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活动|马费成 科学家的未来正在被全面重塑——《给科学家的科学思维》序

马费成 图书情报知识 2022-06-09

图片来源:网络




今年十月上旬的一天,我正出差外地,收到王大顺教授来自美国的邮件,邀请我为他和巴拉巴西教授的新作中译本写序。这时,我还不知道书名和书的主要内容,便欣然接受。回到武汉后,收到书的电子版,书名《给科学家的科学思维》(The Science of Science)赫然在目,我有些犹豫了。科学家会怎么想,他们可能会说,什么人、什么学科,竟如此胆大,敢于提出给科学家的科学思维。当我收到该书预印本,手边的工作稍缓,我随意翻阅了书的目录,即被各章节富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标题吸引。说实在的,我还很少看到一本学术著作如此谋篇布局,趣性四溢。继续浏览全书内容,则如行走在山林中的曲径,眼前风景很美,前路更令人期待。如果不是近段时间手边工作太多,我定会一口气仔细读完的。


我接触科学学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读研究生时指定的参考书,这些书内容大同小异,无外乎是讲科学学的起源、历史沿革、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体系以及主要的分支学科,是骨架式的科学学,内容枯燥无味,以致我后来再没有触碰过任何科学学的著作,对学科研究进展一无所知。而眼前的这本书如此生动,不仅有血有肉,还有灵性。使我在“工作负担”和“知识负担”如此繁重之际,不断挤时间读下去,我真正了解到什么是科学的科学——科学学,其本质是关于科学(of the science),属于科学(by the science),服务于科学(for the science)的学问。


身处大数据时代,我们的生活与工作,进步与变革,都被数字围绕、描绘以及解构。实际上,大数据并没有“告诉”我们世界如何运作,而仅仅是呈现给我们需要解读的材料。大数据时代更需要科学想象力,更需要客观的科学思维,以让我们的科学家更好地理解世界与改变世界。我想这也是大顺与巴拉巴西两位教授写《给科学家的科学思维》这本新书时,与我不谋而合的地方。


作为科学家,我们永远在追索世界运行的大问题和人类发展的大未来,也同样在探究:我们什么时候能够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什么样的团队与合作方式能为科学带来最终进步?我们如何能做出改变世界的科研成果?这些问题的答案根植于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科学学”。它发源于传统的科学史、科学哲学,成长于文献计量学的量化分析,并在近期,伴随着复杂网络、物理学、系统科学的交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可以使用量化的模型来大规模地分析科学出版物和科学家,以及他们之间的诸如引用、合作等关系,深入挖掘科学背后隐藏的内在机制,从而为这些科学家们常常思考的问题给出答案。


鉴于科学学产生的背景和特征,本书非常重视量化分析,乍看去,似乎一切从量开始,科学家的发文量、总被引量、平均被引量、H指数、Q因子等等,这也是当前广被诟病的科学评价方式。作者对此有清晰的认知,如作者指出,任何计量指标,无论多么出色地取得预期目标,都是有限的。将它用来评价一个人的产出率、研究质量、或者科研影响之前,我们要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因此,本书运用计量指标分析问题时,特别关注隐藏在计量指标后面那些不可计量的因素。正如爱因斯坦告诫的那样:“许多能数清楚的东西并不重要,许多数不清楚的东西却极有价值”。本书在量化科学和科学家时始终坚守这一信条。


王大顺和巴拉巴西都是“网络科学”领域的知名学者。他们来自物理学,研究科学学,既熟悉自然科学,又了解社会科学,深谙网络科学和数据科学,将科学的大数据与网络科学的方法结合,在科学计量领域发表了大量论著,在该领域具有重要影响。本书是两位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汇聚,而不是一本简单的有关“科学学”的专著,是一本写给所有科学家读的书。它讲述了如何让你的职业生涯更精彩、如何让你的团队获得更大的胜利、如何让你的科研影响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扩大。它更像是一本写给年青科技工作者的成才指南,引导科学家们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与预期的科学贡献。在本书中,他们用科学学的最新研究成果,重塑了一个科学家应该具备的全新的思维框架,这个框架分为三个层面:关于职业生涯成功的科学新思维,关于团队合作成功的科学新思维,关于科学家影响力升级的科学新思维。


关于职业生涯成功的科学新思维,以前我们很多科研工作者关注更多的是科研成果的产出率、论文的发表量,但是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还要兼顾成果的影响力,就像书中写的一样:没有人的职业生涯应该用单一数字衡量,只有产出率与影响力二者合力,才能孕育出连战连胜的科研神话。当然,最关键的是,我们不应该被年龄所困扰,虽然中青年时期是科学成就的巅峰,但是年长科学家也不必气馁,只要一直努力,仍然有可能获得想要的成果。


关于团队合作成功的科学新思维,以前我们对于团队的合作相对比较保守,但是这个数智时代,我们更要合作,要做超级合作者,我们应该联合世界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真的做出改变世界的事情。而且,我们不应该拘泥于团队的大或者小,因为大顺和巴拉巴西的科学研究发现,大团队与小团队各有千秋,各有所长,大团队可以让我们发展科学,拓展创新规模,小团队反而常常是颠覆创新算法的源头。这样看的话,不管是大团队还是小团队,在组建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符合科学规律,而这些规律就包含在这本书中。


关于科学家影响力升级的科学新思维,科学家要明白的一点是,只有成功才能带来更多成功,所以想要提升影响力,要一直不断地去积累影响力,积累成功,这就是科学中的马太效应。当然,努力的方向非常重要,在这个数智时代:适者生存,适者成功。


作者对以上三个层面的思维不是说教式论述,而是既有理论分析,又有数据支撑,还有生动的案例佐证。特别是那些五彩斑斓的科学史上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典故事,使得本书内容丰满,有经验、有教训、有启迪、有思考,有的命人惋惜,有的催人奋进,读罢使人掩卷深思。


毫无疑问,科学家的未来正在被全面重塑。只有掌握符合时代的科学思维,才能做好符合时代的科学研究,也才有可能获得更好的职业生涯和影响力。作为新时代的科学家,我们应该重新建立起一个新的科学思维的框架,而这本书,就可以作为“起点”,适合并值得每一个科学家去阅读。


当然,作者也没有忘记,呼啸而来的新科学对创造性科学和科学家创造的影响,比如人工智能可以通过两种主要途径影响我们从事科学的方式:一种是极大地改进信息的获取,优化科学的各个方面;另一种是对复杂问题迅速给出创造性答案。也许,人工智能会在反乌托邦式的世界里取代科学家,以一种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速度和精度推动科学进步。这时,我们还需要评价科学、科学创造和科学家影响力吗?但我相信到了那时,科学、科学家和科学学一定会有全新的任务!


本书非常具有可读性。感谢大顺和巴拉巴西教授为我们奉上了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同时也感谢贾韬和汪小帆教授为读者呈上了一部出色的译著。



马费

2021年11月16日于珞珈山






制版编辑 | 卢慧质


--END--


学术活动|珞珈信管+大咖谈(第二讲)Experience Sharing from JOI Editor-in-Chief

学术活动|“图书馆建筑空间优化与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会议通知

学术活动|珞珈信管+青年说(第一期) 如何在社交媒体上“虚度人生”

学术活动 | 第二届全国图书馆学博士生论坛日程(11.13-11.14,线上+线下)

学术活动|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因果推断,在“方法的夏天”里被预见到了

学术活动|讲座纪要 朱庆华 社会科学计算实验:如何应对复杂社会系统问题的研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