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寻树记》
《英伦寻树记》是英国历史学家、树木学家 托马斯•帕克南写得一本关于60颗树的故事,这本书的起源来自于作者的两次刻骨铭心的经历:
第一次是在他爱尔兰老家,他家有19棵差不多200岁,高度将近十层楼那么高的的水青冈(壳斗科树),这19颗树是他家五代人的好朋友。在一场强暴风雨袭击中, 最高的那棵,如阵亡的哨兵,躺在地上,还有两颗最老的也倒下了,目睹惨状的托马斯,追思以前同样也是暴风雨中失去过得12颗高大水青冈,有一种彻骨撕裂的丧亲之痛!
第二次是1993年他到中国云南寻树之旅,云南在他心目中是美得让人窒息的地方,在这样一个世界闻名的植物宝藏的荒野, 他发现巨大而古老的树已被伐木工砍伐, 他发现的唯一一颗云南铁杉居然比他老家的水青冈还小。
读来让人心情如托马斯一样心痛,我们往往对自家巨大而古老的树不当一回事,可是等它们倒下的时候,才知道珍惜,可惜已经太迟了!
古树是活文献、是一个国家的历史地标、是历史、是文化。于是托马斯萌生了一个想法,走遍英国乃至世界,去寻访和记录古树,锲而不舍追寻古树背后的故事,于是有了这本《英伦寻树记》 。
这本书和梁衡的《树梢上的中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倾听一棵古树就是倾听一段历史。有着斑驳树皮的古树如一位沧桑的老人,见证着世间的风风雨雨。
《英伦寻树记》分为五部分
一:原住民(英国和爱尔兰)古树
二:外来者古树,包括欧洲、美洲、东方、中国
三:神圣之树
四:梦幻之树
五:幸存者
打开书,我被那些树的照片深深震撼了。
先从颜值高的一条水青冈绿墙说起吧。
这条400米长的一条主干道,
30.48米高的水青冈树如厚厚的绿墙真的太美了!
这堵墙大约是1745年种的,距今约270年。
一片约十层楼高的树篱修剪起来可不是件容易得事情,
需要吊车或者脚手架才行。
作者向树的主人打听关于树的传说故事真伪的时候,
感到非常丢脸。
树的主人对树怀着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
继续花着大量的财力修剪着这个祖辈那里继承的这份遗产。
这是拥有“老寿星”之称呼的鲍索普栎树。
托马斯•帕克南这样写道:
当我带着照相机回来时,他的六个孙子孙女--乔希、丽贝卡、埃玛、尼克、乔治还有哈丽雅特----都加入到我们当中。
他们把此树当成是家宠来炫耀。
是呀,这颗从1768年就一直处在衰朽的状态中的古树,
一直很好地活到现在,
古树主人的子孙们和这棵树的合影,就如唤起了和祖辈们在一起的记忆。
在莫斯雷城堡,
有一条通往小教堂的豆杉死亡小径
小径两边的70颗欧洲红豆杉种得很密实。
大概250年种的,
小径从城堡式的房子通向教堂
当时的城堡主人,按照传统,
只能在下葬的时候,
唯一的一次可以经过这里到教堂。
然而,如果选择相反的方向走,
走多少次都可以。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这条死亡小径,
你都可以欢乐地来回行走。
这一对红豆杉像两个柱子一般矗立在教堂的北门两端
托马斯•帕克南镜头下的古树,以人为参照物,突显古树的魅力。
古树既是美好生活的缔造者,也是人类历史的见证者。
当托马斯伸手摸着这些还幸存古树的枝干时,
他一定感受到古树的颤栗,
他的心也在跟着一起颤栗。
对于古树的保护,虽然人类的意识也在慢慢加强,
但古树的死亡速度远远快于人类的行动。
这张照片,也许表达着托马斯没有直接说出来的话。
全书60颗托马斯最爱的树,
棵棵饱含着故事,棵棵迷人。
看过这本书后,
我想,我体会到了托马斯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复杂心情:
既有发现它们的惊喜,
也有害怕失去它们的难过。
解读树的语言让我的生活变得更丰富,
对世界的观察也变得更敏锐。
这让我感知到脚下的土地里正在发生的事,
并捕捉到历史的一瞬。
从此以后
对于身边的树我多了一份情感,多了一份留恋,
更愿意从内心
去爱每一颗古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