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创业与生活】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冲出难民营,圆了发财梦

德国华商报晚醉 德欧华商 2021-01-20


晚  醉 

浪迹海外,相逢德国,我们在这里学习、工作,生活和创业……

在岁月中洒下汗水,在热血中谱写人生,在漫漫心路中延伸着华人的精神。

微信订阅号:class188

当年中国餐馆老板用工首选难民

记得我进入大学后第一次招学生工,最想干的就中餐馆,不为别的,想家,想国内饭菜的味道。于是,我沿着斯图加特的商业街一路找下去,居然没人要。本人五官端正,人高马大的一看就干活的好把事,怎么回事呢?

说来也是天意,我一门心思想去的中餐馆没找到,别人想去的高工资的德国工厂当天就把我要走了。

后来,我才知道,那年经济不景气,中国餐馆老板用工首选都是难民。

难民?!那是早些年,虽然还没有现2016欧洲叙利亚难民和恐袭事件,但我头脑中的难民也是电影中看到那些情景,平常人躲还躲不急,怎么还会喜欢用他们呢?

后来,我接触多了,我才弄明白其中的道道。

首先从成本上讲,难民一般都是跟老板商量一个价,一般的工种,一个月全职也不到1千欧元。但学生工,就的按照德国劳工法走最低工资标准,而且各种税保险一样都不能少。

第二,从工作效率上来讲,学生工都是一般都本着“人生体验”来的,像我当初就为了混一张嘴,一般没人下死力气干活,而且也不会长久。但是难民,一般就是奔着打工挣钱来的,要不然谁没事背井离乡的,离开中国那么桃花盛开的地方,到娱乐荒凉的欧洲来啊。所以,一个是为了零花钱,一个是生计,但是后者干活更卖力,而且一般跟老板关系处的好的,都非常稳定。

在德国当难民,吃住都由国家管着,条件当然不会是五星级宾馆的待遇,但是绝对不差,用德国总理默克尔的话来说就是要让难民生活的有尊严。所以,他们出来打工,加上生活上不乱花钱的话,那么挣到手的钱就本上就是纯结余的钱了,所以,比中国到城里打工的人挣得多,生活也舒适的多。

但我所知道的大部分中国难民都是,蛇头带过来的,而且,大都来自江浙和南方沿海一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其中以青田帮居多。

所以,难民工,一般都非常勤快,要求少,干活踏实。自然深受雇主喜欢。

 

有大学教授气质的难民

第一次见到B哥是在大学图书馆,我看他气质像教授学者,他却直言不讳的说自己是难民。一连几日,B哥都在图书馆翻看建筑方面的书籍,还向我请教计算机方面的问题,这让我对他越发好奇。



晚上,B哥非要请我吃饭,我看他为人坦诚,我俩一个是穷学生另一个是难民,就没必要到饭店破费了,于是带他到我住处,烧了两盘菜,伴着几瓶啤酒,便听B哥聊聊他不同寻常的往事。

原来,B哥是上海人,而且是一个头有脸、老有“腔调”的上海人。当年,B哥是某国营厂的销售经理,国企改革那会儿带着几个兄弟出来成立了新公司,开始做的风生水起,规模也越搞越大,于是又借了不少银行的钱做房地产,可惜正好碰上97年金融风暴。结果一夜之间赔的倾家荡产负债累累。本来,B哥要自杀的,一了百了,但被拦了下来,还被硬塞进了一条货轮,跟几个兄弟一起逃亡海外。

一来避避国内的债主,二来找找新机会。兄弟们相信,大哥到哪里都是条龙,东方不亮西方亮,说不定能在异国他乡拼出一片新天地来。

于是,几经辗便转到了德国难民营。

这两年,德国和叙利亚难民都成了社会热点,公众觉得德国人要么是脑子少根筋,要么是政治作秀!

其实,老德国都知道,德国对待难民从一开始就是出了名的宽容。这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纳粹的犹太种族大屠杀让战后的德国人一直有种“还债”的心理。

德国的难民营,根本没有铁丝网围墙什么的,就是普通的民宅,而且都是分散在普通德国人的住宅区里。难民营里面的食宿全部免费,看病免费,日常发零花钱。用德国总理默克尔的话说:“要让难民活的有尊严!”

记得我第一次到难民营参观时,还是用“马克”的时代,卧室30多平米两张床,卫生间很大,有浴缸,厨房各种厨具一应俱全,客厅有落地窗对着花园,有电视,有沙发……真心比一般的旅店条件还好。

但是,对于遭受磨难的创业者来说,舒服的环境,可以给他喘息之机,可以让他破茧丛生,东山再起。但也可能成为他坟墓,把他的宏图大志在岁月中埋葬。

B哥和兄弟们一路逃难,狼狈至极,没想到在这里得找了一个世外桃源,难民就难民吧,好死不如赖活着,先安顿下来再说。

其实,别说他们的,我们读书那会儿,也有混不下去的同学愿意主动当难民的。读书太辛苦,或者挂科太多,实在熬不下去了,于是,把护照和有关自己身份的一切文件撕得粉碎,到移民局直接装哑巴,或者,自称是某某团体的寻求政治保难……如果能说两句韩语,那就更简单了,直接称自己是北朝鲜人,因为那时候地球人都知道,遣返回北朝只会有一个结果,叛国罪枪毙!所以,出于人道主义考虑都会给个难民身份。(现在,据说这招儿好像不灵了。)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B哥他们开始还出去看看,一起商量以后的出路,后来,就不怎么出门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关起门来打麻将了,整日浑浑噩噩的混日子。

一起来的兄弟也有不甘心这么沉沦下去的,其中还有个女孩子,在国内的时候她就一直喜欢B哥,他落寞了还是痴心不改,本来亲戚给她找好了出路,但是非要跟B哥挤上偷渡的船,她说这是她的爱情命运号。

但爱情和命运本就是两个维度的东西,太多的爱情在德国这个地方发生了错位,太多的命运在德国无可奈何。

还有一个兄弟,不愿再这样沉沦下去了,他找B哥彻夜长谈,谈他们创业当初,谈商战上的朋友和敌人,谈初心不改,谈壮志未酬……。但是,B哥听着听着居然睡着了,其他人也无动于衷,于是哥们儿自己愤愤离去,奔到法国当雇佣兵去了。

曾经何时,B哥是最看重兄弟的人,他常说只要兄弟在,他就不怕。可是,兄弟走了,还是不能激起他的斗志。因为风暴的打击让他害怕了,他怕再次失败,败的连最后的一口饭都没的吃。

一帮老爷们就是这样混着,B哥的心真的死了吗?他的女朋友不相信!

有一天,她突然站出来了,直接把B哥的麻将桌子一脚踹翻!

“你疯了!”

“再这样下去我就真的疯了!B哥,兄弟们跟你跑出来不是为了打麻将的?!男子汉大丈夫,踩到坑很正常,但是,不能跌在坑里一辈子爬不出来吧?!”

“瞎吵吵什么?现在有什么不好,有吃的,有喝的,你知道不知道,国内大干部退休也就这个待遇了!坑什么坑?你见过这么好的坑吗?我带兄弟们占住着坑!过好日子懂吗?过好日子!你滚开,以后离我远点!”

B哥说着一手把她推开。

女朋友被推的后退踉跄几步,一屁股蹲在地上,却捂着肚子,流泪哗哗的往下流,“是,这是好日子,你愿意让你儿子也过这样的好日子吗?”

“儿子!”B哥愣了,像是突然被闪电击了一样,打了个激灵连忙问到,“你怀孕了?”

之后,B哥把自己关在屋里整整三天。

一个人不在沉默爆发,就在沉默中死去。

 

B发财了

B哥终于开始行动了,他先是一个人去打零工,卸货,刷盘子,什么都干。后来,又带领兄弟们一起干,揽各种各样的粗活,重活儿,揽他们在国内曾经连看都不看一眼的脏活儿。

不久,B哥敏锐的发现,相对于中国,德国很少有建造新楼的机会,大部分时候都是老房改造,而德国人工很贵,于是,他就瞄准了装修市场。

可是,难民的身份打工都有限制,开始零打碎敲的干点还行,始终接不了大活儿,树不起自己的牌子。于是,B哥和兄弟们凑了点钱,先给他女朋友办了身份,用她新的合法身份成立了一家正规德国公司。

有了公司就兄弟们就有了使劲的地方,生意就有了起飞的机会。

他们先是帮助中餐馆改造装修,慢慢的开始跟着德国工程队后面拼活儿,再后来,不仅做房屋装修,还做各大展会上的站台设计、布置和装修。B哥一旦开动,不仅脑子活,能干,还善于学习,德国的环境让他如鱼得水。

兄弟们慢慢都有身份,有了钱,但他们最高兴的,还是心目中的B哥回来了。

我认识B哥时候,他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他知道想发大财,光靠勤奋和聪明还是不够的。没多久机会终于来了。那是07年股灾,他趁上海经济探底的时候,直接带着兄弟们又杀回了上海滩房地产市场。

最近几次碰到B哥都是在上海,他现在已经很有钱了,但是还是带我去家里坐,喜欢亲自烧两盘菜,伴着几瓶啤酒,聊德国岁月。




微信号:hsb-1997

公众号:德国华商

长按二位码加关注



感谢您关注

德国《华商报》

公众号“德国华商”


“德国华商”是德国《华商报》的微信公众号,旨在传递德国主流社会和华人社会的各种资讯,解读德国官方对华人生活有重要意义的政策、法律,提供华商在德国创业和经营的广告信息,涵盖餐饮、贸易、房地产、旅游、移民、保险、交通、留学等各个行业,推动中德的友谊与经济交往。

《华商报》创刊于1997年初,是德国第一大华文报纸,华人在德经商的指南,生活的宝典。《华商报》是连接德国社会与华人社会、德国企业和中国企业的桥梁。

“德国华商”公众号目前有直接订户两万伍千人,且每天在增加之中。凡在“德国华商”微信公众号刊发的广告和文章,通过本报主编的私人微信号再次转发到5000多个联系人的朋友圈中,通过反复转发,可以快速到达德国华人的手机微信里,并能扩散到全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