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网络首发时间2022-11-10网络首发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42.1085.g2.20221108.2103.002.html图片来源:武汉大学官方公众平台*本文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志耘研究员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国际视野和本土探索”主题论坛上的特邀主旨报告内容整理,经授权刊发。赵志耘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38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962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也进入新的阶段,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面对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且多元等现实情况,文化产业如何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如何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技术背景下发展文化与科技融通融合的新业态,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下面主要从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视角和大家交流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遗产数字化正在成为文化传承发展的必然趋势;二是科技赋能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典型技术与应用场景;三是对下一步如何加快推动科技赋能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的思考。_1文化遗产数字化正在成为文化传承发展的必然趋势_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与财富。截至2021年底,我国拥有1.08亿件可移动文物、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56处世界遗产,数量巨大的民间文物、散落海外的流失文物,共同构成有待深度挖掘、利用和传承的中华文化遗产。在保护、管理好文化遗产的同时,对文化遗产加强研究、宣传和利用,既是文化遗产价值的体现,也是文化产业传承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遗产是文化产业的重要分支,在其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科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字经济的发展为产业的转型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根据中国信通院2022年7月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9.8%,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稳固、支撑作用更加明显。同时,产业数字化继续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引擎。2021年,产业数字化规模达到37.18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2.5%,产业数字化转型持续向纵深加速发展。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文化产业领域,由新一代科学技术支撑的数字化不断赋能传统文化业态,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生巨大的结构性变化,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中,数字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39,623亿元,比上年增长18.9%;两年平均增长20.5%。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动力强劲。从国家政策与战略层面看,2016年数字创意产业首次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9年科技部、中宣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提出建设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军企业,使文化和科技融合成为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落实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八项重点任务,包括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在文化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分发、呈现等领域,培育一批新型文化企业,引领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方向等。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化业态中璀璨的明珠,科技赋能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其传承和发展的必然趋势。_2科技赋能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核心技术与应用场景_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已经影响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力推动着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赋能的数字化也由此成为让文化遗产“留下来”“活起来”的重要途径。三维建模、激光扫描等技术为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保护提供保障。VR、AR、MR、3D等数字技术打造文化遗产全新沉浸式场景体验,为文化遗产的保存保护与价值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支撑。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