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尊重他人不同的选择,就是尊重你为选择付出的代价

海边的西塞罗 山巅上的加图 2022-07-21


讥笑他人时,别把话说的太绝。


各位好,今天本来想继续写一篇《沙丘》系列的稿子,但刚发生了个事儿,严重影响了心情,这稿子写不出了——我筹备许久的出行游玩计划,现在看来泡汤了。

我这人是个挺宅男的人,但工作以来一直有个习惯,每年都会选一个地方在外待上一周,2016年我去的东京、2017年京都、2018年神户,2019年南京,去年是北京。我把每年这个一周的时间当做将来回忆自己人生的一个锚定点,以便若干年后想起某一年时,脑中不会一片空白,它是我每年一次的必修课。

今年我本来给自己选择的这个出行地点是成都,原本计划明天就出发,机票我已经买好了,还打算开个系列,给大家谢谢我一路上的所思所想——名字就叫《蜀中记》就好了。

但是,临到出发前,突然接到通知,我所在的省份现在去成都,需要递交48小时内的核酸检测证明了,且随着疫情的发展,一周后能不能顺利回得来,也是个未知数。

这就让这趟出行变得变数非常多,今天为这件事打了半天的电话,跟客服小姐姐探讨了半个小时各种可能性。

最后我发现,我必须放弃这趟旅程——虽然各方下的文都没有明说不能出行,但这个时候出门真的太麻烦了,事实上就是不能走。

而到目前为止,我所选的那家航空公司也还没有出全额退票的政策,这意味着我大概率还会白折一笔数额不小的退票费。真心肉疼。

 


这里也不想抱怨什么,只是我想起前一段时间网上关于对疫情到底是应该清零还是共存的争论时,一些专家就曾经提醒过公众,执行严格清零的政策,其实是需要付出成本的。
这话说出来的时候你可能会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但真正等到这个“成本”真正实实在在的需要我付出的时候,我才感觉到它的分量确实不小。
当然,我也明白此次被新一波疫情干扰生活节奏的朋友很多,我遇到的这点麻烦,相比较来说,根本不值得一提的。
但心情就是不太好,因为下一步的生活节奏被打乱了。
同样的,我也知道“清零”还是“共存”,事关国家的防疫大政方针,我也不敢多说什么。
但心情就是不好,写不了正稿了。请大伙见谅。
 

前两天看到一则消息,说韩国政府25日公布了防疫计划草案,将于11月1日开启“与新冠共存”模式,分三步走回归正常生活秩序。第一阶段允许除娱乐设施外的全部公众设施24小时营业,私人聚会人数上限为10人,不超过100人规模的活动无需额外申请。第二阶段开始允许举行大规模活动。第三阶段将彻底解除私人聚会限制,完全恢复正常生活。
当然,韩国不是世界上第一个做出类似决定的国家,随着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现在世界上陆陆续续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在走类似的道路。
我这里不想争论“与疫共存”模式和“清零”模式究竟哪个思路更对路。
如果一定要表态,那我只能说:我无条件的坚决支持国家已经做出的和将要做出的一切防疫决定——无论是“清零”还是“与疫共存”。
但我很看不惯这类新闻下方的一种留言,以及某些营销号的这种观点——每有一个国家宣布与疫共存,他们毫无顾忌的讥笑别的国家“国家治理失败”,说人家“与疫共存”就是躺平、就是“等死”。就是“濒临崩溃”了云云。
我觉得这种讥笑忘记或者有意无视了:无论“清零”还是“与疫共存”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选择。选择“与疫共存”固然要付出相当的代价,但用严防死守的方式强行“清零”其实也需要,事实上,这个代价,我们的公众其实天天都在付。
所以我们选择“清零”有我们的道理,但别国选择“与疫共存”有他们的理由。这只是一个基于本国现有情况利弊权衡、选择由社会的那一部分人来付多少代价的选择问题,而并非谁胜利、谁失败的是非问题。
所以,过于肆意的讥笑别国不同的选择。不仅是对他国的不尊重,也是对那些正在为防疫付出成本的本国民众的不尊重。
更有甚者,这种声音太大也会堵死国家未来可能的退路——万一,将来某一天,“与疫共存”成为一种全球大势,我们在权衡利弊之后也选择这条路。那些把“与疫共存”和“治理失败”画等号的人,请问你们敢把现在说的这些话,再拿出来说一遍呢?
我估计你们一定会怂。
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什么选择是没有代价的,而每个族群、国家进行的选择,看似宏大无比,最后还是会把成本落到每个人的头上。所以,请对他人和他国的选择保持一点起码的尊重,到头来你会发现,这最终也是在尊重我们自己。
全文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