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羽童,那个很像吕布的女孩为什么翻车了
跟老板建立“类血缘关系”有多不靠谱。
我这人挺爱吃瓜的,最近半个多月一直没闲下来,好多新闻没来得及评述,今天写一篇吧。聊聊最近被格力开除的前“董明珠接班人”年仅25岁的网红孟羽童。
记得不到两年前吧,孟羽童刚刚全网知名的时候,曾经拿了一个玛丽苏小说女主都不敢这么写主角剧本——她22岁浙大西班牙语系毕业,成功入职格力,并被董明珠钦点为自己的秘书。
同年,董明珠在参加中国制造业领袖峰会时,公开表示要把孟羽童培养成“第二个董明珠”。
当然,善于做宣传的董明珠说这话,也许是做了适当的夸张,但此话一出,孟羽童“董明珠接班人”的地位算是坐稳了,在大学毕业生连个正经工作都不好找的当下,人们惊叹、羡慕这个小姑娘如此年轻就受大佬如此青睐,并自然而然的就把关注与流量都给了她。她和董明珠一起搞的那个带货直播间,粉丝轻松突破了两百多万。而孟羽童本人也迅速成为了现象级网红,微博、小红书、抖音上都坐拥大量粉丝。青春尚好、坐拥流量、老板青睐,对于一个大学毕业生来说,这真的是一个梦幻般的开局。
然而谁也没想到,孟羽童的这个梦会结束的如此之快——今年5月初,人们突然发现格力电器已经将他们推出的“明珠羽童精选”悄悄更名为“格力明珠精选”。就这个事情向孟羽童核实,后者证实她已经从格力“毕业”,下一阶段想申请研究生继续读书。
但耐人寻味的格力方面随后的回应:与孟羽童选择的婉约的“毕业”一词不同,格力内部知情人士对媒体的爆料可谓一点面子都没留——5月16日,有媒体引述格力市场部员工的话称,孟羽童不是离职,而是因违反公司纪律被“开除”;其在公司期间“经常旷工参加商务活动,接私活”,在公司与其谈话后仍进行相关活动,未有改进。公司不得已与其解约,将她扫地出门。
虽然在其后的回应当中,格力公关又附赠了一句:“感谢广大网友的关心!祝愿孟羽童和广大网友一切都好!”但任谁都能看出,之前曝出的那个回应,其实已经相当正式和官方了,应该并非其内部人员“说漏嘴”无意中捅出来的,而多少就是为了打脸孟羽童的“毕业”说。如果再结合孟5月9日突然发的那个后来的迅速删除的微博“我的人生信条:靠别人永远不如靠自己”。任谁都可以看出,孟羽童与她的“董总”和格力的分手,肯定是不那么愉快的。从“接班人”到“扫地出门”之中经历的纠葛,估计够拍好几部职场戏了。
这就引起了广大吃瓜群众极大的兴趣——孟羽童与董明珠的相遇,本来怎么看都是双赢啊!董明珠和格力借助捧新人获得了流量与热度,孟羽童更获得别人想都不敢想的好前途,到底发生了什么?让这个职场童话如此易碎呢?
说实在的,在看了孟羽童和董明珠的故事之后,我倒并不觉得这其中的剧情转折有多吃惊,因为我脑子里总闪回一些小说《三国演义》里的剧情,那些剧情是属于吕布的。不妨为大家回忆一遍,说完你会发现,孟羽童如今的人生轨迹,跟小说中那位飞将军,其实蛮相似的。
吕布出生在东汉末年的九原(今内蒙古包头附近),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籍贯其实决定了很多事——因为在汉代那个时候,投胎真的是一门比如今更决定性的学问,“有人生来就在罗马,有人生来就是牛马”,这话在同期的罗马帝国适用,在大汉朝也适用。
在东汉末年,如果你出生在洛阳或其周边,有碰巧是世家大族子弟,比如什么弘农杨氏、汝南袁氏、河内司马氏、颍川荀氏、南阳诸葛氏等等,那基本上你就是“开局赢一半”,这辈子哪怕啥也不做,没准也能在史书上混个脸熟。次一点的,比如沛国曹氏、吴郡孙氏、辽西公孙氏这样的,虽然门第差一点吧,但好歹也能进这个游戏圈子,赶上乱世凭着自己的能耐一飞冲天、成龙成虎也不在话下。
但吕布在后来能进列传的这些乱世诸侯当中,算出身比较惨的,他出生在九原这么一个远离大汉中央的边陲之地,这里胡汉杂居,尤其是南匈奴内迁以后,长期被内地人视为粗武不文的蛮夷之地。吕布的家境应该是不错,证据在于他不仅弓马娴熟、武艺绝伦,而且文化水平也不低,最初拔擢他的恩公丁原让他当的是“主簿”,主簿这个职位,跟孟羽童当的那个“董事长秘书”特别类似,是给老板拎包兼写稿的,杨修后来给曹操干的那活儿,你想文化水平低了他能胜任么?
所以吕布在三国历史上刚刚一出场的时候,绝不是后世想象那种恨不得大脑里都塞满肌肉,谁上去都能忽悠一把的赳赳武夫。
他和我之前写过的青年董卓一样,最初很可能也是一个典型的“边地良家子”——出身远离大汉中心地带的边陲之地,但却是殷实之家(良家)的孩子,在当地也算的上是精英。
可这种小地方的天之骄子,他们的悲剧在于,容易一种其实自己人生难以满足的主角式思维——我弓马娴熟、能文能武、什么都不缺,人生这个舞台本来就应该是为我准备的啊!恰逢乱世?正好,都闪开,本大爷要大放异彩了!
问题在于,当吕布这样的人真的获得他最初的伯乐丁原青睐,把他抬举到更高层级,带他“上洛”,让他见识大汉真正的中央舞台有多么繁华的时候,吕布立刻心态就失衡了——原来他在这个舞台上,连个配角都算不上,充其量只是配角(丁原)身边的一个执戟卫士而已,一开会,除了真谈不下去要让马仔动刀子的时候,连演义小说都不给你个正经镜头。
有一段剧情,是正史和《三国演义》小说中其实都没有的,但央视电视剧版《三国演义》把它改了出来——董卓一看丁原旁边有个吕布,不好下手,决定让李肃去挖墙脚。吕布一看是故人李肃来访,就问您现任何职啊?李肃说:现任虎贲中郎将。吕布一听就亮眼放光了,说兄台真是高就啊!李肃顺势问他:贤弟你呢?吕布一听脸就黑了,说“现为丁建阳帐下主簿。”
我觉得这段戏老《三国》改的特别传神,甚至有了这段戏,李肃送不送赤兔马其实都无所谓了,吕布反水至此已经板上钉钉了。
因为人比人该死,货比货该扔,这个道理古今皆然。想象一下你和多年未见的老同学一块吃饭,本来你当着什么总的秘书,还蛮沾沾自喜的,可是一听对面那位已经官至“中央警备团团长”(虎贲中郎将大体相当于这么个职位)、享受xx级待遇了,这个事儿搁给你、你心态也得失衡,正常人都得乱了方寸。
成功与否这个问题,不是一个绝对量,而是人与人互相比较出来的。而吕布的问题就在于,他在九原那个本乡本土本来是人尖儿,可一旦被丁原提拔,面对更广阔的世界,他会发现所面对的是一个看不到止境的阶层“天梯”,无论怎么往上爬,都能看到上面还有人,且武艺未必比他强、水平未必比他高。这个时候,吕布的心态就失衡了,他所具有的那种不肯居于人下的性格就一定会让他问自己一个问题“凭什么我做不到他那个位置?彼可取而代之!”
所以开启吕布“方天画戟,专捅义父”之路的,其实不是李肃,而是最初发现他的丁原。
不过话又说回来,跳槽以求更大发展这事儿,在三国那个乱世当中本也是正常现象,尤其是对于那些要一步步从底层往上爬的枭雄们来说,这几乎是必修课。你看跟吕布出身差不多“草根”的刘备同志,自己混成腕儿之前换的老大也不比吕布少,先后跟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这帮人彼此可都打的跟热窑一样。可为什么无论小说中还是历史上,刘备就没落得一个两面三刀、反复小人、甚至“三姓家奴”的名号呢?
跟吕布一比,你会发现刘备这人的真本事在哪里——压根不是他会哭,或者能跑,而是这人懂得怎么“跳槽”。
我想这两个人在这方面水平上的差距,恐怕给刘备和吕布所受的教育差有关系,刘备虽然出身也很贫寒,但他十五岁的时候毕竟受了宗族的资助,到政治中心洛阳去留学过一段时间,当然所谓什么“师从卢植”水分肯定很大,卢植这样的大儒兼大官,当时座下的记名弟子没有上千也有数百,喜欢声色犬马、不治学业的刘备估计也就是在名牌的“卢植大学”里混了个身份而已。
但后来的人生轨迹证明,刘备这趟去了洛阳、“吃过见过”之后,他的人生格局和吕布等人就是不一样的。当时的核心政治精英之间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游戏规则,依附他人可以依附到什么程度、什么样的人能依附什么样的人不能依附、以及什么时候、怎样做切割,能完成自己利益与名声的最大化,刘备在这方面是拿捏的很准的。屡次更换恩主却从没有被目为“反复小人”,这就是水平。
这种谙熟潜规则用当时的行话说就是“知礼”,刘备前半生给人飞鹰走马、不喜读书的浪荡子形象,后半生却摇身一变,成为“礼贤下士”的典范,这其实不矛盾,因为所谓“知礼”与读书,在当时本来指的就不是一码事。
与之相反,吕布的文学形象之所以在后世被扭曲成那个“粗武不文”的样子,归根结底,也不是因为他没读过书,而是因为他出身寒微、没见过世面。根本就不懂这套上层社会交际攀附的潜规则。
怎么跟大佬?怎么做切割?自己的人生定位和目标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些刘备来说一直门清的事情,吕布压根就没机会想明白过。
于是当他站上舞台,一个又一个选择和诱惑接连袭来的时候,吕布只能“跟着感觉走”,怎么能追逐眼前利益,他就怎么来。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演义中那个奇葩到有点搞笑的吕奉先形象——每次但凡来个人,一挑拨,吕布立刻“听公一席话,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然后提刀入帐,大吼一声“我堂堂大丈夫,安肯为汝子乎”就把旧义父砍了,投到新老板帐下,再喊一句“布飘零半生,恨未逢明主,公若不弃,布愿拜为义父”……
其实这样的轮回,吕布也就干了两次而已,跟刘皇叔比频次差远了,但为什么他“三姓家奴”的形象就那么浓烈,迅速地就把自己信誉败光了呢?
说白了就是因为吕布不懂行、也没有规划和目标,他不仅不知道怎么跳槽,也并不真的懂怎么依附他人。依附的时候跟的太紧,切割的时候又做的太绝。以至于同样的事儿,舆论对刘备和他,就是两个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