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筑师的终点从来不是死亡,贝聿铭先生,谢谢您的建筑

ADCNews 建日筑闻 2021-05-27

视频来自:澎湃新闻


华裔建筑师贝聿铭于2019年5月16日逝世,享年102岁。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我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惊慌,我们已经进入到时代先驱者纷纷离我们远去的时代,昨日中国建筑学者刘先觉逝世,也许真的是天堂在扩建吧。


贝聿铭,建筑学子的启蒙老师,他的光影,他的混凝土玻璃钢材石材,他的几何体量,他的建构,他的建筑统筹,他的东西方语境诠释,他的优雅又坚定的气质,他的创新与保守,他的商业与文化,他的时间空间,他可以毫不费力的从复杂和冲突的关系中创造出清晰的逻辑关系,将材料娴熟运用在建筑内外,他坦诚的人生态度,他的一切,他是建筑历史上的英雄。


著名建筑评论家保罗·古德伯格(Paul Goldberger)在社交媒体上说“贝聿铭先生的去世,标着着一个建筑时代的终结,这是一个悲伤的时刻,但是同时意味着一份职业,一个生命的圆满完结,值得庆祝。”是呀,如果怀抱明悟而终,那也就无憾了吧。贝聿铭先生曾经说过:“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建筑师的生命有限,但是他的建筑却永不止百年。他走了,留下的建筑让后人的每一次复刻和漫步游览都变成一次灵感的启迪。


当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院子里的一片叶子落到键盘上,叶子的终点不是落下,是化作泥土保护新生;建筑师的终点不是死亡,而是建筑作品为世人享用,我想这就是我热爱建筑的原因吧。他的建筑会一直激励我们对设计的认真严谨,或许有一天,当代建筑师作品可以站在他的建筑身旁,不是因为侥幸,而是因为值得,我想这是我们对一代建筑师最大的敬意。


谢谢您,贝聿铭先生。


贝聿铭(I. M. Pei,1917.4.26-2019.5.16)

1964年 ©Eddie Hausner

1970年 ©Eddie Hausner

1987年


1989年 ©Fred R. Conrad

1989年 ©Marc Riboud/Magnum Photos


2006年 ©Associated Press

2008年 ©Tony Cenicola


2017年 ©Bobby Doherty

贝聿铭于1917年4月26日出生,2019 年 5 月 16 日逝世,是一位美籍华裔建筑师,并被认为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大师之一。当他在1983年获得普利兹克奖时,评审团给与他的评语是:“他为20世纪创造了一些最美丽的内部空间和外部造型。”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


贝聿铭出生于中国广州,在香港和上海长大,后移居美国学习建筑。他先后求学于宾夕法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及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师从包豪斯大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和马歇·布劳耶(Marcel Breuer),并与其共事。


他于1955年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名为贝考弗及合伙人事务所(Pei Cobb Freed & Partners)。在其六十年的建筑生涯中,最著名的作品可能是他为巴黎卢浮宫做的扩建规划,即玻璃金字塔。其它极具影响力的作品包括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华盛顿特区的国家美术馆东楼及波士顿的肯尼迪总统图书馆。 1990年,贝聿铭进入退休阶段,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逐步减少了自己的工作量,但仍为事务所的许多项目做指导。其中包括中国苏州博物馆、位于多哈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等。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源于简单的几何形状,如圆形、方形和三角形等。他将这些基本元素进行巧妙的组合,简洁但富有张力。他在学生时期,以及在他后来成为青年建筑师的时间里,对 Beaux Arts 传统学院派的教学并不认同,后来反而在现代大师的作品中找到了灵感和吸引力。而这一切都始于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的书架,在那里,贝聿铭看到了勒·柯布西耶的三本书。从此贝聿铭不仅追随了他的偶像,也追随了现代建筑的简约理念,而且还模仿了偶像所选择的眼镜。


虽然被认为是现代主义建筑师,但他拒绝了“国际式风格”中固有的全球主义的含义,而是主张建筑语义的发展和风格的变化。 他评论道:“我的设计方法区别于风格派的方法,我会对项目的时间,地点和目的进行仔细研究,然后才进行设计。”在1974年的中国之行中,他甚至敦促中国建筑师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建筑传统,而不是设计西方风格。


在他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贝聿铭曾先后获得 1979 年美国建筑师协会金奖(AIA Gold Medal)、1983 年普利兹克奖、1989 年首届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奖建筑奖及 2010 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皇家建筑金奖(RIBA's Royal Gold Medal)。贝聿铭的作品涉略范围之广,从数量与质量上都令人惊叹。从弧形砖制礼拜堂到高耸入云的玻璃护栏摩天楼,还有那些横跨东西方的精美博物馆。我们整理了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十个建筑以示敬意。


01 法国巴黎卢浮宫,1989


Credit© Claude Paris

© Claude Paris

作为全世界最著名的建筑之一,贝聿铭为法国巴黎卢浮宫设计的扩建金字塔入口在设计阶段饱受巴黎市民的争议,差点未能成形。玻璃与钢筋构成的金字塔作为这座历史悠久的宫殿的新入口,不仅满足了卢浮宫每日大流量游客进出的需要,同时也将太阳光引入新建的地下广场。不论在功能还是形式上,玻璃金字塔都为古老的卢浮宫增添光彩。


02 中国香港 中银大厦,1990

© Simon

© Simon

这座高达 367.5 米的摩天大楼无疑是香港维多利亚港天际线上最突出的一栋。看似复杂的几何形态由方形平面衍生出的三角象限组成。随着高度增加,这些三角柱体一个个减少,不断折叠的三角形在塔楼的玻璃幕墙上形成了标志性的镶嵌图案。


03 中国苏州 苏州博物馆

©  Paulo dos Sousa

© Paulo dos Sousa

贝聿铭在家乡苏州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主要展出了当地的出土文物,文人字画以及江南民间工艺品。因此设计深受苏式建筑的影响。以黑边描绘的白色体块与传统苏氏庭院相仿,加上贝氏签名的玻璃屋顶,整座建筑和谐地倒映在水中。


04 卡塔尔多哈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2008

© Jazzy Li

© Jazzy Li

以传统的伊斯兰图案为灵感,贝氏采用严谨的几何形态来设计这座博物馆。建筑坐落在阿拉伯湾的人工岛上,由轻质花岗岩组成,柔和地反射着沙漠的阳光。在遥望多哈海湾的巨大玻璃中庭后,是五层高的画廊塔楼。


05 美国达拉斯市政厅,1978

© Bryan

© Bryan

因为底层的市政服务设施所需的办公面积比楼上的政府办公面积要少,达拉斯市政厅整体呈倒三角形。整座混凝土建筑的侧面被巨大的垂直翼片贯穿切断。作为结构支撑的一部分,这些切片大约有七层楼高,表现了贝聿铭在平衡造型与结构上的惊世才华。


06 中国台湾 卢思纪念堂,1963

© Duke Lin

© Duke Lin

作为贝氏体型最小,最“不起眼”的建筑之一,卢思纪念堂坐落在东海大学内。值得一提的是,贝聿铭还为东海大学做了规划设计。弯曲的砖墙从两侧拔地而起,相交于中间的玻璃支架。玻璃沿着结构一路延伸到建筑的后部。建筑内部的墙壁用十字交叉的混凝土制成,选材充分考虑了当地的高湿度及活跃的地壳运动可能导致的地震风险。


07 | 日本京都 美秀博物馆,1997

© Yanyan Liao

© Yanyan Liao

美术馆安静地坐落在京都城外的群山中,这座玻璃美术馆由一座人行大桥,一段隧道徐徐而至。去年,法国奢侈品牌路易威登在此举办了 2018 年的新品发布大秀。建筑融合了传统的日本建筑风格,屋顶由折叠的多面半透明玻璃组成。柔和的光线缓缓沁入花岗岩打造的画廊内部,显得和谐又自然。


08 | 美国克利夫兰 摇滚名人堂,1995

© Mark Duncan



在宁静的伊利湖岸边,美国摇滚历史上最知名的艺术家和名人在这座建筑中被纪念瞻仰。在摇滚名人堂的设计中,贝聿铭试图捕捉历史上建筑主义变革中的“能量”。两座巨大的三角形玻璃表面由一座高49 米的塔楼在背后支撑,为建筑提供约5100 平方米的展览与服务空间。



09 美国波士顿 肯尼迪图书馆,1979

© 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 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肯尼迪图书馆为纪念美国第 35 任总统,约翰·F·肯尼迪而生。馆中收藏着肯尼迪生前办公室中的物品,展示这位传奇总统的一生。在肯尼迪与 1963 年被暗杀后,贝聿铭被肯尼迪家族选中成为项目的执行建筑师,然而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几经波折,耗时 16 年才完工。建成后的肯尼迪图书馆坐落在波士顿海滨的一个朴素街区,周围建筑体块较小。玻璃中庭与白色石材以一定角度相交,显得庄严而通透。


10 美国华盛顿特区 国家美术馆东馆,1978

© art around

© art around

国家美术馆东馆位于原有的建筑旁边,但形式与从前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主馆大相径庭。平面由一个较大的等腰三角形和较小的直角三角形组成,在建筑内部创造了多样化的三角形与菱形空间。以石材为主体的主楼像一座炮塔一样,两侧高于中央。三角形拼接的玻璃屋顶覆盖中央中庭,连接着建筑物的两侧。


编辑:韩爽,莫因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