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萍、王欣:中国共产党党性教育的百年历程及经验
丁俊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党内法规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欣,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培养党性、锻炼党性、坚守党性的根本途径,也是每个党员正心、修身、明道的必修课程。在中国共产党百年自身建设历程中,党性教育一直都是管党治党的内在要求,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民主革命时期的党性教育从提出党性基本要求到形成党性教育思想并进行党性教育的成功实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性教育继续开展但也经历了严重曲折,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党性教育从教育、制度、反腐倡廉等多方面展开,十八大以来党性教育的思想得到系统阐述、实践全面展开和制度不断完善。百年来党性教育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经验,给当代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教育以有益启示。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百年;党性教育;历程;经验
“党性”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核心概念之一,“党性是高度发展的阶级对立的结果和政治表现”,“党性,就是人们这种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阶级性的最高最集中的体现,是衡量党员立场和觉悟的准绳,是党员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保证。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不会与生俱来,不会随着党龄的增长或职务的升迁而必然提高,需要党组织持续不断的教育和引导。因此,全党必须通过系统的、连续的党性教育来引导党员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党性修养,铸就坚强的党性,从而自觉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密切与群众的联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教育,就是指各级党组织通过各种形式对党员、干部进行的党的思想理论、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党章党规党纪、优良传统作风、反腐倡廉以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教育。“党性教育的本质是对共产党人的政治引导和精神塑造。”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培养党性、锻炼党性、坚守党性的根本途径,也是每个党员正心、修身、明道的必修课程。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自身建设历程中,党性教育一直都是管党治党的内在要求,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性质宗旨等决定了党性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党员、干部的素养,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进而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党能够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由于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肩负的具体任务不同,因而对党员的党性具体要求是动态发展的,要求共产党人必须紧密围绕党的政治任务去讲党性、坚定党性和提高党性修养。由此,党性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考察中国共产党百年党性教育历程并总结其经验,可以为推动新时代党性教育工作与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一、民主革命时期的党性教育的成功实践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重视对党员的党性要求和党性教育。1921年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即明文规定党员必须“成为忠实党员”,实际上提出了对党忠诚这一最基本的党性要求。1922年党的二大制定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和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要求党员绝对服从党的全国大会及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决议;强调要对党员进行“严密的集权的有纪律的组织与训练”;党员要在言论和行动上表现出是共产主义者,“无论何时何地个个党员的言论,必须是党的言论,个个党员的活动,必须是党的活动”。这就明确了对党员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方面的党性要求。1924年党的三届一中执委会通过《党内组织及宣传教育问题议决案》,要求中央宣传部在党报上加强党的教育工作,并指导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提出“党内教育的问题非常重要,而且要急于设立党校养成指导人才”,并提出要用唯物主义世界观和集体主义人生观教育党员和群众,要反对个人主义。这里既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党内教育的内容,也涉及党员思想意识问题,还提出了设立党校以加强干部教育。1924年底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所党校——安源地委党校创立,它虽然存在时间不足一年,却积累了党校建设和党性教育的初步经验。1925年党的四大通过《对于宣传工作之议决案》,决定在党内加强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加强党报党刊工作,并指出党的支部是党的基本教育机关,应注重对政治报告和党的策略的学习和解释。根据四大的部署,党加强了中央宣传部的工作,以规划党员教育、设立党校和人才培养、出版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广泛设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1925年党的四届执委会二次会议通过《宣传问题议决案》,明确提出“开办各地党校确是一种重要的工作”,并决定开办两类党校,一类是训练工人党员的普通党校,一类是训练政治素质较高和已有工作经验党员的高级党校。“此后,通过创办党校教育培训党员、党员领导干部成为中国共产党进行党性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显然,在党的幼年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仅明确了党性教育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和党员干部的思想修养,而且找到了创办和发行革命刊物、出版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开办党校等党性教育的有效形式,是党性教育历史的良好开端。
1928年党的六大提出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问题,指出要肃清党内一切纠纷、地方主义、小团体主义的倾向,加紧党员群众的教育,增加他们的政治程度,系统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中国革命过去几个时期的经验。为贯彻六大决议,周恩来起草了党中央《告全体同志书》中的《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意识》部分,指出党要布尔塞维克化,就需要加强无产阶级的基础,坚决反对小资产阶级意识。同年,毛泽东在写给中央的报告中明确提出:“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1929年红四军党的九大通过的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明确提出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重要原则,强调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通过党内教育提高党内政治水平,肃清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并列“党内教育”专章,论述了党内教育的意义、材料和方法,指出“有计划地进行党内教育,纠正过去之无计划的听其自然的状态,是党的重要任务之一”;认为党内教育的材料包括政治分析、对上级指导机关通告的讨论、组织常识、党内错误思想的纠正、群众工作的策略和技术、社会经济的调查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研究等;党内教育的方法包括编辑出版党报、政治简报、教育的小册子,以及办训练班、对不识字的党员读书报、个别谈话、小组会、支部大会、支委会、联席会议、政治讨论会、参加实际工作等。古田会议决议对党内教育的系统论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党性教育思想的初步形成。古田会议决议所提出的建党路线和精神在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党内先后不同程度地得到贯彻,表明党性教育在实践中广泛展开。整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尽管党性教育的概念尚未正式提出,但“无产阶级思想领导”“党内教育”等思想的提出及贯彻,无疑都是在进行党性教育。
民主革命时期的党性教育在延安时期达到高峰。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召开会议,会议在实现党的政治策略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转变的同时,也提出应该使党变成一个共产主义的熔炉,把许多愿意为共产党主张奋斗的新党员,锻炼成为有最高阶级觉悟的布尔什维克的战士。这里,党的“熔炉”冶炼实际上就是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七七事变后,鉴于党员队伍不断扩大,党员成分更加复杂,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侵蚀着党的肌体,党内存在着组织纪律散漫现象,毛泽东于1937年9月发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提出并回答了“怎样才算是一个共产党员”的问题。他指出:共产党员“应该是襟怀坦白,忠实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无论何时何地,坚持正确的原则,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作不疲倦的斗争,用以巩固党的集体生活,巩固党和群众的联系;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这样才算得一个共产党员”。毛泽东还提出要拿起“积极的思想斗争”这个“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反对党内一部分人的自由主义的倾向,“用马克思主义的积极精神,克服消极的自由主义”。毛泽东的这篇文献,不仅提出了共产党员党性的标准,也提出了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这一党性教育的重要方式。
马克思主义建党原理指出,工人阶级政党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因此,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正是中国共产党党性教育的核心内容。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其中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毛泽东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替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毛泽东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就从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的高度,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党性教育的核心内容。
同样是在《论新阶段》中,毛泽东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革命战争中的地位,强调共产党要担负起团结全国人民克服困难、战胜敌人、建设新中国的重大责任,共产党员应在民族战争中表现其高度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具体表现为共产党员在军队、统一战线、政府工作、民众运动中,都要发挥先锋作用和模范作用。“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共产党员又应成为学习的模范。”
毛泽东关于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论述,既指出了党性内涵及其表现,也指出了党性教育的指向是使党坚强有力,进而担负起重大责任。
鉴于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党员队伍迅速发展壮大中党内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加强对党员的培训教育、提高党员的素质,作为巩固党的中心一环。1939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巩固党的决定》,指出:“巩固党的中心一环,就是加强党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阶级教育与党的教育”,“纠正各种‘左’倾或右倾的不正确观点”。这里所说的“党的教育”,实际上就是后来概括的党性教育。1939年5月,陈云撰写《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的文章。1939年7月刘少奇在延安马列学院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将共产党员的立场、道德同党性联系在一起,指出,“共产党员应该具有人类最伟大、最高尚的一切美德,具有明确坚定的党的、无产阶级的立场(即党性、阶级性)”。文章从思想意识修养角度,系统论述了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张闻天则从9月起,连续发表《共产党员的权利与义务》等六篇文章,这些论著为党性教育提供了重要教材。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无疑是中国共产党人党性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1941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明确将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态度与是否有党性联系在一起,强调应当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而主观主义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这里,毛泽东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与党性联系在一起,将实事求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作为党性的表现,不仅赋予了党性概念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而且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于中国共产党人党性的极端重要性。
1941年7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向全党发出了“增强党性锻炼”的号召。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第一次把“党性”概念写入中央决定。《决定》强调了增强党性锻炼的重要性,指出伟大而艰难的革命事业“要求我们的党更进一步地成为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塞维克的党,要求全党党员和党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在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和统一纪律下面,团结起来,成为有组织的整体”。“因此今天巩固党的主要工作是要求全党党员,尤其是干部党员更加增强自己党性的锻炼,把个人利益服从于全党的利益,把个别党的组成部分的利益服从于全党的利益,使全党能够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加强党性锻炼的目的,是为了建设“坚强统一的、集中的党”,以“应付革命过程中长期残酷复杂的斗争”,“实现我们所担负的伟大历史任务”。《决定》针对当时党员中存在的个人主义、英雄主义、无组织的状态、独立主义、反集中的分散主义等违反党性的倾向,提出了纠正违反党性倾向的办法,即:党内更加强调全党的统一性、集中性和服从中央领导的重要性;更严格地检查一切决议决定之执行,坚决肃清阳奉阴违的两面现象;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不纵容错误继续发展;在全党加强纪律教育;用自我批评的武器和加强学习的方法来改造自己,使之适合于党与革命的需要;从中央委员到每个支部的领导者,都必须参加支部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决定》在党的建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统一全党意志、统一全党行动和严明全党纪律起到了巨大历史作用,为中国共产党党性教育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毛泽东对《决定》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1942年4月中央学习组讲话中说:“从我们党的历史上来看,全面的、全党的、由中央领导进行的干部内部教育,过去还很少。从去年七月中央发出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开始,我们才全体地、从上而下地、一致地注意了这个问题,这个意义非常之大。”
《决定》颁布后,“党性的概念开始更加广泛地进入党的建设领域,增强党性锻炼成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一时期的党性教育,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得到很大发展。
从理论上看,党的领导人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党性及党性教育的文章,主要有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整顿党的作风》,刘少奇的《人的阶级性》《党内团结与党内民主集中制的执行》《反对党内各种不良倾向》《论党员、领导干部在组织上和纪律上的修养》,任弼时的《关于增强党性问题的报告大纲》,等等。毛泽东还在党的七大口头报告中,专章论述了关于党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刘少奇在七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亦指出党性问题实际上是党内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的具体体现。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党性教育的一系列重要文献,蕴含了党性教育的丰富思想,既揭示了党性的丰富内涵,也指出了党性问题存在的深刻根源;既指出了党组织对党员、干部进行党性教育的必要性,也明确了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路径和方法;既提出了衡量一个共产党员是否讲党性的标准,也明确了党组织对党员、干部进行党性教育的责任,以及对违反党性的种种现象进行斗争、纠正违反党性倾向的办法。
从实践上看,这一时期开展的延安整风运动创造了大规模集中教育的党性教育全新形式,使全党特别是党的干部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普遍增强了党性,党也由此积累了党性教育的丰富经验。解放战争时期,党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的“三查”“三整”工作、在全党广泛开展的纪律教育,以及进京“赶考”前“两个务必”的警示教育等,也都是结合当时党内实际情况进行的党性教育,均收到了良好效果,有力推进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实施,进而为夺取中国革命胜利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性教育的继续开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注意加强全面执政条件下党的自身建设。党性教育虽然经历了曲折,但也从未中断,并取得相当成绩。这一时期党性教育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进行整党整风及“三反”运动以解决党内思想组织作风不纯问题。20世纪50年代初,鉴于党执政之初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以及党内存在着的一些新党员思想作风不纯、部分老党员作风不正、居功自傲、官僚主义甚至贪污腐化等问题,先是在全党范围开展了整风运动,初步解决了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接着又开展了整党运动,着力解决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的问题。在1951年党的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刘少奇在其所作的报告中,提出了共产党员标准的八项条件。这八项条件经过整理和修改,被写入会议通过的《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根据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的部署,整党运动有步骤地展开,其中第一步就是对广大党员进行关于党纲党章和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的教育。这实际上就是一次普遍的党性教育。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整风、整党运动和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等,对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初期增强党员党性意识、提高党员素质和党组织战斗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针对高岗、饶漱石事件在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维护党的团结的教育。1953年党内发生了高岗、饶漱石进行分裂党的活动、破坏党的团结的严重事件。1954年党的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强调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要求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提高维护党的团结的自觉性,同一切破坏党的团结、损害中央威信、妨碍中央统一领导的言行作坚决斗争,并作出了党的高级干部必须遵守的六项规定,从而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性和党纪的教育。
三是加强干部理论教育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党全面执政、领导国家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加强了对党员、干部的理论培训工作。1951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对党内的理论学习进行了部署。之后党又连续多次发出通知,提出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具体要求,从而掀起了理论学习的高潮。党还建立了以各级党校为中心的干部理论教育培训体系,从体制机制上保证了干部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
四是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提出了新要求。1956年党的八大在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变化、明确规定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主要任务的同时,着重提出了执政党建设问题。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突出提出反对党内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批评那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思想作风,强调坚持群众路线,反复进行群众路线教育。与此同时,鉴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强调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反对突出个人,反对对个人歌功颂德,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的新要求。
五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脱离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违背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后果,也促使全党逐步清醒过来。党中央于1961年11月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翌年1月召开的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在党的指导方针发生重要转变之际,毛泽东号召全党恢复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作风,要求1961年成为实事求是年、调查研究年。同年3月,中央又发出《关于认真进行调查工作问题给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的一封信》,强调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是领导工作的首要任务。“中央发出的这个指示,实际上向全党干部提出了端正思想路线的问题。党的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在一定程度的恢复,使党在60年代前期重新掌握了工作的主动权。”
六是学习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的时代精神。在十年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和人民顶住外来压力,克服重重困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其中包括大庆精神、大寨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以及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对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的学习和对这些精神的弘扬,成为这一时期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些精神也是激励全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辛探索、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
这一时期党性教育工作也曾因党的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的发展而遭到严重挫折。1957年的全党整风旨在揭露各方面的矛盾,克服党内存在的不良倾向,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推进党的作风建设,但在少数右派进攻面前开展的反右派斗争发生了扩大化的错误。196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的整党“客观上对改善基层干部作风、打击贪污盗窃、投机倒把歪风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混淆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界限,扩大了打击面,伤害了许多基层的干部和党员,同时也把党员的思想引向了‘左’的错误方向”。“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各族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时间最长、范围最广、损失最大的挫折”。党的优良传统在相当程度上被毁弃,党组织一度基本瘫痪。其间开展的大规模整党建党运动虽然对“重建”党组织、恢复党组织生活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采取阶级斗争的方法‘重建’党的各级组织”,所以对党的建设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留下了极其惨痛的教训。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党性教育从教育、制度、反腐倡廉等多方面展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同时也开启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性教育由此揭开了新的篇章。这一时期党性教育从教育、制度、反腐倡廉等多方面展开。
在改革开放起步和全面展开阶段,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大力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并加强党的制度建设。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就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专断、坚持党性、根绝派性、要讲真话、言行一致、发扬党内民主、接受党和群众的监督、不搞特权等方面,明确提出了增强党性的要求,成为改革开放后的党性教育的规范性文献。1982年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明确回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如何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问题。认真学习十二大党章,成为之后一个时期党员教育的主要内容。同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中央党政机关干部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要不失时机地抓紧培训干部。1983年4月,中央纪委下发《关于充分运用宣传工具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的通知》,并专门成立教育室,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工作提供组织保证。之后,中纪委又通过发布通知、召开工作会议进行部署等,推进党规党纪教育。鉴于党内存在着思想不纯、作风不纯和组织不纯的突出问题,根据1983年10月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整党的决定,从1983年11月到1987年4月,全党分期分批开展了一次以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为基本任务的全面整党。这次整党主要采取党员集中学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经过这次整党,党内思想、作风、组织严重不纯和纪律松弛的状况有了改变和好转。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21世纪的同时,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党性教育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针对1989年政治风波中暴露的问题,在认真开展清理、清查工作的基础上,按照从严治党的方针,在全党开展做合格共产党员的教育,并进行了党员重新登记。1992年党的十四大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提出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提高素质,增强党性。二是提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全党兴起学习邓小平理论热潮。三是提出党的建设总目标,要求全党认真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所面临的“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四是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强调领导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讲政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严守党的纪律。1998年11月开始至2000年底,党在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通过‘三讲’教育,广大干部普遍受到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经受了一次党内政治生活的锻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自觉性得到提高。”“在各级党组织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始终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前列。” 四是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利用重大典型案例对党员、干部进行警示教育,促进党员、干部提高党性觉悟,增强拒腐防变能力,解决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2001年9月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对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并提出了“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这一时期还进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以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武装。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确立了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总目标。在党性教育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牢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进行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以学习贯彻党章为重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学习贯彻党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增强党的观念,认真解决党组织和党员在思想、组织、作风及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着眼于取得实效和群众满意,在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上下功夫。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印发《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关于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为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成果、进一步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提供制度依据。二是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党中央对如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作出新的决策部署。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任务,并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原则、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战略部署。三是加强党的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党内法规制定程序,为推进从严治党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提供制度保证。四是着眼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放在突出位置,逐步确立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反腐倡廉之路,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新时期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开展的上述工作,都贯穿着党性教育这一红线,构成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可或缺的部分,为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性教育的思想系统阐述、实践全面展开和制度不断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针对党内存在的党性不纯等问题,加大了党性教育力度,取得了显著成绩。十八大以来的党性教育主要从理论、实践、制度三个方面展开,在理论上系统阐述了新时代党性教育的重要思想,在实践中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在制度上逐步健全全面从严治党制度。
(一) 党性教育思想的系统阐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众多场合的讲话中和所发表的文章中,对党性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涉及党性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党性教育的主要内容、共产党人党性的特点及其具体表现、党员干部进行党性锻炼和提高党性修养的方法路径等多方面的内容。可以说,党性是习近平总书记论述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高频词,讲党性是他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教育的系统论述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从党性与党的命运关系以及与共产党人个人发展关系的角度,揭示了党性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是共产党人“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 “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保证。”坚持党性原则,不仅是共产党人的根本责任,也反映党员干部的政治品格。共产党人服膺的党性,不仅体现在“必须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上,也体现在“爱党、忧党、兴党、护党”上。他指出:“决定一个人如何的是品行,决定一名党员如何的是党性。”如果共产党人“背离了党性,丢掉了宗旨,就可能在‘围猎’中被人捕获”。因此,全体中国共产党人都要坚持党性原则,都要同那些违背党性原则的人和事作坚决的斗争。
二是从党性教育与共产党员关系的角度阐述了党性教育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历史经验、借鉴中国古代文明中的道德教育思想资源的基础上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一方面,作为党的理想信念、组织作风、道德品质要求的集中体现,党性对于共产党人有着很高的先进性、纯洁性的规范要求;另一方面,作为党的执政人格化的体现,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作风修养、道德水平,是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规范引导下行动的风向标,影响着大众的行为选择。所以,共产党人要通过党性教育来修身养性,涵养道德操守,怀德自重,慎独慎微,以共产党人应有的品格引领社会风尚。
三是把党性教育作为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校要把党性教育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深入开展党史国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深入开展道德品行教育、法治思维教育、反腐倡廉教育,把党章和党规党纪学习教育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党校党性教育单元要加大力度、增加分量,安排足够时间,形成党性教育课程体系,有效改进党性教育方式方法,提高党性教育实效。领导干部要从信仰信念的党性基本内涵出发,外延至小事小节见党性、有反省,认识到“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要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严以修身,正心明道,防微杜渐,时刻保持人民公仆本色”。要推动党性教育的日常化基础化;各级党组织要在各种专题教育和“三会一课”中,为党员的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积极搭建平台。
四是从不同角度揭示党性的内涵和本质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共产党人无论是想问题、搞研究,还是作决策、办事情,都必须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而不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共产党员要自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党性的核心和最高准则。”“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只有坚持党性、站在党的立场上,才能更好、更全面反映人民愿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内涵的阐释,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核心含义和本质特征,彰显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五是从共产党人处理不同关系时应有的态度和做法角度,指出了共产党人党性的具体表现。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具体表现的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即:对党和组织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始终忠诚不渝;对人民群众满怀深情,亲民爱民、无私奉献,为民解忧、为民谋利;为人处事方面要当老实人、讲老实话、做老实事,谨慎对待朋友交往,远离低级趣味,培养健康、有品位的工作生活方式;对待工作方面要干干净净做事、讲实话、干实事。“能不能干干净净干事,是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决定的,说到底是个党性问题。”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要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决不能听之任之,置身事外。
六是提出了衡量党员、干部党性强弱的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对于掌握着公共权力的党员干部来说,能否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一要看能否站在全党和人民的角度来思考和实践;二要看是否坚持公共权力属于人民而不是为个人所有和为私人谋利。在公与私之间的评判上,需要特别注意避免陷入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错误中。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衡量标准问题,指出:“党员的党性有没有标准?干部的作风有没有标准……区别就在是不是坚持标准、按标准行事。”“能不能正确对待、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监督,是衡量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能否积极主动思考和营造从严治党的大气候和小气候,也检验着各级领导干部的党性。
七是揭示了作风问题、纪律问题与党性问题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作风反映的是形象和素质,体现的是党性,起决定作用的也是党性。”忠诚、干净、老实的作风,本质上体现的是共产党人应有的党性。同样,纪律性和党性不能分离。纪律严明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是党始终保持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党的力量来自严密的组织体系和严格的纪律。各项组织纪律和政治纪律是规范党员干部站稳立场,牢记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刚性约束和高压线。如果党的组织纪律、政治纪律失效失范,党员随心所欲、散漫游离于组织之外,党的组织就会失去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组织纪律性是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加强组织纪律性必须增强党性”。
八是论述了共产党人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的内容、路径、方式方法等问题。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观点:(1) 明确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坚定信仰、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实事求是,把深入改进作风和加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2) 在党内生活中进行党性锻炼,提高党性修养。(3) 牢固树立党章意识,把党章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把讲规矩作为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4) 读书修身、从政立德。不断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历史中汲取智慧,增强“四个自信”,“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老老实实向人民群众学习,时时处处见贤思齐,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5) 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共产党人坚持党性原则、加强党性锻炼和提高修养的重要法宝和武器。(6) 学习革命前辈面对大风大浪、大起大落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党性定力。(7) 在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过程中,需要培养信仰意识、公仆意识、自省意识、敬畏意识、法治意识、民主意识等。(8) 党员、干部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自觉用党性原则规范自己的行为,共产党人在党性修养方面要做到知行合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产党人党性的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党性原则”“党性立场”“党性标准”“讲党性”“党性锻炼”“党性修养”“党性教育”等概念的具体内涵和关联,剖析了共产党人党性的表现形式与特点,深刻论证了党性和党性教育的地位、作用,阐述了党员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的内容、路径、方式方法、平台载体、法宝武器、榜样人物以及衡量尺度等等。这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党的优良传统、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性教育、指导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和提高修养实践中,升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性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的重要论述,将坚守人民立场、坚定党性原则融入了党的执政能力现代化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以党的意志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党性理论的与时俱进和时代发展。
(二) 党性教育实践的全面展开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教育重要论述的指导下,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党内存在的党性意识模糊,不讲政治规矩、政治原则和政治纪律,理想信念滑坡,生活堕落、品德败坏,在大是大非面前没有态度等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性教育实践中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
一是连续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一系列集中教育,将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学习重点,并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同新时代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联系起来,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苦功夫,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深化认识中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一系列主题教育的开展,加强了党员、干部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促进了党员、干部作风的转变,推动了党员干部在政治立场、理论信仰、纪律、道德品质方面的整体提升,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升党执政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是统筹利用和优化整合党性教育资源,在充分发挥各级党校在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同时,大力加强党性教育基地建设,评选命名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党性教育基地,推动党性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与其他教育机构、教育基地结合起来,构建更加开放的党性教育格局,推动形成党性教育合力。
三是在正面教育的同时加大警示教育力度。一方面,通过有示范作用的正面典型弘扬正气,引导和鼓励党员、干部忠诚对党、勤政为民、清正廉洁;另一方面,通过对少数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深刻剖析,以案释纪,以案释戒,以身边人身边事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警示教育,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引以为戒,警钟长鸣,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理想信念、党性立场、党性原则,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高度警惕,自觉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四是在加强党员党性教育的日常管理、发挥好党性教育传统阵地作用的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将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引入党性教育领域,发挥信息网络在党性教育中的作用。既依托共产党员网建设了全国党性教育基地网上展馆项目,创办面向全党和全社会的“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也充分利用电视、手机、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开办党员教育网站、电视专栏、手机报、微信公众号等,极大延展了党性教育的渠道,“形成单项培训与双向互动相结合、线下教育培训与线上线下学习交流相结合、‘键对键’与‘面对面’相结合的生动局面”。
(三) 党性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党性教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大大推进了党内教育制度化。党中央以及中央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的通知》《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以及《2014—2018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等等,对新时代党性教育进行了全面部署。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要求确保全党遵守党章,恪守党的性质和宗旨,坚持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全党、团结人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工作,夯实党执政的思想基础。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形成长效机制,坚持不懈锤炼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持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使一切工作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发展规律、体现人民愿望,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得到人民衷心拥护。这使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形成的集中教育优良传统上升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层面,为新时代党性教育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还将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作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关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大力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内容,也指明了全面从严治党中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党性教育不仅在思想理论层面得到极大丰富发展,而且在实践层面全面展开、压茬推进,同时也在制度层面得到健全完善,从而为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百年来党性教育的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曲折奋进中走过了百年历程,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百年来党在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而党的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不断加强党性教育。百年来党性教育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经验,给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教育以有益启示。
第一,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党性教育的首要任务。尽管不同历史时期党性教育针对的问题不同,但无论在哪一时期哪一阶段,党性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不变的。首先就是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在政治上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这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干部要成长起来,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党性教育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把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党性教育的首要内容,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工作。每一位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都要坚持党性原则,加强理论学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执行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维护中央权威,对党忠诚,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第二,必须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作为党性教育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了实现初心和使命,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前仆后继,接续奋斗,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铸就了共产党人特有的革命精神,这些精神是党的性质、宗旨、作风的集中体现,是流淌在共产党人血脉之中的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区别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自信和底气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要求全党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提醒全党同志,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只要我们党牢牢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牢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断检视自己,不掩饰缺点,不文过饰非,坚决同一切弱化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危害党的肌体健康的现象作斗争,就一定能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党性教育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革命传统资源,引导党员、干部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终身课题,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接续书写党的历史华彩篇章,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先辈的业绩。
第三,必须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聚焦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党性教育。党性的具体要求、党性教育的进行,是与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历史阶段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联系在一起的。党性教育就是通过多种方式教育引导党员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并解决党内存在的违背初心和使命的各种问题,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创造力,进而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因此,党性教育必须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聚焦于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问题。党的中心工作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而确定的,在不同形势下党的建设面临的问题也不同。党内教育必须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来展开,聚焦破解党的建设面临的问题来进行,这是党性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党的历史上的党性教育有时重点解决理论武装问题,有时重点解决思想意识问题,有时重点解决作风不纯问题,有时重点解决党规党纪意识淡薄、纪律松弛问题,但都围绕着党的中心工作,着力解决党内存在的各种影响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创造力的问题。只有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聚焦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党性教育,才能使党性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扫清思想障碍,为推进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发展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第四,必须把党组织对党员、干部进行的党性教育同党员、干部自身的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结合起来。党性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用工人阶级的优良特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教育党员、干部,对党员、干部进行政治引导和精神塑造,从而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增强党性,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升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党性教育活动,是党性教育的主要形式。党内政治生活是锻造党员干部坚强党性和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熔炉,是党员改造主观世界、洗涤思想和灵魂、进行党性锻炼的重要途径与平台。党员干部要在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中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的意识,加强“自我省察,不折不扣执行党的各项制度和纪律,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要融通党的优良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正气充盈的党内政治文化,努力实现党内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带动全党党性修养、境界觉悟的提高。与此同时,还要经常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党章意识,时刻用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读书思考、修身养性、慎微慎独,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人生必修课。党员、干部要不断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四史”中汲取智慧,增强“四个自信”,“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老老实实向人民群众学习,时时处处见贤思齐,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
第五,要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法宝和武器。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共产党人坚持党性原则,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的重要法宝和武器,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党员、干部要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要敢于担当,敢于突破人情困境和私心杂念,襟怀坦白地、大胆地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对自己的缺点错误,要敢于正视、主动改正。对别人的缺点错误,要敢于指出、帮助改进”,在红红脸、出出汗中,在加强党内监督、接受人民监督的同时主动进行自我监督,“不断纯洁党的思想、纯洁党的组织、纯洁党的作风、纯洁党的肌体”,增强正视问题的自觉,鼓起刀刃向内的勇气,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第六,要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党性教育的形式,并推进党性教育的制度化。创新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常态,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永恒主题,也是党的建设的不竭动力。党的性质、宗旨决定了党性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稳定的,主要是理论、思想、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党章党规、党风党纪等,但由于不同时期的形势和任务对党员的党性要求不一样,不同形势下党内存在的问题及其表现也不一样,因此不同时期党性教育的重点也就不可能完全一样。要使不同历史时期党性教育收到理想效果,必须不断探索和创新新形势下进行党性教育的有效方式。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党性教育史上,党既依托各级党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党性教育,又创造了集中教育的有效形式,并开始探索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更加有效地进行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形式的创新,对于形成立体多元的党性教育格局、进一步加强党性教育、不断提升党性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党性教育的制度化建设,以保障党性教育实践取得成效。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历史使命,这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了更高的党性要求。各级党组织和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和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在党内生活和工作实践中结合实际,切实抓好党性教育,加强党性修养,进行党性锻炼,坚定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做合格的共产党人,进而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切实担当起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原文刊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第1-15页),图片来自网络,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电子书下载地址:
https://book.yunzhan365.com/mxyal/rhkd/mobile/index.html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关注、点赞、留言、转发,分享你的感受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