉松道路上,一次次刷新着我们对年龄的认知。让我们一起追寻潘教授的跑步脚步,一起感受贯穿于运动之中的生活哲学——在他看来,跑步,并非单纯地追求速度与胜利,而更在于健康生活的乐趣。无论人生何时开始,只要有爱,就有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马拉松,开始自己的挑战,体验生活,享受生活。潘教授的跑步历程潘仲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位衣冠楚楚的老教授。在他的生活中,有一项追求不曾改变,那就是对跑步的热爱。尽管他已步入81岁,但每年的马拉松比赛他从未缺席。他的跑步生涯,其实并不是在他青壮年时期就开始的。那时候,他更多的是忙于学问和教书。潘教授在66岁那年与女儿一同参与了TNF100的10公里项目,那是2010年。正是这次经历,让他领略到了跑步的魅力。(潘教授与女儿)那次跑完全程,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与解脱,那种小小的胜利感,使他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从那以后,跑步就成了潘教授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坚持每天晨跑7公里,至今已是第15个年头。他跨越了无数城市,从北京到波士顿,从无锡到上海,从台北到深圳,他用脚步丈量了这片广袤的土地。(2019波士顿马拉松)而坚持跑步,并非一帆风顺。年纪的增长、身体的衰老,这些都是大多数人所认为的挑战和难关。然而,对于潘教授来说,这正是他跑步的动力。他坚信,跑步不仅能够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还能够挑战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这种超越不仅是对时间与距离的挑战,更是对“我可以”和“我不能”之间的突破。在跑步中,潘教授强调安全和健康。而在这背后,其实是他独特的跑步理念——遵循自然,尊重生命。(为青年师生分享安全无伤跑步心得)他认为,我们对成绩和速度的追求,其实都来源于对生命的尊重。毕竟,如果违背了生命的规律,那么无论跑多快,最后都只会是枉然。因此,潘教授的健康跑步理念就是:“安全,无伤,健康,快乐”。他说:“安全无伤,这是跑步的精髓所在。”他坚信,只有通过跑步,才能真正找到生活中的安全感,无伤害感,健康感和快乐感。这就是潘教授为什么要跑步,又为何能持续跑步的原因。他的故事,正如他的跑步理念一样,朴素而深入心灵。跑步者的追求在潘仲英教授的许多讲话中,有一句话经常被他提及,那就是:“跑出体力,跑出耐力,跑出智力,跑出精力”。可能对于一些刚接触跑步的人来说,这十六个字听起来较为抽象,但其实,它们不仅仅是对跑步结果的描述,更是对跑步者内在追求的总结。“跑出体力”——通过持续的运动,我们不仅能够提高心肺功能,还能够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跑出耐力”——这意味着跑步者需要拥有身体上的承受能力和心理上的毅力。“跑出智力”——跑步既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锻炼大脑。运动过程中的血液循环可以帮助改善大脑的营养供应,这对提高思维速度、记忆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都有积极影响。最后,教授提到的“跑出精力”,更是个中重点。这精力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积极的生活态度,对挑战的热爱,和持久坚韧的毅力。跑步者通过运动改善身心状况,获得更多的活力和精力投入到日常工作和学习中。2023年9月,环青海湖超马赛场上,潘仲英教授成功完成了他的第64个全程马拉松。他激动地表示:“跑过八十,跑过九十,跑过一百岁,不是跑到,是跑过!”希望每一个人都能理解到,跑步背后的真正追求不仅是速度与胜利,而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体,耐,智,精"。把跑步当作一个养生的方法,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让我们每天都充满活力,精力十足。长期主义者的哲学潘教授善于将林语堂的观点融入到自己的跑步实践中。林先生曾说:"为了生活而忙碌,并不是生活;生活是一种情境,一种快乐与悲伤的交融。"他看生活如诗,赞同温文尔雅的悠闲态度。潘教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跑步本身就应是一种情境,一种健康、快乐且无伤的乐趣。潘教授的跑步理念并非空洞的理念,而是在每一次脚步的跃动中找到健康与快乐。作为一名长期的跑步者,潘教授将"安全", "无伤", "健康", "快乐"四个词融入到了自己的跑步日常中。他将安全无伤放在首位,倡导正确认识和对待运动,让跑步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去享受跑步带来的健康与快乐。点亮【赞】+【在看】,让我们穿上跑鞋,走上跑道,用心去跑,用热爱去跑,不为别的,只是为了那份属于跑步带来的健康与快乐。
而在这场没有定义终点的马拉松中,有一位81岁的退休教授,潘仲英,他以超越每个年龄段的坚韧和力量,跑进每一名热爱跑步者的视线。15年的跑步历程,跑过60多场马拉松,6小时06分跑完2024厦门马拉松,他的脚步从未停歇。每一次的跑步都是自己挑战自己,每一步都是自我鼓励,每一次的到达终点,都是向生活的积极态度的最好证明。他的运动之路,曾经在武汉大学的珞珈山少年时代就开始,而如今,他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老教授的身份,在自己的人生马拉松道路上,一次次刷新着我们对年龄的认知。让我们一起追寻潘教授的跑步脚步,一起感受贯穿于运动之中的生活哲学——在他看来,跑步,并非单纯地追求速度与胜利,而更在于健康生活的乐趣。无论人生何时开始,只要有爱,就有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马拉松,开始自己的挑战,体验生活,享受生活。潘教授的跑步历程潘仲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位衣冠楚楚的老教授。在他的生活中,有一项追求不曾改变,那就是对跑步的热爱。尽管他已步入81岁,但每年的马拉松比赛他从未缺席。他的跑步生涯,其实并不是在他青壮年时期就开始的。那时候,他更多的是忙于学问和教书。潘教授在66岁那年与女儿一同参与了TNF100的10公里项目,那是2010年。正是这次经历,让他领略到了跑步的魅力。(潘教授与女儿)那次跑完全程,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与解脱,那种小小的胜利感,使他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从那以后,跑步就成了潘教授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坚持每天晨跑7公里,至今已是第15个年头。他跨越了无数城市,从北京到波士顿,从无锡到上海,从台北到深圳,他用脚步丈量了这片广袤的土地。(2019波士顿马拉松)而坚持跑步,并非一帆风顺。年纪的增长、身体的衰老,这些都是大多数人所认为的挑战和难关。然而,对于潘教授来说,这正是他跑步的动力。他坚信,跑步不仅能够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还能够挑战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这种超越不仅是对时间与距离的挑战,更是对“我可以”和“我不能”之间的突破。在跑步中,潘教授强调安全和健康。而在这背后,其实是他独特的跑步理念——遵循自然,尊重生命。(为青年师生分享安全无伤跑步心得)他认为,我们对成绩和速度的追求,其实都来源于对生命的尊重。毕竟,如果违背了生命的规律,那么无论跑多快,最后都只会是枉然。因此,潘教授的健康跑步理念就是:“安全,无伤,健康,快乐”。他说:“安全无伤,这是跑步的精髓所在。”他坚信,只有通过跑步,才能真正找到生活中的安全感,无伤害感,健康感和快乐感。这就是潘教授为什么要跑步,又为何能持续跑步的原因。他的故事,正如他的跑步理念一样,朴素而深入心灵。跑步者的追求在潘仲英教授的许多讲话中,有一句话经常被他提及,那就是:“跑出体力,跑出耐力,跑出智力,跑出精力”。可能对于一些刚接触跑步的人来说,这十六个字听起来较为抽象,但其实,它们不仅仅是对跑步结果的描述,更是对跑步者内在追求的总结。“跑出体力”——通过持续的运动,我们不仅能够提高心肺功能,还能够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跑出耐力”——这意味着跑步者需要拥有身体上的承受能力和心理上的毅力。“跑出智力”——跑步既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锻炼大脑。运动过程中的血液循环可以帮助改善大脑的营养供应,这对提高思维速度、记忆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都有积极影响。最后,教授提到的“跑出精力”,更是个中重点。这精力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积极的生活态度,对挑战的热爱,和持久坚韧的毅力。跑步者通过运动改善身心状况,获得更多的活力和精力投入到日常工作和学习中。2023年9月,环青海湖超马赛场上,潘仲英教授成功完成了他的第64个全程马拉松。他激动地表示:“跑过八十,跑过九十,跑过一百岁,不是跑到,是跑过!”希望每一个人都能理解到,跑步背后的真正追求不仅是速度与胜利,而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体,耐,智,精"。把跑步当作一个养生的方法,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让我们每天都充满活力,精力十足。长期主义者的哲学潘教授善于将林语堂的观点融入到自己的跑步实践中。林先生曾说:"为了生活而忙碌,并不是生活;生活是一种情境,一种快乐与悲伤的交融。"他看生活如诗,赞同温文尔雅的悠闲态度。潘教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跑步本身就应是一种情境,一种健康、快乐且无伤的乐趣。潘教授的跑步理念并非空洞的理念,而是在每一次脚步的跃动中找到健康与快乐。作为一名长期的跑步者,潘教授将"安全", "无伤", "健康", "快乐"四个词融入到了自己的跑步日常中。他将安全无伤放在首位,倡导正确认识和对待运动,让跑步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去享受跑步带来的健康与快乐。点亮【赞】+【在看】,让我们穿上跑鞋,走上跑道,用心去跑,用热爱去跑,不为别的,只是为了那份属于跑步带来的健康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