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学论坛》2023年第6期目录与内容摘要

编辑部 法学论坛
2024-09-26


《法学论坛》2023年第6期目录



【特别策划·全球卫生法的中国方案】

1.传染病大流行下的整体人权观及其运用

陈云良(5)

2.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际争端概念的重构

殷峻(16)

3.论大流行公约决策机制的程序制度构建

陈煜鹏(29)

【学术视点】

4.相得益彰:民法典司法解释的制定与完善

杨立新(41)

5.搜索引擎处理个人信息的法律风险及其应对

杨志琼(53)

6.论民事再审之案件运行态势及制度完善

范怡倩(63)

7.不成立的行政行为何以不可诉

柳砚涛、陈希国(74)

【热点聚焦】

8.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纠纷中的价格影响

耿利航、朱翔宇(84)

9.个人债务清理多元视角下的法庭外清理程序

李震东(96)

10.团队计酬式传销非犯罪化研究

印波(109)

11.论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与涉众型经济犯罪防治

王晓东(120)

【法治前沿】

12.宅基地“使用权”实践探索的法理检视与实现路径

申建平(128)

13.法官惩戒双轨制中监察委员会与法院的关系调适

张洪亮(140)

14.“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下我国海事刑事司法的完善

付本超(150)


【特别策划·全球卫生法的中国方案】


1.传染病大流行下的整体人权观及其运用
作者:陈云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
摘要:新冠疫情下,公共卫生措施的实施在世界各国产生一定阻力,审视反抗疫者的人权主张,其本质是过于狭隘地理解个体人权,忽视了人权本身的义务意蕴。从历史角度而言,卫生防疫是人类社会存续和发展的客观必然;从伦理角度,共同抗疫是个人与社会协同发展之道德义务;从规范角度,传染病治理更是众多国际公约确立的基本共识。纠正对于个体人权观念的狭隘认识,在大流行治理中应当确立整体人权观,并在大流行公约中塑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以凝聚治理共识,贯彻同一健康理念以明确治理范围,落实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并强化个体和社区在公共卫生治理中的参与以完善治理路径,以此塑造更为合理有效的大流行治理秩序。
关键词:个体人权观;整体人权观;大流行公约
2.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际争端概念的重构
作者:殷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
摘要: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际争端严重影响着国际卫生合作的效能,其基本概念亟需厘清,为后疫情时代国际卫生立法提供理论基础。由于国际卫生法律博弈日趋频繁激烈,应当重新审视国际争端的传统观点,重点考察争端主客体范围、争端分类标准、争端特征新发展等问题,形成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健康权益的新理论。在此基础上重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际争端的概念,将争端主体界定为国际组织、国家、自然人、法人及非法人组织,争端客体包括《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和《国际卫生条例》框架下的法律权利和/或政治利益冲突。作为“新兴的国际争端”,其具有起因的复杂性、导致后果的严重性、涉及较强的科学性及争端解决的“弱法律性”等特征。
关键词:全球卫生治理;国际卫生法;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国际争端;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论大流行公约决策机制的程序制度构建
作者:陈煜鹏(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法治战略研究院)
摘要:为加强世界预防、防范和应对大流行及恢复卫生系统的能力,大流行公约从构想提出伊始就带有弥补《国际卫生条例》不足的使命。《国际卫生条例》的决策机制具有决策权集中、技术化偏好与效率低下的固有局限。因此,大流行公约应当在正当程序原则、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及风险预防原则的指引下,针对公约机制下的新法制定、公约的解释与适用构建决策机制。缔约方会议作为决策机构,应当采取“协商一致+投票表决”的决策方式,以平衡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协商机构作为决策辅助机构,应当通过推动非正式磋商提高效率,发展议题集团机制以保障公平,设置协商机构主席以增进共识。在决策商议程序和事后评估与调整中设置专家论证制度,以兼顾决策的及时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大流行公约;决策;正当程序;共商共建共享;风险预防
【学术视点】
4.相得益彰:民法典司法解释的制定与完善
作者:杨立新(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
摘要:《民法典》实施前后,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立改废”,对民法司法解释进行清理,制定新的民法典适用司法解释,便得民法典适用司法解释体系初具规模,与《民法典》形成了相得益彰的适用效果,有助于统一法官的法律适用思想,保障《民法典》的贯彻施行。同时也应当看到民法典适用司法解释存在的不足,有的应当进行完善。对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应当视为我国的法官法,与制定法一道,构成我国的法律体系。民法典适用司法解释属于民法的法官法,应当服从于《民法典》的立法精神和基本原则,补充和完善制定法,使之相得益彰,共同完成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的立法和司法任务。
关键词:民法典;司法解释;制定法;法官法;相得益彰
5.搜索引擎处理个人信息的法律风险及其应对
作者:杨志琼(东南大学法学院)
摘要:近年来,搜索引擎操纵与滥用对公民个人信息权利、民众信息选择权等造成诸多侵害,并形成监视资本主义,引发了各国搜索引擎治理目标调和、治理内容位优、治理技术跟进等难题。对此,各国搜索引擎业态治理逐渐形成了市场约束范式、技术修复范式、机构监管范式三种不同模式,但都因与搜索引擎的市场结构、技术逻辑和监管制度难以契合而效果不彰。随着搜索引擎平台在处理个人信息中“守门人”地位日益重要,未来我国搜索引擎业态治理应及时总结上述治理模式的得失利弊,建构由搜索引擎运营商和行业协会推动的自律机制、由政府机构主导的他律机制,最终形成多元化、主体化与技术化、规范化有机结合的治理体系,以促进我国个人信息保护与利用的平衡。
关键词:搜索引擎;个人信息;守门人;监视资本主义
6.论民事再审之案件运行态势及制度完善
作者:范怡倩(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摘要:近年来,民事再审案件数量和结构均发生重大变化,已经成为最高人民法院和各高级法院审理案件占比最多的民事案件。民事再审案件具有不同于一审、二审案件的特点,分析其现状可知民事再审程序应当完善制度,在科学的功能定位下,通过诉讼费收取制度调节案件总量;建立繁简分流机制,科学审理、精准纠错;完善司法解释,树立正确的裁判理念,发挥其应有的纠错功能,维护司法权威与司法公正。
关键词:民事再审;案件运行态势;诉讼费收取;繁简分流;再审理念
7.不成立的行政行为何以不可诉
作者:柳砚涛、陈希国(山东大学法学院)
摘要:不成立的行政行为不一定不可诉,法律拟制不成立、欠缺要式等背景下同样可以成就行政行为的可诉性。成立不是行政行为的可诉标准,也非可诉时点。阶段性行为的可诉性不以最终行为成立为前提,作为可诉标准之“权利义务实际影响”并非必须系于最终行为和以四要件齐备为前提。一个行政行为过程并非只有最终行为一次成立,成立也不系于四要件齐备背景下的法律效果要素,其他成立要件同样可以具有外部性、处理性和权利义务实际影响功能,并可以单独成就阶段性行为的可诉性。应以动态的“行政过程运行+权利义务实际影响”而非静态的“最终行为成立+权利义务实际影响”模式来析出可诉行政行为,如此才能拓展可诉行为范围和前移可诉时点。
关键词:行政行为成立;可诉性;可诉时点;权利义务实际影响;成立要件
【热点聚焦】
8.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纠纷中的价格影响
作者:耿利航、朱翔宇(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摘要:对于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纠纷,最高人民法院大幅修订了司法解释,以美国欺诈市场理论为基础,采纳虚假陈述是否造成价格影响的外在可见标准,以查明虚假陈述的重大性以及原告实际损失的数额。但实证研究表明,新司法解释实施后,司法实践中的混乱并未得到多少改观,对价格市场反应的司法判断实际上以一种充满任意性的人为方式运作。事实上,以价格影响认定为核心的裁判规则即使在理论上也未必可靠,法院假想的价格能够充分反映所有公开可得的重大性信息的理想化市场与证券交易实际发生的现实市场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虚假陈述重大性认定、投资者损失计算本质上都不是事实问题,而是隐含政策判断的法律问题。如果回到政策原点,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仍然是虚假陈述民事诉讼是否能够保护投资者,加强行政执法或许是更佳选择。
关键词:价格影响;欺诈市场理论;重大性;损失;事件研究法
9.个人债务清理多元视角下的法庭外清理程序
作者:李震东(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
摘要:为建立多元化个人债务清理机制,设置个人破产程序启动之前的法庭外个人债务清理程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个人债务清理制度的发展趋势。域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经验反映了基于法庭外个人债务清理较之于法庭内清理的不同功能和优势,以具有公信力的咨询管理机构负责法庭外个人债务清理程序具有现实的适应性。而该程序强制性前置相较于个人债务人自由选择的优势,体现了强制性前置模式的合理性。针对深圳经济特区试点个人破产程序所体现的申请多、受理少等诸多现实困境,探讨设立我国的个人债务清理法庭外程序对清理个人债务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个人债务;多元清理;个人破产;法庭外程序;咨询管理
10.团队计酬式传销非犯罪化研究
作者:印波(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摘要:司法解释性文件对“单纯的‘团队计酬’式传销活动”“形式上采取‘团队计酬’,实质上按照人员数量计酬或返利的传销活动”“骗取财物”等涵摄偏误及其物化的实务认定,造成团队计酬除罪乏力。团队计酬形式上不符合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构成要件,实质上没有侵犯《刑法》规定本罪所保护的个人财产法益、作为溯源性超个人法益的市场经济秩序以及作为独立性超个人法益的社会公共秩序。为实现团队计酬的彻底非罪化,应调整司法解释性文件,使之与《刑法》规定相一致,设置向金字塔骗局转化的裁量型因素;立法上可考虑对情节轻微的转化型传销犯罪作行政处罚前置处理;政策上可充分适用商业模式专项合规处理团队计酬及其转化型传销犯罪。
关键词:团队计酬;传销;非犯罪化;金字塔骗局;超个人法益;商业模式合规
11.论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与涉众型经济犯罪防治
作者:王晓东(山东警察学院教务处)
摘要: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最伟大创造,但犯罪问题突出是当代城市的通病,控制犯罪、提高生活质量有赖于城市治理现代化。城市是涉众型经济犯罪行为的主要实施地、主要的犯罪结果发生地、涉稳问题的治理洼地。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城市治理的科学化、全周期化、智慧化和法治化,是防止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对症下药的科学依据、综合施策的治理合力、靶向治疗的智慧引领和公平正义的法治依托。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治理水平反映了城市社会治理水平,也可以成为衡量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关键词: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涉众型经济犯罪;全周期化;智慧城市
【法治前沿】
12.宅基地“使用权”实践探索的法理检视与实现路径
作者:申建平(黑龙江大学法学院)
摘要:“三权分置”已成为我国宅基地改革的既定方向,准确理解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意蕴,真正落实宅基地三权分置具体形式,是当前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界关于三权分置政策中宅基地“使用权”名称表达有不同观点,对“使用权”的界定应当有利于现有的权利概念和宅基地上权利体系的清晰,故政策中的“使用权”不宜采用地上权、宅基地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或宅基地使用权予以表达。实践探索离不开理论的基础和支撑。从法学视角对试点地区宅基地改革制度设计方案实践运行情况进行检视,转让和权利转化方式与“三权分置”政策相悖。宅基地“三权分置”不能违反物权法定原则及自罗马法以降的用益物之上不得再为用益的原则,应遵从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债权性利用无需进行制度改造,能够最大限度地平衡宅基地动态的流转性与静态的身份性之间的平衡,与立法精神、现行法律体系相契合。试点改革阶段不宜采用制度创新成本高的物权流转方式。
关键词:宅基地;三权分置;宅基地“使用权”
13.法官惩戒双轨制中监察委员会与法院的关系调适
作者:张洪亮(四川大学法学院)
摘要: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引发了监察委员会政务处分、法院处分并存的法官惩戒双轨制。随着司法责任制实践的展开,二者的性质不清、管辖不明、制约乏力等问题突显,其深层原因在于二者的关系紊乱。组织法理论可为调适监察委员会与法院的关系提供充分指导。首先,明确厘定二者的性质,监察委员会政务处分为外部行为,法院处分为内部行为。其次,从规则与行为两个方面,明确二者管辖的基本思路与具体范围。最后,在二者之间建立双向监督制约关系,一方面,监察委员会通过监察建议,督促法院处分;另一方面,法院通过审查政务处分的合法性,监督监察委员会政务处分。
关键词:法官惩戒;监察委员会;法院;司法责任制
14.“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下我国海事刑事司法的完善
作者:付本超(山东大学法学院)
摘要: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海洋治理、国家治理以及社会管理领域的重大创新。积极优化我国海事刑事司法体系、管辖制度和司法程序,可有效维护海洋法律权益,有力推进新时代海洋法治建设。目前,我国海事刑事司法领域存在诸多亟需改进之处。在“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积极建立海事刑事司法体系,不断健全海事刑事管辖制度,持续完善海事刑事司法程序,系保护海洋环境、保障海洋安全和解决海洋争端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海洋强国;海洋命运共同体;海洋法治建设;海事刑事司法;优化路径
《法学论坛》由山东省法学会主管主办,以“繁荣法学研究,推进依法治国”为宗旨,遵循“传播新思想、探讨新问题、交流新成果、宣传新法律、介绍新知识”的办刊思路,立足法学研究前沿,坚持法学基础理论研究与法学应用理论研究相合,刊登法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积极为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服务。《法学论坛》是CSSCl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法学核心科研评价来源期刊(CLSCI)。



原文刊载在《法学论坛》2023年第6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本文:
点击界面右上角按钮,在弹出框中选择“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
本刊微信号:FXLT2019
本刊微信二维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法学论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