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国防军军营大搜查,披露41起“纳粹怀旧”案例
新朋友请点击“德国华商”加关注
德国华商报讯:在德国联邦国防军里屡次发生新纳粹的丑闻,国防军与极右势力的关系扑朔迷离。最近更发生了匪夷所思的事件,一位国防军的上尉军官Franco A.竟然同时具有难民身份。本公众号已对此事多次报道,请参看链接:
事件发生之后,德国舆论一篇哗然,德国国防部长冯·德莱恩女士,并下令在5月9日对德国范围内所有的军营进行搜查,结果搜查出了41起案例,文字、图片以及物件和纳粹时代的国防军有关。当时的国防军叫Wehrmacht,现在是Bundeswehr。
因为在Franco A.驻扎的军营里发现了纳粹时代的头盔和照片,引发了全国性的大搜查,有的军营里找到了纳粹时代的枪支,甚至军营的名字还是以当年的纳粹军官命名,至今未改,如马赛军营(Hans-Joachim Marseille曾是纳粹空军飞行员)、李连塔军营(Diedrich Lilienthal曾是反坦克部队的一名下士并开赴苏联作战)以及兰特军营(纳粹德国空军上校赫尔穆特·兰特)。
国防部长对媒体说,她发动的针对联邦国防军里的“纳粹怀旧”运动是必须的。1982年当时德国有个传统法令,要求联邦国防军与纳粹军队切割,部长认为这个法令有空子可钻,需要进一步完善。反对党对此非常不满,认为在国防军里的问题是应该追究责任人的纪律、法律责任,而最近12年来都是基民盟担任国防部长。
从联邦德国国防军和纳粹军队的关联,可以看到,尽管几十年来,德国社会都在对二战的侵略行为进行反省,但是还是不能排除有部分德国人对纳粹时代恋恋不舍。而军人特别容易受到右翼思想的影响,一些极端右翼分子往往就隐身在国防军里,他们认为当年希特勒就是从军队开始,使用暴利手段,掌握了德国的政权。
德国国防军与纳粹势力瓜葛的今世前生
德国华商报综合报道:德国国防军在战后重组过程中,多次出现老纳粹与新纳粹的小团体和恐怖分子。纳粹势力在国防军中可谓根深蒂固,并且后来还推陈出新。
德国国防军
国防军内揪出“双重身份”涉恐分子
德国联邦国防军近日爆出双重身份丑闻:一个士兵两年来既在军营当兵、又在难民营假装叙利亚难民。
这实在让人难以置信:一位现年28岁的德国联邦军上尉于2017年4月26日被捕。此人用假名在德国申请避难,并涉嫌策划极右背景的恐怖袭击。一位24岁的大学生同样被捕,因为涉嫌协助作案。据德国检方指控,这名上尉涉嫌计划用藏在维也纳的武器制造“可能对国家造成重大伤害的袭击事件”。
这名上尉曾在驻法国Illkirch的野战营效力,大约3个月前引起注意。此人在维也纳机场卫生间通风槽里藏了一把手枪。在他想取回手枪时,被奥地利警方逮捕。据德国法兰克福检察院发言人尼森(Nadja Niesen)的介绍,这位上尉在奥地利被捕后,对他的指控除了违反枪支管理条例,并无其他的具体的袭击嫌疑证据。尼森同时介绍说,被查获的这把手枪不是德国联邦国防军的武器。
就在对这位上尉进行指纹采集等取证工作过程中,德国方面发现,此人在2015年12月用假名在德国黑森州的小城基森(Gießen)的难民接收登记处登记注册,并于2016年1月在巴伐利亚小城青多夫(Zirndorf)递交了难民申请。《南德意志报》报道说,这位上尉的真名是弗兰克(Franco A.),他申请避难使用的名字是大卫·本杰明(David Benjamin),自称是叙利亚的法裔基督徒,走巴尔干路线一路来到德国,他没有证件在身上。
Franco A.
这位“大卫·本杰明”申请避难时讲的是法文,尽管他说自己来自叙利亚但是不会说阿拉伯语,却仍然让办事人员相信了他编的故事。《南德意志报》报道说,此人在难民接收站得到了一个床位,每月还得到政府发的409欧元的生活费。
那么另一个问题是,这个在法国驻扎的士兵,怎么会神不知鬼不觉地跑到德国巴伐利亚去冒充叙利亚难民并申请避难?尼森对此的解释是:“虽然在法国驻扎,但是士兵并非每天都必须在军营里不能外出。这位士兵也有休息和放假的时候,他就是扮演了‘双重身份’。”
这名28岁的士兵曾在法国伊尔基希(Illkirch) 驻军。被逮捕的时候,他正在巴伐利亚州的哈默尔堡(Hammelburg)接受培训课程。
德国刑侦总局、德国黑森州、巴伐利亚州警方、奥地利及法国的安全部门的总共90名警员对16处住所以及德国联邦国防军军营进行了搜查,并查获了重要证据材料。经过对被捕嫌疑人手机数据的分析,这位德国上尉有“仇外倾向”,并与一名24岁德国大学生保持邮件往来。在这名大学生的住所,警方搜查到了照明弹等军用物资,都在德国枪支武器和军用物资管理法明确禁止公民私自获取、储存和使用的物资范围。
联邦军内极右丑闻频发
联邦国防军创建于1955年,它不认同自己是纳粹军队的延续。今年以来,媒体报道了德国国防军从性侵到极端右翼事件等一系列丑闻。联邦军事保卫局(MAD)目前调查的军中疑似极右事件共275起,其中有143件发生在2016年,今年以来新发生53起,剩余事件发生在2016年之前。报道称,联邦政府军队事务专员巴尔特斯(Hans-Peter Bartels,社民党籍)报告了军中发生的极端主义、反犹主义和仇外主义事件。联邦政府的一份文件显示,与相关事件有关,已有11人被开除军籍;另一些涉案军人被判交罚金。
德国联邦政府军队事务专员巴尔特斯
然而直到今天,联邦国防军显然对极右主义仍富有吸引力。军中疑似案例中的多数涉及行“希特勒礼”或涂抹卐字标志等所谓的宣传性非法行为。军事保卫局指出,尤其在18至25岁的军人中存在右翼思想;能使用武器、以及军队中的领导结构对他们构成最大的吸引。问题是,有新纳粹言行的人并不能轻易就被开除出军队。此前,法院必须裁定当事人确实有右翼极端主义言行。
在军队中新发生极右事件的背景下,米夏埃尔·L.(Michael L.)的案子也重又让国防军和国防部处境尴尬。2012年,这名35岁的预备役军人在阿富汗的昆都士(Kundus)以军官身份服役。早在2008年,他就曾申请加入德国国家民主党(NPD),此外,他还是极右组织“卡塞尔自由抵抗”(Freier Widerstand Kassel)的成员。卡塞尔宪法保护局将该组织明确定义为“新纳粹组织”。然而,尽管早已有了相关信息,米夏埃尔·L.仍得以参与阿富汗使命。德国军事保卫局(MAD)本该阻止发生这样的事情。到境外服役前,军事保卫局必须审查所有当事军人,何以独独漏掉米夏埃尔·L.?
其实,线索并不少,但很多线索很晚才被发现,或完全出于偶然。军事保卫局在“国家社会主义地下党”谋杀案中完全失职一事不禁让人推测:部队中极右主义言行虽被看到了,但有关部门未对此作出反应,或只作出温和的反应。
杜绝纳粹“遗风”?德防长压力山大
德国之声中文网报道,今年以来,德国联邦国防军内发生了一系列丑闻之后,国防部长宣布同纳粹划清界限,而为军营更名则是这一系列行动中的最新动作。以二战期间军官命名的军营包括马赛军营(Hans-Joachim Marseille曾是纳粹空军飞行员)以及李连塔军营等(Diedrich Lilienthal曾是反坦克部队的一名下士并开赴苏联作战)。位于下萨克森州的一处军营名为“兰特军营”——以纳粹德国空军上校赫尔穆特·兰特命名。
德国国防部长冯德莱恩对《图片报》称,“联邦国防军必须向内外发出双重信号,即它不是纳粹军队传统的继承者。”“有必要建立信心,强调60年以来的联邦国防军的历史。”5个月之后将举行联邦议会选举的背景下,上述丑闻对国防部长冯德莱恩以及她所在的政党形成很大压力。她曾受到国防军一个联合会的批评,因为冯德莱恩称联邦国防军领导层“有问题”。遭批之后,她做了检讨,但仍然坚称,军队领导对极端势力抱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冯德莱恩对待联邦国防军的言行招致了激烈批评。前国防部长、也是基民盟籍的吕尔(Volker Rühe)对《星期日世界报》表示,怀疑整个国防军,认为他们是纳粹军队的延伸,“不仅不合适,而且是荒谬的。”他认为,冯德莱恩处理危机的做法“歪曲了联邦国防军的形象”。
德国前国防部长吕尔
联邦议院军队事务专员巴特斯(Hans-Peter Bartels)也表示,鉴于肃清纳粹军队以及同它们的传统联系,联邦国防军早已完成了这一使命。“冯德莱恩的调查最多也就是清除一些余毒”,但她对问题的过分表态在士兵中引起反弹。
巴尔特斯专员对丰克传媒集团报纸表示,极右主义是一个应关注的议题,“联邦国防军必须严密注视”。他指出,一有情况,上级一般都能迅速作出反应,采取果断措施,“这是重要的,因为,这些行为不能被容忍。”
左翼党联邦议院党团内政发言人耶尔普克(Ulla Jelpke)称联邦国防军在处理极右主义事件的问题上“很有问题”。她强调,“不管是谁,只要是希特勒的粉丝,就应被清除出联邦国防军”。
历史阴影
自1955年建立以来,联邦国防军便无法摆脱“易于感染右翼思想”这一形象。这并不足怪:直至50年代末,联邦国防军仍征召了前希特勒党卫队的300军官,1.2万多名前纳粹军官在联邦国防军内活动,其中40多名纳粹将领。联邦国防军从一开始就背负了“褐色”(纳粹的象征色)遗产的重负。与此相应,它对“穿军装的公民”这一战后新方针颇存芥蒂。在斯特劳斯(Franz-Josef Strauß,基社盟籍)任防长期间(1956-1962),不少军营冠以纳粹将领的名字;1944年7月20日的反希特勒抵抗运动的参与者被视为“叛徒”;问责战争罪犯基本成为禁区。
德国前国防部长、巴伐利亚州州“南天王”Franz Josef Strauß (1915-1988)
直至1960年代,“恪尽职守”仍被视为军人的最高品质。在这一背景下,时任陆军训练专员卡尔斯特(Heinz Karst)仍能宣称,自由和民主并非“终极价值”;此外对军队受到议会过度监控的批评之声甚嚣尘上;1970年代起建立的联邦国防军各高等院校不得不帮助清除这个在军队中依然活跃的“阴魂”。但是,第一代年轻军官们拒绝改革,反对联邦总理勃兰特(Willy Brandt,社民党籍)与东欧和解的政策。1980年代初,时任国防部长阿佩尔(Hans Apel,社民党籍)还因以下一番本无可争议的话而遭受非议:“武装力量部分卷入了国家社会主义,对此应负责任,…第三帝国这样的非正义政权不能作为传统的理由”。
军队中存在“褐色网络”?
所有“发现”的总合导致了联邦国防军的最高领导人-国防部长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取消了美国之行。这既是一种不寻常的反应,同时也凸显了情况的严峻。目前,有关方面已不排除部队中存在着一张“褐色网络”的可能性。
德国国防部长冯·德莱恩
熟悉联邦国防军的人士认为,取消义务兵役制是某些军人倾向新纳粹思想的一大原因。前慕尼黑联邦国防军大学历史教授沃尔夫森(Michael Wolffsohn)便批评说,联邦国防军现在缺少“普通公民”,涌入军队的是极端主义人士。他指出,这些人受到无偿培训使用武器的诱惑,因为,“抒情诗人们自然不会愿意从军”。
2011年被取消的义务兵役制,其初衷之一本是保障社会各阶层、群体都会集结到部队中--即“穿军装的公民”这一原则。瑞典也曾有过相应步骤,但在实施了职业军人制7年后,重又恢复了义务兵役制。
公众号:德国华商
长按二位码加关注
感谢您关注德国《华商报》
公众号“德国华商”
“德国华商”是德国《华商报》的微信公众号,旨在传递德国主流社会和华人社会的各种资讯,解读德国官方对华人生活有重要意义的政策、法律,提供华商在德国创业和经营的广告信息,涵盖餐饮、贸易、房地产、旅游、移民、保险、交通、留学等各个行业,推动中德的友谊与经济交往。
《华商报》创刊于1997年初,是德国第一大华文报纸,华人在德经商的指南,生活的宝典。《华商报》是连接德国社会与华人社会、德国企业和中国企业的桥梁。
“德国华商”公众号目前有直接订户近三万人,且每天在增加之中。凡在“德国华商”微信公众号刊发的广告和文章,通过本报主编的私人微信号再次转发到5000多个联系人的朋友圈中,通过反复转发,可以快速到达德国华人的手机微信里,并能扩散到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