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怀念八十年代,其实是对觉醒、宽容和人性回归的期盼。80年代的中国,令人无比怀念。

喜欢请关注加🌟 秀才读史论公道 2024年08月30日 10:32



01

年轻、真诚与单纯的年代

与枯燥沉闷压抑的氛围相比,从十年浩劫中苏醒,从混沌迷茫中回归人性,迎来百花齐放的1980年代,堪比诸子百家的先秦与大师辈出的民国,虽然短暂如昙花一现,但留给人们美好的记忆和永远的怀念。


因为短暂,所以今天的人们每每念及,无不唏嘘慨叹。


197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应时任美国总统卡特的邀请,到美国进行九天的正式访问。访美期间,74岁高龄的邓小平参加了80多场活动。当时,美国多家媒体将邓小平访美形容为“刮起了邓旋风”。



邓小平访美从此,中国步入80年代!


1980年代,是一个烟火与诗情迸发的年代,是一个开放包容,充满情怀的年代,一个思想自由百花争艳的年代。 如果用三个词来形容1980年代,这三个词可能比较合适:年轻、真诚、单纯。



1980年代的激情、浪漫、理想主义,成为知识分子及普众心中的乌托邦。
1980年代,犹如朱自清先生在三十年代写下的《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那时的生活是慢的,人们的要求是简单的,笑容是真实的,爱情是美好的。

那是一个许下诺言就会铭记一生的年代,那是我们永远都回不去的岁月深处。 

文化精英为驱动力的年代
哲学丨文化丨思潮


1980年代是以文化精英作为主要驱动力的年代,在那个时代文化精英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眼界比较开阔的一批人,一方面将很多国外的哲学思想、文化思潮、文学写作方式引领进来,另一方面也是从中国漫长历史中寻找可以与外国抗衡的写作资源、寻找自己文化历史的再叙述。
所以毫无疑问1980年代是文化界起到领头羊的作用,文化精英则是文化界中的领头羊。


四川人民出版社的《走向未来》丛书,始于1984年,终于1988年
1980年代,对于文学创作而言是不可复制的美好时代,在开放包容的大潮中,涌现了一大批作家、诗人和学者。

那是一个有真正文学的时代。

1980年代的文学显示了眼花缭乱的风格。尽管如此,许多批评家还是共同认为,启蒙主题是1980年代文学的切入点。无论是朦胧诗、“伤痕文学”还是再现改革开放带来的种种戏剧性情节,包含了打破传统的神话与解放思想的冲击。“文明与愚昧的冲突”成为1980年代文学的一个众所周知的概括。

有趣的是,1980年代文学想象的主体包含了多种性质迥异的理论资源。尽管这些理论资源谱系各异,甚至彼此冲突,但是1980年代文学一律照单全收,无疑是长期封闭形成的文化饥渴强烈所致。




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涌现了王蒙、张贤亮、路遥、刘心武、贾平凹、张承志、谌容、丛维熙、余华、苏童、方方、陆文夫、韩少功、冯骥才、储福金、王安忆、张抗抗、史铁生,等等一大批著名作家,既有反思过去,思索当下,还有展望未来,可谓朗朗星空,星斗灿烂,熠熠生辉,令人惊叹。


充满感性与理性批判
诗歌年代丨人生憧憬

1980年代,那是一个有充满感性情怀和理性批判的诗歌年代。
在万物复苏大地回春之际,面对充满希望的明天,那些沉寂的诗人开始思考人生和憧憬理想。


诗人的梦都在1980年代,关于理想,关于爱情,还有读诗的时候,身边妩媚的眼神。在1990年代物质化没有到来之前,一壶烧酒可以结识一辈子的朋友。
北岛的冷峻《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北岛

舒婷的丰富细腻和清纯明净《致橡树》: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顾城的矛盾和希望《一代人》: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但我却采用他寻找光明。

芒克的纯粹真实《天空》:太阳升起来,天空血淋淋的,犹如一块盾牌。日子像囚徒一样被放逐,没有人来问我,没有人宽恕我。

海子的浪漫和灵性《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随着物质化时代的到来,诗人们的理想国被世俗横流淹没。

北岛在《波兰来客》感叹: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海子的理想幻灭,卧轨自杀;顾城的天空塌陷,与爱人自尽;芒克干起了画画的营生....
诗人已经远走,诗歌已经死亡。

后来,是一个浮躁与喧嚣的时代,一个光怪陆离的时代。




02

对外开放,光影流年


1980年代,人们挣脱枷锁百废待兴,对外张开怀抱,拥抱一切新鲜的空气和阳光。
那个时代既有佳丽柔情万种的爱情故事,也有侠客仗剑天涯干气云霄的江湖传说。有琼瑶亦舒的爱情演义,三毛的流浪情节,有金庸、梁羽生、古龙三剑客纵横江湖的侠肝义胆快意恩仇。

琼瑶的白纱裙随风摇曳,笔下花前月下你侬我侬、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的爱情,曾让人如痴如醉,人们在现实世界寻找着纯情故事里的浪漫情节。

琼瑶很多小说都被拍成了观众热捧的电视剧,剧中演员多是帅哥美女,如秦汉、林青霞。


秦汉 林青霞
而且剧中很多主题曲传唱很广,成为经典。

亦舒的开司米毛衣,总是那么独立小资,笔下男女在故事里海誓山盟荡气回肠,却又无可奈何。 


三毛穿着大朵碎花的长裙站在沙漠的风沙里,黑发飞扬,带着吉普赛女人般的流浪气息在四海为家里寻找爱情的归依。与大胡子荷西的那段漫长生死恋,曾令多少在爱中百转千回的人唏嘘不已,也曾唤醒多少人梦中的花开花落和诗与远方。
《橄榄树》也许正是她的文字和传奇一生的写照。

相比柔情似水的爱情故事,一代大侠金庸先生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为我们留下有了另一个江湖。



有人说,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
金庸的作品,写透了人生,那些故事人物,某种意义上成为了我们最朴素的正义观、爱情观。许多中国人最朴素的侠义观,来自于金庸。

他的作品能给整个华人世界的读者带来了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金庸的武侠不止是英雄侠客梦,也是人间种种况味。

有人曾问金庸:人生应如何度过?

金庸答: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金庸自己说:大侠我不敢当,但我喜欢那些英雄。英雄代表了人间的正气和担当。



理想与人性的光芒影视剧百花齐放
1980年代,影视剧同样泛着理想与人性的光芒。


电视剧《上海滩》以快意情仇的江湖复仇故事打动观众,造就了万人空巷的轰动效应。香港无线电视举办“1980年代十大电视剧集”评选,《上海滩》名列第一位,当之无愧成为那个时代的经典。

由周润发和赵雅芝扮演的主要人物许文强和冯程程更是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黑帽、风衣、白手套的经典“许文强”造型以及梳着两个麻花辫的“冯程程”发型更是成为观众对于那个纯真年代的集体回忆。
赵雅芝塑造的冯程程,少女娇羞中带着俏皮,敢爱敢恨,清纯如水,坚强善良,演出了大家闺秀的魅力。周润发传神的表演使得许文强的悲剧气质和悲剧结局激发了观众的同情。
演员们的敬业,一颦一蹙,一回眸,一低首,百转千回皆是戏;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演绎出余音绕梁之味。
叶丽仪演唱的那首回肠荡气的主题歌,更使得《上海滩》成为以剧情和表演取胜的典范之作。



电视剧1987版《红楼梦》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
导演心无旁骛、潜心创作;演员形神兼备,过目难忘;歌曲浑然天成,哀怨动人;色调明快亮丽,赏心悦目;造型博采众长,深入人心;经典无须争辩,历久弥新。

1987版《红楼梦》电视剧,在王扶林导演团队的精心合作下,完美地再现了这部鸿篇巨著,让普通人一睹其芳华。他们对艺术的兢兢业业和精益求精,让这部华丽名著锦上添花。陈晓旭、欧阳奋强、邓婕等演员精湛投入的表演,至今无人超越。

1987版《红楼梦》的音乐更被认为无法超越,由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大家王立平先生作曲,歌手陈力传神演唱的很多歌曲,成为经典。



透过歌曲,静坐倾听,人们眼前呈现的仿佛是那个时代大观园的亭台楼榭、飞檐斗角的瑰丽堂皇,以及金陵十二钗的幻生幻灭,荡气回肠。
把林黛玉演绎得入木三分的才女陈晓旭,后曾剃度出家,早早香陨人间;半道出家的歌手陈力,梦幻般的天籁之音,将红楼梦乐曲演唱得荡气回肠,后远走美国。
她们的人生故事,是不是冥冥之中无意暗合了这部巨著的情结? 



1986版《西游记》一经播出,轰动全国,老少皆宜,获得了极高评价。
该剧屡次重播,百看不厌,成为一部公认的无法超越的经典。
《西游记》是国产电视剧的精品,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神剧”。这部电视剧给一代又一代人带去童年欢乐,最终沉淀成为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西游记》代表着那个生机勃勃、踏平坎坷的1980年代。 



《鲁冰花》是台湾高仕影业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儿童题材电影,影片改编自钟肇政于1960年出版的同名小说,讲述一位有着绘画天赋的乡村少年,不被周围环境理解,不幸染病早夭的凄美故事。
电影《鲁冰花》感人至深,影片中残缺的家庭、破碎的梦想,已然伴随着无数的泪水和唏嘘感叹,打动了整整一代人的心。同名主题曲《鲁冰花》也在1990年代初期风靡一时,成为流行歌曲中歌颂母爱的经典名曲。

《妈妈再爱我一次》是台湾独立制片富祥公司出品的台湾伦理悲剧片,影片改编自台湾民间故事《疯女十八年》,以倒叙方式进行,描写精神病医生林志强寻找失踪18年的母亲秋霞的故事。

《妈妈再爱我一次》在大陆一经播放引起巨大轰动,获得普遍共鸣。在1980年代不仅仅是一部电影的成功,更反映出当时的文化现象。或许是因为母爱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题材,或许是因为那个时代还不像现在这样喧嚣,或许是因为它给了善良的人们一个宣泄感情的端口。

拍摄于1970年代的日本经典电视剧《血疑》,1984年引进中国大陆,这部电视曾经影响了好几代人,而《血疑》也成了50后、60后、70后、甚至80初一代人的集体回忆,这部电视剧曾经红透了整个亚洲,在中国更是万人空巷,不逊色于港剧《大侠霍元甲》《上海滩》《射雕英雄传》这三部香江影像文化史上最著名的电视剧。

故事讲述东都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大岛茂的女儿大岛幸子,是个17岁的善良美丽的姑娘。有一次,在医学院偶然发生的科研事故中,她受到了放射性钴60的辐射感染,得了白血病,经常需要输血治疗。医学院学生相良光夫通过多次给幸子输血,彼此逐渐产生了爱情。
多次发病,经过几次手术,幸子意识到自己快将死亡,为了不让亲人们悲伤难过,她振作起精神与亲人们一一地愉快地告别,让他们留下美好的回忆。最后,她与光夫一起乘着游艇出海,在光夫的怀抱中安详地离开人世。

透过这部电视剧,人们可以知道日本的人民富有教养,很有文化水平,也崇尚儒家的孝道和礼记。


山口百惠


一曲由山口演唱的《谢谢你》,哀婉动人,让一代人记住了这永远的旋律。一袭学生装,浅浅的笑容,可爱的小虎牙,纯情善良的大岛幸子,让山口百惠成为许多人心中的女神。 


她在红透东南亚时选择引退,远离演艺界,从此相夫教子,这种淡然令人感叹惋惜和怀念。 

03

认识自我,个性解放摇滚丨西北风丨民歌


1980年代,人们开始认识自我,走向个性解放。 
以崔健为代表的天才音乐人喊出了个性解放的第一嗓,发出自己的声音,追求个性价值。他开创了中国摇滚乐,启发了音乐人群体意识觉醒。



作为中国摇滚乐教父的崔健,贡献出多张殿堂级的经典专辑,其中有很多被后人视为经典而广为传唱的歌曲。
1986年,崔健在北京工人体育馆舞台上《一无所有》的那声嘶吼,标志着中国摇滚乐一个时代的开启。一曲完毕,欢呼雷动。从此,摇滚乐在中国不再“一无所有”,这首歌也成为中国摇滚史上不可磨灭的经典。崔健也成为了中国摇滚乐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在崔健的所有歌曲中,《花房姑娘》称得上是最为抒情的一首。正是这一点点柔情,激起了八十年代的人们对于表达爱情的渴望。与当时流行的情歌不同,这首歌用词简单,但却描述出爱情中人们内心的纠结与冲动,既婉转又直接。


多年过去,歌曲依然广为传唱。崔健用摇滚乐这种有温度的表现方式,将人们对于爱情的理解表达得更为直接、强烈,也更永久。 
听崔健的歌,常常被歌曲间隙静默中的寂寞惊悚,不羁的他符号般地留在了过去,早已没有人“问个不休”。



中国摇滚乐的另一面旗帜是黑豹乐队,它成为一个时代的人们心中“摇滚”的代名词。
自成立以来,用他们的音乐征服还不适应摇滚的中国人的耳朵,使得更多人接受并深入了解中国摇滚。其摇滚精神和音乐质量使得黑豹乐队成为中国摇滚乐的一面旗帜。
黑豹乐队将自己美好的愿望、富有个性的旋律、歌声和节奏,音乐质朴有力,犹如闪电强烈地洞穿黑夜之中麻木的心灵,狂飙而又充满激情。在窦唯加入并担任主唱后,黑豹乐队步入辉煌顶峰。
“西北风”是1980年代中国歌坛的一个辉煌记录。

改革开放让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文艺创作势头蓬勃,全国上下充满对精神产品的渴求。人们急需要喊一嗓子发泄一下积闷,而“西北风”无疑成了一个最好的载体,个人情感的集体复苏,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挥发。

“西北风”是大陆原创歌曲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涌现了一批真正有代表性作品和实力歌手。作品风格多以西北地区传统文化为根基,歌唱黄土情结。一定程度上承袭了民族民间音乐的音调,直抒胸臆,情感真挚,易于上口,“西北风”将摇滚、民族、流行三种风格集于一身。


“西北风”成为那个时代最为鲜明、最为强烈、最能代表广大劳动人民情感和心声的文化符号。“西北风”的发端是由《信天游》开始的。


04

歌声与微笑


1980年代,大陆流行乐坛百花争艳,涌现了毛阿敏、成方圆、杭天琪、韦唯、陈明、刘欢、那英,等等一大批重量级歌手,留下了许多经典歌曲。


19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港台的流行歌曲乘着东风吹遍内地的大街小巷,强烈地契合了年轻人追求个性的内心情绪,大江南北,手提式录音机播放的流行音乐,让人们如沐春风,如醉如痴。
那个时代,年轻人最时髦的标准形象,是一身牛仔或者喇叭裤,带花的白衬衫,爆炸头,一副太阳镜,嘴里哼着当时最流行的音乐。

影响最大的首推台湾的邓丽君,她是一位歌者,也是一个文化符号。



邓丽君,是华语流行歌坛第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歌手,是中国流行音乐界的里程碑。听邓丽君的人换了一代又一代,但是依旧不减人们对她的想念,依旧不乏人们对那个年代的怀念。


邓丽君的声音如同一个个诗情画意的音符,清丽婉转又空灵柔美;她让歌声散发无穷的魅力,或柔或忧的低吟浅唱令人如痴如醉。
她的音乐结合了东西方音乐元素,融合了民族性与流行性,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演唱风格,影响了很多后世的著名歌手。
邓丽君的诠释总带着憧憬式的想象力,所以她的歌曲总是带着干净、真挚,甚至有些淡定的纯爱情怀。
她的歌声和微笑让一个时代的音乐焕发着别样的光亮,她的声音遍布世界的角落。

如今再听她的歌,仿佛在歌声里又重回了那个年代,在斑驳的时光里,追忆过往。 

台湾的音乐教父罗大佑,举足轻重。
罗大佑的歌曲,精神远胜于歌曲演绎本身,对华人世界的影响不止于音乐。罗大佑将流行音乐做成了一种文化,一个时代的符号。他的作品的批判和社会启蒙意识、大时代感以及摇滚与东方美学的结合,堪称华语乐坛的丰碑。

在罗大佑的歌里,你能听到思维的高度,心灵的深度,视野的广度,和创作者的态度。 



流入内地的港台流行音乐还有许多,一大批有名的歌手被内地人们记住,李宗盛、龙飘飘、凤飞飞、林忆莲、姜育恒、齐秦、庾澄庆、张雨生、齐豫、苏芮、蔡琴、陈淑桦、孟庭苇、伍思凯、王杰、费翔、童安格、黄家驹、谭咏麟、张学友、刘德华,等等。他们为内地流行乐坛增添了丰富的缤纷多彩,也让人们见识到外面世界的精彩。



文学、音乐、影视、思想,等各个领域生机勃勃,海纳百川,包罗万象,从之前压抑混乱的年代走过来,人们充满希望,富有理想,饱含热情,拥抱一切,造就了难得的欣欣向荣。
1980年代,一个觉醒的年代,一个朝气蓬勃的年代,一个五彩斑斓的年代。


1980年代,一个珍贵的年代,简单,理想,纯粹,向上,令人怀念。



80年代的大学女生宿舍


分分钟需要你,林忆莲 - 陪着我走 In Search Of Lost Time



80年代正是改革开放初期,新鲜事物每一天都在中国大地上出现,社会面貌处于最朦胧而多变的时候,某种程度而言,那也是中国最浪漫的年代。


让我们一起回顾那并不遥远却又有点模糊的昨天——1985年前后的中国(摄影师:Alain Le Garsmeur、Yann Layma、Jamie Fouss等)


北京


马路上骑自行车的人群


大学宿舍里的学生


当时的百货商场


精工表商店


饭店外的出租车,当时出租车司机属于高收入的热门职业


街头的维吾尔人


卖太阳镜的摊贩


一名时尚女性


两个女孩戴着纱巾挡风


两名戴着防尘口罩的清洁工


骑着边三轮的交警,位置是天安门广场


行色匆匆的女孩


那时候没有手机,人们在外只能使用公共电话


三里屯使馆区


两个年轻人在休息


北京香山的缆车上坐着两个小伙


校园里跑步的小学生


一群年轻人在天安门广场上堆雪人


颐和园内,情侣拥抱在一起


长城上一对拍结婚照的新人


北京紫禁城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前,红旗招展,一位打扮时髦的男青年骑着车过来,大门前支起了木梯,一条横幅悬在半空


日坛公园内,一位老人叼着烟斗,坐在椅子上,他养的鸟儿从笼中放出,停留在他的手上,烟气氤氲,人与鸟对视,这是最好的相伴


在地安门大街,远处的城楼是鼓楼,中间门洞挂着:“东城区群众美术摄影展览”的横幅,右侧的红白公共汽车是老北京人的记忆,路中一位母亲推着童车,她正弯腰捡着地上的东西


在一个老街巷内,临街的店铺是北京无线电厂的销售科业务部,门口的展板上贴满了各种磁带的海报,一晃三十六年的时光转瞬而过,磁带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不过那些曲调却依然留在中年人的脑海之中


2月的京城,虽然在阳光下,冷风吹拂仍是寒意十足,年轻的父亲推着带斗的自行车,后面坐着他的女儿,孩子头和脸上套上了丝巾,这是防风的好工具,正面戴着头巾的女子面露笑容,可能是一家人,边走边聊


公元1984年,已是40年前,我很怀念它


成都


人力自行车司机在休息


花鸟市场一名手持鸟笼的女子


天气炎热,傍晚时分,一位大爷躺在竹靠椅上,两脚架于方凳,悠哉地看着《参考消息》报纸,在那个年代,这是了解世界大事的最好报纸


那个年代的基本国策海报


玩单车的年轻女性


某市场里试穿衣服的女子


广场竖立的雕像和标语


一个男子看着电视学习技工课程


一家新店开张,求职者排起长队


在一个老街巷,大约正是拆迁的时刻,高高的广告牌树在路口,一位老人斜歪着头,往上看着海报内容,上面写着家具家用电器展销的内容,地址是在状元街,广告牌后,一位老妈妈背着手,走在废墟上


在成都街头的一处茶馆门前,两个老职工坐在门口,正面的老人手里还夹着香烟,醒目的价目表上是茶的价格,依稀可见:一级花茶0.22元、二级花茶0.18元、双花龙井0.30元、明前特花0.35元,再细看茶馆里面,门后的桌子上,一个茶客只露出一颗头,应该是睡着了


这是在街头的一处香烟摊,分别是盾牌0.62元、大前门0.52元、万宝路3.50元、红双喜1.90元、三五3.10元等不同的价格


广场前的大道上,人们骑着自行车经过,一个小女孩坐在自行车前杠上,远处还有两个板车,后方的大幅广告牌,上面是“只生一个、利国利家”、“优生良养、振兴中华”的内容


在夏日的傍晚,太阳还未落山,一对年轻夫妇就在门前的空地上,给孩子洗澡


哈尔滨


地下防空洞被开辟为舞蹈中心和夜总会


防空洞夜总会里跳舞的人


俄罗斯人前往当地东正教教堂


街头的东芝电器广告


两名年轻女性,其中一位穿着旗袍


卖棒冰的摊贩


松花江上一些游客在划船


某毛皮厂老板拿着动物皮大衣


在雪后的大街上,左边的军车和吉普车前,有两人在扫着路上的残雪,道路中间一列列有轨电车正准备出发,这一幕哈尔滨的中年读者朋友们应该会有依稀的印象


杭州


火车站外等候的旅客


电脑公司的海报


两名午休期间的丝绸厂女工


某酒店大堂的音乐厅入口


西湖边的情侣


同样是西湖边,一位看日落的女孩


西湖上的龙形游船


一对祖孙在大运河某个支流旁拍照


一名丝绸厂女工将丝线绕在轴上


两个女子走在大街的中间,亲热地说着话,左边穿灰色衣服的女子还扳着手指,另一人则面带笑容地听着


南京


当时的电影海报


交警岗亭


某塑料厂的女工


一所中学的语文课


南京长江大桥


农民骑自行车将鹅运往市场


在一所幼儿园里,孩子们坐在花坛旁的石条上,在镜头前,他们有的落落大方,有的羞涩,有的好奇,右二的男孩手里拿着一本小人书,看封面是《大闹天宫》,如今的他们已人到中年


内蒙


包头钢铁厂的海报


草原上的牧马人


呼和浩特一对年轻朋友


路边的果蔬摊


奶牛场的管理人员


呼和浩特,远处停满了公共汽车,可能是一处车站,一位穿着绿军装样式的父亲,嘴里叼着烟,推着自行车在大街上行进,后轮处焊接了一个钢筋框,里面还装着他几岁的小女儿


青岛


海滨度假村


海滩上的游客和度假者


天主教堂


杂货市场里一名水兵在闲逛


一个修鞋摊位


上海


茶馆里的人群


地毯设计师


当年的国庆节,感觉拥挤程度不亚于现在


上海电视机厂的组装线


集装箱港口的工人们


两个女子抬着日本双桶洗衣机回家


街头的“黄鱼车”,当时搬家都靠它


穿着短裙的女孩


群众在体育场内购买股票


外滩一些看报纸的人


西餐馆收银台,那时菜肴基本不超过一块钱,冰淇淋咖啡只要五毛


上海一家宾馆的门卫


某企业挂着座右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一名社区大妈


正在爵士乐团伴奏下起舞的人


在人民广场上,一位老人身着厚厚的棉衣,手里捧着一只鸟笼,他正以慈祥的目光注视着鸟儿,近40年的光阴过去,老人如果在世应该是百岁了,希望他的儿孙能看到这张照片


在一处老街巷的店铺,门头上挂着“议价杂粮专柜”的条幅,一群大爷大妈提着竹篮子,正在排队准备购买柜台里的面包和面条,如果他(她)们还在世,应该都九十岁以上了


在一个梅蜜饯商店门口,柜台一左一右,趴着两个孩子,左边的女孩看着里面的零食,右边的男孩则在冷饮旁眼巴巴望着家里大人。左下角则是一个小男孩喝着冷饮,旁边的奶奶垂着腰看着他,温馨的场景就此凝固


在人民广场,上海的老百姓一家人来此游玩,周边的建筑仿佛是回到了民国时期


在一所学校里,学生们正在操场上做着广播体操,看他们的动作,很像是扩展运动


绍兴


市场里堆积的黄酒容器


女工拿着托盘和一排瓷杯


少先队员在读书


沈阳


街头的音乐海报


骑摩托的青年,当时非常拉风


酒吧里的服务员


商场橱窗显示了当时倡导的中国家庭标配


香港


电视商店


电影海报和排队观影的人


香港街头的年轻女性


九龙的购物区


九龙和港岛之间的水域


广州


这是在入住的酒店高处俯拍,空地上大约是公共汽车停靠站,四面八方的人们纷纷涌来,马路对面的建筑工地是1980年奠基的广州花园酒店,四十年过去,早已是高楼大厦林立的巨变


街头玩轮滑的年轻男女


小朋友在船上看书,那是当时最流行的连环画


位于越秀区的光孝寺大殿内,奶奶带着孙女前来祈愿拜佛,老人虔诚地叩首,一旁的小女孩看着奶奶,小手也做出了合十的动作,笑容极其可爱


在郊外的一所农村小学内,孩子们正在上课,从他们桌子上摊开的课本来看,应该是语文课


一个大家庭里,父母和五个孩子围在一起吃饭,桌子上只有三盘菜,兄弟姐妹多的中年读者们看到这一幕一定非常熟悉


昆明


四个男孩子,在滇池岸边的一处河渠,分工合作捕着鱼,蓝天白云下,滇池的水清幽幽,那是他们最快乐的童年


在一处电影院附近,外墙上是巨大的海报栏,上面分别是《大清炮队》、《湖畔奏鸣曲》、《春寒》、《两宫皇太后》四部电影的海报,路边两位骑车的男子正侧身看着,左边是一幅“丽江窖酒”的广告,不知道四十四年过去,此酒是否还在


西安


一个头发灰白的老大妈,在两棵树中间,摆起了修鞋摊,一个大木箱放在一个盘车中,装满了她的谋生工具,一个男顾客坐在凳子上等候


在街头的林荫道上,小人书摊主拉起了棚子,摆放着着各种各样的连环画,青年和少年们驻足观看,有人已经付过钱蹲在地上津津有味地看起来,想必这一幕一定勾起了众多中年读者朋友们的回忆


在西安的某处路口,阳光暖人,行人众多,路旁停着不少自行车,一位穿着花棉袄的女子挎着系红围巾的女子,两人往前走去,还有几位老人在临街的窗下晒太阳,整整四十年光阴,转瞬即逝,照片中年纪大的可能都已经不在了


经过一个小弄堂的门前,拍摄者看见一个小女孩坐在板凳上写着作业,虽然没有留下正面的照片,但是这一幕肯定勾起了不少中年读者的儿时记忆


在兵马俑的景点前,摆摊的商贩是几位女子,她们拿起本地制作手工艺品,向前来的外国游客卖力地展示着


拉萨


街头的一个女商贩,手里拿着东西正送入嘴里,她的面前摆放着爆米花、鸡蛋、水果、香烟、杯具、草帽等日用品


武汉


在武汉钢铁厂内,一位青工穿着红背心,手里提着工作服,正走在路上,旁边的大幅海报绘制着“做国家主人、当四化先锋”的内容


重庆


这张照片刚好拍到了一辆缆车正从对岸驶来,此时的长江索道才竣工不久


近四十年前的重庆,依山而建的房屋仍然有着过去的影子,层层叠叠的民居,高低错落,上上下下的台阶是主要的道路,山城的面貌就此定格


九江


在车站的广场内,候车的旅客三三两两,有的坐着地上打牌,有的站在一起聊天,一位年轻的女子急着跑往前方,一位穿着喇叭裤的男子正看着她


扬州


在瘦西湖的景区,两位女子站在圆门处,摆弄着照相机,远处的五亭桥清晰可见


乐山


岷江之水,静静从大佛面前流淌,一位男子划着小舟经过,其身后的大佛仪态庄严,很多游客在大佛的脚上玩耍


合肥


阳光从树梢间洒下,在合肥市五金工业公司的门前,一位男子摆起了裁缝摊,他将软尺挎在脖颈上,手里拿着竹尺在量着布匹,旁边的顾客在旁等候着


大同


在火车站的铁轨上,停靠着一辆从北京经包头开往银川的火车,旅客们正在各个车厢上下,戴着蓝帽子的是铁路工作人员,这样的绿皮车如今也越来越少见了


景德镇


在街道的一处简易“便民昼夜小吃部”前,一群当地百姓看到外国摄影师很是好奇,他们大多人都是露出真诚友好的笑容,从他们的精神面貌,我们仍然看到了那个淳朴年代的美好一面


曲阜


在这座历史名城,前方的城楼见证了古朴的历史,左边的高楼和右侧民居是新与旧的对峙,当地的百姓们,慢悠悠走在道路上,临街人家还养着鸡,也是悠哉游哉的样子,平淡的生活,永远凝固在这张旧影中


厦门


在鼓浪屿的沙滩上,海浪泛起白色浪花,四位少年,并排坐在沙滩上,不知道他们在聊什么悄悄话,似水流年的岁月,早已成为锋利的杀猪刀,将他们统统变成了成熟的中年人


福州


在一处景点的高处,三个孩子在一起,他们看到了拍摄的外国人很是好奇和开心,其中绿衣孩子和坐在水泥垛上孩子,一人捧着筐,一人挎着盘子,手里还拿着剪子,不知道是做什么


抚顺


在煤矿宿舍区,房子建得整整齐齐,低矮的平房家家都竖起了高高的烟囱,巷子口两个小男孩奔跑着,后方一位老奶奶和邻居看着他们,虽然居住条件不好,但是这样的烟火气息却永远留在他们的回忆里


苏州


在古城的一条水巷,早晨时分,左边的临街房屋,一位大妈正在晾晒洗好的衣物,伸出的石条构成了灵巧的石阶,水波荡漾,正是前方的一位洗衣人在水里摇动着衣物,江南水乡的宁静和淡泊令人向往,可惜今日已然失去此般的生活气息了


洛阳


在龙门石窟景区附近,游人络绎不绝,一位当地小男孩,戴着绿色的帽子,手里牵着一头牛,拉着货物,回眸看着拍摄者的眼神,特别暖人可爱


兰州


放学路上,两个小学生玩起了盲人过马路的游戏,左边的男孩头上套着一个竹篓,右边的孩子则托着他的书包,竹篓上还插着一把木头剑


长春


艳阳高照下的长春街头,一辆有轨电车停靠,人们正准备上车,车头前有三人在攀谈,右方的店铺高挂着“汉口旅社”的招牌


秦皇岛


海滩旁,一位戴着短草帽的当地人,靠着自行车,白色的箱子写着“冷食”的字样,右边一位胖胖的游人手里好像拿着贝壳,在细细观看


阳朔


春天的阳朔,阳光普照,街头转角处的二楼,是那个时代“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好”的宣传牌,三个年轻女孩推着崭新的自行车,正在分享着买来的雪糕,长长的大辫子是她们最喜欢的发型


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火车站,站前马路上人来人往


绿皮火车


当年的火车餐饮,要么自带,要么靠站台上小贩兜售


硬座车厢的乘客们


卧铺车厢,一位年轻害羞的姑娘


果然回不去的才是最美好的....

你对那个年代,印象最深的又是什么呢?


1.为什么中国人开始怀念八十年代?因为那经久不衰的歌曲!


2.80年代中国最真实的100张老照片,无比怀念甚至有点想哭。


3.当我们怀念80年代时,在怀念什么?



文学、音乐、影视、思想、娱乐、体育,等等,各个领域生机勃勃,海纳百川,包罗万象。从之前压抑混乱的年代走过来,人们充满希望,富有理想,饱含热情,拥抱一切,造就了难得的欣欣向荣。
八十年代,一个觉醒的年代,一个朝气蓬勃的年代,一个五彩斑斓的年代,一个珍贵的年代。八十年代,那是一个烟火与诗情迸发的年代,是一个开放包容,充满情怀的年代,一个思想自由奔放百花争艳的年代。



为什么中国人开始怀念八十年代?





滚滚红尘,陈淑桦 - 一生守候

八十年代,那是一个烟火与诗情迸发的年代,是一个开放包容,充满情怀的年代,一个思想自由奔放百花争艳的年代。

八十年代中学生

 01 

如果用三个词来形容八十年代,这三个比较合适:年轻、真诚、单纯。

八十年代的激情、浪漫、理想主义,成为知识分子及普众心中的乌托邦。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李谷一 - 难忘今宵
在希望的田野上,群星 - 杨威试机1号

八十年代,犹如朱自清先生在三十年代写下的《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光美,张德兰 - 青春火焰
80年代,青鸟飞鱼 - WOW窝哦

  那时的生活是慢的,人们的要求是简单的,笑容是真实的,爱情是美好的。

 那是一个许下诺言就会铭记一生并身体力行的年代,是我们永远都回不去的 往昔。

从前慢,刘胡轶 - 随心
祈祷,王韵婵/王杰 - 祈祷

八十年代,对于文学创作而言是不可复制的美好时代,在开放包容的大潮      中,涌现了一大批作家、诗人和学者。


那是一个真正有文学的时代,文人有风骨,学者有思想,文化有气质。八十年代的文学体现了海纳百川,不问来路,照单全收的风格,这无疑是长期封闭形成的文化饥渴强烈所致。


经典的文学大型刊物有《十月》、《收获》、《钟山》、《全国优秀中篇小说选》等,还有学生们爱看的文学杂志《散文》、《少年文艺》、《儿童文学》等。


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涌现了王蒙、张贤亮、路遥、刘心武、贾平凹、张承志、谌容、丛维熙、余华、苏童、方方、陆文夫、韩少功、冯骥才、阎连科、储福金、王安忆、张抗抗、史铁生,梁晓声、王朔、莫言、陈忠实等等一大批著名作家,既有反思过去,思索当下,还有展望未来,可谓朗朗星空,星斗灿烂,熠熠生辉,令人惊叹。

80年代,陈斐 - 80年代

02 
八十年代,那是一个有充满感性情怀和理性批判的诗歌年代。

在万物复苏大地回春之际,面对充满希望的明天,那些沉寂的诗人开始思考人生和憧憬理想。

诗人的梦都在八十年代,关于理想,关于爱情,读诗的时候,身边还有妩媚羡慕的眼神。在物质化年代没有来袭之前,一壶烧酒就可以畅谈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海阔天空,几杯下肚,无所不谈,有若高山流水的默契和简单。

我的80年代,雷光夏 - 黑暗之光

北岛的冷峻与反思《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舒婷的丰富细腻和清纯明净《致橡树》: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席慕容的细腻和温存《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顾城的矛盾和希望《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芒克的纯粹真实《天空》:太阳升起来,天空血淋淋的,犹如一块盾牌。日子像囚徒一样被放逐,没有人来问我,没有人宽恕我。

海子的浪漫和灵性《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汪国真的君子谦谦与淡然《热爱生命》: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八十年代的歌,赵雷 - 无法长大

随着物质化时代的到来,诗人们的理想国被世俗横流淹没。

北岛在《波兰来客》感叹: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姐姐,张楚 - 梦想音乐节 第7期

海子的理想幻灭,卧轨自杀;顾城的天空塌陷,与爱人同归于尽;芒克干起了画画的营生;北岛远走欧洲,得以保全自己的诗歌城堡....

诗人已经远走,诗歌已经死亡。

后来,是一个浮躁与喧嚣的时代,一个光怪陆离的时代。


 03 

八十时代,人们挣脱枷锁百废待兴,对外张开怀抱,拥抱一切新鲜空气和温暖阳光。

那个时代既有佳丽柔情万种的爱情故事,也有侠客仗剑天涯干气云霄的江湖传说。

有琼瑶亦舒的爱情演义,三毛的流浪情节,有金庸梁羽生古龙三剑客纵横江湖的侠肝义胆快意恩仇。

琼瑶的白纱裙随风摇曳,笔下花前月下海誓山盟的爱情,让人如痴如醉,人们在现实世界寻找着纯情故事里的浪漫情节。

她的很多小说都被拍成了观众热捧的电视剧,剧中演员多是帅哥美女,如秦汉林青霞,这两位仿佛身陷琼瑶的小说情节中不能自拔,在现实世界里演绎了令人慨叹的儿女情长爱恋故事。


剧中很多主题曲传唱很广,成为经典。

一帘幽梦,许茹芸 - 一帘幽梦 电视原声带
几度夕阳红,潘越云 - 滚石香港黄金十年 潘越云精选
月朦胧鸟朦胧,凤飞飞 - 月朦胧鸟朦胧

亦舒的开司米毛衣,总是那么独立小资,笔下男女在故事里海誓山盟荡气回肠,却又无可奈何,她的故事里都是都市小资们的缱绻与苦恋。

三毛穿着大朵碎花长裙站在沙漠的风沙里黑发飞扬,带着吉普赛女人般的流浪气息在四海为家里寻找爱情的归依。与大胡子荷西的那段漫长生死恋,曾令许多人唏嘘不已,也曾唤醒多少人梦中的花开花落和诗与远方。

梦里花落知多少,拂尘乐队 - 梦里花落知多少
沙漠,毛阿敏 - 三毛留下的歌
晓梦蝴蝶,毛阿敏 - 三毛留下的歌
说给自己听,毛阿敏 - 三毛留下的歌

《橄榄树》正是她的文字和传奇一生的写照。

橄榄树,齐豫 - 国语经典老歌 世纪女人

相比柔情似水的爱情故事,一代大侠金庸先生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为我们留下了另一个江湖。


有人说,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

金庸的魔笔,写透人生,那些故事人物,在某种程度上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我们最朴素的正义观和爱情观。许多国人最朴素的侠义观,来自于金庸的江湖。

沧海一声笑,许冠杰 - 香港情怀\\\\\\\\\\\\\\\\\\\\\'90

有人曾问金庸:“人生应如何度过?”

金庸答:“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金庸说:大侠我不敢当,但我喜欢那些英雄。

英雄代表了人间的正气和担当,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尤其需要大刀阔斧的英雄们。



 04 
八十年代,影视剧同样闪耀着理想与人性的光芒。

这一时期,不仅内地诞生了一些精心制作的电影电视剧,同时从日本、欧美、港台等外部引进很多经典的影视片,成为八十年代人们业余生活中的巨大精神享受和美好记忆。

80年代,许云上 - 80年代

电视剧《上海滩》以快意情仇的江湖复仇故事打动观众,造就了万人空巷的轰动效应。曾在香港评选中《上海滩》名列第一位,当之无愧成为那个时代的经典。


由周润发和赵雅芝扮演的主要人物许文强和冯程程更是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黑帽、风衣、白手套、白围巾的经典“许文强”形象,潇洒阳刚,成为无数少女的梦中男神。

梳着麻花辫的“冯程程”少女娇羞中带着俏皮, 爱憎分明,清纯坚强,成为很多人那个纯真年代的美好记忆。周润发、赵雅芝、吕良伟等演员的精彩表演,使得跌宕起伏的上海滩爱恨情仇演绎得扣人心弦。

叶丽仪演唱的那首回肠荡气的主题歌,更让《上海滩》成为典范之作。

上海滩,叶丽仪 - 上海滩

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成为中国电视剧历史上不可逾越的丰碑和标杆。既有广阔的历史背景故事,又有曹雪芹的大家文笔,王立平的深厚艺术功底,以及王扶林导演的精雕细琢,一起创造了这部恢弘的电视剧。


在王扶林导演团队的精心合作下,完美地再现了这部鸿篇巨著,让普通人一睹其芳华。他们对艺术的兢兢业业和精益求精,让这部华丽名著锦上添花。陈晓旭、欧阳奋强、邓婕等演员精湛投入的表演,至今无人超越。

1987版《红楼梦》的音乐更被认为无法超越,由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大家王立平先生作曲,歌手陈力传神演唱的很多歌曲,成为经典。

引子,陈力 - 红楼梦 电视连续剧歌曲集原声带

透过歌曲,静坐倾听,人们眼前呈现的仿佛是那个时代大观园的亭台楼榭、飞檐斗角的瑰丽堂皇,以及金陵十二钗的幻生幻灭,荡气回肠。

枉凝眉,陈力 - 红楼梦 电视连续剧歌曲集原声带

把林黛玉演绎得入木三分的才女陈晓旭,后曾剃度出家,早早香陨人间;半道出家的歌手陈力,梦幻般的天籁之音,将红楼梦乐曲演唱得荡气回肠,后远走美国。他们的人生故事, 是不是冥冥之中无意暗合了这部巨著的情结?

葬花吟,陈力 - 红楼梦 电视连续剧歌曲集原声带
红豆曲,陈力 - 红楼梦 电视连续剧歌曲集原声带
聪明累,陈力/王洁实 - 红楼梦 电视连续剧歌曲集原声带

王立平先生亲自操刀演唱的这首《好了歌》,如庙宇梵音,略带沙哑恰到好处的音色,将甄士隐家业破败、人情冷暖、世事无常,表达得淋漓尽致,恰如其分。

好了歌,王立平 - 红楼梦 电视连续剧歌曲集原声带

1986版《西游记》曾轰动全国,评价极高,成为一部公认的无法超越的经典。


《西游记》成为一代又一代人不可或缺的观看节目,成为中国人的集体电视记忆。

《西游记》代表着那个充满生机,不断挑战的八十年代。

唐僧师徒四人组成了最佳的团队,唐僧慈眉善目的谆谆教导,猪八戒的大大咧咧,孙悟空的武艺高强聪明机智,以及沙僧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闯过了九九八十一关,最终取经成功,修身成佛。

一部典型的英勇励志故事片,在那个呼唤开拓创新的年代,无疑成为人们英雄情结的某种呼应。

敢问路在何方,蒋大为 - 跨世纪艺术瑰宝
女儿情,吴静 - 西游记 电视剧原声带
天竺少女,李玲玉 - 西游记 电视剧配乐原声

由金庸名著《射雕英雄传》改编,香港TVB出品的同名电视剧,1985年引进内地播出,造成很大轰动效应。

广阔宏大的历史背景,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美丽而纠缠的爱情故事,扣人心弦的武打场面,让这部电视剧成为公认的经典武侠剧,也让很多人的武侠情结深深根植于内心,整整影响了七八十年代两代人。

黄日华扮演的郭靖,翁美玲扮演的黄蓉、苗侨伟扮演的杨康等荧屏形象生动入心,呼之欲出。演员的精湛演技,配上黄霑等音乐才子的乐曲,让金庸先生的这部不朽著作走入千家万户。

铁血丹心,罗文 - EMI 星声传集之罗文
世间始终你好,罗文 - 笑傲歌坛 黄沾传世经典

《少林寺》是八十年代一部影响很大的动作电影故事片,讲述的是隋唐时少林弟子为父报仇的英雄故事。


男主角觉远由李连杰主演,女主角白无暇由丁岚主演,在刀光剑影的武打中,难得地加入了男女主角的默默爱情故事,使得这部影片刀光剑影中充满了柔情的一面。


里面凶神恶煞般的反面人物秃鹰由计春华扮演,也是演得极其生动逼真,可惜计春华老师英年过世,令人扼腕叹息。

记得幼年看这部电影时,对秃鹰的坏恨得咬牙切齿;最后觉远正式出家仪式时方丈询问他可否戒色,觉远回望白无暇时那种纯真无助,观众看了替他揪心惋惜的感觉印象深刻。

如果没有记错,这部影片应该是大陆继另一部动作片《神秘的大佛》之后数一数二的武术动作影片。嵩山少林寺也因此片从此声名显赫,真正走入普通人的心里。


片中那首由著名歌手郑绪岚演唱的歌曲《牧羊曲》,旋律优美,正是由红楼梦音乐的操刀人大家王立平先生作词作曲。这首歌曲优美动人,传唱至今,经久不衰,可以看出王立平先生的艺术功底冠绝时代。

牧羊曲,郑绪岚 - 郑绪岚独唱歌曲选

《霍元甲》是由香港出品引入大陆的著名电视剧,讲述的是清末武人霍元甲武功超群,不畏外敌强暴,在武术上痛击敌人,为国争光的英勇故事。

这部影片和另一部《陈真》可谓姊妹篇,都是这类反映国人不畏外来强敌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大大激发了人们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

影片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气势磅礴,振奋人心。

大侠霍元甲,叶振棠 - 丽的岁月留声

《鲁冰花》是台湾拍摄的一部儿童题材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讲述一位有对绘画具有禀赋的乡村少年,不被理解,染病夭折的凄美故事。

电影《鲁冰花》感人至深,影片中残缺的家庭、破碎的梦想,反映了当时台湾农村的清贫状态,充满悲剧的故事情节打动了整整一代人的心。同名主题曲《鲁冰花》由甄妮演唱,成为歌颂母爱的经典名曲。

鲁冰花,甄妮 - 金罇陈酒

《妈妈再爱我一次》是台湾出品的一部伦理悲剧片,取材于台湾民间故事,讲述的是精神病医生林志强寻找失踪多年的母亲的故事。

《妈妈再爱我一次》在大陆一经播放获得广泛共鸣,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一部赚取无数人眼泪的影片。在那个精神作品相对贫乏的年代里,故事中感人的母子情节让善良的人们难以抑制同情的泪水,在泪水中宣泄着人类天然的母子情深。

世上只有妈妈好,徐畅/朱桦 - 难忘的影视金曲 港台篇

拍摄于70年代的日本经典电视剧《血疑》,八十年代引进中国大陆,这部电视曾经曾经成为几代人的集体回忆,红透整个亚洲,在中国更是万人空巷,成为大陆播放的最著名的电视剧。


故事讲述日本学生少女大岛幸子,因科研事故导致患了白血病,经常需要输血治疗,接受医学院学生相良光夫通过多次输血,两人逐渐产生了爱情。

整个故事情节充满了日本社会的风俗民情以及朴素的人间亲情。

一袭学生装,清爽的短发,浅浅的笑容,可爱的小虎牙,纯情善良的大岛幸子,让演员山口百惠走进千万人的心中,成为那个时代很多年轻人心中清纯圣洁的女神。

由山口演唱的《谢谢你》,哀婉动人,也为这部电视剧增色不少

ありがとうあなた,山口百惠 - 山口百惠超级精选

山口百惠在红透东南亚时选择引退,嫁给了经常一起同台演出的三浦友和,远离演艺界,从此相夫教子,这份淡然令人感叹惋惜和怀念。

秋桜,山口百惠 - 二十才の記念碑 曼珠沙華

八十年代,另一部家喻户晓的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故事讲述的是日本女排备战莫斯科奥运会,刻苦训练奋勇拼搏令人热血沸腾的青春励志故事。剧中女主角小鹿纯子以坚强聪慧清纯的形象深入人心,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燃えろアタック,堀江美都子 - BEST And BEST

荒木由美子扮演的小鹿纯子和山口百惠饰演的大岛幸子,成为八十年代人们对于日本女孩清纯善良坚强聪慧印象的典型代表。

八十年代引入大陆的,还有一部紧紧抓住观众心灵的美国电视剧《加里森敢死队》,讲述的是二战中一伙从监狱里放出来的囚犯在敌占区机智英勇与敌人周旋,屡立奇功的惊险英雄故事。


里面的几位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令人印象深刻。

中尉盖尔森,英俊帅气,潇洒英武;戏子帅气大方,风流倜傥;髙尼夫鬼怪精灵;卡西诺专横勇敢;酋长沉默寡言刚正不阿,他们虽然各不同,但都积极乐观,沉着冷静,在危险的敌人中间机智周旋,让观众们羡慕且佩服。

这是国内为数不多从美国引进的电视剧,每集独立成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惊险刺激,引人入胜。在那个电视电影不多的年代里,这部电视剧魅力指数应该超高。

那时候我们还是学生,差不多每次都是趴在学校商店的窗口看完的,津津有味,回味无穷,对故事里人物形象爱不释手,完全感受不到二战中战争的残酷,反而却是有趣惊险。大学毕业后,余兴未了,自己还从网站上下载了全套。

每集开头的那种配乐紧张刺激,扣人心弦,每当音乐响起,观众便收紧心情投入故事中那跌宕起伏的紧张情节之中,开始享受故事盛宴。

Garrison\\\\\\\\\\\\\\\\\\\\\'s Gorillas,Various Artists - 空

帅气的盖尔森中尉,英气逼人炯炯有神的双眼,那句“我是盖尔森中尉”的口头禅,令人难忘。

八十年代从外部引进的经典影视剧还有《铁臂阿童木》、《聪明的一休》、《米老鼠和唐老鸭》、《大西洋底来的人》、《阿信》、《虎口脱险》、《佐罗》、《追捕》、《姿三四郎》、《大篷车》、《八仙过海》、《罗马尼亚的复仇》、《巴黎圣母院》,等等,广为人知。


05
八十年代的体育事业,也是如火如荼,屡屡突破,创造历史。

亚洲雄风,韦唯 - 奉献

最有名的便是中国女排五连冠,主攻手郎平以铁榔头著称,自那时起便有了“女排精神”的称呼,成为刻苦奋斗顽强拼搏的代名词,激励了很多人的爱国热情,成为国人的学习榜样。女排五连冠,应该是八十年代最令国人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

那时候写作文,有关努力奋斗相关的文章,会常常引用中国女排的英雄故事作为论据,几乎成为一种定式。

跳高运动员朱建华三次打破世界纪录,也是那个年代的有名大事。在田径赛场上,对于先天身体素质不占优的亚洲人,朱建华的靓丽成绩格外引人注目。朱建华因此获得了“跳高飞人”的美誉,他也成为我们学生时代作文里经常出现的人物之一。

著名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得男子手枪冠军,成为本届奥运会首金得主,同时也是中国首位奥运冠军,实现了中国奥运会历史上金牌“零”的突破,中国国歌第一次在奥运赛场响起,让全体国人兴奋不已。


从此奥运会概念开始正式进入国人的脑海,后来北京锲而不舍申办奥运,应该与我们国人一心想证明自己,亮相世界有关吧。每当人们说起奥运会,便会想到五环旗,也会想到许海峰这个创造历史的名字。

另一位名字响彻奥运会的是被誉为“体操王子”的李宁。在1982年的世界杯体操比赛以及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体操比赛中,李宁获得男子体操多项世界冠军。至1988年退役前,共获得十四项世界冠军,一百多枚金牌,李宁创造了世界体操史上的神话。

还有一位大神,就是围棋界的聂卫平大师,常常获得围棋赛的冠军,为国人争得不少荣誉,他因此被称为“聂旋风”,可见棋艺之高,赞誉不绝。

八十年代的体育领域,最值得自豪,值得一说的要数中国足球,可以说是国足历史上水平相对最好,也是广大足球迷最解气的年代。古广明、陈金刚、沈祥福、贾秀全等优秀队员,以及苏永舜、曾雪麟等优秀教练,为中国男足打出了自己的气势和水平。

那时候没有什么恐韩症,也不怕日本队,在亚洲稳居一流强队,人们看球时不用提心吊胆,不用捏把汗,那种睥睨任何对手,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和气质,至今令人怀念和追忆。

06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流行音乐领域敞开怀抱,接纳来自世界八方之风,尤其港台的流行音乐极大丰富了大陆的流行歌坛,也推动了大陆原创音乐的生长和发展。港台的流行歌曲像股清新的风吹遍内地的大街小巷,强烈地契合了年轻人追求个性的内心情绪,大江南北,手提式录音机播放的流行音乐,让人们如沐春风,如醉如痴。

那个时代,年轻人最时髦的标准形象,是一身牛仔或者喇叭裤,带花的白衬衫,爆炸头,一副太阳镜,嘴里哼着当时最流行的音乐。流行音乐的花园里,大陆及港台犹如三朵绽开的花,争奇斗艳,交相辉映,缤纷多彩。

影响最大的首推台湾的邓丽君,她是一位歌者,也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


丽君是华语流行歌坛第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歌手,是中国流行音乐界的里程碑。凡有华人处,就有邓丽君的歌。

她的音乐结合了东西方音乐元素,融合了民族性与流行性,甜美的个人形象,温柔熨帖的声音,为她创造了独特的演唱风格,对后世影响巨大。


如今再听她的歌,仿佛在台湾软语的歌声与记忆中摇摇晃晃,重回那个年代,令人回味悠长。

甜蜜蜜,邓丽君 - 甜蜜蜜
在水一方,邓丽君 - 邓丽君精选1
又见炊烟,邓丽君 - 君天籟之音101
千言万语,邓丽君 - Greatest Hits
我只在乎你,邓丽君 - 我只在乎你

另一位,台湾音乐教父罗大佑,举足轻重。


罗大佑的歌曲,对华人世界的影响深远。流行音乐在他的手上成了一种文化和时代的符号,他将音乐与中华文化紧密结合,无人能出其右。

他的作品中强烈的批判和启蒙意识,让人们见识到他的音乐的思想高度和深度;良好的国语文化底蕴让他将摇滚与东方传统完美结合,可以看到音乐的美感:良好的时代感融入到音乐,让人们领略音乐的完美深刻,也让罗大佑成为华语乐坛的丰碑人物。

许多著名音乐人,如李宗盛、齐秦、苏芮、周杰伦等,对罗大佑推崇备至,他被尊为台湾音乐教父,实属众望所归,实至名归。

他的歌曲,音乐旋律优美,歌词富有古典韵味,二者完美结合。罗大佑的声音带点沙哑,很一般,但是人们对于他唱歌,却会舒心地接受,不得不说这就是罗大佑音乐的造诣和魅力,让人们从心里习惯和认可。

光阴的故事,罗大佑 - 命中注定最犀利 影视主题曲大合辑
你的样子,罗大佑 - 罗大佑·专场
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罗大佑 - 罗大佑·专场
滚滚红尘,罗大佑/陈淑桦 - 港台影视怀旧金曲
东方之珠,罗大佑 - 罗大佑·专场

八十年代由台湾流入大陆的流行音乐中,有一类重要组成部分,是台湾校园歌曲,也称校园民谣。


校园民谣起源于日本,兴盛于台湾,八十年代传入大陆,给大陆平淡的流行乐坛带来一股清新诗意之风,也直接催生了九十年代风头正劲的大陆校园民谣。

台湾校园民谣发起于几个关键音乐人物:叶佳修、李建复、刘文正、潘安邦、罗大佑等,而歌手刘文正以其魁梧英俊的外形和夸张的台风,对台湾校园民谣流行的推动功不可没,成为台湾民谣的旗手和举足轻重的代表性人物。台湾校园民谣最经典的代表作有《龙的传人》、《外婆的澎湖湾》、《童年》、《乡间小路》、《雨中即景》等。

龙的传人,张明敏 - 长青树 2
外婆的澎湖湾,潘安邦 - 金韵民歌, Vol. 1
童年,刘文正 - 80年代巨星再现
乡间的小路,潘安邦/叶佳修 - 回味的歌声
雨中即景,刘文正 - 兰花草
三月里的小雨,刘文正 - 最爱情歌80
迟到,刘文正 - 却上心头
三月里的小雨,刘文正 - 三月里的小雨
踏着夕阳归去,叶佳修 - 金韵民歌, Vol. 1
思念总在分手后,潘安邦 - 金韵民歌, Vol. 1

如梦如幻的八十年代,虽不完美,也不富裕,但很丰满,内心富足。虽然清平,但气质不凡。

80年代,中国辣妹 - 爱情Dj

文学、音乐、影视、思想、娱乐、体育,等等,各个领域生机勃勃,海纳百川,包罗万象。从之前压抑混乱的年代走过来,人们充满希望,富有理想,饱含热情,拥抱一切,造就了难得的欣欣向荣。

八十年代,一个觉醒的年代,一个朝气蓬勃的年代,一个五彩斑斓的年代,一个珍贵的年代。


回忆 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工资与物价。


读懂社会的一个方面是考察工资和物价。很有趣!


老底子,低工资,物价稳定。农产品贱,工业品贵,国家高度垄断。


百元以上是很高的工资,人数极少。

1966-1976年上海的青年工人,学徒三年

第一年:17.84元/月
第二年:19.84元/月
第三年:21.84元/月

满师后:36元/月,奖金5元。因一直不加工资,民间有“36元万岁”一说

上海里弄生产组计时工资

0.70;0.80;0.90元/天。星期天没工资。

下面一组物价除特别注明的,为上海市1966-1976年时期及1970年代、1980年代早期,购买米面制品和豆浆均要粮票。

芝麻大饼(咸) 3分/只
大饼(甜) 4分/只
老虎脚爪  4分/只
油条 4分/根(半两)
淡豆浆 3分,咸豆浆 4分,甜豆浆 5分。
阳春面 8分/二两一碗(除面条,外加葱花而已)
菜汤面 15分(加现炒的菠菜、油豆腐等)
火柴  2分/盒
 0.15元/斤
白砂糖 0.78元/斤(凭糖票供应)
食油 0.88元/斤(1987.1)(凭油票供应)
 14.30元--17.10元/百斤。新米、好米要排队买。凭粮票和购粮证供应

赤豆棒冰 4分,奶油雪糕 8分,奶油大雪糕 12分

简装冰砖 19分,中冰砖 40分,大冰砖 76分
掼奶油 30分/杯
涮羊肉 30分/份,饭店
大闸蟹 5元/斤(1985.9)
脆麻花 4分-5分/根
水果蛋糕 4分/只
什锦糖 1.20元/斤
水果糖 1分/颗
盐金枣 3分/一小包
橄榄、桃板等蜜饯一般5分一包
寄放自行车 3分/次
寄放自行车 2元/月(1986)

书籍 1元钱约400页
玻璃围棋(中号) 2.40元/副
公园门票 5分
避孕套 免费
万金油 5分/盒
扇牌肥皂 0.36元/块(1982.12)
黄啤 0.33元/瓶
黑啤 0.36元/瓶
飞马烟 0.28元/包。凭香烟票供应,下同

大前门烟 0.35元/包

勇士烟 0.13元/包

生产烟 0.08元/包
红双喜烟 7元/包(1996.11)
阿尔巴尼亚香烟 0.20元/包。免烟票
零拷墨水 8分/墨水瓶
露天游泳池 8分/场
电影 0.15--0.30元
电影 1元(1985.1)意大利影展


公车最低票价:
汽车 5分
无轨电车 4分
有轨电车 3分
一般最高不超过15分

公交月票 6元(供固定的一个人无限次坐所有市内公车)

寄信 本埠4分,外地8分
寄印刷品 本埠1.5分,外地3分。稿件可当印刷品寄。
公用电话 4分/次,不限时。传呼费5分/次
电费 0.24元/度
公费医疗:生孩子住院费里自己付出部分 101.64元(1986.8)
住家保姆工资 55元/月(1987.3)
小学学费 6元/学期
中学学费 12元/学期
我母亲家的房租 2.54元,约25平方米
房租 8.56元(1987)两室户厨卫独用的单元房,约50平方米

1971年的安徽农村

鸡蛋 6-7分一只
老母鸡 1.30一斤
大闸蟹 0.70一斤


南京到上海火车
慢车 5.40元
直快 6.50元
南京到芜湖慢车2.40元
买连票便宜:芜湖到上海慢车 7.10元
京沪特快硬卧下铺 44.10元(1982.11)

四管半导体收音机 32元(面板上有“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字样)

上海牌全钢手表 120元(凭手表票购买)
凤凰牌18型自行车168.50元(1982.5)凭自行车票购买

蝴蝶牌缝纫机 175.40元(1986.12)凭缝纫机票购买
双缸洗衣机 357元(1986.6)
香雪海单门冰箱 125升685元(1984.10)凭票供应
双鹿牌双门冰箱 1260元(1986.12)凭票供应。
台扇 85元
电视机(12吋黑白) 440元(1982)凭票供应
金星牌电视机(14吋彩色) 998元(1984.8)凭票供应
海鸥牌DF相机 453元(1982)
闪光灯 46.70元
摄影暗袋 15元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0巨册) 156元(1986.9)

三洋牌四喇叭收录机 530元(1982.7)另需侨汇券若干张

先锋牌音响 2112.84元(1986)凭出国人员指标
聂耳牌钢琴 2292.50元(1987.5)凭票供应
琴凳 57元
286台式电脑 12吋彩显 1M内存 6200元(1992.5)
东芝牌二手24针打印机 1600元
方正三型汉卡 1200元(即WPS)(1993)
结婚证书 1元(1982)
电话初装费 150元(1986.9,上海浦东优惠价)
正版CD 歌剧全剧 360元(三片)


下面这些照片记载了改革开放前,阿拉上海人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满载着老上海人儿时的回忆。相信你看了这些照片后,和我有一样的感慨,时代的变迁,抹不去的记忆。


“老底子”上海人的住房


“老底子”上海人开门几件事


生炉子

男人生炉子一般都这样,放在风头里让依吹。


一早起来先生煤球炉


一早有生炉子的,弄堂里烟雾腾腾。


倒马桶拎痰盂


一般家里人不多,二三个人、或新婚二个人都用痰盂比较多,倒起来方便。男人倒也不像拎马桶那么尴尬。


牛奶摊

最早买牛奶要凭卡还不是天天有,隔天有。还要排队。后来有了牛奶供应点,方便多了。但奶瓶是千篇一律全市统一的。


大饼油条摊

大饼油条是老上海小百姓最实惠和廉价的早餐。咸大饼三分,甜大饼四分,油酥大饼,油条四分,淡浆三分,咸浆四分,甜浆五分。


油墩子


电话间


那时家里没电话,更没手机,联系亲朋好友都靠公用电话传呼。你要联系的人不但要有电话号,还要有详细的门牌号。

那时公用电话费用:专门传呼3分,接听免费,主拨话费每三分钟/4分。


烟纸店

弄堂口额烟纸店还记得伐


那时的糖果店


老弄堂里故事多

弄堂里一排洗衣机,天好家家洗东西。


“老底子”弄堂里:上面挂着五颜六色晾晒的衣裤床单,风吹过时哗哗作响,当时大家调侃称其为“万国旗”。


拧床单

“老底子”没汏衣裳机,要想快点干,就要拧的干。

弹格路

那时老弄堂弹格路很多的


剃头摊

这样的理发摊上海很多,很受老年人青睐,嘎嘎三胡顺便剃个头。


发大水

“老底子”上海时常发大水,一落雨水漫金山。


许多老弄堂的家庭里没有水龙头,所以洗刷的水斗一字排列在弄堂居室的一侧,也形成了老弄堂特有风景。


  老弄堂的居民空余时间喜欢或坐或站在家门口,来访者都会被大家留在了记忆之中,那时候流动人口寥寥,所以治安出奇的好。


搬场


筑漏


“老底子”弄堂里的井


露天小便池


“老底子”这样的小便池在上海是老多额,现在来看不可思议。


电线木头

老上海风景线

弄堂里吃饭


夏天乘风凉


上海个旧城区格老城厢呒没改造之前,大多数个上海人轧勒一道——一条十几只门牌号头个弄堂里可以住进几十甚至上百家人家。住个面积小、住个人头多,碰上三伏天,大家热煞。于是上上下下、前前后后个人家一到吃夜饭前后就侪情愿到大弄堂里、到小马路上去乘乘风凉。

晚饭后,男女老少竹榻藤椅齐上阵,占据好的位子。拿把扇子带壶凉茶,开始吹牛嘎三胡。所谓好位子:一是有穿堂风,二是有路灯。


闸北区中兴里


汏浴


老虎灶

泡开水到老虎灶,一分钱一热水瓶,二分钱一铜吊。


爆米花

爆米花,爆一壶8分钱,加粒糖精片2分钱。


一般爆的都是珍珠米(玉米),年糕片,山芋干,“赤屁豆(蚕豆)”。


钉碗

补...坏碗呃,砂锅(锔钉或叫锔瓷),俗语叫钉碗,如今这手艺已后继无人了。


麦芽糖&棉花糖

麦芽糖又叫“劲糖“、“搞搞糖”


阉鸡

阉鸡又叫“顿鸡”


铅皮匠

搪锅底,火烙铁焊补搪瓷脸盆漏洞等,当时的搪瓷颜料现在市场上已经绝迹,是一种装在长条塑料小口袋里的,颜色有多样。


磨剪刀

吆喝:削...刀磨剪刀


铜匠

修笔匠&秤匠

篾匠&桶匠

1)吆喝:编掏萝,鱼篓……修竹篮,竹塌……


2)吆喝:箍...桶噢


1)吆喝:啊有坏呃棕绑修啊...藤绑修啊...


2)弹旧棉花


吊罐

“吊罐”,以前酒,酱油,醋等散装货都是从甏里吊出来的,吊罐有大小计量——二两、半斤、一斤。


修鞋&伞摊

1)吆喝:坏套鞋修...啊


2)吆喝:修...阳伞呃


3)修油布伞


棒冰四分一根,断棒三分。


吆喝:“赤豆...棒冰,奶油...雪糕”


文化生活


图书馆里

那时业余学习的人很多,都为一张文凭而努力。


阅报栏

9吋电视机

晚饭后,一家人围着9吋黑白电视机看。


卖电视机的商店,人头攒动。


最早女人做头发个个都这样。


这时的服装式样已经多起来了。


票证时代


那时物质匮乏,吃、穿商品都要凭票配结供应。那时有购粮证,煤球卡,有粮票、布票、油票、肉票、香烟票、鸡蛋票,还有脚踏车缝纫机购买券等。

一切都要凭票供应


那个年代凭票商品的价格:

籼米14.3元/100斤,普通粳米16.4元/100斤

特等粳米17.1元/100斤

(粳米每人每月定量8斤)

标准粉0.17元/斤,精白粉0.22元/斤

标准切面0.21元/斤,精白切面0.27元/斤

煤球2.40一担,煤饼2.60一担(100斤)


菜场

买点鱼真不容易


那时精肉0.98元;后腿0.90元;夹心0.78元;


小排0.56元;板油0.35元;


骨头0.15元一斤是要凭医院骨科医生证明购买的,与猪肝属营养菜。

肉票吃光,只能看看。


排队买盆菜


鸡蛋塑料盆换粮票

那时在马路边弄堂口,新村里都能看到。


十六铺、大达码头是集散地。


当时黑市上海粮票可换到0.12元/斤,黑市全国粮票可换到0.35元/斤。

葱姜摊与贩外烟是一个模式——箩筐反扣。


儿童时代的课余生话


那时的小孩都是散养,上学放学都是自己走,那怕是一年级。放学回来就是和小朋友们玩。

放学了一起走吧!


散养的小孩就这样皮


上海很多乒乓世界冠军,就是这么练出来的。


滚钢圈(脚踏车,黄鱼车钢圈),竹,藤,铁制(马桶、脚桶换下来的旧箍为多)。


“斗鸡”


跳橡皮筋


造房子


打陀螺---“抽贱骨头”


刮“四角片”


拾麻将牌


人民广场,那时的人民广场成了培养足球运动员的摇篮。


着棋(军棋,还要另外一人做裁判)


康乐球


观“斗鸡”,在那时是经常看到的事。


小人书摊


那时只有儿童用品商店门口有专门供儿童玩的


小小班

那时学校规定了“小小班”。就是住在家附近的同班同学一起做作业。


为了小孩能出人头地


“老底子”马路上街景

那时上下班这样的情况很多的。


铁路道口


自行车


当时最热门交通工具是自行车,阿拉上海人出行靠它。当时上海自行车有永久和凤凰两种牌子,但它需要凭票供应。


   黑市自行车券:花式150一张,平式100一张。

1)那时第一百货公司门口,是可以骑自行车的。


2)上下班靠它


3)一家三口在车上其乐融融


三轮车


有轨电车&公交车

在浙江路桥上行驶的5路有轨电车

(驾驶员是站着开车的)


那时的电车


那时公交车相当挤。有时车门都关不上,需要后面有人推。


一般终点站都有退休工人维护次序。


轮渡船

轮渡船,那时黄浦江上的唯一交道工具。


轮渡牌子,来回过江6分,浦西投筹,浦东不投。


公交月票,汽车票,电车票


乌具壳

三卡,“乌具壳”一一那时常见的机功车


上海火车站

老北站


警察岗亭

那时的红绿灯转换都是手动人工操作的。


那时的外滩

那时的外滩防浪堤。


20张80年代老照片,为你找回那些曾经的记忆

第一张:1984年,在商场内的电视机柜台,几名顾客正在挑选着黑白电视机,在那个年代,电视机是妥妥的奢侈品,并不是一般的家庭可以买得起的

第二张:1983年,北京地铁内的景象,在当时只有北京地铁一号线,是从苹果园至北京站,也是全中国唯一的一条地铁,记得那时的票价为2毛钱

第三张:80年代广州市区的北京路,已经是极为繁华的所在了,街上可以看到很多的出租车,并且在道路上也已经设置了机非隔离栅

第四张:80年代成都市某处街头,张贴着两幅电影宣传海报,电影的名字分别是《大泽龙蛇》和《血总是热的》,不知道有没有人还记得这两部电影

第五张:1981年的桂林,人们正在田间进行着劳作,此时天空正下着小雨,所有的人都带着斗笠和穿着雨衣,没有雨衣的则裹着塑料薄膜

第六张:80年代的昆明,两名少数民族的老大娘正在一家卖米粉的摊位前吃着米饭,在那个时候好多的摊位都是不设置座椅的

第七张:80年代,正在练习气功的人们,当时在全国范围内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气功功法,吸引了大批的民众进行练习

第八张:1985年昆明,在街头一个租书摊位上,有很多的人正在低头看着手中租来的小人书,在当时只要花上几分钱就可以看上大半天的时间

第九张:1981年上海,三名小男孩正在下着军棋,其中的一名小男孩正在向坐在中间的“裁判”讲解着判定的规则,相信有很多80年代的小伙伴都曾经下过这种军棋

第十张:1987年青岛,一群小学生正排着队列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着校外活动,在队伍的最前方是一名举着少先队队旗的学生

第十一张:80年代的重庆,两名穿着非常时髦的年轻女子正一边吃着冰棍一边向前走着,这样的一身装扮就算是放在今天也不算违和

第十二张:80年代中国某地农村,在一户普通人的家里,一家人正在看着电视节目,家中的男主人正在操着一台看起来很是奇怪的机器,有人知道它是什么吗?

第十三张:80年的沈阳,在一所大学教师的公寓楼内,一些小朋友正在楼道内玩耍,在那个时候还没有商品房的概念,房子基本都是单位分配的

第十四张:80年代的甘肃,在村口的土路旁,两名村民正在等待着汽车的到来,在那个时候人们的出行非常的不方便,有些地方甚至一天只有一趟汽车

第十五张:80年代的北京,在三里屯的一家供销社里,售货员正在给顾客算着需要支付多少钱,在当时,供销社售货员是一个让人们十分羡慕的职业

第十六张:80年代的北京,一名男子正骑着一辆摩托车从路边经过,吸引了周围人的目光,要知道在80年代,人们主要的出行方式还是自行车,并且还不是人人都买得起的,更不要说摩托车了

第十七张:1985年都江堰,一间商店的老板正坐在门口的椅子上看着小人书,此时正是工作日的上班时间,所以来这里买商品的顾客并不多

第十八张:80年代的西安,在一户普通民居内,一名老大娘正在照看着她的孙子,在当时大部分人家都是这样的布局,进门先是灶台,然后才是卧室

第十九张:1984年云南,在一个长途客汽车站内,人们正在问事处咨询工作人员,在问事处的旁边就是上车的检票口,上面挂着一个写有“送客止步”的标志牌

第二十张:80年代的石家庄,一名男子正用自行车推着一筐苹果沿街叫卖,看到有人给他拍照时,从筐里拿出了一个苹果让摄影师品尝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转眼间,第一批80后已四十岁。人到中年,这群00后眼中的“老阿姨、怪蜀黍”,孰不知也曾是祖国的花朵,充满朝气、活泼可爱的小朋友。
.........................
.........................
在37年前,一位叫摄影师专门来到中国,给当时的孩童(现在的70、80后)拍了一本影集《你好小朋友》
.........................
▲秋山亮二(图片来源于一条)

用真实的镜头,记录下了中国孩子最纯真的模样!


三五个小伙伴,约在一起欢快的捕鱼。


争着抢着,用嘴对准水龙头接水喝。


玩累了,躺在草地上呼呼大睡。

这些熟悉的场景,瞬间把我们拉回到童年时代,看着照片中的小朋友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一位日本摄影师,
为中国小朋友拍了8000张照片 

20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一家叫“小西六写真工业株式会社”的公司,为了把彩色胶卷卖到中国市场,决定委托摄影师到北京来拍摄“中国小朋友”。

出身于摄影世家、非常喜欢拍小朋友的秋山亮二,便受邀请来到了中国。


为了拍出更真实的小朋友,在两年间秋山亮二前前后后来中国五次,每次停留两至三周,足迹遍布北京、上海、成都、昆明、哈尔滨等12个城市。

在北京,他拍下了爱喝汽水、在胡同口打打闹闹的小孩子。


在昆明,拍下了吃云南米线被辣惨的小女孩。拍完照片后,被馋到的秋山也吃了一碗,说确实辣到不行!


在东北,穿着大花棉袄一脸质朴之气的小姑娘身后,是广袤无痕的黑土地。而到了内蒙,穿着蒙古袍面带憨实之态的孩子背后,则是一群牛羊。

一方水土一方人情,秋山镜头下的孩子大为不同,沉浸在自己欢乐世界中,流露出最为真实的生活状态。


“看到孩子就看到希望”!

所以,每次来中国的时候,秋山都会带着满满一大箱胶卷来,前前后后拍下8000张孩童照,最后选出116张出版成《你好小朋友》摄影集。

 一张照片,一段故事 

在以往的采访中,秋山被问的最多的就是,“有没有最印象深刻的事情”?

对他来说每拍一张照片,都是不一样的经历,也会收获一段难忘的故事。


他刚来中国时,正赶上中日建邦后的友好时期,所到之处都会受到摄影协会的帮助。

所以,有些地方学校、少年宫,知道他要去拍摄,会特意给小孩子穿上好看的衣服、涂上红脸蛋。

在这样的情景下,他拍下了这些被精心装扮过的小朋友。


但这一切是秋山不想要的,为了能拍到最日常、不加任何修饰的小朋友,在拍摄的时候会趁着大人们不注意,偷偷给孩子们擦掉红脸蛋、红嘴唇。

最纯真的年纪最真实的模样,就是最美的!


为了拍到真正想要的照片,秋山喜欢一个人拿着相机,在大街上边溜达边拍照,不过这种太过“自由”的方式,也带来了哭笑不得的小麻烦。

在吐鲁番采风时,他看到市集上有特别想拍的小朋友,但觉得环境太嘈杂,没多想就叫来一辆面包车,把孩子们拉到美丽干净的野外去了。


在拍了一个多小时后,秋山和孩子们都拍的非常开心,却把父母们急坏了。

差点把他当成人贩子送公安局,后来经过翻译的调节,拿出拍立得拍的照片,家长们才放了心。


秋山在中国,虽然语言不通,却能和孩子们无障碍沟通。拍海南岛小朋友时,为了捕捉到满意的画面,他直接跟着小孩子玩了一整天。

一起做游戏,成为他们其中的一份子,然后趁大家不注意,快速把照片拍好。这使得照片里的孩子们看起来颇为自然纯粹。


在80年代,绿军装、大衣超级流行,秋山在故宫博物门前,为一对父子拍合影时,觉得很好看,就忍不住入手了一件。

穿上去很暖和,但淋了雨雪后就重的不得了,无法穿上。那沉甸甸的感觉,至今都令他记忆犹新。


 性格鲜明的中国小朋友 

在没来中国之前,秋山也拍过一些日本小朋友的照片。

当有人问他,两个国家小朋友有什么不同时,他说“中国的小朋友更加活泼,他们可以在大街上做作业,可以和伙伴们在巷子里疯玩”。


爱学习,是秋山对中国小朋友最深刻的印象。

在很多城市的借书摊前,总有小学生聚在那,一动不动的捧着书看,很是痴迷。


在放学下课后静悄悄的教室中,也总有同学一个人默默地温习功课、练书法。

秋山忍不住赞叹:“中国果然是一个文字的国家啊,小朋友们都爱读书,真拼呀!”


不止于学习书本知识,学起才艺的孩子也很拼!

在少年宫的舞蹈课教室,学跳舞的孩子们卖力的练习压腿,挂脸上的汗珠子清晰可见。


学杂技的孩子,虽然年龄小却少年老成,面对危险动作没有丝毫畏惧。


除去学习,“会玩”的小朋友深深刻在了秋山的记忆中。

80年代初的学业不像现在这般繁重,也没有那么多五花八门补习班,那时的孩子们有多种可玩的项目。


捉迷藏、打乒乓球、到野外划船,随便疯随便玩!

如今的秋山已经不再拍小朋友照,在沉溺于网络世界的孩子们身上,很难再拍出当初那种活泼劲了。


在小朋友们眼中,对于这位异国来客并不觉得陌生,受秋山脖子上相机的吸引,会天真无邪的在他周围转来转去。


 曾经的小朋友,现在的大人 

童年,还能寻回吗?

这些三十多年前的小朋友,长大后有变成什么样子了呢?


秋山在采访时说过,自己也想见一见拍过的这些孩子,他们现在是不是也成为非常优秀的大人了呢?

看过采访后,专门到日本拜访秋山先生的陈女士,就成了他见到长大后的第一个“小朋友”。


拍下这张照片时陈女士只有4岁,跟着妈妈在王府井那的一个修补铺玩,不知被什么吸引,好奇大眼睛望向秋山先生的那一刻,被抓拍了下来。

现在,已过40岁的她早已成为大人,有着自己的家庭与事业。

如果能与过去对话,她想对小时候的自己说:“你好可爱啊。你要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地长大。长大后要做个勇敢、坚强的孩子。


这对饭吃的正香的小朋友,是秋山在成都一所小学拍的。两位小兄弟从1986年小学毕业后就分开了,各自升入不同的中学、大学,过着自己的生活。


但这张照片的出现,让两人在三十多年后重逢了。右边的小朋友当了产品设计师,左边的从事了质检产业。

再看看曾经的自己,他们都觉得太不可思议,怎么一下子就长大了呢?当时怎么就那么能吃呢?最美好的莫过于当年的友谊与趣事!

▲摄影:薛玉斌

2015年,30多岁的钱女士在朋友圈推文中看到了5岁的自己,没料到幼儿园时期在苏州吴门桥附近游玩的照片,竟然被出版成了相册。


后来秋山先生在杭州举办讲座,她还特意去见了一面,觉得一切都挺奇妙的。一个拍照片与被拍的人,在36年后竟然相遇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她最想对照片中的自己说一句:“我们回不到无忧无虑的童年,希望灿烂的笑容留在大家的记忆里,曾经的小朋友早已成了大朋友,惟愿我们心中仍保留一份纯真!”


是的,愿我们经历过现实的击打、风雨的洗礼过后,仍能以童心看世界。

让那些被遗忘的笑容,真挚的眼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秀才读史论公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