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轮离岸五百米,他们用味觉撑起一座“家之岛”
中国人的娱乐辞典里——“吃喝玩乐”,“吃”向来是排在第一位的。
从古至今,风雅人士大多要具备的技能便是“会吃”。林黛玉见“桂拂清风菊带霜”,可谓吃蟹正当时,《红楼梦》里众人借贾府螃蟹宴作诗,尽显才情;梁实秋笔下的金华火腿,讲究一个“所腌之盐必台盐,所熏之烟必松烟”;老饕蔡澜写一文章——名为《死前必食》,行文至末尾却自觉再写百篇都不够,只劝人“尽量吃最好的,也不一定是最贵的,愈难找愈要去吃”。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向来与饮食文化密不可分。味蕾勾连着情绪,食物自有它的力量。我们看《舌尖上的中国》,感动于食物背后的故事,个中缘由,无非像片中解说词说的那样:“人类活动促成了食物的相聚,食物的离合也在调动人类的聚散,西方人称作‘命运’,中国人叫它‘缘分’。”
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食物塑造、滋养着人的身体和精神:通过饮食,人与自然产生直接的联系,摄取食物的过程中,人也在摄取自然的能量。
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方法来理解美食,更能发现其中的精妙。电影《饮食男女》中,家庭成员间隐秘的情感纠葛与权力流转暗藏于餐桌上的杯盏碗碟。由此想来,似乎每个家庭的回忆里都包含一道美味,它是家人间情感的纽带,在不善表达的中国式家庭里,一句“想念你做的菜”就能承载千言万语。
在“家庭”这一基本的社会单元里,掌勺也是一种权力,“烧得一手好菜”这件事往往决定着人在家中的话语权。在我有限的童年记忆中,奶奶是否做她拿手的羊肉手抓饭、外公是否端出他的招牌菜炖排骨,直接决定了我将在哪里度过周末。吃惯了家人的拿手菜,偶然在浅尝的一口咸淡中惊觉他们的老去。
主厨在为新加坡菜“罗惹沙拉”做最后的定盘。(图/由被访者提供)
我的父母并未从他们的父母手中继承一份绝活,“新式家庭就是要能够把外卖吃出仪式感”是他们面向下一代的价值输出。我完全接受了这套理论。于我而言,高三生活里最大的调剂,就是在晚餐时间看着美食纪录片,消灭家人送来的预制菜,记忆中的味道和屏幕里的似乎也相差无几。教室里混杂的味道从每一个饭盒出发,穿过所有在场的鼻尖,回到某个人的味蕾,在让人垂涎或稍显逊色的饭菜香味中,我曾见识过几十个家庭。
尽管食物常常拉扯着那些潜藏在人内心深处的记忆,突袭我们味觉的却不一定是珍稀佳肴。就拿此刻我手里这杯菠萝汁来说吧,它总能让我想起一段忙里偷闲的邮轮旅行。14天中的每一个早上,我都准时按下果汁机上的“菠萝”按键,后来这几乎变成了我的肌肉记忆——闭着眼睛也能找到它的位置。耗时3秒装满一整杯热带香气,在留兰香薄荷牙膏的味道尚未完全散去时,它们充分结合,生出转瞬即逝的龙舌兰香气。
就是在这艘船上,我第一次见到了“招商伊敦号”邮轮的酒店总经理老方。老方名叫方立新,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西装笔挺,领结打得一丝不苟,擅长眼神交流,讲一口纯正的美式英语。
上世纪90年代初,老方还年轻,在刚落成不久的北京王府饭店担任调酒师,得了个在当时不太有人知道的奖——全国调酒大赛冠军。“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觉得这地方装不下我了。”老方在报纸上看到美国邮轮公司正在招聘调酒师的消息,从来没见过海的他,提着两个在当年的火车站随处可见的手提袋就登上了人生中第一艘远洋邮轮。
作为第一批登上豪华邮轮的中国籍船员之一,老方见证了中国邮轮行业的兴起。2021年3月,老方告别同行多年的外籍邮轮,以酒店总经理的身份率先登上第一艘船籍注册于中国的邮轮“招商伊敦号”。登船无数次的他将此次登船称为一次“开荒”之旅:“这艘船的前身是‘维京太阳号’,在保留北欧基因的同时,作为第一艘中国籍豪华邮轮,我们想用味觉的亲切感让来自中国的客人体会到家的温暖。为了让船上餐厅更加符合中国客人的口味,我们对餐饮体验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招商伊敦号”后厨。(图/由被访者提供)
“招商伊敦号”上共有七个餐厅及餐吧,分属东、西方不同菜系,每日菜单根据航线和目的地的不同而各有特色。从每份菜单的制定、不同航程的菜品增减到每一餐的佐餐酒搭配方案,老方同包括岸上的产品开发团队在内的全体成员参与了餐饮板块的“开荒”工作。
对于岸上的产品开发团队而言,为船上餐饮提供质量稳定的食材是头等大事。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中途停靠的港口都能满足船上餐厅的需要。负责餐饮体验开发的孙雯介绍道:“曾经一条欧洲航线的菜单里,有一道桂花糯米藕很受欢迎。在研发这道菜时,我们和主厨发现在国外找不到合适的供应商提供新鲜的整段莲藕,只能采购到成袋包装的藕片,同事们硬是用藕片把这道菜做出来了,只是塞糯米的环节有点费厨师。”种种变数考验着餐饮部的危机处理能力,也充当着内部经久不衰的笑料。
吃遍世界的蔡澜说:“饮食是一种培养出来的文化,要有长远的历史,也要靠土地的肥沃。”由此看来,中国人在“吃”这件事上独有优势,美食是这片土地上最通用也最多变的语言。老方和他的同事们深谙其道,“每次客人登船,船员们都对他们说‘欢迎回家’。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为什么能把船当成家?唯有在这里找到自己心中属于家的味道”。
尽管家的味道千差万别,老方却希望人人都能在菜单上找到心中那一味。“招商伊敦号”上有让汪曾祺念念不忘的“八宝辣酱”,上海人对它再熟悉不过;现在已不多见的古早味“推车仔”广式点心出现在早餐时段,让老广们梦回与家人一起吃早茶的童年;甲板上提供麻辣火锅,海景座位紧俏,甚至要提前两天预约……
“招商伊敦号”餐饮部工作人员在市场筛选食材。(图/由被访者提供)
味觉自有它的差异,也在时刻寻找新的灵感碰撞。陈晓卿曾说:“从风味的角度理解、见识、欣赏一种陌生的食物,都像发现了一个新的星系。”“招商伊敦号”的餐饮团队对此深感认同。在设计菜单的环节,餐饮部征求了整个团队的意见,将各人的独家美味融合进船上的日常菜单。“工作人员和客人们在一起就像一个大家庭,客人登船品尝我们记忆中的家庭美食,就像是接纳了我们成为自己的家人。这‘家味’既是这个大家庭中的成员们熟悉的家乡味道,也是这艘船上无处不在的人情味。”
不落下任何一种食材,尽可能还原人们记忆中的食物本味,是对“家味”的最大尊重。船上的主厨餐桌有一道名为“罗惹沙拉”的开胃菜,灵感取自招商维京游轮产品开发总负责人陈炜芸的故乡记忆。陈炜芸来自新加坡,在她的印象中,无论是夜市还是当地人的餐桌上,罗惹沙拉总能占有一席之地。因为原料中包含一味新加坡特产的虾酱,想完全还原这道菜并不容易:“在试菜环节,我们尝试了很多国内供应商提供的原料,味道却怎么试都不对,直到最后在新加坡找到了当地的虾酱,把这味进口食材搬到船上,这道菜才算圆满。”
食物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的生理需要,更像一种情感的载体。似乎没有什么比劝人“努力加餐饭”更能用来尽船上的地主之谊了。用餐时段的餐厅里,人还未落座,就有船员面带笑容地走来递上饮料;年纪较长的客人们常被提醒荤素搭配的重要性;碰到一桌旧友或新朋聚餐时,船员们会递上当日配餐的葡萄酒……
懂得欣赏美食一事本就是对生活的敬仰,身边有同行的人相伴更显这一刻的珍贵。“常常有人和多年不见的好友结伴同行,也有人在船上结交了新朋友,相约再次回到船上见面。我见证了太多次这样的相聚,连我自己也是其中一员。我相信在今年12月3日即将启航的‘越南—香港航线’上,也能再次见到很多把‘招商伊敦号’当成‘家外之家’的老朋友。”
尽可能还原人们记忆中的食物本味,是对“家味”的最大尊重。(图/由被访者提供)
老方的办公室里挂着他与客人们的合照,其中一张尤其让他印象深刻,照片里一对老夫妻正在船员餐厅切蛋糕。“这对来自深圳的老夫妻保持着登船次数最多的纪录,他们的孩子在国外,两个人就把船当成了家,经常乘坐联程航线。其他客人都下船了,他们就在船上等着下一个航程启航,在船员餐厅和我们一起吃午饭。为了纪念他们第十次登船,主厨特地制作了航海日志形状的蛋糕。”
2023年是老方入行的第28年,作为船上的“大家长”,他认为“船员是一艘邮轮上最宝贵的资源”。每一个航海日的早上,老方会亲自在后厨为船员们做早餐。“得先把孩子们喂饱了,他们才能用最好的状态迎接客人。哪个孩子的盘里要加麻加辣,谁不吃香菜,我都记得。”老方说,“人生不知道有几次机会,能把人推向所谓的高光时刻。所有的船员都怀着一种自豪感和归属感登上‘招商伊敦号’,我们的每一个微笑都发自内心,因为对这艘船、对这艘船上的人有感情。”
作者 Ariana
arianawork@163.com
排版
李梦荣
运营
李靖越
监制
罗 屿
本文首发新周刊646期《喀什之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