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美的收购库卡背后的那些事?
亲爱的商家:您可以在这个位置插入您的广告。广告投入可以是一次的,也可以是多次的。具体情况请联系微信号:weiyun0103。
点击
全文转自同名博文,博主周磊系《华商报》“深度德国”的专栏作者
前些日子关于““美的””收购库卡的新闻在德国华人圈里搞得沸沸扬扬。
有人说,德国人是出于骄傲而不愿意卖给中国。
也有人说,德国政府从中作梗,想方设法阻止““美的””收购库卡。
于是强烈地批评德国政府的双重标准: 一方面批评中国政府干预经济,另一方面自己又干预库卡被中国公司收购。
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我看未必。
到底是谁不愿意卖?
首先,库卡最大的两个股东: Voith和FriedhelmLoh一开始确实反对出售其股份。前者占25,1%,或者占近10%。但库卡CEO, Till Reuther建议股民以每股115欧元的价钱卖给““美的””。
为什么库卡CEO建议持有该公司股份者接纳“美的”的开价,而两大股东却反对呢?
我至今没有看到过哪家中文媒体对此问题做一番分析,但它却是一个很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它直接地反驳某些人的误解,说德国人不愿意卖。但这里的“德国人”是要细分的,并不是所有德国人,而是指库卡的两大股东。
众所周知,大公司首席执行官和股东利益不一定都相吻合。以我的愚见,股东重视的是手上股份是否增值或增值的空间?是否能卖个好价钱?首席执行官或许以企业长远发展的目标以及员工为衡量标准。首席执行官和股东发生利益上的冲突很常见,这里也是如此。Voith公司的CEO就这样批评过库卡公司CEO,称他在“你瞎说什么呢?”
德国媒体在七月四号报道,称库卡两大股东又愿意出售他们拥有的35%股份。起初我也感到很奇怪,他们的观点为何变得那么快?之前不是以坚定的语气说不卖吗?而现在几乎在同一时间表示想卖,而且都已经卖了。这让我想起电影中一句被引用无数次的名言: “Follow the Money!” 那好吧,我也跟着“钱”走一回。据德国媒体相关报道,以“美的”开价每股115欧元的标准,库卡最大股东Voith手里持有的25,1%股份价值12亿欧元;Friedhelm Loh持有的股份价值近5亿欧元。单独看这一组数据看不出什么门道,后来我咨询了一下库卡之前的股指增长线,看完后,我大约能明白两大股东为什么之前反对,而后来又同意出售他们的股份了.
第一: 库卡股票在近五年内,既2011年最低潮时,每股股值仅仅只有12,5欧元。相对比,“美的”今天开价每股115欧元,是5年前的10倍。
第二: Voith投资库卡股份是在2015年一月份,我不知道具体是在哪一天。如果是2015年一月中旬的话,库卡每股股票只有60欧元。如今Voith以每股115欧元的价格卖给“美的”,股值是18个月前的近两倍。这就意味着,Voith的投资在短短18个月内近翻了一番,净赚了超过5亿欧元。我自己对股票不感兴趣,但直觉上告诉我,在18月内赚5亿欧元应该也不是每天都能发生的事吧。
第三: 我不知道Friedhelm Loh在什么时候购买了库卡股票。如果是在2011年最低谷时,如今它的股指上涨了近10倍:当初以每股12,5欧元买入,如今又以每股115欧元卖出。他也赚了不少。
第四: 库卡股票除了在过去几个月内超过每股100欧元以上,在其余时间段都低于该数值。
现在再回头看库卡大股东为什么从一刚开始拒绝的态度变成后来匆忙地、很乐意地出售手里股份便不难理解: 利益为上!我的推论是有依据的,据Voith首席执行官大致意思说: 呵呵, 投资库卡是正确的,这次买卖的确赚了不少。
如此看来,它能解释为何Voith之前坚决反对库卡被“美的”收购的态度。Voith只是运用了商人手段来抬高价格,这不是因为“骄傲的德国人不想卖给中国人”,而是希望中国“土豪”能给出更高的价格,借此大捞一笔。因为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店了!成功的商人一般都不笨,他们的决策一般都很理智。 Voith和FriedhelmLoh如今出都售库卡股份也是理智的选择,最起码对他们而言。因为他们知道,世上没有人会比“美的”出更高的价格收购库卡,现在不卖,更待何时?
如何解读德国政客的言辞?
这起收购事件在德国舆论界和政治界也引起关注:联邦经济部长加布里尔公开表态,想阻止“美的”成为库卡的最大股东;德国总理默克尔想忽悠德国或欧洲式的解决方案。问题是,木有人愿意!总之,德国总理或者经济部长只是想说,他们更倾向于另外一种方案,并没有强迫性阻止“美的”收购库卡,或者对库卡施加政治压力,木有!
德国政府只对极少数的,且具有重要战略性行业或企业加以干预,比如军火业,戴姆勒公司等,其中还不包括银行(或许也包括在内,但最起码我没有看过类似新闻)。库卡充其量只具”有“关键性”,而非“战略性”技术。另外,在德国最大30家企业里有超过60%以上的公司其股份50%以上不在德国人手里,这一点很多人似乎都不知道或者不愿意知道。换句话说,德国大部分大企业都由外国人控股!
德国政府之所以不是那么支持库卡被“美的”收购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德国政府一直以来都花很多纳税人的钱投资基础科研,不知道库卡是否是受益者之一。试想,如果德国政府花钱从事基础科研,很多德国企业都是受益者,然后这些企业又被国外公司(不管是中国的,还是美国的,或者其他国家)收购,那么德国政府花的钱不就白白浪费了吗?说穿了,这不是仅仅一起关于“美的”收购库卡事件,而是涉及到今后关于类似收购中如何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比如员工就业岗位,技术流失(有可能投资者就是德国政府)等综合因素。很多心灵鸡汤式文章告诉我们,一定要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为何到了这里就没必要站在对方,既德国人的立场考虑问题了呢?我并没有有意的维护德国,而是想尝试着去理解背后的原因。
当然,它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我估计大多数人都已遗忘了,2010年诺基亚在波鸿有一家工厂,德国政府和北威州政府一共补贴了8800万欧元想保住几千名员工的就业岗位,诺基亚不认账,拿了好处不言谢,依然将其关闭,把它迁移到东欧。诺基亚此举遭到德国政客和舆论的唾骂。
这次“美的”收购库卡,政府不仅担心员工就业岗位不保,还担心机器人技术流失。这个我能理解,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德国政府有关人员(比如默克尔,加布里尔等)发表的言辞只是为了想让收购者许下某些承诺,而不是坚决不让收购。何出此言?当Voith和Friedhelm Loh愿意出售他们的股份给“美的”时,德国政府似乎没有采取政治手段来阻止,最起码至今为止没有。政府虽然只是一个机构,但它有时候也会“学乖”。如果可以,它还是想尽量地避免再次发生像2010年的诺基亚事件: 给了补贴还走人,留下几千失业者让政府来承担。
我想在此再唠叨一下,再多举一个例子。事情发生在2005年,当时的社民党主席Franz Müntefering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把美国投资者描述成蝗虫,称它们收购德国公司后便将它们拆分、瓦解,拿走有营养的东西,把没价值的东西留下。这就是“史书上”有名的“Heuschrecken-Debatte”(“蝗虫舆论”)。在我的印象当中,留德美国人似乎没有感到德国人在歧视美国(人)公司,闹着要上街游行。我想说的意思是,即便现在加布里尔或默克尔都说,他们更倾向于欧洲式的解决方案,并不是只针对中国公司,更无须把它视为一种专门对中国人的歧视.
以目前的信息而言,“美的”想要收购库卡必须答应很多要求,比如在多少年之内都不能在德国裁员,管理者不能干预技术研发等等。我总感觉“美的”似乎签了一份“不平等合约”, 那么“美的”出的价钱是否太高了呢?不好回答!我就想说一点(自己知识有限,多了也说不了):库卡公司的机器人技术运用在所有德国汽车制造以及很多机械制造行业,大众、宝马和奔驰车间自动化程度达到95%以上和库卡机器人技术有紧密的联系;它也是德国今后实现工业4.0的核心技术之一。工业4.0恰好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国策之一。如果“美的”收购库卡能对中国实现工业4.0起到帮助,我想,这个价钱还算是便宜的。
感谢您关注德国《华商报》
公众号“德国华商”
“德国华商”是德国《华商报》的微信公众号,旨在传递德国主流社会和华人社会的各种资讯,解读德国官方对华人生活有重要意义的政策、法律,提供华商在德国创业和经营的广告信息,涵盖餐饮、贸易、房地产、旅游、移民、保险、交通、留学等各个行业,推动中德的友谊与经济交往。
《华商报》创刊于1997年初,是德国第一大华文报纸,华人在德经商的指南,生活的宝典。《华商报》是连接德国社会与华人社会、德国企业和中国企业的桥梁。
“德国华商”公众号目前有直接订户近两万人,且每天在增加之中。凡在“德国华商”微信公众号刊发的广告和文章,通过本报主编的私人微信号再次转发到5000多个联系人的朋友圈中,通过反复转发,可以快速到达德国华人的手机微信里,并能扩散到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