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度大奖得主:UCCA沙丘美术馆 / OPEN

ADCNews 建日筑闻 2020-02-17

© 在野照物

视频:《建筑学报》+ 北京夏德岛影视

在中国北部渤海湾昌黎县一段被称作黄金海岸的沙滩上,OPEN设计了一座消隐的美术馆,如同藏于沙丘之下的神秘洞穴。


覆沙后鸟瞰图 © 吴清山

覆沙前鸟瞰图 © OPEN建筑事务所


© 吴清山

海岸沙丘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累积和风沙推移而自然形成,并被原生低矮灌木深扎的根系固化下来。将美术馆选址于沙丘之下,既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一种保护:因为沙丘美术馆的存在,这片沙丘将永远不会人为“被推平”,从而维护了千百年累积下来但也十分脆弱的沙丘生态系统。


入口 © 吴清山

建筑师尝试在沙丘里“挖掘”创造出形态各异又互相连接的一些“洞穴”——这也是人类最原始的居住形态和最早的艺术创作场所。一系列细胞状的连续空间,构成了沙丘美术馆里丰富的功能,包括大小形态各异的展厅、接待厅和咖啡厅等。


平面图

建筑的主入口是嵌入沙丘里的一个隧道般的洞口。经过长长的、幽暗的隧道,进入到一个圆顶有柔和天光的接待厅,然后空间豁然开朗——人们步入中央展厅,那里,一束光线从高高的穹顶上倾泻而下,光线在墙壁地面间跳跃折射,空间弥漫着静谧而神圣的精神光辉。


主展厅 © 吴清山

© 在野照物

© 在野照物

从沙丘美术馆内部看海,透过不同的洞口、在不同的时间里,大海都是不一样的风景。一部通往沙丘顶部观景平台的螺旋楼梯,引领人们从洞穴的暗处循着光线拾级而上,直到突然置身于天空与大海的广袤之间。在永恒的沙与海之间,建筑营造了一个隐匿的庇护所,将人的身体包裹其中,聆听自然与艺术的回响。


© 吴清山

© 吴清山

沙丘美术馆复杂的三维曲面壳体,是由秦皇岛当地擅长造船的木工,用木模板等小尺度线性材料手工编织出的模板定型,并用混凝土浇筑而成。建筑师保留了混凝土壳体上留下的不规则甚至不完美的肌理,让手工建造的痕迹可以被触摸、被感知。


© 吴清山

© 吴清山© 在野照物

除此之外,沙丘美术馆里突破常规形态的门窗、接待台、吧台、卫生间洗手台均为手工打造,甚至连咖啡馆的8张桌子也由建筑师依照各个展厅不同的平面形状而设计定制。


© 吴清山

© 吴清山

这座美术馆不仅在形态上与自然融为一体,其建造体系中运用的一系列节能措施,也尽可能地实现了建筑的可持续性。由植被和沙土覆盖的屋面大大降低冬夏两季的能源负荷;各个朝向不同、大小不一的天窗为美术馆提供全天候的自然采光;低能耗、零排放的地源热泵系统代替传统空调,为艺术空间提供恒温恒湿的室内环境。


© 吴清山


深度采访

建日筑闻:参观完沙丘美术馆,感觉和您之前在城市中的作品风格完全不同,是自然环境改变了设计态度吗?

 

李虎:的确是变化很大的,主要因为沙丘是我们第一次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做项目。每一个场地都会给我不同的启发,在城市中和自然中,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在自然中,我想表达的是,如何做一个庇护所,保护自然、保护艺术。在城市中,公共建筑必须面对公共问题,更多是关于个体和集体的社会关系。不过归根结底都是关于人的问题。

 

沙丘美术馆,是一个很自然的建筑,选址很重要,我们主动选择在海边这个特殊的环境里,选择两块不同的场地,一个深入到沙丘里面,就像是在沙丘中挖出洞穴;另一个是深入到海里,海上美术馆,还没开工建设。如何让建筑和场地发生深刻的联系,是最关键的问题,建筑是长在大地之中的。沙丘除了美术馆的功能外,还衍生出一个附加作用,就是保护这个沙丘不再被推平,保护这片土地独有的生态。建造通常是破坏性的,让一个建造变成一个保护性的行为是十分有趣的。当我们要在沙丘中建造时,就要寻找一个合适的形态,所以并不是先有一个形态,而是先找到一个场地,考虑建筑、结构、重力之间的关系,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这样的空间。

 

© OPEN建筑事务所


建日筑闻:建造完成后与您之前的预想一样吗?

 

李虎:这种空间是很难建造的,木模板混凝土壳体是出乎意料的,因为我也不知道会造成什么样子的。当拆模的一瞬间,我们很感动,它不完美,但是特别真实,是工人的自然建造成果。我们决定将这种真实保留,所以室内远处看是白色空间,因为我们尊重艺术,艺术展示需要白色空间,可是走近之后,可以看到、触摸到模板的细节,从每一个工人的劳动痕迹,这种挣扎的状态,可以看出工人在动脑筋。入冬还在施工期,有些模板都无法折弯,从墙面完全可以看出真实建造的过程,我希望追求建筑的真实性。沙丘出现了当初完全没有预测的状态,这是非常令人兴奋的事情。

 

最后形成的这种空间,跟我画的第一张草图基本吻合,大体空间上就是这种感觉,甚至在很多维度上超出预期。


草图 © 李虎


建日筑闻:沙丘美术馆是您第一次做曲线建筑,是一种尝试和探索吗?

 

李虎:在沙丘中,自然呈现曲线的状态,如果在城市中,也许就不会出现这种形态。不过我想做的探索和直线曲线无关,而是尝试去建立一种新的人与艺术的关系。我们当代美术馆大多数是庞大的白盒子,逛美术馆如同逛商场,走马观花。沙丘美术馆是另一个方向,将艺术品再次带回到自然中去,和海产生对话,重新建立起与光线的联系。艺术家工作室是有自然光的,最好的展示状态就是让艺术品回到工作室中的状态。当然,内部还是留了一个白盒子空间,可以做传统的架上艺术展览或者满足没有自然光的需求。


© 吴清山

© 倪楠


沙丘美术馆里大部分空间是连通的、流动的,但同时又有各自的独立性。每一个展厅都可以纯粹地容纳天光、大海和一位艺术家的作品。这样就创造了人与自然、与艺术独处的空间。我希望建筑可以把人留下来,认真地去观赏一件艺术品,而只有有深度的建筑才能把人留下来。当你去感受它,去触摸它,我相信它会感动你,因为它在帮你与宇宙构筑一种联系。我觉得最理想的状态是建筑消失了,但它让你更敏锐地感受到充满变化的大海、光线、日、月、风、沙,感受到大自然中有一种超越我们的神秘力量存在。



获奖信息: 

2017年8月,获得德国Iconic设计奖

2019年3月,获得建日筑闻 (www.archdaily.com) 年度建筑大奖·文化建筑类。

2019年6月,获得第九届AZ设计奖·“1000平方米以下建筑”类,评委评价:“沙丘美术馆蕴含了室内与室外的独特关系。它的空间具有强烈的场所感,运用的材料也与设计概念相辅相成。


项目图纸

剖面图


太阳轨迹分析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OPEN建筑事务所

地址:秦皇岛,中国

主持建筑师:李虎,黄文菁

设计团队:周亭婷(项目建筑师),王萌萌,胡伯骥,方冠颖,Joshua PARKER,卢笛,林碧虹,叶青,史程昱,贾瀚

建筑面积:930.0 平方米

项目年份:2015-2018

摄影师:吴清山,倪楠,OPEN建筑事务所,在野照物

甲方:阿那亚

运营方: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合作设计院: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照明设计: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昕工作室 + OPEN建筑事务所

编辑:韩爽、伍妍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