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文观赏》精读精解第3篇:《阿[ē]房[páng]宫赋》

喜欢请关注加🌟 秀才读史论公道
2024-10-10

[ē][páng]宫赋

——唐 杜牧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李昂大和二年(公元828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shè]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杜牧政治才华出众,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李纯(李淳)讨伐藩[fān ]镇,振作国事。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长庆二年(822年),杜牧20岁时,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杜牧23岁作出《阿房宫赋》。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fān ]镇问题的见解。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

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6岁,进士及第。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大和七年(833年),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职,后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京衔是监察御史里行。这时杜牧居住在扬州,特别喜欢宴游。大和九年,杜牧被朝廷征为监察御史,赴长安任职,分司东都。八月在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 唐朝甘露之变指发生于唐文宗李昂大和九年(835)十一月的一次政变,宦官势力得胜,造成朝廷中许多官员被杀。的险恶风波。在这里他遇到了宣州市的故人张好好,写下了著名的《张好好诗》。公元834年(唐文宗李昂大和八年),杜牧在洛阳东门与歌妓张好好时隔多年后重新相遇,赠与她此首婉丽含蓄的长诗。他在卷首处写下:"大和三年,佐故吏部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著作述师以双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门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诗篇里充满了对这位才艺双绝却遭遇不幸的歌妓无限的同情,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并为伤感迟暮之作。现在仍能从《全唐诗·卷五二○》里找到这首长诗的原文。在洛阳期间,由于职务清闲,他四处凭吊古迹,写下了不少诗篇。

大和九年(835年),杜牧33岁,由扬州赴长安就任监察御史。

开成二年(838年),杜牧入宣徽观察使崔郸[dān ]的幕下,被召为宣州团练判官。

开成四年(839年)年底,杜牧离开宣州,去长安任左补阙、史馆修撰。开成五年,杜牧升官为膳部员外郎

会昌元年(841年),杜牧调任比部员外郎。

会昌二年(842年),杜牧外放为黄州刺史。外放的原因史书上并无记载。杜牧自己认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而李杜两家为世交,李德裕为何不喜欢杜牧,有人认为是杜牧为人倜傥[tì tǎng],不拘小节,与李德裕的理念不合;而且牛李党争,杜牧牛僧孺私交甚好,可能被李德裕认为是牛党。后杜牧任池州、睦州刺史,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

会昌四年九月(844年9月),杜牧迁池州刺史,这年四十二岁。池州治所秋浦县(今安徽贵池)。这也是说明“杏花村”是安徽池州的最好的佐证。

会昌五年(845年),七月,唐武宗李瀍[chán ],后改名下诏禁毁佛教。杜牧对于这一措施是很赞同的,后来他在宣宗大中年间作《杭州新造南亭子记》,详细叙述唐武宗李瀍禁毁佛教事。

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得宰相周墀[chí ]的帮助,杜牧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

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杜牧因为京官俸禄低,而难以养家请求外放杭州刺史,但是没有批准。

宣宗大大中四年(850年),杜牧被升为吏部员外郎。但是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但是也有人认为,杜牧请求外放并不仅仅是经济原因,而是不满意朝政,认为自己无法在朝中有所作为。同年秋天,杜牧到任湖州刺史。他在湖州凭吊前贤,结识诗友,作了不少诗。一年后,他又被内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到长安第二年,迁中书舍人。这段时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别墅,并且闲暇之时经常在这里以文会友。

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冬天病重逝世。

【作品介绍】

《阿房[ē páng]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

杜牧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全文运用了想像、比喻与夸张等手法以及描写、铺排与议论等方式,骈[pián ]句散行,错落有致。文章语言精练,工整而不堆砌,富丽而不浮华,气势雄健,风格豪放。

《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李湛[zhàn])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杜牧二十三岁。唐敬宗李湛[zhàn]十六岁即位,昏愦[kuì]失德,荒淫无度,闹得朝野疑惧,无不怀有危机感。当时国家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bá hù],吐番[tǔ bō]、南诏、回鹘 [huí hú] (即回纥[hé] 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唐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唐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xiá nì]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于是杜牧写下《阿房宫赋》。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由此可见其写作目的,是在借秦始皇失败的教训,以警告最高统治者。

【脉络梳理】

时间:宝历元年(825年),唐敬宗李湛[zhàn ]主政时期(此时杜牧23岁)

出自:选自《樊川文集》

情节:宫殿雄伟——奢靡的宫廷生活——官逼民反——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本篇名句: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màn]回,檐[yán]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作品原文】

阿房[ē páng]宫赋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wù],阿房[ē páng]。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màn]回,檐[yán]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qūn qūn]焉,蜂房水涡[wō],矗[chù]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jì]何虹?高低冥[míng]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fēi pín]媵嫱[yìng qiáng],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niǎn]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rǎo ],梳晓[huán]也;渭流涨腻[nì],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jiāo ]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yǎo]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màn]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piāo]掠其人(应为“民”,避讳“李世民”,下同),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chēng]玉石,金块珠砾[lì],弃掷逦迤[lǐ yǐ],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zī zhū],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chuán],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yǔ] 之粟粒;瓦缝参差[cēn cī] ,多于周身之帛缕[bó lǚ];直栏横槛[jiàn],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shù ]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逐句译文】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wù],阿房[ē páng]

六国灭亡,四海统一;蜀地的山变得光秃秃了(树木砍得精光),阿房宫建造出来了。

六王毕:六国灭亡了。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国王,即指六国。毕:灭亡,完结,指为秦国所灭。

四海:即全国。一:统一

兀:山高而上平,山秃。这里形容山上树木已被砍伐净尽。出,出现,意思是建成。蜀,四川。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它从渭南到咸阳覆盖了三百多里地,宫殿高耸,高得把天上的太阳都障住了宫殿从骊山的北面建起而曲折地向西延伸,一直通向咸阳。渭川、樊水两条河流波光荡漾,浩浩荡荡地流进宫墙

覆压:覆盖。《三辅黄图》载:阿房宫“规恢三百余里”。 这是形容宫殿楼阁接连不断,占地极广。覆压,覆盖(覆压:应当是指“层层叠叠”)。

隔离天日:指宫殿的高大遮天蔽日,这是形容宫殿楼阁的高大。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房宫)从骊山(今西安市临潼县东南)北边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古咸阳在骊山西北,今陕西省咸阳市东)。走,趋向。北构:指向北建造。

二川溶溶:二川,指渭水和樊川。溶溶,河水缓流的样子。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màn]回,檐[yán]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宫内每隔五步有座楼,每隔十步有个阁;走廊像绸带一样回环曲折,突起的屋檐像向空中啄食的鸟嘴;自依着地形,四方向核心辐辏,又互相争雄斗势。

廊腰缦回:走廊长而曲折。廊腰,连接高大建筑物的走廊,游廊的转折处,好像人的腰部,所以这样说。缦,萦绕。回,曲折。缦回:形容游廊曲折,如绸带回环萦绕。

檐牙高啄:(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撅起,指飞檐尖耸,如群鸟争啄。檐牙,屋檐突起,犹如牙齿。

各抱地势:各楼阁依地形而建。这是写楼阁各随地势的高下向背而建筑的状态。

钩心斗角: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区攒聚。斗角,指屋角互相对峙。如今指各自用尽心机互相排挤(现在属于贬义词)。

盘盘焉,囷[qūn qūn]焉,蜂房水涡[wō],矗[chù]不知其几千万落。

楼阁盘结交错,曲折回旋,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高高地耸立着,不知有几千几万座。

盘盘:盘结旋绕。[qūn qūn]:曲折回旋。焉:相当于“凛然”“欣然”的“然”,意为...的样子。楼阁依山而筑,所以说像蜂房,像水涡。皆是形容房屋的稠密。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矗立着不知它们有几千万座。矗,形容建筑物高高耸立的样子。下文“杳不知其所之也”的“杳”,用法与此相同。

落:相当于“座”或者“所 ,院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jì]何虹?高低冥[míng]迷,不知西东。

长长的大桥横卧在水波之上,天空没有起云,何处飞来了苍龙?复道高高地架在空中,不是雨后初晴怎么会出现彩虹?房屋忽高忽低,幽深迷离,使人不能分辨东西。

长桥”二句:阿房宫跨渭水直至咸阳,建长桥于上,如卧波之龙。《易·乾卦》:“云从龙,风从虎。”但未有云彩,怎么有游龙?如此设问,极言长桥似龙。

复道:在楼阁之间架木筑成的通道。因上下都有通道,叫做复道。霁:雨后天晴

冥迷:分辨不清,指房屋忽高忽低,使人迷茫,分不清东西。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歌台上传出柔和的歌声,使人仿佛沉醉在融融的春光之中;殿中的舞袖冷飕[sōu ]飕地飘拂,使人仿佛处在凄凄的风雨之中。就在同一天之内,同一个宫殿之中,而气候竟然如此不同。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意思是说,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融融,和乐。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意思是说,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

妃嫔[fēi pín]媵嫱[yìng qiáng],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niǎn]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六国的妃嫔[fēi pín]侍妾、王室公主,离开故国的宫殿,一车车被送到秦国。他们日夜唱歌弹琴,成了秦国的宫人。

妃嫔[fēi pín]媵嫱[yìng qiáng]:统指六国王侯的宫妃。她们各有等级(妃的等级比嫔[pín]、嫱[qiáng]高)。媵[yìng]是陪嫁的侍女,也可成为嫔[pín]、嫱[qiáng]妃:皇帝之妾或太子、王之妻称妃;嫔[pín]、嫱[qiáng]:宫中女官。媵[yìng]:陪嫁女子。

下文的“王子皇孙”指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六国诸侯的子女。

辞楼下殿,辇[niǎn]来于秦:辞别(六国的)楼阁宫殿,乘辇车来到秦国。

辇:帝王或皇后坐的车。这里用如动词,乘辇。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rǎo ],梳晓[huán]也;渭流涨腻[nì],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jiāo ]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yǎo]不知其所之也。

像似明亮星星晶莹闪烁的,是宫妃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像似碧云缭绕的,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渭河中涨起一层油腻,是她们丢弃的胭脂水粉;空中弥漫着的烟雾,原来是她们在用椒[jiāo ]兰熏香。一阵雷声突然惊起,原来是秦皇的宫车驶过;听那车轮声辘辘地远去,杳[yǎo]无踪影地不知它驶往何处。

荧荧,明亮的样子。绿云:形容妃嫔宫女乌黑的头发。扰扰:纷乱的样子。

[huán]:将头发梳成环状以为装饰,似髻[jì ]

渭流:渭水。涨腻:涨起了(一层)脂膏(含有胭脂、香粉的洗脸的“脂水”)。

[jiāo ]兰:两种香料植物,焚烧以熏衣物。

霆:疾雷。乍:突然。

辘辘远听:车声越听越远。辘辘,车行的声音。

[yǎo]:遥远得踪迹全无。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màn]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宫女她们每一片肌肤,每一种容颜,都美丽娇媚得无以复加。宫妃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有的宫女竟整整三十六年都没能见到皇帝。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任何一部分肌肤,任何一种姿容,都娇媚极了。肌:肌肤。容:容貌。态,指姿态的美好。尽、极:非常,无以复加。妍,姿容美丽。

[màn]立:久久地站立。缦,通“慢”。

望幸:盼望皇帝到她那里去,得到皇帝的宠爱。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宠幸”。

三十六年:秦始皇在位共三十六年。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到三十七年(前209年)死,做了十二年皇帝,这里说三十六年,指其在位年数,形容阿房宫很大,这句话意思是说许多宫女从来也没有见过秦始皇的面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piāo]掠其人(应为“民”,避讳“李世民”,下同),倚叠如山。

燕国赵国收藏的珠宝,韩国魏国积聚的珍奇,齐国楚国搜集的精华,是诸侯世世代代,从老百姓那里掠夺得来,堆积得像山一样。

收藏: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下文的“经营”也指金玉珍宝等物。“精英”,形容词作名词,精品,也有金玉珍宝等物的意思。

[piāo]掠其人(应为“民”,避讳“李世民”):从人民那里抢来。剽[piāo]抢劫,掠夺。人,民。唐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民为人。下文“人亦念其家”“六国各爱其人”“秦复爱六国之人”的“人”,与此相同。

倚叠:积累,堆积。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chēng]玉石,金块珠砾[lì],弃掷逦迤[lǐ yǐ],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一旦国破家亡,这些再也不能占有了,都运送到阿房宫里来。宝鼎被当作铁锅,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沙砾,丢弃得到处都是,秦人看见这些,也并不觉得可惜。

其间:指阿房宫。

鼎铛[chēng]玉石,金块珠砾: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铛[chēng]:平底的浅锅。

逦迤[lǐ yǐ]:连续不断。这里有“连接着”、“到处都是”的意思。意谓秦人把鼎当锅,视玉如石,把黄金当土块,珍珠当碎石,随地乱丢。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zī zhū],用之如泥沙?

唉,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天下人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从老百姓那里一点一滴搜刮得来的财物,秦人用起来就像泥沙一样毫不爱惜?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心,心意,意愿.

奈何:怎么,为什么。

锱铢[zī zhū]:古代重量名,一锱[zī]等于六铢[zhū],一铢[zhū]约等于后来的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zī]、铢[zhū]连用,极言其细微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chuán],多于机上之工女;

阿房宫中那些架梁的大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要多那架梁的椽[chuán]木,比织布机上的女工还要多;

负栋之柱:承担栋梁的柱子。负:担负,支撑。

[chuán]:架在梁上支撑屋顶的木条。

钉头磷磷,多于在庾[yǔ] 之粟粒;瓦缝参差[cēn cī] ,多于周身之帛缕[bó lǚ]

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那一层一层的瓦缝(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衣服上的丝缕还要多

磷磷:水中石头突立的样子。这里形容突出的钉头。形容钉头密排的样子。

[yǔ] :露天的谷仓。

直栏横槛[jiàn],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那纵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墙还要多;那管弦奏出来的嘈杂的音乐声,比闹市里的人说话的声音还要多。

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呕哑:指管弦乐声。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shù ]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这就使天下的老百姓,嘴里不敢说而心中怀着无比的愤怒;秦始皇这个独夫的心,越来越骄横。结果戍边的陈胜吴广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刘邦就攻下了函谷关项羽放了一把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

独夫:众叛亲离的统治者,对暴君的贬称。这里指秦始皇。

骄固:骄横顽固。

戍卒叫:指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

函谷举:刘邦于公元前206年率军先入咸阳,推翻秦朝统治,并派兵守函谷关。举,被攻占。

楚人一炬:项羽焚烧秦宫室事。项羽为楚国人,故称楚人。《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可怜:可惜。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他们自己,不是秦国啊!消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

族秦:灭秦。

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可叹呀!假使六国各自爱护他们的百姓就有足够的力量来抵抗秦国。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百姓,那么皇位就可以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都能保住帝位,谁能够族灭它呢?

使:假使。

递:传递,这里指王位顺着次序传下去。

万世:《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诏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然而秦统一后仅传三代便亡。

族:使……灭族。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秦人无暇哀叹自己的灭亡,而后人替他们哀叹;如果后人哀叹秦朝的灭亡为而不引为鉴戒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代的后人啊!

不暇:来不及。

哀:哀叹。

鉴:借鉴。指引以为鉴。

【赏析】

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王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辞赋不同于论文,许多地方并不直说,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作者的用心。

从内容结构上看,此赋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开篇先用四个三字短句领起,音节紧凑,气势不凡,达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这12个字,既写出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语言简练到不能删削分毫的程度,笔力千钧。接下来从全景到本体构筑,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骊山北构而西折”四句,写阿房宫是依着山势、就着水流而修建的,仍然突出了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以下由写渭水和樊川的“流入宫墙”,自然地过渡到写阿房宫的建筑特点。其中实写了楼阁、廊檐,描绘得细致入微;虚写了长桥、复道,想像得神奇瑰丽。然后用夸张和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描述阿房宫“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怪现象,陪衬出它的宏大宽广。

第二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设伏。先写“妃嫔”的由来,说明是“六王毕,四海一”的结果,照应篇首。作者一连用了“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等六组排比句式,写宫人梳妆打扮、“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凄惨生活。镜如明星,鬟如绿云,“弃脂”涨渭水,焚椒兰成烟雾。这些生动的描写,既表现了宫女命运的悲惨,也揭示了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燕赵之收藏”以下,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的被践踏。在这里,原来六国珍藏的玉石金鼎,像土块、铁锅一样堆弃着,“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第三段,由描写转为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先以“嗟乎”发出感叹,对比人心事理,指出“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进而质问道:“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接着,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经过重重铺垫,笔锋一转,让“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

第四段,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作者连续慨叹,情不能禁。“呜呼”之后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息息相关。最后,用“后人”的委婉称谓,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意味深长。

以下好文:

1.《古文言文》第1篇:《滕王阁序》

2.《古文观赏》精读精解第2篇:曹刿(gui)论战!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秀才读史论公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