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制造焦虑
当今社会,似乎无人不焦虑。
职场上,业绩、投诉、考核、晋升,事事让人心烦气躁;生活中,催婚、催生、买房、还贷,压力让人无处躲藏;教育上,幼小衔接、近视矫正、研学“变质”、暑假可怕,各类信息狂轰乱炸……人们被焦虑所裹挟,大大降低了获得感、幸福感。
然而你可否想过,是光阴果真如此煎熬,还是有人在精心设计“话术”?
无处不在的网络和无所不包的信息,每天都在演绎着各种故事,有的是真相,有的是谎言。尤其是后真相时代,许多自媒体大行“贩卖焦虑”之法进行精神传销,让人防不胜防,在真相来临之前,往往你已于不知不觉中陷入焦虑。
以下是焦虑贩卖者常用的几种办法:
一是利用极具煽动性的标题挑起读者的好奇心和焦虑感。有些自媒体奉行“流量为王”,视流量为收益,对于利益的追求高于对事实的传播,为了吸引眼球甚至在道德和法律的边缘游走,比如采用“毕业3年,月薪10万”“这次错过,你的人生将落后10年”等此类极富煽动性的标题。至于这些信息会给舆论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他们从不考虑。
而网络世界碎片化的浅阅读让人逐渐失去面对复杂、深邃问题的思考、探究和辨别能力,此类煽动性的字眼往往很容易占据大脑,引发焦虑。
二是用过于特殊且难以复制的小概率成功事件激起焦虑情绪。“到30岁还不成功,你就没希望了!”在这样的网络言论裹挟中,人很难不浮躁、不急功近利,很难再保持平常心,不自觉便患上了“成功焦虑症”,盼望着一夜暴富、一夜成名。有的人因此甚至不惜铤而走险、破坏法纪。此外,少数社会精英的成功案例,也让许多普通年轻人燃起强烈的成功欲望,而现实的反差却让焦虑感加重。
凡事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毕竟成功需要机遇,需要经验,需要耐心等待。要理性看待那些小概率案例和事件。
三是通过对比产生的心理落差引发焦虑甚至恐慌。我们每个人都容易被拿来跟别人比较,可能我们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地跟别人比较,比较的一个坏处就是,容易越比较越迷茫、越比较越焦虑。而一些人恰恰喜欢利用比较来表示对个体的关心,实际上却让人陷入自我怀疑之中。在焦虑贩卖者的引导和焦虑情绪的围攻下,原本抱持健康的进取向上心态的人往往也会对自己产生怀疑,从而将人生的发条拧得更紧,失去了弹性空间。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焦虑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基本情绪,适当的焦虑可以催人奋进。然而,在急功近利氛围与狭隘的成功学价值观影响下,很多人原本就背上了想赢怕输的心理负担,再加上网络的聚焦放大效应,让成功者的光环更耀眼,平凡人的焦虑感就更加强烈。
焦虑感来源的背后,主要有这么几种原因:
其一,盲目从众。比如,孩子们的暑假充斥着各种补习班、培训班,根源还是在于家长“望子成龙”的焦虑。在“别人家的孩子”面前慌了神,于是盲目跟风、为其买单,以期孩子的表现能在暑假“弯道超车”“一飞冲天”。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一种社会性的焦虑,在当前教育机制下不容易化解。
当然,家长也的确存在实在的“暑假焦虑”,比如不知该如何让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或是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或是“怕他太累,又怕他放飞”,因此只能给孩子报个班,“雇个保姆看孩子”。
其二,监管不力。“贩卖焦虑”的背后,实则都是“生意”。以逐利为目的的定位,会让信息重流量而轻审核,从而造成营销信息泛滥,贩卖焦虑就是在“打广告”。根据广告法规定,广告应以健康的表现形式表达内容,不得误导消费者。然而现实中,无论内容还是影响,“贩卖焦虑”显然有悖于此。以“衔接班”系列乱象为例,许多自媒体账户的背后主体几乎都是各类辅导班、补习班。
其三,利益驱使。制造“焦虑”的终极目的在于“贩卖”。时下,不少自媒体将制造焦虑作为增加阅读量和流量变现的不二法则,刻意夸大社会环境中人与人的差异,甚至针对某些群体制造专属焦虑。不少人在遭遇人生低谷时,很容易产生代入感,继而对号入座。在挑动人们紧张神经、营造恐慌焦虑的同时,自媒体往往又话锋一转,给出一系列建议,最终目的还是收割“流量”。而这种“钓鱼式”营销,却往往屡试不爽。
虽然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焦虑,但也应尽量对现实保持清醒的认知。只有不断提高眼界,完善自我价值体系,才不会轻易被焦虑情绪牵着鼻子走。
首先,正确认识焦虑。焦虑是对当前发生的事情和今后要发生的事情的一种不确定性的恐惧。其实,焦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恐惧。很多时候,焦虑往往来源于压力,只是短暂的,也是难以克制的。对大多数人来说,人生路上没有压力也就没有了动力,焦虑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进取心。保持中等强度的焦虑,会让人保持适度的兴奋感,进而采取积极行动调动自身去完成某项任务。需要认清的是,“想要变得更好”本身也是由量变到质变的累积过程。每个人也有自己的能力上限,以平常心看待自身的进步,即便走不上巅峰,也可以过得快乐充实。
其次,常怀乐观心态。“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应对焦虑的正确方法,就是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遭小人陷害被贬黄州,却能不卑不亢,以自己的豁达乐观,书写下无数辉煌诗篇。我们每个人在前进路上,总会遇到风风雨雨和黯然时刻,只有调整心态,正确应对焦虑,勇于同焦虑作斗争,才不会轻易被焦虑所左右;只有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打开心理大门,释放不快,让阳光照进心房,才能坦然释怀。
再次,采取果断行动。人为什么会感到焦虑?因为许多人不知道如何面对过去、如何看待未来,总是对未来感到迷茫和焦虑,从而虚度了当下。然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当下才是自己能够把握的。与其焦虑未来,不如把握住当下。行动是解决焦虑最好的方法,做好当下才能成就未来。实践证明,如果只有目标和愿望,而没有行动,目标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同时,行动本身就是建立自信的过程,当我们行动起来时,就会忘却焦虑和不安,朝着既定目标,风雨兼程。
此外,加强监管治理。贩卖健康焦虑、贩卖教育焦虑、贩卖成功焦虑……说到底,这些“贩卖焦虑”的乱象,跑偏了各行业应有的发展轨道,折射出的是社会治理在互联网层面的空缺。这是一种新业态、新生态、新环境下的不适应。唯有监管部门主动触网,积极介入,协同联动,不断健全完善相关法规制度,严厉查处制造谣言、虚假宣传、贩卖焦虑等行为,切实提高违法违规成本,才能从源头遏制焦虑贩卖。
我们可以偶尔焦虑,但不能陷入“贩卖焦虑”的套路,被焦虑所“绑架”。走好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看自己的风景,积极面对一切,在云淡风轻的日子等候花开。
【精彩回看】
●松绑减负“四要”●网络舆情的失真现象及防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