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艳群 Cynthia White | 远程中文教学与师资培养一体化方案设计与实践 ——兼论SCOLT一对一远程辅导总体方案设计
提 要:围绕新时期远程中文教学发展,需要解决新“三教”问题。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与新西兰梅西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联合研究中心已经成功开展了五个周期的SCOLT(Synchronous Chinese Online Language Teaching)远程教学项目。该项目依托汉语国际教育等相关专业研究生课程,包括三大模块:研究生接受远程中文教学培训;经过培训后的师资参与远程教学实习,为梅西大学的中文学习者提供远程教学辅导课程;并于实习后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学研究与反思。该项目的突出特点是中文教学与师资培养一体化。本文介绍该项目的设计背景,阐述理论模型及教学研究模型、实践经验、意义和启示。
关键词:中文;新“三教”;一对一远程辅导;一体化
以互联网为技术应用特征的远程外语教学,正展现出“语言—技术—全球化”的新局面。透过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的种种新形式的表象,我们不难发现,以往的“三教”问题(即教师、教材、教法)正面临新的目标和任务。因此,必须解决好新形势下的新“三教”问题。本文介绍了北京语言大学和新西兰梅西大学合作的远程教学项目,重点聚焦中文教学与师资培养一体化方案。
新形势下新问题的解决,需要探究新的教学理论,同时也需要运用新的教学研究方法。本文描述了SCOLT(Synchronous Chinese Online Language Teaching)方案及四个方面的特点,介绍由“主体—语言—环境”构成的SCOLT理论模型、基于数据平台的教学研究模型以及已经开展的教学实践经验。
一、SCOLT方案的设计背景
远程教育发源于函授教育。早在1922年,新西兰就建立了函授学校,主要是为偏远地区的孩子提供中小学基础教育,兼顾少量的教师培训。梅西大学是远程教育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开展远程教育有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马克·布朗、肖俊洪,2013)。可以说,远程中文教育在新西兰接受程度高并广受欢迎,与其在这方面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密不可分。以梅西大学远程中文课为例,选课学生可能为身在中国澳门的在职人员。这表明梅西大学在提供远程中文课程方面的能力是相对有优势的。
(一)教学目标群体的特点分析
远程外语教学有许多不同的形式,以适应不同的学习需要。在此我们对梅西大学中文学习者的情况进行分析。
第一,梅西大学的中文学习者中,除了选修中文课的在校学生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以远程学习方式为主。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提出,不仅学习者中文学习动机增强,而且学习群体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第二,梅西大学的远程中文学习者中,有职场人员、家庭主妇、华人配偶,他们对中文听说技能的提升期待更多。以职场人员为例,常规情况下他们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完成中文课程的学习。虽然考虑到他们在职学习的特殊性,课程已经被安排在晚间,但遇到出差、加班、孩子生病等公务或家务问题不能按时远程上课时,他们只能通过看录播材料的方式学习。因此,对于这些群体来说,他们常常会失去远程直播课上有限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练习的机会。这使得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学习中文七八个月之后依然连自我介绍都难以表达清楚,口语能力有限。
第三,无论是不同学习群体,还是不同专业背景的在读学生,对专门话题或专业领域中文学习的需求均难以得到满足。就在职人员来说,职业分工不同,每个人都有特殊的需求,而教材中统一化的交际项目编排不能充分满足不同的使用需要。如何培养他们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语用能力,值得思考。
第四,不同学习群体具有个性化学习风格,外语学能在很多方面都可能存在差异,包括语音编码能力、语法敏感性、形成语言规则的能力和联想记忆能力等。如何尊重学习者个体差异,实现教育公平,从理论上说,也是值得关注的。
但是,学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设计、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改变并不多或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二)SCOLT教学方案设计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设计了一对一在线中文口语教学辅导方案,将之命名为SCOLT,作为课程的补充。在试验中,我们使用的交流工具是简单易操作的ZOOM软件。
在该方案中,我们为每位参加试验的梅西大学中文学习者(简称NZ-Student)安排一位北京语言大学的辅导教师(简称BLCU-Tutor),他们是在读研究生,已经修读过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相关专业知识,每对师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五次在线、视频面对面会话,每次15至20分钟,并全程录音或录像。需要说明的是:一方面,无论是通过直播还是录播的方式,NZ-Student已经接受了中文远程课程的学习,因此SCOLT的目的是为他们创造口语使用的机会,并在这个过程中提供专业的反馈和指导;另一方面,BLCU-Tutor均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在接受远程教学培训之后,为NZ-Student提供口语教学辅导课。
综上,如此设计的SCOLT教学方案显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特点:①多模态和可记录;②个性化和易用性;③专门用途或职业特点;④培养社会文化能力。(White等,2020)
(三)教学与师资培养—体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陆俭明(2017)认为,“‘三教’中最核心的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远程教学的发展过程中,每个时期都对教师应具备的专门技能提出了要求(White、Zheng,2018)。面对教育技术中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我们应持续开展教师发展研究,了解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远程教学对教师知识结构的新要求,面向新教师目标开展师资培养。而师资培养不应只在课堂、实验室进行,因为虚拟环境下不一定总能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技能。培养对象理应到实践中去接受锻炼和检验,实现做中学与学中做的良性互动。另外,还要培养他们应用教育数据开展教学研究的能力,因为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面临新的问题,特别是处在信息量爆炸、知识快速更迭和教学对象、环境、目标多元化的时代,教师非常有必要掌握自我进步和发展的途径。
要实现这一愿景,就需要从远程教学设计和组织等多方面着手,解决新的具体问题。为此,作为面向远程教学师资培养课程,我们设计了三大课程模块:接受培训,在线实习,教学研究与反思。希望通过系列活动,BLCU-Tutor能够从教师培养和发展的角度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从而提升自身远程教学和研究能力。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SCOLT是将中文教学与师资培养相结合的一体化方案。当然,这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有项目设计者的指导,并且项目设计者应始终站在前沿去思考如何解决教育技术新问题,特别是特定学科的专门和具体问题。
二、SCOLT理论模型和教学研究模型
(一)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SCOLT理论模型及概述
本项目在实践五个周期试验的同时,不断地探索远程教学理论问题。其中,重点是借鉴社会文化理论提出了SCOLT理论模型,并强调能动性的重要作用。这些对于研究当下远程外语教学的形式、内容及其原理均有借鉴意义。
围绕SCOLT的四个特点,基于社会文化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的关键概念,White等(2020)提出了由“主体—语言—环境”构成的SCOLT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可以说,这个模型体现了新兴的、异于传统课堂互动的语言学习方式。利用这个模型,可以更全面、准确地对环境中发生的语言学习事件进行描写和解释。以这个模型为基础的研究完全有可能超越对语言、主体或环境的独立分析。因此,我们将重点放在三者之间的动态的、直接或间接的交互关系上。事实上,其交互的不同方面为多模态语言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提供了启示,基于社会文化理论,也可以对实录中与环境因素相关的语言使用的能动性问题进行考察和分析。
SCOLT教学实录中的多模态数据为实时追踪和分析不断发展变化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一些新兴概念或原有概念的新义提供了研究空间(如agency,即能动性)。关于“能动性”的定义有很多,本研究采用Ahearn(2001)的定义,将能动性定义为“社会文化介导的行动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学者们强调不应将能动性仅视为个人的属性,更应将其视为与社会文化背景相关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ajala等,2016)。VanLier(2004)提出,通过“可供性”的概念可以将行动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可供性,即“人可以用什么来做某事”。White(2017)指出,能动性既可以直接在环境中实现,也可以以中介的方式来实现。教师和学生会对每种语境的可供性和限制做出反应,根据反应修改完善后的条件将会成为教师和学生后续行为的背景支撑。这也引发了师生在做选择时采取哪种能动性的问题。因此,师生如何在SCOLT环境中激发能动性便成为重要的课题。
White等(2020)认为,这一模型既可以为技术增强型语言学习环境的探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工具,又可以帮助教师理解环境可供性以及环境本身的复杂性。在SCOLT项目中,该模型也是教学和师资培养一体化的体现。
(二)数据引领的SCOLT教学研究模型及特点
以数据引领教学研究是本项目的一大特点。针对采集和加工所得数据,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质性研究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分析,帮助我们从原始资料中得出教学和学习模型以及环境作用模型。也就是说,在质性研究方面,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进行建构并获得解释性理解;在量化研究方面,通过数据挖掘、数据集成,完成对各类数据的分析。
目前,一些关于大数据远程外语教学的研究或探讨与学习成果相关的因素,或关注目标语语料及中介语语料乃至外语教学学科建设等问题,给未来的大数据远程语言教学研究以启示(郑艳群,2016a)。
本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在学习分析和教学分析的支撑下,探究教学规律,建立学习和教学辅导模型,并运用于学习设计和教学设计,应用或反馈于学习和教学环境的构建及平台系统的开发,也为SCOLT教师培养提供参考。数据引领的SCOLT教学研究模型如图2所示。
三、数据引领下的SCOLT实践经验
教育大数据在教学中的应用及对教学的优化作用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产生或采集数据,以及如何应用教学数据开展教学研究,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有待探讨的方法问题。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和师资培养一体化方案,我们设计了以数据引领的思路,在整个系统运作的前、中、后都采集数据。其目的首先是为了全面且客观地描写教学,从而解释教学过程中各种现象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其次,能够为优化教学管理提供服务。
(一)SCOLT数据采集方案
大数据时代,大规模教育数据的采集、存储、挖掘和分析成为可能,应用教育数据探寻教学规律并反馈于教学实践,优化教学,已经成为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建立了SCOLT相关的各类数据库,可以全面完整地得到关于SCOLT进程的信息。郑艳群(2020)指出,对中文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特征进行描写和提炼,可以为中文教学“画像”。其核心功能是帮助人们明确语言教学中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和行为客体(教学环境)的属性,以及教学事件发生的条件和因素,解释和掌握教学规律,为中文学习提供精准服务。
本项目分别从学习者与学习、辅导者与教学辅导、教学环境三大视角入手,同时从“辅导前”“辅导中”“辅导后”对数据进行考察,尽可能把项目进程中的各类因素都考虑在内,希望通过各类变量的汇总和分析,在更大视野内综合性地观察SCOLT的特点。具体的SCOLT数据采集方案如图3所示。
1.学生信息采集与学习模型建立
从图3可以看出,对学生信息的采集从“辅导前”“辅导中”一直持续到“辅导后”,涵盖辅导课程的全程。
“辅导前”的学生信息采集通过学生背景信息调查和问卷调查完成。内容包括职业背景、性格特征、是否有远程学习的经历、可以练习说中文的方式、是否去过以中文为主要语言的国家以及对中文学习有哪些期待等。
“辅导中”的学生信息采集通过要求学生每次课后借助录音、录像复盘学习过程并填写“学习后反思表”来完成。内容包括:你认为教学中哪些内容、方式或方法有用,你喜欢(或不喜欢)本次课的哪些内容、方式或方法及理由,能否回忆起所学内容,对本次课是否存疑,对下次课有何建议,等等。
“辅导后”的学生信息采集通过学生访谈和刺激回忆完成。内容包括:你认为一对一教学辅导对你哪方面帮助最大、你在哪方面进步较快,你认为哪些反馈和练习方式对你有帮助,对未来远程学习者的建议等。
2.教师信息采集与教学模型建立
从图3还可以看出,信息采集对象既包括NZ-Student,也包括BLCU-Tutor。对教师信息的采集从“辅导前”“辅导中”一直持续到“辅导后”,涵盖辅导课程的全程。
“辅导前”的教师信息采集通过教师背景信息调查、初始问卷调查和教师叙事问卷调查完成。内容包括:以往线下面授教学的经历,是否有远程教学的经历,对将要参与的远程教学的心理准备、技术技能准备等。
“辅导中”的教师信息采集通过要求教师每次课后借助教学录音、录像复盘教学过程并填写“教学课后反思表”来完成。内容包括:课上在技术、学生、授课等方面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否发生了影响教学的事件及采取的行动、目的和理由等。
“辅导后”的教师信息采集通过问卷调查、教师访谈和刺激性回忆完成。内容主要围绕对未来远程教师的建议展开。
此外,采集的信息还包括每次课程中教师使用的教学材料,如有的教师准备了PPT课件、音频、视频材料;还有的教师就学生的常见问题准备了小提示发送给学生,这些提示可能是本课的重点,也可能是学生反复出现偏误的方面。
3.教学及环境信息采集与模型建立
信息化手段为记录和描写课堂教学提供了便利,信息化教学平台为记录教学的轨迹提供了绝佳的条件。大量的教学数据得以保留,其中教学资源和教师智慧也会在教学过程中以数据的形式得以留存,这些隐藏在教学数据中的对象、属性及其关联关系或因果关系为挖掘教学和学习的规律奠定了基础。
本项目教学及环境信息采集主要针对每次使用ZOOM软件进行教学辅导的全程录音或录像,我们对教学录像进行了转写并标注了有关信息。标注信息包括:语言点、话题、使用的技术/工具、发生的偏误或失误等基本信息,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监控等教学策略信息,社会文化环境、生态环境利用等方面的能动性信息,“聚焦形式”理论中聚焦形式片段的内涵因素、教师反馈因素、学生领会因素等信息。
4.数据模块之间的关系
下面将针对本项目的具体情况,对数据模块及其之间的关系做说明和分析,以便更好地认识教学数据的作用。
(1)关于“辅导前”数据的采集。透过学生数据,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经历、学习方式和学习需求等内容;透过教师数据,有助于了解教师为SCOLT远程教学所做的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准备;透过教学环境数据,有助于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
(2)关于“辅导中”数据的采集。透过学生的学习数据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成效等;透过教师的教学数据有助于了解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材料和教学过程,从而促进教师反思;透过教学环境数据,有助于客观地了解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内容、策略、过程和结果。
(3)关于“辅导后”数据的采集。透过学生数据,一方面有助于了解学生对学习效果的自我认知和反思,另一方面有助于了解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透过教师数据,一方面有助于了解教师在教学实践后对远程教学在认知上的变化,另一方面有助于了解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透过教学环境数据,有助于从宏观视角出发,客观判断或印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评价。
(4)本项目在辅导前、中、后对学生数据、教师数据和教学环境数据的采集,将有助于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形成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控和管理,进而探究和发现不同学生群体、不同教师群体与远程教学实践不同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而为远程教学条件和教学设计研究提供便利。
(二)数据平台对教学和学习分析的作用
1.多视角看远程中文学习者语言水平和能力的提升
以往,我们可能习惯于评价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甚至是无止境地追求,抑或是寄希望于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改变现有教学所有的不足之处。然而,在数据引领之下,我们从言语输出、寻求帮助、关注点、情绪、互动等多个视角看到了学习者语言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数据甚至能够改变我们以往对评估指标的认识和对评估的态度。此外,根据学习研究得到的分析结果,教师可以归纳出学习者的学习行为特征,并在学习过程中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现数据挖掘结果,反馈给学习者,为学习者提供各种建议或定向推送各类学习资源,起到对学习过程全程控制的作用(郑艳群,2016b),努力促进学习效率和效果的提高。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在知识和技能成长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的连续变化。例如,言语输出更为复杂;寻求帮助或确认的手段更加多样;越来越关注语言形式,自觉积极地模仿或运用该语言形式进行练习;情绪变得积极、主动热情;师生互动越来越默契;等等。
总而言之,无论是从教学还是学习来看,SCOLT都使一对一的教学优势得以最大化发挥。具体表现在:师生可以直接联系和交互,不必担心他人的影响,学生可以全神贯注于当前的中文学习,以使自己的语言知识和水平得以积累和提高;在口语技能方面,可以将重点放在作为社交过程的交流和学习上,而不是在课堂上每小时只得到两三次的交互机会,学生可以逐渐达到更高的流利度和更流畅的话语转换,这是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Blake,2016)。
2.多视角看远程中文教师的成长与培养
在教师的成长与培养中,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也必不可少。郑艳群(2020)指出,通过教学分析和教学计算可以发现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包括教学方法、策略、技巧等,以及其中体现出的教师元认知,从而构建教师知识和能力图谱,为教师教育和发展、教师管理和评估提供标准和依据。对SCOLT中教师教学知识结构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可以为远程教师培养提出各项建议,包括教学策略、背景知识、专业用语等方面,如果将之进一步融入未来的教师培训中,就能不断改善教学效果,更好地为中文远程教学的实践和研究提供支持,体现的是一体化设计思路的实践。
第一,分析认为应该给教师一些教学策略方面的指导,建议教师注意如下交际原则:①口头互动的标准;②社交情感、教学行为与多媒体技能的发挥;③一对一人机交互时的支持技能;④在课程期间如何运用所需的技能;⑤根据其他教师的经验,辩证地评估研究。
第二,在教学实录分析中,我们发现教师自身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文化知识欠缺、用语不得体等。这些问题在一对一的教学情形下显得尤为突出,应该提醒教师注意或补足相关知识。
第三,教师访谈的结果显示:①在教学内容方面,针对学生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并选择合适的发放时机很重要;②在教学纠错方面,教师都偏向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性格、错误类型来决定纠错的频率和方式;③在一对一授课环境下,教师应努力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或所处环境进行练习;④课上及课后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反馈非常重要,应引起重视。
面向未来,远程语言教师在新技术不断涌现的环境下适应工作的同时,应该努力思考自身的动机和行为如何与这些创新的教学过程相互作用,并对这些教学创新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研究课题(White等,2020)。更进一步地说,教师应该具有设计自己的教学材料、开展多样化和多元化教学活动的能力。
四、SCOLT方案的启示与意义
新西兰梅西大学与北京语言大学的应用语言学联合研究中心(简称“联合研究中心”)是在“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提出这一背景下建立的。2017年5月18日,联合研究中心在中国教育部社科司领导、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领导以及北京语言大学和梅西大学两校领导的指导下正式挂牌,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领导和双方校领导为联合研究中心揭牌。联合研究中心的建立,对“学术走出去”,对构建南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这一经济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意义。既可以带动中文教学发展,搭建中文平台,为沿线国家提供语言服务,实现语言相通;又可以通过“学术走出去”,以联合研究中心为平台,通过讲中国故事实现民心相通。
联合研究中心开展的SCOLT实践首先是一个远程教学的平台,是一种“互惠式”中文师资培养与学习者中文学习的平台,即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培养中文师资,以中文师资为学习者提供中文课程或教学辅导。其次该实践也是学术研究平台,以国际中文远程教学和研究为主,通过组建学术团队,以学术研究为远程中文教学提供学术支撑。目前该模式已经开始向日本、韩国等其他国家或地区辐射,未来也将开发其他的远程中文教学模式。
我们的愿景是,在互联网时代,深化国际合作,不断探讨“语言—技术—全球化”框架下国际中文教学的新模式和新业态。当下,应从解决新“三教”问题,尤其是教学和师资培养入手。
(本文发表于《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2021年第1期,更多文章信息,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移步知网下载)
2021年第1期
关于我们
刊物简介
《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外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北外孔子学院工作处共同承办的学术刊物。季刊,16 开,公开发行。英文名称为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办刊宗旨为: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舆论导向,报道国内外中文教育教学政策和现状,反映国际中文教育推广的优秀成果和经验,探索总结科学有效的师资培养模式和语言学习推广政策,打造国际中文教育交流平台,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与传播事业。
主要栏目
本刊特稿 | 专家主题论坛 | 专业建设研究 | 教师培养发展 |
中文教学研究 | 学习者研究 | 学术研究新论 | 二语习得研究 |
中文测评研究 | 海外教学动态 | 国际中文传播 | 新媒体教学研究 |
教学资源研究 | 中文教学漫谈 | 我的中文之路 | 书评/综评/综述 |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gjzwjy@fltrp.com
联系电话:
(8610)88819623(赵老师)
(8610)88819269(安老师)
期刊订购方式:
①外研社天猫旗舰店(请用手机淘宝、天猫app扫描二维码进入)
②电话订阅 (8610)88819680
编辑 | 李彩霞 赵青 安琪
美术编辑 | 张鸣睿(实习)
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订阅号:外研社国际汉语
欢迎分享与转发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教学资源网
教师发展课程
点击“阅读原文”访问期刊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