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赵磊:数据中台驱动媒体融合发展
当前,“数据中台”已成为大数据行业的热门概念,它能帮助传媒人用最高效的方式应对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数字化升级转型已迫在眉睫。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下,央视网担当了总台数字化转型的排头兵,于2017年正式启动了大数据战略。
据悉,经过一年的摸索实践,通过建设更为科学灵活的数据中台,央视网已集成了统一的数据采集能力、数据计算能力、数据萃取能力、数据交换能力以及算法能力,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央视网融媒体数据中台的整体思路不断被打磨成型。
那么,数据中台到底是什么?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和大数据平台是什么关系?在赵磊看来,数据中台是数据孤岛的整合者,是信息资产的盘活者,也是传播生态的重塑者。
🔹数据中台是数据孤岛的整合者
面对目前互联网高速发展带来的传播格局颠覆性变化,我们总会发出一种疑问——建设在这头、用户在那头,连接在哪里?用户入口端越来越多,业务复杂度越来越高,如何实现广覆盖、高效率?
针对这一问题,央视网正在升级建设“一网(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一端(移动客户端)+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IPTV、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市场端口连接”的全新传播格局,努力打造“无处不在”的总台新入口。
但是在技术平台层面,由于各个终端系统多年来都是以快速满足业务需求为目标来构建技术支撑体系,导致形成了很多数据孤岛。不仅数据独立,连数据口径也因为对业务的不同理解而千差万别,各个业务线都自成体系,整合起来困难重重,央视网庞大的数据库无法形成产业合力。把既往全部推翻重来?且不说浪费问题,新体系中依然存在多重业务线的整合难题。怎么解决?
事实上,不仅是央视网,许多互联网大型企业都遭遇了同样的问题,于是我们看到阿里在2016年提出了“大中台小前台”战略,将业务共同的工具和技术予以沉淀,成立专门的中台部门。“中台”这个概念,是相对于前台和后台而生,是前台和后台的链接点,避免重复功能建设和维护带来的浪费和山头林立。
赵磊表示,央视网通过学习阿里等先进企业数据中台的建设经验,在结合自身务实际之后发现,建设数据中台,是打通各条业务线数据孤岛非常有效的手段,以技术驱动业务,构建具有融媒特色的数据中台,将是总台实现媒体转型的助推器。
而在对数据中台进行研究之后,央视网也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坚持技术驱动,将业务发展的全流程数据化记录并整合,以数据链打通生产和传播。通过数据中台的服务,整合生产数据和多终端用户数据需求,从而进行更有效更精准的定向传播。
🔹数据中台是信息资产的盘活者
在媒体行业的大数据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当下,央视网数据中台正致力于通过数据打通创新数据应用场景和寻找新的数据应用价值。赵磊介绍,央视网的数据中台是基于混合云服务能力的基础进行构建,具备实时(流)计算、离线计算能力,面向前端业务人员提供高效的应用服务,支持自助报表分析、大屏可视化及智能推荐等多种数据应用,采用前沿技术努力盘活数据资产。
盘活的第一步,是通过建设数据中台,驱动“一切业务数据化”,提升数据资产价值。数据中台是实现媒体数据沉淀重要的组成部分,每家媒体都拥有自己的独特数据模型、算法服务和数据管理规则,这些都与业务强关联,是每家媒体独有且能复用的。统一的模型维护不仅可以降低烟囱似的协作成本,减少重复建设,更可以在相关业务领域形成数据汇聚,解决数据互通的诉求,实现数据1+1>2。
那么,央视网数据中台如何在传媒领域实现“承技术启业务”的媒体融合发展呢?“我们构建了One Data、One ID和OneService的数据管理体系”,赵磊说。同时,针对这一套数据管理体系,赵磊详细进行了解析。
One ID体系的作用在于定义了跨终端的用户ID体系,对每一个内容、每一个设备运转都设置了一个ID信息。通过对每一个ID进行画像标识以及行为梳理,围绕ID再做生产。在用户管理、内容管理、终端管理的过程中都会针对每一个对象用设置数据集的方式,定义One ID规则,通过数据模型,建立关联关系。例如,采集一个用户的数据信息并萃取标签对其进行数据画像,或许无法知道每一个用户的真实身份,但是通过标签描述及行为画像,每一个用户都会从一个模糊群体变成一个面目清晰的个体,可以说One ID体系是打破数据孤岛的关键。
One Data体系的作用在于建立跨终端数据公共层,保障数据口径的规范和统一。简单来说,就是在PC端、移动端以及多终端的生产、访问和用户流程追踪上建立统一视角,包括统一业务视角和统一管理视角等方面。在业务中找到最原始的指标定义模式,结合业务逻辑设置符合多样化需求的衍生指标。在尊重既有历史的情况下,One Data通过构建信息关联在中台内部完成数据规则清理,为所有业务提供同样的服务出口,实现数据资产全链路管理。同时在构建One Data服务中建设统一的服务工具,降低操作门槛和操作成本。
而One Service的作用则在于实现了数据服务统一。传统数据计算中往往会因为差异化业务需求而创建多种数据计算服务和多个数据副本,产生大量的资源浪费,One Service的服务理念就是让数据复用而非复制,用一套数据服务于多个不同的业务场景,共建共享数据价值。
以上是盘活数据资产的第一步,而第二步则是实现数据资产价值变现,通过数据中台服务重新定义媒体传播链条,提升传播效能。赵磊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媒体数字化转型比作人体,那么数据系统犹如人的神经系统,内容生产则是消化系统,通过神经系统的智能化调度,消化系统产生的养分才能让人体获得最大收益。
以精准用户推荐服务为例,无论是内容的精准分发,还是服务的精准触达,都需要最大限度的还原目标对象在特定时间、特定环境的服务需求。通过数据中台的大数据处理能力(包括内容标签、用户画像、主流媒体推荐算法等),才能把最适合的内容向最正确的人传播,从而对传播价值更高效赋能。
在赵磊看来,数据中台既需要业务不断的滋养,又会成为媒体创新的土壤。数据中台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数据应用,它是一个需要持续优化的跟随业务发展不断调整服务能力,媒体发展中的数据模型和数据应用都需要根据业务随时变化,并成为未来创新的基础。模型和算法往复的沉淀和迭代,将成为媒体发展驱动力。
总体来说,数字化是媒体融合转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据中台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技术支撑平台。目前,央视网通过数据中台建设,正在逐步实现使一切业务成为随时可感知、可收集、可计算处理的信息,推进“一切业务数据化的进程”,并且尝试将部分数据再向业务推演,不断拓展新的传播可能。
🔹数据中台是传播生态的重塑者
如果说数据是一座宝藏,那么宝藏的开采核心就是其中的关联关系。赵磊表示,央视网在打造自身业务关联的同时,也在探索数据的更深层价值——数据是将自身业务、行业内部以及整个产业进行整合以及链接的手段。数据开放、数据流通以及数据共享,意味着可获得更多的数据资源,并赋能整个行业共同成长。
另外,赵磊还透露,目前央视网大数据平台已经开始处理每天亿级用户的用户访问信息,日均数据处理量超过百亿条,支持2.5秒完成一个线上用户的访问信息到处理逻辑。怎么理解呢?简单说来,就是当用户在观看视频中出现卡顿现象时,app上会显示加载状态,但事实上央视网的系统在这2.5秒的时间里已经完成了卡顿情况感知和分析,并可立即采用智能化手段调度用户周边的CDN支撑资源完成动态的服务调度。
据悉,央视网的系统目前具备充足的数据计算和存储能力,并且通过建设混合云实现了与更加海量资源连接的能力。具体说来,首先是利用计算平台提供数据处理、数据萃取和数据交换等核心计算能力,形成整个动力中枢;其次,产品平台以微服务形式提供覆盖融媒体新闻生产、节目制作、融媒运营、台网联动、用户服务、品牌推广各环节的六大智能数据产品;再次,应用平台基于产品平台各功能模块,按不同应用场景灵活封装,提供“新闻智播”、“节目智作”、“融媒智营”、“品牌智推”、“决策智控”五大智能应用,驱动融合媒体向数据化、智能化发展。基于这些服务能力,数据中台可以为整个媒体行业赋能。
赵磊认为,数据更进一步的价值是“开放”和“共享”,目前央视网已经通过数据实现了自身业务数据的融通,下一步可以为总台乃至媒体行业提供完整的服务能力。
国务院在2007年就发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16 年1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组织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重大工程的通知》,其中都谈到了基于公共数据的开放服务原则。数据中台提供了一个跨界合作的空间和思路,未来更有机会通过数据的开放合作和共享能力与政务服务、民生服务、电商服务、社区服务以及文化服务相结合,拓宽媒体融合的边界。
现阶段,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县级融媒体的建设,作为主流媒体,央视网也力图通过自身平台能力为国家数字化建设转型提供有力的保障条件。赵磊说,“除了输出自身平台服务能力外,我们可以结合地方服务需求、业务特征以及宣传要求,整合产业链上更多的数据基础,为区域用户提供精准的用户画像和推荐服务,并且结合产业发展建立区域性新的服务模型和商业模式。在数据生态合作中,我们愿以自身数据中台能力,向整个媒体行业输出服务能力和数据价值,建立开放的数据生态,构建完整的大数据生态链,在国家可管可控的服务平台上最大化的创建媒体数据生态服务能力,从产业角度夯实融媒体传播的内涵。”
世间武功,唯快不破。互联网流动和变化的特质常常让人把不到脉,而数据中台则是媒体在数字化进程中,重新把握传播规律的利器。
通过统一数据及其相应的服务拓展,把对“受众”的推送模式上升为对“用户”的定制模式,使整个融媒体产业链的核心从“生产方”向“需求方”前移,从而大幅提升传播的灵活性和智能化,实现“以快破快”。央视网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为媒体行业的数据中台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依据,值得行业研究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