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提升“四力”,打造大评论

光华锐评 2021-09-10

以下文章来源于新闻战线 ,作者卢新宁


对党报评论来说,要避免泛泛而谈的“书生论政”,做到言之有物的“老成谋国”,就要用更宽广的视野打造“大评论”。所谓“大评论”,就是以提升“四力”为途径,赋予信息以观点,赋予报道以思想,在更深层次推动评论的“融合发展”。

提升“四力”,打造大评论

卢新宁

谈到当前的舆论场,有两个词经常被提及。一个是“后真相”,这不仅是指“自媒体太多,记者太少,事实不够用了”;也是指现实多元复杂,倘若只关注自己在意的,很容易造成情绪极化、观点偏激。另一个是“碎片化”,这既是说信息不系统、不全面,一鳞半爪、只言片语太多;也是说全面客观的理性分析太少,难以直抵事物的本质。说到底,尽管技术革命带来了信息爆炸,但有穿透力的观点还是供给不足。

评论向来被视为媒体的灵魂和旗帜。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评论承载的是思想、表达的是价值,更是直接与读者对话、引导受众思考、进行有效说服的载体。在媒体深度融合的今天,以传播主流价值为己任的党报评论,如何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于花繁柳茂处拨得开,于风狂雨骤时站得定,进而“以我之洞见,解人之疑惑”“以我之价值,化人之心结”?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几把刷子是干不了的,没有高素质、好把式、真功夫是干不出漂亮活的。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再次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者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我理解,面对新的舆论格局,增强“四力”,不仅是做记者的基本功,也是写评论的必修课。

拿“脚力”来说,信息化时代,传播技术一日千里,即便“窝”在办公室也能写稿。但我们依然要看到,“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脱离“真实的世界”,远离“泥土的味道”,坐在办公室搜肠刮肚,对着电脑复制粘贴,只会陷入模式化、套路化,不可能写出有生命力、说服力的好评论。只有把“站在天安门想问题”和“站在田埂上找感觉”结合起来,才能找到评论最深厚的土壤,让评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

今年七八月份,中宣部组织了“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采访活动,人民日报评论部派人随团采访。一个多月下来,这些年轻评论员行程8000多公里、采访220多个点。庹震总编辑专门部署,在评论版开设《现场评论·我在长江》专栏,发表评论30余篇。比如,《大自然是最好的“酿酒师”》《竹海、石斛与鲜花的生态经济学》《让长江容得下“江豚之重”》,看标题就感觉有现场、接地气。读者点赞“就像看一部高品质的长江经济带的‘连续剧’”,一位评论员在业务总结时说“好评论永远在路上”。

随后,我们的评论员又走进库布其沙漠,探访当地群众和企业如何共同努力,把“死亡之海”变成“经济绿洲”。从传统的要论到现场的评论,“绿色传奇”让评论员的笔尖流淌出不竭的激情,并且把这种激情化为关于治沙理念、模式和力量的思考,又成就一组有温度也有深度的作品。

好记者都有“铁脚板”,好新闻都是“跑”出来的。其实,好评论同样应该是“跑”出来的。“大江奔流”引发评论思想奔流,“绿色奇迹”使得评论下笔有神,这让我们体会到,好评论需要到现场,因为离现场越近,离读者就越近;离实践越近,离真理就越近。

在谈到做学问时,有学者感慨,比起在书斋中做学问,更喜欢读天地间的大书。对党报评论来说,避免泛泛而谈的“书生论政”,做到言之有物的“老成谋国”,就要用更宽广的视野打造“大评论”。所谓“大评论”,就是以提升“四力”为途径,赋予信息以观点,赋予报道以思想,在更深层次推动评论的“融合发展”。

第一,把思想融入议程设置。今天,把握“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这个中心环节,主流媒体不仅要看发行量,更要看影响力,要有定义事件、引导舆论、凝聚共识的设置议程能力。在信息纷呈、观点多元的时代,议程设置的能力已经成为一种根本性的能力。说什么、怎么说,最终靠的是思想。评论的思想性、观点性,决定了它可以成为新闻产品“王冠上的钻石”。这也是在每一次主题宣传、重要事件中,评论愈发受重视的原因。以评论为先导和底色去完成议程设置,实现媒体议程、政策议程、公众议程的统一,应该成为党报评论的责任和使命。

第二,把观点融入信息传播。不久前,美联社的一篇文章说,如今,新闻和评论之间旧的界线正变得越来越模糊。反过来看,这并不是说,观点被信息淹没了;而恰恰是说,信息时代更需要观点。主流媒体提供的信息,要有“5个W”,更要有“1个H”,也就是“How”。在信息泛滥的全媒体时代,有观点的信息、有态度的新闻,才能传得远、叫得响。人民日报的新媒体能有广泛的影响力,正是因为在提供的信息背后有观点、有思想、有价值,有一种持中守正的“人民范儿”。“大评论”,其实更是一种“评论思维”“评论价值”的输出。

第三,把评论融入社会生活。套用马克思的话说,评论的思想,不仅要解释世界,关键在于改变世界。在这个天气APP都要关心时事、可口可乐都在做内容推送的时代,观点和思想的传播,完全可以与决策平台、新媒体平台、销售平台、社交平台形成合力,让主流声音、主流价值依托“内容产品”,抵达各行各业。前两年,网约车发展如火如荼之际,交通运输部召集各方讨论。我们的评论员从会场提出政策建议,到发文辨析利益关系,促成了相关政策共识的形成。恩格斯说,历史前行是在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中产生合力,这一过程也需要评论的思想力。

新闻界有句老话,脚底的泥土有多少,笔下的故事就有多少,心中沉淀的情感就有多深。这不仅是说评论质量的提高永无止境,更是说评论员应该提升脚力去探索、增强眼力去发现,把来自实践的积累转化成思考的脑力、表达的笔力,成就“大评论”。新时代有新气象新作为,也有新情况新挑战,唯有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观实际,拜人民为师、进基层课堂,才能让党报的声音更加响亮、直抵人心。


转载:新闻战线

作者:卢新宁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人民网董事长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