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追思关愚谦 短暂的交往 永恒的记忆

袁杰 博士 德欧华商 2021-01-20

点击德国华商关注

追忆做客关老家

袁杰 博士

著名旅德华人学者、作家关愚谦先生逝世后,德国《华商报》在其公众号上第一时间刊登了一篇纪念关老的文章。其中选用了一张该报总编辑修海涛先生和我2015年8月12日在关老家作客的照片。这张照片也引发了我对与关老一段交往的回忆。

2015年8月12日,德国华商报总编修海涛(左一)与专栏作者袁杰博士(左三)在柏林关愚谦老师的家中与关老师夫妇共进早餐


相关链接:

沉痛哀悼旅德华人著名学者和作家关愚谦先生

应修总编的邀请,自2015年4月1日起我在德国《华商报》上开设了《德国内外》专栏。当年8月1日该专栏登载了我撰写的一篇时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希腊债务危机》。

8月5日,我收到修总编转来的一份电子邮件。这是关老看到拙文后发给他的。在邮件中,关老对拙文表示了赞赏。在此期间,恰巧修总编来柏林开会。关老随即提议要修总编和我到他在柏林的新家去看看。由于修总编在柏林忙得不亦乐乎,因而关老费了很大劲才商定了我们到他寓所共进早午餐的时间。

8月12日中午,我按约定时间来到关老住所。修总编和他当时还在柏林就学的女儿已经先到了。关老夫人佩春正在开启式的厨房里准备早午餐。落座交谈后,第一个惊喜竟是我与关老都曾就读于上海市西中学。我和关老年龄相差十几岁,他是我的老学长。记得关老当时还兴奋地将这一消息大声告知了正在厨房忙乎的佩春。我们还共同回忆起我们中学的老校长赵传家先生。关老至今还记得数十年前的许多细节, 其记忆力之强健,真是到了惊人的地步。

那天应邀共进早午餐还有一对从事音乐专业的年轻夫妇。在他们到来后,关老引领我们参观了他的寓所。记得在走廊的墙上挂有一幅世界地图,并在许多地方作了标记。关老向我们介绍道,这是他和佩春所到之所。看来关老伉俪当时就已周游世界各地。随后我们又来到他的书房,墙上挂有许多照片。这是关老伉俪接待来访者的留影。关老这时从书架上取下两本书,一本是他自己的著作《浪》,另一本是佩春的作品《德国媳妇中国家》, 并把这两本书赠送给了我。

参观书房后,我们回到客厅时,餐桌上已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中式精美食品。其中有我刚到时女主人正在厨房里炸的油条,还有大饼、乳腐、酱菜、炒年糕、红豆粥等。由于关老这次邀请的客人大多来自中国,因而佩春煞费苦心地准备了这些特色食品。它们的确令人食欲大增,胃口大开。

席间,大家海阔天空地聊了各种生活趣事,气氛相当活跃。女主人好像还提到自己年老的母亲与女婿很谈得来这一趣闻。不经意间大家还聊到了关老的年龄。佩春向大家透露道,关老师是1931年出生的。也就是说,2015年我们去关老家作客时,他已84岁高龄。但关老精神矍铄, 思路敏捷,女主人提供的信息真令人难以置信。当然,关老的父亲享年百岁,关老有着令人羡慕的遗传基因, 因而他在高龄时仍拥有健朗的身体也不足为奇了。

关老伉俪相敬如宾,恩爱有加,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曾对佩春所著《德国媳妇中国家》一书发表过如下评论:“一些学者警告我们,未来的世界将要因文明的不同发生冲突乃至对决,本书的一对主人公却用相互的爱否决了这种可怕的预言。”这次去关老家作客,挚爱中国文化的女主人所准备的这一桌充满中国特色的美食也从一个侧面更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德国媳妇中国家”的理解。

因修总编下午还有其他活动,因而,早午餐结束后,客人们就依依不舍地向关老伉俪辞别。两位主人把客人送至门口,相约后会有期。

当天晚上,关老特地发邮件给我称:“今天本想和您好好聊聊,但是,人多打乱了整个计划。”“希望以后有机会,单独畅谈。”我也及时作了回复,对关老伉俪的热情接待再次致了谢。

2017年国庆前夕,在中国驻德大使馆参加国庆招待会时,我又遇到关老伉俪。关老向我介绍了他的养身之道,看来关老当时还对自己充满信心。此外,他又谈到我的时评,并再次给了我支持和鼓励。

虽然多年前就已阅读过关老的作品,但我本人与关老相识时间不长, 交往也不多。然而,关老在看了我的一篇时评后,不仅写邮件给修总编,而且还要请我到他家作客的做法实在令我十分感动,至今仍然无法忘却。我一定不辜负他老人家对我的期望,将继续尽力为德国《华商报》的《德国内外》专栏写好每一篇时评。

关老已驾鹤西去。但他的文学作品及数十年来为此家中文媒体所撰写的时评即其他文章将长存于世。

关愚谦先生千古!

关老夫人海佩春女士节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