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期荐读 2020年第4期 | 时空限制与任务复杂度对搜索结果的影响: 跨设备实验研究(内含视频摘要)

图书情报知识 图书情报知识 2021-03-13

ISSN 1003-2797

CN 42-1085/G2

双月刊

同行评审期刊



陈明红1   徐玮婕2   张玉子3   韦芷晴2   甄慧琳4  

李   晶1
(1 . 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广州,510006; 2.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南京,210023; 3.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广州,510000; 4.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北京,100872)




目的/意义


以启发式-系统式模型为基础,将时空限制与任务复杂度分别作为启发式与系统式线索构建理论模型,探究影响搜索结果的关键因素,并对比不同搜索设备的影响差异。


研究设计/方法


设计2(时空限制:强/弱)×2(任务复杂度:高/低)×2(搜索设备:只能用手机/手机和PC都可使用)的多因素实验,构造8个不同的搜索情境,将使用过手机搜索和PC搜索的2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对象,探索不同搜索情境下启发式和系统式线索对搜索结果行为与结果的影响。


结论/发现


根据搜索用时长短将搜索行为划分为启发式和系统式搜索行为:对于启发式搜索行为,搜索结果匹配度仅受搜索时空限制影响;对于系统式搜索行为,搜索结果匹配度则同时受搜索时空限制和任务复杂度影响。此外,使用不同的搜索设备(只有手机可用、手机与PC都可用)时,时空限制和任务复杂度对搜索结果匹配度的影响存在差异。


创新/价值


揭示了启发式与系统式搜索行为模式以及两种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有助于改进搜索产品与服务。


关键词


时空限制  任务复杂度  搜索行为  跨设备 

启发式-系统式模型



01



引言

随着搜索产品和服务的持续丰富,搜索场景日益多样化,在工作、学习、出差旅行等多种搜索场景中,用户会采取不同的搜索路径和策略获取信息,既可以全面审视和理性分析多种因素而进行系统式搜索,也可以简单考虑个别要素依靠直觉判断进行启发式搜索。从决策机制看,搜索用户遵循认知努力与决策自信平衡的原则,通常根据搜索任务复杂度认知和时空限制选择搜索行为模式,在权衡最小认知努力和最大收益的过程中寻求相对最优解。因此,任务复杂度和时空限制在用户搜索行为模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用户感知到时空限制多、认知能力不足时,倾向于采取资源耗费较少的启发式搜索行为,当用户面对复杂的搜索任务且具有足够的认知能力时,倾向于采取高认知成本的系统式搜索模式。根据有限理性思想,用户搜集和处理完全信息的能力有限,认知资源是稀缺的[1],通常倾向于节约认知资本而采取启发式搜索行为,只有当搜索情境非常复杂以至于决策未达到主观自信阈值时,用户才会采用认知成本较高的系统式搜索行为。


从搜索设备看,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子阅读器、可穿戴设备等电子设备的普及使得单一设备难以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人们常常跨越多种设备搜索信息,跨设备搜索行为十分普遍,其中电脑(PC)和智能手机是常用的网络信息搜索设备。手机搜索是PC搜索在智能手机上的延伸,两者在功能、特征和使用场景上具有互补的特性,PC搜索的信息容量大、结果呈现直观和阅读尺寸适宜,适合于广泛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学术搜索和商业搜索,而手机搜索在即时性、方便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更适合用于碎片化较强的常识性搜索。用户通常根据搜索时空限制和任务复杂程度选择PC或手机搜索信息,并且在搜索主题、路径、时间、频次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2-6]。对于启发式和系统式搜索,跨设备是否会影响搜索过程与结果还不得而知。鉴于此,本文以启发式-系统式模型(Heuristic-Systematic Model,HSM)为理论框架,将时空限制与任务复杂度分别作为启发式和系统式线索构建理论模型,采用2(时空限制:强/弱)×2(任务复杂度:高/低)×2(搜索设备:只能用手机/手机和PC都可使用)的多因素实验,探讨在只有手机可用和手机与PC都可用的情况下,启发式和系统式线索对搜索结果的影响及差异。


02



文献综述

2.1





时空限制对搜索影响的研究

时空限制包括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时间限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客观层面的时间长度的限制,另一种是主观层面的时间紧迫感,时间限制对用户搜索心理、情绪、过程与策略均有较大影响。当搜索时间有限时,用户会产生相应的焦虑感和兴奋感[7],将会花费更少的时间理解搜索任务[8],搜索的信息数量也相对较少[9]。空间限制是指对搜索行为的地理位置和使用场所的约束,按地点条件可分为室内场所和户外场所,按场景状况可分为移动场景和固定场景。已有研究表明,用户所在地与信息源之间的物理距离对信息源的选择与使用具有重要影响[10],不受场所限制的用户倾向于采取移动搜索行为,而PC用户大多在相对固定的场所完成搜索活动[11],当搜索空间由固定场所转变为移动场所时,搜索行为也随之从PC等固定设备转移到移动智能设备[12]


2.2





任务复杂度对搜索影响的研究

任务复杂度评估及其对搜索行为过程、搜索结果之间的影响引起较多关注[13]。任务复杂性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维度,客观复杂性是任务固有的特性,与任务执行者无关;主观复杂性是任务执行者主观上对任务难易程度的感知和评判,与任务执行者的认知水平有关[14]。任务复杂性直接影响搜索者与系统之间的交互次数[15]、查询式拟定与修改次数、查询耗费时间、结果页面查看次数以及搜索信息的价值感知具有显著影响[16],并且用户情感随着搜索任务复杂度的增加由积极变为消极[17]


总之,搜索时空限制和任务复杂度是影响搜索行为的重要线索,刺激用户在搜索信息过程中不断考虑搜索结果质量与认知努力耗费而形成启发式或系统式搜索行为构念。以往研究大多关注搜索时空限制和任务复杂度对单一的启发式或系统式搜索行为的影响,然而两种搜索行为并不是对立的、非此即彼的关系,用户通常会根据具体情境采取最有利的搜索策略或者同时采用两种搜索策略。因此,本文分别将搜索时空限制和任务复杂度作为启发式和系统式线索,通过对比实验研究在不同的搜索条件下两种信息线索如何影响搜索过程与结果。


2.3





跨设备搜索

在跨设备环境下,搜索行为不再局限于一种设备,而是在不同设备间进行转移和切换,形成跨设备搜索。跨设备搜索又称跨屏搜索、跨平台搜索,是指用户使用不同设备完成同一搜索任务[18]。随着跨设备搜索行为的日益普遍,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主要通过搜索实验、用户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揭示跨设备搜索行为过程与特征。有学者指出跨设备搜索常常通过多个搜索会话实现,并且搜索行为多从手机向PC转移以更好地完成之前的手机搜索任务,而PC向手机转移的跨设备搜索行为则主要由用户地理位置变化引起[19]。跨设备搜索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搜索任务类型、搜索进程、环境等[20]。目前关于跨设备搜索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关于跨设备搜索动因、行为模式、用户差异等问题有待深入探讨。


03



研究模型与假设

3.1





启发式-系统式模型

启发式-系统式模型(Heuristic-Systematic Model,HSM)是心理学领域用于解释个人信息处理模式的经典模型,该模型表明人们的信息活动可以划分为启发式和系统式两种既独立又交互影响的行为模式,启发式信息行为是基于直觉和经验的非理性行为,而系统式信息行为是基于逻辑和推理的理性行为。从HSM在信息搜索领域的应用来看,该模型对于揭示信息搜索行为基本模式与一般规律具有突出优势,原因在于,信息搜索行为决策是复杂的双处理过程,用户需要考虑具体情境中个人的认知能力(如搜索任务难度认知、搜索经验)和时空限制(如时间紧迫、地点限定)两方面因素来选择启发式和系统式搜索行为模式。启发式搜索是指用户根据某些情境线索,运用简单的决策规则形成判断并决定是否获取相关信息;系统式搜索是指用户对搜索任务、搜索目标和已有信息进行仔细地、系统化分析后精细地考虑搜索路径和策略。两类搜索行为的决策方式不同,付诸认知努力程度和搜索结果的精确度亦不相同:启发式搜索比较简单,耗费的认知努力较少;系统式搜索考虑更全面,搜索结果的精确度更高。已有研究表明,以HSM为理论基础,可深入探讨搜索行为模式与策略,合理解释启发式与系统式搜索行为的非理性偏差,科学揭示搜索行为的一般规律[21]


3.2





研究模型提出

HSM不是由特定变量构成的结构固定的理论模型,具有很强的理论扩展性和渗透性。以HSM为理论框架,构建搜索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如图1所示),从行为决策规律出发,将搜索行为划分为基于理性分析的系统式搜索和基于直觉判断的启发式搜索,两种行为模式同时起作用,并各自对搜索行为结果产生独立影响[22]。根据HSM,个体对信息内容和行为主题相关的认知是影响系统式行为的关键因素,对外部条件和环境线索的判断是影响启发式行为的关键因素[23],因此将时空限制和任务复杂度分别作为启发式线索和系统式线索,分析在只有手机可用和手机与PC都可用的设备条件下,启发式和系统式线索对搜索结果的影响及差异。


3.3





假设构建


3.3.1 时空限制与搜索结果匹配度

人们总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搜索信息。时空要素是搜索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搜索行为及搜索结果。在搜索过程中,时空限制增加了用户的紧张感和紧迫感,降低了其信息选择、分析和处理的能力,使得搜索结果精度大打折扣。当搜索时间受限时,人们迫于时间压力倾向于依赖直觉做判断,而非采取理性的信息搜索策略[24],难以搜索到全面、准确的信息,搜索结果与需求的匹配程度较低[25]。当搜索空间受限时,搜索设备、网络设施和搜索内容受到相应约束,尤其是在基于位置服务(LBS)中,用户所处的空间位置基本决定了搜索范围和结果。因此,当时空限制较多时,用户会采用低认知消耗的启发式搜索策略,只能简单、快速地搜索相关信息,搜索结果的可信度和匹配度较低;反之,用户进行系统式搜索,有可能搜到更多与信息需求更匹配的信息。时空限制作为启发式搜索线索与搜索结果匹配度之间可能具有如下关系:


H1:时空限制对搜索结果匹配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时空限制越强,搜索结果匹配度越低。



3.3.2 任务复杂度与搜索结果匹配度

复杂度是搜索任务本质属性的一种核心要素[26],可从任务路径数量、耗费时间、预期结果数量与不确定性等方面进行测度[27]。任务复杂度对搜索行为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已在诸多研究中得以证实。当用户完成复杂的搜索任务时,付出的搜索努力较多,搜索速度较慢,搜索效率较低[28],而且搜索答案质量与任务复杂度具有负相关关系[29]。从搜索行为模式看,当搜索任务难度较低时,用户会采用启发式搜索策略;当搜索任务难度较高时,用户会采取系统式搜索策略。当用户感知到搜索任务难度较高时,搜索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多,获得与信息需求匹配的搜索结果更困难,因此,搜索任务难度与搜索结果匹配度之间可能具有如下关系:


H2:任务复杂度对搜索结果匹配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任务复杂度越高,搜索结果匹配度越低。


04



研究方法

4.1





实验设计

(1)搜索设备的限制

手机搜索和PC搜索的适用条件、搜索路径和搜索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手机搜索的场所和时间不受限制,但小屏幕、输入操作不便等问题会限制查询长度,增加搜索耗时[30],更适用于简单的快速事实查询[31]。PC具有更大的屏幕、物理键盘以及更强的存储、处理与结果显示能力[32],更适用于复杂的多任务搜索。从用户认知规律看,人们总是期望以最少的认知努力获得最满意的搜索结果,根据认知资源和搜索精确度预期选择相应的搜索策略,当跨越手机和PC完成相对复杂的搜索任务时,用户倾向于采取系统式搜索行为,耗费更多认知资源对信息源、搜索方法、搜索结果准确性等进行深入思考和全面评估;当使用手机完成相对简单的搜索任务时,用户倾向于采取启发式搜索行为,耗费较少的认知资源,依靠搜索经验和直觉对搜索过程和结果进行简单判断。因此,本文将搜索设备限定为只能使用手机和手机与PC都可使用两种情况,研究这两种设备情况的用户搜索行为模式以及时空限制和任务复杂度对搜索行为的影响差异。


(2)实验流程

设计多因素实验,通过操纵自变量时空限制和任务复杂度构造了8个搜索情境,即2(时空限制:强/弱)×2(任务复杂度:高/低)×2(搜索设备:只能用手机/手机与PC都可使用)。根据CNNIC的调查,在我国网民中,受教育水平在大专及以上的网民占52.5%[33],因而选择在校大学生作为实验被试是合理的,招募中山大学不同专业学生参加实验,实验地点为拥有60台电脑的实验室。实验程序是:被试进入实验室后,将被试分为数量基本相等的8个小组,并将每个小组随机分配到上述8个搜索任务情境中,首先阅读实验内容与指导语,指导语要求被试在指定手机(Android系统)上使用百度APP搜索,在PC(Windows系统)上使用百度网页搜索;每个被试需要完成2道搜索题,并使用录屏软件记录搜索过程;搜索任务完成后,被试需要根据搜索体验与感知填写问卷,分别对时空限制、任务复杂度以及搜索结果匹配度进行评估,实验完成后获得20元报酬。


4.2





变量操控与测量

对于时空限制,主要考虑搜索时间充足程度和空间约束强弱;对于任务复杂度,主要考虑任务结构复杂性和搜索路径数量[34]。时空限制少且复杂度高的搜索任务需要耗费更多认知资源,搜索时间较长,时空限制多且复杂度低的搜索任务耗费的认知资源相对较少,搜索时间较短。此外,搜索设备分为只能使用手机、手机与PC都可使用两种情况,具体如表1所示。


时空限制、任务复杂度和搜索结果匹配度3个变量采用Likert7点量表进行测量,并参考已有相关研究以提高效度,具体见表2。在正式实验前做了前测实验,对28个前测实验样本进行分析,利用Cronbachα系数检验量表内部一致性程度,利用校正的项总体相关性(Corrected Item-Total Correlation, CITC)净化测度项,一般而言,Cronbachα系数不能低于0.7,CITC不能低于0.5[35]。结果表明,所有变量的Cronbachα系数大于0.7,在95%的置信水平下通过了T检验,除时空限制两个测度项的CITC值低于0.5以外,其余测度项的CITC值均大于0.5,由于时空限制的Cronbachα系数为0.800,说明其内部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因而保留这两个CITC值低于0.5的测度项。


对正式实验的179个样本进行信度分析,如表2所示,第2和4个问项校正的项CITC值小于0.5,但该变量的Cronbachα系数为0.835,说明其内部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任务复杂度及搜索结果匹配度的Cronbachα系数都大于0.9,表明两者信度高。


4.3





实验对象

公开招募中山大学各专业使用过手机搜索和PC搜索的学生参与实验,共招募200人,剔除问卷回答不完整的作答者,最终得到有效样本为179个。样本分组情况如表3所示,只能使用手机的被试有89人,手机与PC都可使用的被试有90人。


0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

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男生占31.3%,女生占68.7%;绝大多数被试为本科生,其中,大一学生占47.4%,大二学生占22.9%,大三学生占22.3%,大四学生仅占4.5%;从专业看,自然科学相关专业的被试有49人,占27.4%,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的被试有52人,占29.0%,人文科学相关专业的被试有78人,占43.6%;从手机搜索的使用经验看,绝大多数被试使用手机搜索已有3年,占74.9%;从手机搜索的频率看,每天使用多次的被试占一半以上,有101人。


5.2





变量操控检验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变量操控进行检验,如表5所示,对于只能使用手机搜索的被试,弱时空限制组ML=3.429,强时空限制组MH=5.317,Levene检验结果F=1.503,Sig.=0.224,方差齐性,t=-9.400,p菝0.001;低复杂度组ML=1.956,高复杂度组MH=4.688,Levene检验结果F=0.182,Sig.=0.671,方差齐性,t检验中t=-12.657,p<0.001;对于手机与PC都可用时的被试,弱时空限制组ML=3.630,强时空限制组MH=5.773,Levene检验结果F=1.122,Sig.=0.292,方差齐性,t=-11.293,p<0.001;低复杂度组ML=2.043,高复杂度组MH=4.895,Levene检验结果F=0.384,Sig.=0.537,方差齐性,t检验中t=-13.589,p<0.001,说明搜索时空限制强弱分组和任务复杂度高低分组的区分度都较好,两个变量的分组操控是有效的。


对于搜索结果匹配度,将4个问项按选项对应分值分别加总绘制折线图,横坐标代表Likert7点量表中的具体分值,纵坐标代表选择各分值对应的样本数量。如图2所示,在两种搜索条件下,选择6(表示搜索结果与用户需求匹配)的被试人数最多,其他分值的选择有所差异,只能使用手机搜索的被试选择1、2和3(表示搜索结果与用户需求不匹配)的人数较多,手机与PC都可搜索的被试选择7(表示搜索结果与用户需求非常匹配)的人数较多,说明只能使用手机搜索时得到不满意的结果更多,而手机与PC都可搜索时得到的结果更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5.3





搜索行为模式识别

根据HSM,在高驱动线索下,用户行为动机充足,采取系统式搜索行为,耗费较多时间和精力搜索信息;在低驱动线索下,用户行为动机不足,采取启发式搜索行为,花费较少时间以较简单的规则和策略搜索信息。因此,搜索用时是启发式和系统式搜索行为存在的主要差异,将搜索用时相对较少的搜索行为视为启发式行为,将搜索用时相对较多的搜索行为视为系统式行为。如表6所示,在时空限制强弱不同的情况下被试搜索用时没有显著差异,说明时空限制不会影响搜索行为模式选择;任务复杂度高低不同的情况下被试搜索用时具有显著差异,说明任务复杂性对搜索行为模式选择具有重要影响;从搜索条件看,当被试只能使用手机和手机与PC都可使用时,搜索用时没有显著差异,表明搜索设备也不影响搜索行为模式选择。


为进一步分析搜索时空限制和任务复杂度对搜索行为的影响,根据任务复杂度高低将相应的搜索行为划分为系统式和启发式搜索行为。如表7所示,搜索时空限制和任务复杂度对两种搜索行为结果的影响存在差异:对于启发式搜索行为,搜索结果匹配度仅受搜索时空限制影响;对于系统式搜索行为,搜索时空限制和任务复杂度都对搜索结果匹配度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搜索时空限制对两种搜索结果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任务复杂度仅对系统式搜索结果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即搜索时空限制既是启发式线索,又是系统式线索,可影响两种搜索行为,而任务复杂度只能作为系统式线索,对系统式搜索行为产生影响。



5.4





搜索设备的影响

通过回归分析揭示使用两种不同的设备时搜索行为的影响差异,结果如表5所示,当只能使用手机搜索时,时空限制对搜索结果匹配度没有显著影响,任务复杂度对搜索结果匹配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517(p<0.001);当手机与PC都可使用时,时空限制显著地正向影响搜索结果匹配度,影响系数为0.471(p<0.001);任务复杂度显著地负向影响搜索结果匹配度,影响系数为-0.540(p<0.001)。


为深入揭示搜索设备对搜索行为的影响,将搜索结果匹配度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如表9所示,搜索设备与时空限制的交互作用显著(F(1,179)=5.708,p<0.05),交互效应如图3和图4所示。


图3表明,当只能使用手机搜索时,弱时空限制组的搜索结果匹配度均值(ML=4.638)高于强时空限制组的搜索结果匹配度均值(MH=4.234),差异显著(t=2.164,p<0.05);当手机与PC都可用时,弱时空限制组的搜索结果匹配度均值(ML=3.630)低于强时空限制组的搜索结果匹配度均值(MH=5.773),差异显著(t=-11.247,p<0.001)。


图4表明,搜索结果匹配度随着任务复杂度增加而降低。当只能使用手机搜索时,任务复杂度低小组的搜索结果匹配度均值(ML=4.916)与任务复杂度高小组搜索结果匹配度均值(MH=3.977)具有显著差异(t=5.788,p<0.001);当手机与PC都可用时,任务复杂度低小组的搜索结果匹配度均值(ML=5.445)与任务复杂度高小组的搜索结果匹配度均值(MH=4.000)具有显著差异(t=9.188,p<0.001)。


0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本研究以HSM为基础构建搜索结果影响因素模型,研究在只能使用手机搜索和手机与PC都可用两种情况下时空限制和任务复杂度对搜索结果匹配度的影响及差异,验证了部分假设,得到如下结论:


(1)当只能使用手机搜索信息时,时空限制对搜索结果匹配度没有显著影响,当手机和PC都可使用时,时空限制对搜索结果匹配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与假设H1不一致。可能的原因是,搜索策略需要平衡认知成本和搜索质量,由于减少认知努力的效果是即时和明确的,提高搜索质量的效果是滞后和不明确的[41],因此当时空限制较强时,用户更倾向于减少认知努力得到相对满意的搜索结果;当时空限制较弱时,用户付出的认知努力更多,对搜索结果的预期和评价标准更高,更难获得满意的搜索结果。


(2)任务复杂度对搜索结果匹配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假设H2成立。任何搜索行为都是特定任务驱动的,任务复杂度对搜索过程和结果具有直接影响,随着搜索任务复杂度增加,用户准确表达信息需求的难度加大,检索关键词更多、检索式更长、用时更多、搜索路径更不确定,搜索结果的满意度降低。


(3)任务复杂性是搜索行为模式选择的决定性因素,搜索任务难度较小时,用户会节省时间和精力,倾向于采取低认知努力消耗的启发式搜索行为;搜索任务难度较大时,搜索过程和结果的不确定性增加,用户搜索自信心降低,为了提高搜索结果满意度,倾向于采取高认知努力消耗的系统式搜索行为。


(4)使用不同的搜索设备时,时空限制和任务复杂度对搜索结果匹配度的影响存在差异。跨越手机与PC两种设备搜索时,时空限制对搜索结果匹配度的影响更大;只能使用手机时,搜索任务复杂度对搜索结果匹配度的影响更大。


6.2





理论意义

理论上,本研究丰富了已有研究,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1)以往研究大多基于启发式视角,研究启发式线索与搜索行为的关联性。然而,在不同的时空场景和认知条件下,搜索行为具有启发式和系统式两种行为模式,两种搜索行为的影响因素、路径、策略和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以HSM作为理论框架,同时关注启发式搜索和系统式搜索行为,研究在时空限制和任务复杂度的影响下,搜索行为仍然符合“最小省力原则”,这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信息搜索的行为模式与认知特征,揭示搜索行为的一般规律。


(2)从HSM视角研究搜索行为,不受固有变量及其关系的限制,而是根据时空限制、任务难度以及搜索设备等具体情境构建研究模型,有助于识别不同情境下搜索行为的影响因素,增强搜索行为研究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6.3





实践意义

在实践层面,本研究为搜索产品与服务提升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具有以下实践意义。


(1)注重用户搜索情境的识别。在不同搜索情境中,搜索用时与认知努力存在较大差异。当搜索任务难度较低时,用户采取简单的启发式搜索行为,搜索服务商应注重提升这类用户的搜索效率,利用AI、VR、大数据、个性化推荐等技术以及摄像头、陀螺仪等设备感知搜索场景,分析信息需求,帮助用户快速获取所需的搜索结果;反之,当搜索任务难度较大时,用户会采取较复杂的系统式搜索行为,注重搜索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对此搜索服务商需要搜集多维全场景数据,精准化、智能化挖掘用户所需信息和服务,尽可能为用户提供数量充足的高质量信息。


(2)注重手机搜索和PC搜索行为差异。当手机与PC都可用于搜索时,时空限制和任务复杂度均对搜索结果产生影响,前者影响更大;当只能使用手机搜索时,搜索任务复杂度对搜索结果具有负向影响,搜索的时空限制对搜索结果没有显著影响。对此,搜索服务商可分别改进PC搜索和手机搜索的不足,可从便利性、信息精准性、智能性、专业性方面提升PC搜索性能,提高其完成高时空限制搜索任务的能力;从结果呈现直观性、搜索结果全面性、阅读尺寸适宜性和信息容量充足性方面提升手机完成复杂搜索任务的性能。


6.4





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首先,受实验环境和设备限制,采用阅读纸质材料的方式向被试描述搜索场景,而未创造多维仿真、感官刺激的实验环境,这对实验效果有一定影响,今后可考虑提高实验环境的仿真度,根据搜索情景设置实验平台,优化实验效果;其次,搜索设备设置不够科学,尚未设置只有PC可用的情况,将来可增加该搜索设备,以全面对比跨设备搜索行为及影响异同;第三,实验设计不够科学,搜索任务类型不明确,且缺乏控制变量,未来将完善实验设计,规范实验流程,提高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普适性。



*本文原载于《图书情报知识》2020年第4期8-18

版权归《图书情报知识》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制版编辑 | 姚志臻

END





当期荐读 2020年第4期 | 信息行为研究如何进阶——IP&M 主编Bernard Jim Jansen教授专访

当期荐读 2020年第4期 | 卷首语 交互信息世界中的信息行为研究

当期荐读 2020年第3期 | 协同搜索过程中用户交流内容与模式研究(内含视频摘要)

当期荐读 2020年第3期 | 用户动机视角下的Altmetrics指标研究(内含视频摘要)

当期荐读 2020年第3期 | 移动端到PC端的微信跨渠道使用行为研究(内含视频摘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