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网络首发 |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国图书馆事业新发展——基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思考(王世伟)

王世伟 图书情报知识 2024-01-09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1-17

网络首发地址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42.1085.G2.20230116.1303.003.html


Photo by Coline Beulin on Unsplash.


王世伟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 , 上海,200035


目的 | 意义

_

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国图书馆事业新发展的命题,并以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为思考切入点来分析论述该命题。


研究设计 | 方法

_

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若干特征、以人口规模巨大擘画图书馆现代化的新发展、以人口规模巨大实现图书馆更高质量的新提升等四个维度作为逻辑点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论述。


结论 | 发现

_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追求和新时代新征程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 ; 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具有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网民数和手机网民规模最大、流动人口巨量等特征,这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国图书馆事业新发展提供了机遇 ;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国图书馆事业新发展将改写全球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版图并藉以丰富世界图书馆的文明新形态,为世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贡献东方中国增长极的新增力量。


创新 | 价值

_

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国图书馆事业新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注重大中小并举的图书馆发展战略、注重全龄友好的空间布局与内容提供、注重物理空间网络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多向奔赴;着力建设惠及全体读者的智慧图书馆体系、着力提升基于海量网民的巨量服务效能、着力创新发展丰富优质的图书馆服务供应。


关键词

_

中国式现代化;公共图书馆事业;

人口规模巨大;全龄友好;

智慧图书馆体系




2022年10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对中国的图书馆界提出了如下的新命题: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国图书馆事业的新发展?本文试图以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为思考切入点来分析论述以上命题。







_

1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_


1.1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有五大特征和本质要求,即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中以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居首,也最能体现中国式现代化与其他形式现代化的区别。据国家统计局2022年2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中国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为141,260万人,是目前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其人口规模也超过了现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总和(约10亿)。在人口规模如此巨大的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分彰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人口规模巨大这一最大的国情作为各类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集中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质,也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正确的发展观和现代化观,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中国图书馆事业创新和高质量新发展的重要基点。


1.2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

1.1  文化追求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也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协调的必然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图书馆事业已经并正在创造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公共图书馆样本,具体表现在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从一地至千城、城市书房从破圈到常青、办证借阅从收费到免费、阅读形态从传统到新颖、阅读对象从一般读者到全体公众、阅读空间从物理局限到多维拓展、硬软设施从有无到品质提升等。中国图书馆事业的这些全新探索,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特征的文化追求在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生动体现。而把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发展基点将更好地体现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追求,从而为中国图书馆事业进一步发展前行提供战略思考和实践遵循。


1.3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新时代新征程

1.1  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面向未来的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主题。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对新时代新征程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目前中国图书馆事业尚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诸多不足问题,这就需要通过作为第一要务的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来回应广大公众和不同群体日益增长的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期盼,补齐图书馆事业发展中尚存在的各种短板,以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引导和激发读者需求端的潜在新需求,并与图书馆供给端的各类资源的持续优化提质增效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实效性,藉以全面推进中国图书馆事业的新发展。








_

2

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若干特征


_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一个宏大深刻并直击现实的命题,从图书馆事业新发展的视域观察,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有以下一些特征。


2.1  城市规模结构扩张调整


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规模持续扩大,结构得到改善。据国家统计局2022年9月公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末,全国城市数量达691个,其中,地级以上城市297个,县级市394个,建制镇21,322个。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按2020年末户籍人口规模划分,100万—200万、200万—400万、400万以上人口的地级以上城市分别有96个、46个和22个,形成了数量可观的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常住人口100万以上的大城市,而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则呈减少趋势。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目前我国已形成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7座超大城市,武汉、东莞、西安、杭州等14座特大城市,同时还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和成渝双城经济圈等19个城市群。城市形态持续动态的变化,为图书馆事业的新发展和文化治理既带来了新挑战,也提供了图书馆创新服务的新机遇、新平台和新空间。


2.2  网络人口超10亿居世界第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2年8月31日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10.4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6%;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93亿,占网民整体的27.9%,城镇网民规模为7.58亿,占网民整体的72.1%。网民数和手机网民数均超过了10亿。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2022年8月29日发布的数据也显示,我国互联网地图日均位置服务请求次数最高达1,300亿次,日覆盖用户数超过10亿人次。以上数据不仅说明了中国具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网民数和手机网民数以及相应的服务需求数,也反映出城乡在网民数量和互联网普及率方面的差距。这为我们提供了以人为本的网络空间擘画思考和因网制宜的服务空间发展路径。


2.3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


按照联合国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就意味着这一国家或者地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当65岁以上人口超过14%,就进入深度老龄化;达到20%,则进入超级老龄化。2001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7%,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9年末,全国65岁及以上人群比例为12.57%,而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山东、重庆、四川等省市这一比例已超过14%,这7个省市完全走进“深度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加速增长也带来了国家战略的变化,国家“十三五”规划中的“人口老龄化加快”已调整至“十四五”规划中的“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从图书馆事业发展而言,也应以历史主动精神,实现老年读者服务从被动应付到积极主动应对的转变。


2.4  巨量人口的迁移与流动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提供的数据,我国流动人口中,人户分离人口为49,276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11,694万人;流动人口为37,582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12,484万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人口的迁移流动创造了条件,人口流动趋势更加明显,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尤其是每年的春节、五一、国庆长假以及寒暑期等时间节点,都会形成一定时间内的巨量人口流动。这些巨量的人口流动也要求中国图书馆事业需要思考如何克服城乡与地区差异,以及如何在巨量人口迁移与流动中提供优质图书馆服务。








_

3

以人口规模巨大擘画公共图书馆现代化

的新发展


_


人口规模巨大是图书馆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需要着力关注的动态现实命题。以人口规模巨大擘画图书馆现代化的新发展,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即以图书馆的不断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来回答人口巨大规模的中国之问、读者之问和时代之问。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应聚焦人口规模巨大在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读者对更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期盼中所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广大读者中不断出现的急难愁盼新问题,同时结合中国和国际图书馆事业发展变革中正在遇到的重大问题和面临的突出挑战,不断提出破解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办法。图书馆创新发展无止境。我们应当积极应对并把握人口规模巨大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以人口规模巨大为逻辑出发点来擘画图书馆现代化的新发展,并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同时我们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各大特征和本质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以系统思维为基础,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新发展提供科学的思想方法,不断提高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3.1  注重大中小并举的图书馆发展战略


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给图书馆的建筑发展和读者服务带来了不同一般的新思考。在大数据时代和智能时代、在数字中国背景下的图书馆转型发展时期、在构建覆盖全社会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的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是否还要建大型图书馆?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各级管理层,也始终是图书馆业界内外多年来存在的疑问。当2008年9月近8万平方米(国家图书馆馆舍总面积增至25万平方米)的中国国家图书馆二期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开馆之后巨大空间座无虚席场景展现后,曾令不少参观者为之泪目;当2022年9月11.5万平方米的上海图书馆东馆开放后,出现了每天近万预约名额秒杀的现象,也格外令人感动。人们在观察了新落成的大型公共图书馆建筑如此受读者欢迎的现实后有所感慨:即便是进入了数字时代和智慧图书馆时代,巨大的图书馆物理空间依然是千万读者的刚需。但同时必须指出,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一些城市和地区中存在的一馆独大而众馆差弱的现象是不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发展要求的。要实现全体读者与优质图书馆资源之间的双向奔赴,就需要秉持图书馆建设大中小并举的发展战略,从中国城市和城市群的不同的人口规模和城乡人口规模差异的实际出发,从读者能够就近可及的实际出发,需要进一步完善图书馆文化设施网络,优化图书馆资源配置,既要在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建设高大上的大型图书馆,更要注重在各区县、中小城市和街镇乡村中建设小而美的中小型图书馆和各类亲民便民的微型图书室,使中国各层级和各行业的图书馆发展实现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和安全的统一,让图书馆服务就近惠及所有公众,满足不同读者群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


3.2  注重全龄友好的空间布局与内容提供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就提出了如何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每一个地区和每一个读者的命题,以防止图书馆发展和服务中的“两极分化”。图书馆事业的新发展要求我们从“全龄友好”和“优质可及”两个维度来创新谋划图书馆的新发展。所谓“全龄友好”,就是要在图书馆的阅读推广中注重不同的年龄层并推出相应的服务举措,其中要聚焦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以一老一小为例:少年儿童服务中,对0-3岁的婴儿、4-6岁的学龄前儿童、7-15岁的中小学生、16-18岁的高中学生以及残疾儿童等均要提供相应的服务资源、开辟相应的服务路径、开展相应的阅读推广活动;老年读者服务中,随着老龄社会的加速发展,社会已呈现一眼望去越来越多白发人群的图景,对图书馆服务与管理而言,将如何进一步优化面向老年读者的图书馆服务摆上议事日程已显得十分迫切。上海图书馆东馆在开馆之际推出的“广播图书馆”就是服务老年读者的新举措,类似举措应当成为所有图书馆拓展服务的新思考。所谓“优质可及”就是要使图书馆各类优质服务资源“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城乡巨量的广大读者触手可及、就近可获、便捷可得。这就要求图书馆开辟更大更宽更方便的图书馆优质资源获取路径:“更大”就是服务空间容量更大、优质资源数量更多、可预约可容纳的读者数更多,使更多的读者可以享受图书馆的服务;“更宽”就是读者可以更自由地错峰选择使用图书馆的时间、文献借阅数更多、借阅期可以更长、获取资源的路径可更个性多样,规避读者数量众多时服务路径中可能出现的“交通堵塞”,提供给读者更多阅读机会;“更方便”就是读者可以不受时空和方式限制地走近图书馆,既满足“屏幕一代”青少年不耐烦等待的阅读心理,也进行适老化的各项优化更新,进一步做出为读者节约时间的各类安排,并提供与阅读相配套的餐饮咖啡等各类休闲服务。这就需要图书馆在现有基础上既不断提升智慧图书馆的能级并形成更高品质的图书馆区域和社会服务共同体,同时在服务与管理中进行精细化和针对性的更新与改进。


3.3  注重物理空间网络空间和社会空间

1.1  多向奔赴


在图书馆智慧化转型的进程中,数以千计的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和科学院图书馆已经并正在形成物理空间、网络空间和社会空间三大空间相融合的服务与管理立体格局,极大地提高了公共文化和信息资源管理服务的覆盖面和实效性,这对于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地区各行业的图书馆文化治理具有重大的意义。随着智慧图书馆时代的来临,中国图书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前行中应当以人口规模巨大为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更加注重物理、网络和社会三大空间的多向奔赴。


中国人口规模巨大体现出人口层次结构的多样性和群体广泛的流动性,这就需要图书馆既注重物理空间的进一步优化提质服务,也要注重网络空间的新增拓展服务,还要创新城市群、图情行业间和社会空间共享一体的网络协同服务,使“读者在哪里,图书馆的服务就拓展到哪里”的服务理念推进落地,将图书馆的优质资源和服务在物理空间提供的同时,通过线上云端送到千家万户和千万师生与广大研究人员手中,也通过社会协同共享进一步送到社区、机场、地铁、车站、景点、公园、码头、商厦、监区、医院、军营、养老院、蒙古包、科考船、学生宿舍、人才公寓、农家大院……真正实现图书馆服务的“优质可及”和“随处可及”,让图书馆成为巨量城乡居住者和流动者均可亲近、可获取、可参与、可互动、可展示的文化新空间,并为图书馆文旅融合的创新发展提供新平台与新空间。中国各地区创新迭出的各类城市书房书屋和乡村文化大院等服务载体以及不断丰富的行走阅读和文创产品,既扮靓了城市文化的形象,也做实了农村文化民生的内容,成为有温度的文化举措和暖民心的文化行动。这些创新载体需要在发展中进一步巩固并不断拓展提升。


中国人口规模巨大也体现在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这就需要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空间布局进一步提高覆盖面,使原有的县域总分馆建设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使原有的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实现互联互通和一体化发展,提高其实效性,并通过智慧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创新转型,让图书馆服务的阳光进一步普照至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广大读者,缩小城乡和地区图书馆服务间的差距,不断促进城乡区域图书馆事业的协调发展。同时,在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等城市的同层次和差异层之间,可以开展各种文化共同体的协同共享,并开展破解所面临的巨量读者服务共同难题的研究与交流。


在三大空间多向奔赴中,图书馆也可以基于巨大读者流量的服务与管理实际,鼓励并引导读者线下线上参与图书馆的文化资源创新并融入文化治理流程和全过程民主实践,积极推进各类志愿者服务和图书馆文明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从而促进满足读者的文化需求与增强读者精神力量相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_

4

以人口规模巨大实现图书馆更高质量的

新提升


_


人口规模巨大既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挑战,也给图书馆事业更高质量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中国各省市地县和各行业的图书馆正可藉以优化图书馆的发展生态,转变图书馆的发展方式,重构图书馆的发展格局,努力提高图书馆服务的覆盖面和实效性,在新起点上创造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业绩。


4.1  着力建设惠及全体读者的智慧图书馆体系


中国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从国家层面推动的文化数字化发展的相关政策举措已逐步由依托工程项目实现重点突破上升为从国家战略层面进行全局部署,从主要聚焦于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拓展到对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数字化内容供给、文化数字化消费场景体验和文化数字化均衡发展等领域的系统谋划。《中国图书馆学报》于2021年第1期和2022年第2期先后发表了《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开启图书馆智慧化转型新篇章》《围绕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积极推进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的文章,2022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在制定的目标任务中也将体系建设更加健全作为着力点,其中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全媒体传播体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文化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等。这些都从图书馆事业的全局为我们着力建设惠及全体读者的智慧图书馆体系提供了遵循,也成为图书馆服务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因此,在全国整体统一发展的进程中,如何在省域、市域、县域、城市群以及大学、科学院等系统中建设布局惠及全体读者的智慧图书馆体系将成为今后若干年中的图书馆业界之大者。令人可喜的是,2022年9月28日对外开放的上海图书馆东馆正在呈现出中国特色智慧图书馆发展的全新探索并初步形成了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的东部增长极。我们需要以历史主动精神,在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构建中,不断涌现出南部增长极、西部增长极、北部增长极和中部增长极,不断形成图书馆各行业率先发展的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的排头兵和示范点,打通各层级图书馆智慧平台和资源库群,通过国家层面统筹协调和地区行业层面的主动作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又好又快地走深走实,让亿万读者能够走进图书馆精神文化共同富裕的共享空间。


4.2  着力提升基于海量网民的巨量服务效能


超过10亿的中国网民和手机网民也为图书馆服务提高效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是,中国图书馆的服务正在从“百网齐发千人云聚万人同观”进一步扩大上升为“千网齐发万人同聚亿人同观”,这正是人口规模巨大给图书馆事业带来的发展新机遇,是以往图书馆独立的物理空间所不可想象的,也是以往图书馆有机体和数字图书馆建设进程中难以企及的。2022年8月,“辽宁非遗”讲座首次走进国家图书馆讲堂,辽宁拥有76项国家级非遗项目、218项省级非遗项目,剪纸、皮影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讲座讲解了海城高跷、抚顺地秧歌、凌源皮影戏、岫岩玉雕的素活技艺等具有辽宁地域特色非遗项目,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当日线上观看量达120万人次;而2022年9月《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回归,首期《永乐大典》相关话题阅读量竟然突破了5亿、全国视频播放量接近4,000万。如此巨大的服务效能,只有通过智慧图书馆时代的图书馆智慧体和社会文化协作共同体才能将这样的梦想变为现实,并在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进程中成为图书馆引以为荣的经常性现象。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对此曾在网上撰文评论道:“古籍阅读是小众、分众的,古籍传播却是大众的……《典籍里的中国》将戏剧、影视、文化、学术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了跨界融合,多维共创。”因此,巨量的网民数为图书馆走出智慧图书馆转型发展新路提供了诸多可能性,也为托举起更高品质的图书馆文化生活提供了载体。无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大学图书馆以及科学院图书馆,在这方面都具有无可限量的发展空间。


4.3  着力创新发展丰富优质的图书馆服务供应


面对亿万读者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和不同层次的新需求,面向未来的图书馆的高质量发展必须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作为图书馆服务供给侧的创新发展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发力并狠下功夫。从硬件设施而言,一是需要新建改建或扩建已难以适应读者服务新需要和图书馆服务新发展的图书馆,也可以进行馆舍部分空间的更新改造,让读者在更加优雅舒适和更高品质的环境中进行阅读学习和交流;二是需要进行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加强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及文化体验体系建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智慧服务、文化云服务乃至虚实共生的元宇宙全新服务的新要求;三是需要进行绿色生态低碳节能的设计和更新,通过绿色设计、低碳设计和可持续设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图书馆,为国家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双碳”绿色发展战略添砖加瓦。从软件要素而言,一是需要提供面向所有读者的更高品质就近便捷的文献借阅服务,让图书馆的新书、好书、童书、有声书、专业书、电子书、全媒体书等都能触手可及或就近可得;同时要在原有基础上提供更高品质的无障碍服务,让阅读推广的阳光普照至全国8,500多万的肢残、盲人、聋人、脑障以及综合残疾读者,在以往盲道和残疾人阅览室的基础上,让无障碍服务体现在图书馆各大空间,对各项针对性服务作出更具人文关怀的安排。二是与时俱进地策划推出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内容,以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文化新需求,如中国各地区的图书馆曾先后推出了图书馆之夜、阅剧场、音乐会、元宇宙论坛、主题讲座展览等等,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新增量;同时要通过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体现和平发展的诸多文化主题,使亿万读者在图书馆接受丰富多样的世界文明的学习和体验,为不同群体的读者带去不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享受,并使和平发展的负责任大国形象进一步彰显,为图书馆服务的精彩纷呈不断添写上新的画笔。三是不断培训提升图书馆员的智慧服务能力、智慧阅读能力以及数据素养,以适应人机日趋融合的图书馆服务与管理新趋势,让图书馆与人工智能和元宇宙共同发展成长,让各地区各群体的读者都能沐浴到图书馆所提供的更加充实、更为丰富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阳光。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国图书馆事业的新发展正未有穷期,中国图书馆人需要以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精神,注重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走在文化发展的前列,既为中国图书馆事业的新发展谱写新篇章,同时也将改写全球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版图并藉以丰富世界图书馆的文明新形态,为世界图书馆事业的现代化发展贡献东方中国增长极的新增力量。






_

*参考文献略,请详见原文。

_





END






版式设计

陆澜


制版编辑

卢慧质





关注公众知识状态 / 引领学科发展潮流

Focusing on the State of

Public Knowledge

Lead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e Discipline



网络首发 | 舆论场观点极化现象研究:成因、识别与应对策略(白云 李白杨 毛进 李纲)

网络首发 | 公共文化数据协同治理研究:内涵、范畴与理论框架(韦景竹 王政)

网络首发 | 元宇宙与智慧图书馆:科技赋能文化新路径(赵志耘 林子婕)

网络首发 |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的技术特征与形态演进

网络首发 | 变与不变:我国乡村振兴政策主题、府际关系和扩散态势的变迁研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