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琳琳,文常莹 | 共同体视域下两岸融合发展话语体系分析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共同体视域下两岸融合发展话语体系分析
推荐语
两岸融合发展话语作为共同体理论,不仅在实现国家完全统一方面延伸与发展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本文以马克思共同体理论为研究视角,深入解读党的涉台论述与中央、福建涉台政策,剖析共同体视域下两岸融合发展话语体系构建逻辑与路径,为两岸融合发展话语完善与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证依据。
作者简介
吴琳琳,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国际传播中心研究员,福建省高层次人才、厦门市高层次人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两岸融合发展研究、对台传播研究、舆论研究等。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获省级社科优秀成果奖、新闻传播学学会奖方汉奇奖等学术奖励及省常委领导肯定性批示,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类项目、福建省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福建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在内的十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课题。
文常莹,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两岸融合发展话语不仅是表现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政治话语实践,而且是在意义方面说明、组成和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共词分析的方法,共同体视域下两岸融合发展话语体系呈现出从抽象到具体的话语发展逻辑,以及从中央到地方的话语演进路径。整体来看,两岸融合发展话语的建构以马克思共同体理论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为指引,结合中央政策与地方政策两个话语层次,进而立体、全面地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两岸融合发展话语作为共同体理论在实现国家完全统一方面的话语应用与实践,不仅进一步延伸与发展了两岸融合发展实践,同时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共同体;两岸融合发展;话语体系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为新征程上加强两岸融合发展、铸牢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提供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2023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强调进一步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促进两岸命运共同体建设。
早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提出两岸命运共同体概念,指出“十三亿大陆同胞和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会见朱立伦时强调,“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并就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提出五点主张,其中包括“深化两岸利益融合,共创两岸互利双赢,增进两岸同胞福祉”。2022年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指出:“我们要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密切两岸交流合作,拉紧两岸情感纽带和利益联结……铸牢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厚植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两岸融合发展既是铸牢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也推动了两岸命运共同体内涵的不断完善与扩充。
话语是社会行动与互动的重要形式,对于政治话语研究而言,“语言的使用可以产生权威、合法性、共识等效果,而这些效果都是公认的政治固有效果”,同时政治概念、内涵也总是通过具体的话语进行传播和宣传。话语创新是理论创新的重要构成,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的话语表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推进两岸融合发展、共建两岸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同时,各级政府通过发布涉台公共政策文本,使两岸融合发展落到实处。基于此,本研究拟采用话语分析研究路径,结合共同体研究视域,探索两岸融合发展话语打造与两岸融合发展、两岸命运共同体建设三者间的关系。本文围绕四个问题展开研究:第一,马克思共同体理论如何为两岸命运共同体理论奠定基础?第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内容与涉台公共政策文本等两岸融合发展话语如何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理念?第三,两岸融合发展政治话语发展与串联的内部逻辑与结构特征是什么?第四,如何更好地通过两岸融合发展话语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相较于既往研究,本文主要贡献在于:(1)将党的涉台论述以及中央与福建省涉台公共政策置于马克思共同体理论视域之下,探讨两岸融合发展如何从理论与实践两大层面实现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深化。(2)深入挖掘两岸融合发展话体系的建构逻辑与路径,为完善两岸融合发展话语体系,全面推进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提供理论依据与现实证据。(3)利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对涉台公共政策进行分析,克服主体编码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
一、研究视角与方法
(一)两岸融合发展的研究现况
两岸融合发展引发学者们的关注,现有研究成果主要从国家治理、融合发展的理论价值、内涵、动力、条件、深化路径、政策支撑、融合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如:刘佳雁分析了两岸融合发展的政策内涵及价值体系;刘国深、芮鹏研究了两岸融合发展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王英津探讨了两岸融合发展与两岸和平统一的关系;黄清贤认为可以运用公共治理的思维推动两岸融合发展;李非等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当前惠台政策效果进行分析。学者们亦关注两岸经济、产业、青年、文化、社区等某一领域、某个层面的融合发展,如苏美祥、石正方、胡云华等、吴宜分析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内涵、共同市场打造、推进策略,柳英、黄蕾和杨宁研究两岸融合互补策略,唐桦探讨两岸青年融合发展的理论建构,张文生等分析两岸的社区融合,陈先才研究两岸民间社会融合。
综合上述文献,学者们对两岸融合发展从各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但目前学界尚缺乏聚焦“两岸融合发展”政策话语、梳理该政策话语建构逻辑的研究,亦未分析两岸融合发展政策话语与两岸融合发展、两岸命运共同体三者间的关系,也鲜少将两岸融合发展的中央级涉台公共政策与地方实践相结合,探讨二者关系。因此,本研究拟引入话语分析研究路径,研究两岸融合发展如何作为中国话语发挥作用。
(二)两岸融合发展作为中国话语
“中国作为共产党国家”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使其从“理论指导”发展成为“实践支撑”这一问题世界瞩目。发酵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话语研究探讨话语以及其意识形态如何“构成”社会实体与社会关系。作为话语研究重要分支的政治话语分析(PDA)将政治话语视为政治在语言方面的“行动”。具体表现为,政治行为往往依托政治话语,传播与宣传政治意识形态,进而建构与巩固政权以及政治理念的权威性与合法性。以往,西方政治话语研究多关注政治精英话语,尤其是欧美政客如何通过议会辩论、公开演讲等口头话语展现权力、意识形态和霸权。近年来,政治话语研究不再局限于话语文本的静态研究,逐渐发展出话语实践的动态研究。政治领域被视为社会生活的一个维度,政治话语则是不同的社会群体根据他们的特殊利益、需要、愿望和价值观开展的语言“行动”。
发源于“第一世界”的话语研究为理解当前世界话语行动提供了一个重要理论模型,然而,受西方普遍主义影响,第三世界话语与东方话语研究较为缺乏的问题也尤为突出。而从人类文明史来看,世界上不同类型的社会具有本质性的差异,并不存在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其间,中国话语既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语言“行动”,也是传播与宣传中国经验与智慧的重要载体。因此,本文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内容与涉台公共政策文本,归纳两岸融合发展的话语建构逻辑,进而回答两岸融合发展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而指导政策实践这一问题。
(三)研究方法与具体步骤
本文主要采用共词分析法研究路径,同时结合多维尺度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等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对两岸融合发展话语体系进行考察。共词分析法将两两出现的词组或短语组作为基本语料单元,通过分析文本中词汇或短语的共现情况确定词汇之间的亲疏关系。共词分析方法与多维尺度分析法相结合能进一步确定文本中的核心主题。目前共词分析的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政策文本分析,其中既涉及政策结构分析,也被用于政策变迁研究,且多与多维尺度分析相结合,从而总结与讨论政策文本中的政策主题构成。社会网络分析法则在共词分析的基础上更加聚焦于研究对象之间的网络关系。如今,社会网络分析法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政策领域以及中、大型样本研究。
本文首先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共同体视域下党的涉台话语建构逻辑,其次聚焦涉台公共政策文本,结合共词分析、多维尺度分析以及社会网络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从中央级、福建省省级与各地市级涉台公共政策文本中提取出来的高频词组合及其关系进行分析与处理,进而把握涉台公共政策网络。研究将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一是使用 Python中的 Jieba 中文分词工具对各涉台公共政策文本逐一进行分词,并计算词频,获得基本语料库;二是以政策文件为共词单元,构建共现词矩阵、异相关矩阵;三是分别导入Ucinet6.0以及 SPSS26.0 对高频词进行社会网络分析以及多维尺度分析。
二、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建构与创新
(一)“两岸命运共同体”:两岸融合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与时代创新
马克思指出,“现实的人”一定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中,个体或群体因“既有的历史条件和关系”“血缘、语言、习惯等等的共同性”等“基本关系”被联结在一起,继而形成共同体。马克思在共同体论述中充分体现了其鲜明的唯物史观。他反对“虚假的共同体”,认为共同体的联结基于一定的社会生产与社会关系。受生产力与社会关系的影响,共同体的形式与属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呈现阶段性发展的态势。个体在社会生产与分工中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继而联结成为共同体;同时,共同体为其中个人的自由发展服务,并以共同利益的形式突出呈现。因此,关于共同体的讨论不是抽象与虚无的,而应围绕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展开,具体落实为共同体中的共同利益发展与社会关系建构。共同体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建构人与集体的关系以及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实际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马克思共同体理论本土化、时代化发展与应用,并逐渐形成命运共同体理念与系列话语。命运共同体理念秉持马克思共同体理论,强调“人的自由联合”以及人类共同利益,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开放包容、和谐共生、和平友好的态度与信念,为全球现代文明发展与全球治理提供了切实的中国智慧与方案。承载着中国经验的命运共同体系列话语是突破美国霸权、形成多元化国际话语的重要符号载体与话语行动。“两岸命运共同体”作为共同体理论在实现国家完全统一方面的应用与发展,延伸与发展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作出贡献。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时强调,要“积极促进两岸同胞在厚植共同利益、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增进对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振兴中华的共同信念”。为铸牢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为指引,提出两岸融合发展。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时提出“深化两岸利益融合,共创两岸互利双赢,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宗旨”,作为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主张。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大重要讲话中围绕两岸同胞共同利益与社会交往,丰富了“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二)党的涉台话语论述:指明两岸融合发展方向,补充与发展两岸命运共同体理念内涵
1.以“壮大中华民族经济”为目标加快两岸经济领域融合发展
马克思基于人的物质性阐释共同体,认为共同体的联结与发展是在社会生产中实现的。“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发展进步”,两岸经济合作经过近四十年的实践与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时表明:“经济融合有利两岸互利双赢,任何时候都不应受到干扰。我们将深入了解台湾民众尤其是基层民众的现实需求,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照顾弱势群体,使更多台湾民众在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中受益。”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平潭调研时,在两岸“经济融合”话语中加入“发展”的动态视角,指出“两岸同胞同祖同根,血脉相连,文化相通,没有任何理由不携手发展、融合发展”。这一表述强调两岸经济领域合作的互利是长期的,也阐明党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为指导,结合世界经济发展实际,着力“建设两岸共同市场”的坚定决心。
台湾产业部门利益分配不均衡等问题不仅影响了台湾同胞在两岸经济合作中的获得感,也严重阻碍了两岸经济合作进一步深化。如何让更多台湾同胞参与到两岸经济融合中来,并从中获利,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祝贺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成立10周年时,指出“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对两岸融合发展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对中华民族经济建设作出规划:“我们要积极推进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打造两岸共同市场,为发展增动力,为合作添活力,壮大中华民族经济。”“壮大中华民族经济”作为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将两岸经济与两岸同胞的相互依存关系通过“中华民族经济”这一文化符号进行表达,加强两岸互信与共识。
2.以“亲望亲好”为使命促进两岸社会领域融合发展
经过“绿”“蓝”两营多年的政治权力斗争,台湾社会矛盾突出,台湾民众对政治满意度持续下滑。相较之下,大陆经过多年经济与社会发展,有着突出的结构性优势。尽管“台独”分裂势力不断阻挠两岸官方协商,但两岸同胞的民间交往仍然热络。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主体是两岸人民。以两岸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民间交往的力量,强调两岸社会的相容共生是两岸融合发展话语的重要部分。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增进同胞亲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灵距离,增强对命运共同体的认知”,正式将社会交往领域纳入两岸融合发展话语体系中。两岸融合发展话语体系不断扩充,目前已涉及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诸多具体内容,成为新时代两岸关系的新政治话语。
以马克思共同体理论为指引,“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社会联结应基于历史交往与物质生产的发展。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将“两岸一家亲”采用历史维度进行表达。“台湾问题的产生和演变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命运休戚相关。”鸦片战争后台湾民众在反侵略反殖民运动中作出的重大贡献,是中华民族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统一的重要部分。在长期的两岸交往交流中,两岸民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两岸统一是历史大势,总书记对当前两岸社会领域融合发展使命作出了明确指示:“亲望亲好,中国人要帮中国人。”为达成这一目标,应坚持应通尽通的原则,推进两岸交流活动,促进两岸“心灵契合”,进而联结成为紧密的两岸命运共同体。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这体现了坚持以“两岸一家亲”和以人民为中心为基本理念的融合发展统一路径。中央执政话语传达了党关于“国家完全统一”的执政理念,引导与激发两岸同胞共建经济与社会共同体。
综上所述,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割舍不断,这是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属性,而其形式就是融合发展,不断为和平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在分析共同体视域下两岸融合发展话语体系时,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三、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基础与保障
(一)中央政策话语:全面布局两岸融合发展,搭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实践骨干
随着两岸融合发展理论内涵的深化与党的涉台论述的扩充,涉台公共政策探索不断推进。截至2023年9月,研究者以国务院台湾办公室网站(http://www.gwytb.gov.cn/)为数据来源,从其“政策措施”板块收集到7条国务院台湾办公室等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发布的涉台公共政策文本(见表1)。从分布时间上来看,2018—2023年均有中央级涉台公共政策发布,具有较好的连续性。随着涉台公共政策体系的完善与政策措施的细化,多个部门参与到两岸融合发展探索中,涉台公共政策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中央级涉台公共政策文本作为两岸融合发展的中央政策话语,紧密围绕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政策目标,承担了促进党的执政话语的实践落实的重任。
为把握中央级涉台公共政策重点内容,研究者将7份政策文本进行分词,得到出现频率排行前30位关键词,并对其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得到中央级涉台公共政策高频关键词网络图(见图1)。中央级涉台公共政策高频词网络中心势为0.1006,靠近于0,反映当前中央级涉台公共政策话语网络呈分散趋势。
第一,作为两岸工作的重要创新,两岸融合发展政策仍处于探索阶段。当前中央级涉台公共政策数量仍然较少,尚未形成密集的政策网络。整体来看,中央政策涉及面较广,秉承两岸命运共同体理念,起到搭建涉台公共政策整体架构、引领两岸融合发展政策垂直扩散的作用。第二,结合各关键词在中央级涉台公共政策高频词网络图度中心性,“企业”“台资”“大陆”作为出现频次与度中心性排行皆为前三的关键词,是中央级涉台公共政策话语的中心内容。可见推动经济领域融合仍然是当前对台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 “建设”“发展”等度中心性靠前的高频关键词来看,政策话语中“发展”理念较为突出。中央级涉台公共政策将两岸经济融合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态势相结合,丰富政策话语要素。第三,“农业”“合作”等高频关键词度中心性同样靠前,两岸经济融合政策话语被放入国内国外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格局中,涉及多领域合作。中央级涉台公共政策着力突破两岸经济垂直分工,鼓励台商、台胞参与大陆经济建设,共享经济“内循环”发展成果,进而实现“壮大中华民族经济”之目标。第四,“支持”“鼓励”“台湾同胞”等高频关键词充分体现了以两岸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包括:加快提升台胞参与大陆生产、生活之便利,强调“应融尽融”;保障两岸同胞同等待遇,为两岸民众形成和谐、平等、紧密的社会交往环境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第五,“福建”“闽”“闽台”等高频关键词展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福建省先行先试、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寄予了厚望。福建是广大台湾同胞的祖居地,也是两岸融合发展的先行区与试验区。2023年9月1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明确了福建省在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中的定位、使命和任务。加快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有助于释放地方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闽台同胞在两岸融合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与首创精神,建构更加紧密的两岸命运共同体;同时,位于低阶权力位次的地方性子政策具有分散性,需要中央政策予以支持与引导,实现在“面上”推广扩散,并为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提供经验与借鉴。
(二)地方政策话语:积极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扩充两岸命运共同体实践分支
福建对台具有“五缘”优势,处在两岸融合发展最前沿。早在2009年,《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就明确要求海峡西岸经济区“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2023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努力把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相关论述标准化、规范化,强调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赋予福建在两岸融合发展中的重大特色政治使命。
2018年2月首个中央级涉台公共政策《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出台后,福建省积极响应中央号召,逐渐建构地方涉台公共政策话语网络。本文以2018年2月即首个涉台公共政策《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发布时间作为政策文本收集的起始时间点,以2023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作为政策文本收集的截止点,于中共福建省委台港澳工作办公室网站(现为中共福建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网站,http://www.fitb.gov.cn/)“涉台政策信息”板块抓取福建省颁布的涉台公共政策文本,共获得10份省级政策,39份地市级政策,共49份福建省涉台公共政策文本(见表2)。
从时间分布上看,2018年2月《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发布后,厦门市率先于2018年4月,福建省于2018年6月颁布了涉台公共政策,成为全国最早实现涉台公共政策省、市两级扩散的省份。从发布主体上看,10份省级涉台公共政策中5份为省政府文件,5份为省直部门文件,呈现省政府牵头、各部门协同支持的态势。福建省各地市中地方差异较大:平潭综合实验区涉台公共政策数量最多,共发布24份文件,约占福建省地市级涉台公共政策文本总量的62%;泉州、厦门分别发布5份、4份文件;莆田、龙岩、福州、南平、漳州、宁德均只发布1份文件。
研究者将福建省涉台公共政策进行分词统计,得到排行前30位高频关键词汇,并把以上词汇视为福建省涉台公共政策网络中的一个节点,通过UCINET6.0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得到福建省涉台公共政策高频关键词网络(见图2)。首先,福建省涉台公共政策文本高频关键词网络中心势为0.1690,相较中央级文本,其话语网络更为集中。其次,福建省涉台公共政策文本高频关键词与中央级文本高频关键词高度重合,其中“台湾同胞”“支持”“企业”“台湾”在福建省涉台公共政策高频关键词网络图中处中心地位。
为进一步探讨福建省涉台公共政策文本复制、模仿、混合、合成、启发等转移与扩散过程,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政策话语重点,本文将涉台公共政策高频关键词进行多维尺度分析后得到三个群组(见图3)。结合群组内关键词与政策文本内容,本文归纳出福建省涉台公共政策话语三大主题:以通促融共建 “两岸命运共同体”平台;以惠促融实现两岸共同利益保障;以情促融彰显“两岸一家亲”。
1.以通促融共建“两岸命运共同体”
该话语主题以“台湾同胞”“服务”“提供”“鼓励”“给予”等关键词为核心,强调应通尽通提升涉台服务质效,畅通闽台连接与往来通道,为台胞往返及在闽停居留创造便利条件,促进两岸同胞共同参与“两岸命运共同体”建设。
福建省高度重视闽台经贸合作畅通,着力打造闽台共同市场。《福建省贯彻〈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实施意见》等系列涉台公共政策鼓励台资台企申请福建省各类项目,支持台资企业与福建国有企业协作发展。为优化闽台共同市场环境,2022年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关于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强调弘扬“晋江经验”,为两岸共同市场提供制度保障。福建省各地市则不断优化台资、台企准入,确保闽台经贸合作畅通。同时,福建省通过《福建省台湾船舶停泊点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推进福建沿海地区同金门、马祖“小四通”,增进闽台在基础设施、能源资源等多方面的联通。
2.以惠促融实现“两岸同胞福祉”
该主题既包括 “企业”“青年”“机构”等展现两岸经济融合发展主体的关键词,也囊括一系列“人才”“数据”等重要经济发展要素,强调落实各项惠台政策,保障两岸同胞共享中国式现代化带来的成果与福祉。
首先,福建省总结对台工作经验与优势,推出《福建省贯彻〈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实施意见》《关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实施意见》等具体措施,鼓励在闽台胞加入各类社团性组织,并支持台胞与相关社团参与扶贫、社区建设等基层工作,保障台胞子女、配偶在陆权益,努力化解台胞“融而未入”的问题。福建省各地出台系列政策,加强对台企台胞在就业、医疗、司法、养老等方面的民生服务,确保闽台同胞享受“同等待遇”,消除台湾同胞赴大陆发展的障碍。
其次,福建省充分发扬闽台农业融合传统,2021年、2022年福建省先后出台《关于深化闽台乡建乡创融合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4部门关于深化闽台乡建乡创融合发展若干措施的补充通知》,将两岸融合发展与福建省乡村振兴工作相结合。
最后,福建省各地高度关注台湾青年在两岸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青年”“人才”等政策关键词涉及台湾青年同胞来闽学习、就业、创业等多方面政策内容。相较于中央级涉台公共政策较为笼统的“与台青分享机遇”论述,福建省更具体地鼓励“台青发挥所长”,并切实提供具专业发展性质的职缺或机会。
3.以情促融彰显“两岸一家亲”
福建涉台公共政策作为地方性政策,结合闽台历史与现实联结,积极搭建两岸同胞民间交往渠道,促进闽台同胞情感相通。“台胞”“台资”“政策”等关键词强调了两岸同胞作为重要主体,其社会交往是两岸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核心要素。福建省涉台公共政策以台湾青年和台湾基层民众为主要目标对象,全面覆盖各项民生领域,推动台湾同胞深度参与两岸社会交往。
福建省亦充分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在促进两岸民众心灵共通方面的作用。2019年,福建省发布《关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实施意见》,提出通过闽台文化交流,促进同胞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而《福建省贯彻〈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实施意见》则积极调动包括朱子文化、闽南文化等在内的闽台特色文化要素的积极作用,并在闽台乡创乡建系列政策中对两岸乡村文化与宗族文化互动与建设进一步补充。
四、两岸融合发展话语体系的建构路径与经验
“话语不仅是表现世界的实践,而且是在意义方面说明世界、组成世界和建构世界”,政治话语分析将政治话语视为政治在语言方面的“行动”,具体表现为,政治行为往往依托政治话语,传播与宣传政治意识形态,进而建构与巩固政权以及政治理念的权威性与合法性。两岸融合发展是铸牢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同时两岸命运共同体概念、内涵以及理念也需通过具体的言语展现与巩固。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需要两岸融合发展在实践层面的落实与推进,也需要发挥两岸融合话语体系在促进两岸同胞认识、理解、接纳、支持两岸命运共同体理念方面的影响与作用,并在这过程中不断推动两岸命运共同体内涵的完善与扩展。本文基于前文研究,进一步归纳两岸融合发展话语体系的演进路径(见图4)、建构经验,并对如何进一步推进两岸融合发展话语体系发展提出建议,旨在为中国话语建构提供经验与思考。
(一)当前两岸融合发展话语建构经验:两岸融合发展话语纵向延伸,以两岸命运共同体为理论核心,指导两岸融合发展实践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党把握两岸关系时代变化,丰富和发展国家统一理论和对台政策方针,推动两岸关系朝着正确方向发展。习近平同志就对台工作提出一系列重要理念、重大政策主张,形成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随着两岸互动交往的实践发展,两岸融合发展话语纵向延伸。中央与地方涉台公共政策相继出台与完善,两岸融合发展话语体系以马克思共同体理论为基础,秉承“两岸一家亲”理念,立足于两岸社会环境发展变化,实现从抽象的政治观念到具体政策条款的完整政治话语结构,在这过程中推动两岸命运共同体理论内涵不断深化。
马克思共同体理论指明了两岸命运共同体建设两大关键环节:共同利益的保障与社会关系的建立。党的十八大后,结合两岸共同体建构关键环节,两岸融合发展论述沿着经济与社会两大领域不断扩充,即以“壮大中华民族经济”为目标加快两岸经济领域融合发展,以“亲望亲好”为使命促进两岸社会领域融合发展。党的涉台论述指引了两岸融合发展方向,也明确了两岸融合发展话语体系整体框架。
此后,中央级涉台公共政策与各地方涉台公共政策相继出台,将党制定的两岸融合发展方向转化为操作性话语,指导两岸融合发展实践,为两岸融合发展政策网络确定框架与骨干。在中央级涉台公共政策的指引下,福建省积极开展地方政策实验,形成了具有福建特色的政策话语网络,即以通促融共建“两岸命运共同体”,以惠促融实现“两岸同胞福祉”,以情促融彰显“两岸一家亲”。福建省涉台公共政策话语三大主题,是地方政府以共同体理论为基础,以中央政策为指引作出的政策同化迁移。未来,需进一步释放地方治理效能,充分发挥试验区试错避险、经验推广等方面的作用,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实践进入“深水区”。
(二)推进两岸融合发展话语体系发展的建议:涉台公共政策话语网络横向扩散,从实际出发丰富两岸融合话语内容,拓展两岸命运共同体实践
涉台政治话语的建构需要发挥多元主体与多方力量的综合优势,进而实现政治话语场景与制度转化。刘国深、朱希敏指出,加快两岸融合发展,丰富两岸融合话语体系,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仍需面对民间话语情绪化、两岸政治分歧、国际传播受阻等诸多问题。为促进两岸融合发展道路越走越深,要充分考察两岸社会发展环境与国际局势,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加快涉台公共政策话语网络横向扩展,不断完善丰富两岸融合话语体系内容。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新路径,可重点关注以下环节。
首先,当前中央级涉台公共政策高频关键词中心势较弱,不利于形成重点突出、内涵明确的两岸融合发展话语。长期以来,“台独”势力将政治话语视为政治斗争的工具,通过抹黑、歪曲大陆涉台话语,阻挠两岸交流,煽动两岸对立,阻碍台湾同胞对于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正确认知。因此,我们在建构两岸融合话语体系时,要把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形式和属性讲清楚,明确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属性是“血脉相连”“割舍不断”,其形式是融合发展,从而根本解构“台独”势力对大陆涉台话语的歪曲。如何把大陆的制度、理论、道路、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成为当前两岸融合发展话语体系建构的重点问题。对此,两岸融合发展话语仍应坚持“纵向延伸,垂直扩散”建构逻辑,坚持“理论指导—党的领导—中央引导—地方创新”多级主体协同机制。中央政府应确定政策发力点,针对两岸同胞利益与福祉,勾勒对台工作重点内容,为地方政策创新提供基本依循,并有效协调地方涉台公共政策的传导与链接。
其次,两岸融合发展话语联盟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依循“中央为主,地方为辅”的模式建构叙事框架,福建省等地方实验经验的总结与推广略显不足。2023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强调“充分发挥福建对台独特优势和先行示范作用……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先行先试,扩大授权赋能”。对此,福建省全域应加快涉台公共政策出台,各地市要因地制宜,找准定位,推动两岸融合发展话语体系在地方治理方面的丰富与创新。事实上,两岸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在全社会扩散,离不开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的转译与创新,进而使两岸命运共同体从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生活情节。因此,要进一步总结福建省在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探索中取得的实验性成果与创新性内容,并将其融入更为高层次的两岸融合发展话语中,促进话语循环,增进两岸融合发展话语联盟,使两岸融合发展话语体系细节更加丰富、维度更加多样、内涵更为立体,两岸命运共同体理念也更加贴近两岸同胞生活场景与实际需求,进而解决“怎么能使群众信服”这一政治话语建构重要问题。
余论
以马克思共同体理论为指导,以两岸同胞“血脉相连,不可分割”为基本出发点,以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为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对台工作经验,提炼总结出“两岸融合发展”这一标志性概念,并逐渐发展形成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两岸融合发展话语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进一步彰显了大陆显著的制度、理论与道路优势。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主动权的掌握、两岸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两岸融合发展理论的深入以及对台工作效能的提高,皆离不开对台工作话语体系、术语概念的创新与发展。
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出席2024年对台工作会议时所强调的,“推动两岸关系取得新进展,巩固扩大国际社会坚持一个中国的格局。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台海形势分析判断和对台工作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掌握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主动” 。这亦是今后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对台话语研究的深入发展与创新,推动两岸同胞成为不可分割的两岸命运共同体的重点。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针对两岸融合发展话语体系的传播效果研究尚有欠缺,在未来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检验两岸融合发展话语体系对两岸同胞关于两岸命运共同体认识的提升作用,这将是两岸融合发展研究重要的理论深化,对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原文刊发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台湾研究》专栏,第95—106页。因篇幅问题,注释删略。
相关文章:
欢迎关注“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微信公众号
投稿平台
https://xdxbs.xmu.edu.cn/
https://xmds.cbpt.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