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两栖爬行动物
作者赵锷,网名“空中老飞猪”,浙江嵊州人,1982年5月出生。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管理(MPA)硕士。现在绍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从事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绍兴文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客座教授,浙江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理事。OLYMPUS、 Panasonic 签约摄影师,Fotopro签约摄影师,SIGMA合作摄影师,星球研究所特约摄影师。
出版有《白塔湖的鸟》《绍兴野鸟图鉴》《绍兴两栖爬行动物》《杭州湾湿地鸟类》等。
曾获得“浙江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先进个人”(2011年),中国“斯巴鲁生态保护奖”(2016年),浙江省“最美环保人”(2021年),绍兴市“新时代环保先锋”(2021年)等荣誉。
绍兴两爬动物的自然之美
书名的两爬动物指的是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的合称。它们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动物类群。
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征服陆地环境的先驱,但它们对陆地环境的适应还不完善,特别是繁殖时行体外受精,必须产卵于水中,胚胎要经过一个变态阶段才能发育为在陆地生活的成体。
爬行动物是最早具有羊膜卵的动物,由石炭纪末期的古代两栖类进化而来,体温不恒定,是真正适应陆栖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是最先完全摆脱对水的依赖的脊椎动物,首次真正的征服陆地。爬行动物也是所有后来出现的陆生脊椎动物,即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祖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并称“两爬”,主要是它们都属于“低等”变温脊椎动物,在演化上有相对较近的亲缘关系。读完这本书,对动物的演化会有个简单的了解,特别是对我这样的初学者有好。这本书的文字来源于日常生活,文字有温度,有场景。高清摄影图片的加持,这本书更显得接地气。
书中提到的好多两爬来源绍兴,虽然我没接触过 ,但只要留心,有机会遇见,这本书可以作为我的指导用书。
夏天来了,身边蛙声此起彼伏,苦于不熟悉,经常错过学习机会。
↑这是我按照书本提示刚辨别的金线侧褶蛙。
这是今年5月12日拍的树蛙卵袋
树蛙的卵,每年这个季节都会午休去看,可是后面随着天热放弃去观察了,所以至今没看到树蛙蝌蚪(观察过的卵泡下面池塘里的)。
本书通过蛙声四季
尾随一生(断尾自救的螈、鲵)
龟驮甲行
四足游龙(壁虎、蜥蜴)
蛇之魅影
五大部分42篇短文,描述了作者或邂逅或探寻50余种两栖爬行动物的奇妙经历,并融入其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第二部分的有尾目对我来说比较陌生,虽然在诸暨溪水边看到过秉志蝾螈,从没见过它的卵袋,有一次还闹了一个笑话。
哈哈,我把小鲵卵袋误认为塑料袋。
我的大自然学习每次都是从无知开始,看了这本书里提到的鲵和螈后,立刻联想到生活中自己的笑点,任何时候走近自然都不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感谢这本书激发了我的兴趣,更加感谢CC老师送我这本书,领我入门。
都说无知无畏,是的,我就是凭着这样的无畏,在学习植物的启蒙阶段,经常行走在草丛中。
这是我几年前在茶场溪沟里看见的蛇,对照赵锷老师的描述和图片,可以确信自己看到的是虎斑颈槽蛇,半水栖的日行性蛇类。
虎斑颈槽蛇的身体以草绿色为主,颈部至身体前三分之一段则是鲜艳的橘红色,还长有很多横向的黑色条纹,头部也具有黑色斑纹。
这种色彩即是它的保护色,又是它的警戒色。
此外,它还是拟态高手。
书中描述:虎斑颈槽蛇是一种拟态水平很高的蛇类,碰到危险的情况,它会将自己身体的前半部分立起来,让脖颈部分的肋骨张开,呈现出扁平的样子,使自己的身体看起来更加粗壮庞大,并且发出“嘶、嘶、嘶”的声音,有时还会做出不断扑咬的动作。这样的描述大家肯定很熟悉,这不就是在模仿那骇人的眼镜蛇吗?
下面链接是网上对这本书的解读,借来学习用。
新书荐 | 为了野生动物的明天——读科普佳作《探秘两栖爬行动物》
荐读 | 这些两栖、爬行动物比大熊猫还稀有,却鲜为人知(赠书)
《探秘两栖爬行动物》是一部充满情趣的科普作品,集中展示了两栖爬行动物神奇、浪漫的一面,让读者能够在轻松的阅读中,了解和认识这些野生动物,增强保护自然、爱护动物的自觉性,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如果你想博物人生,建议入手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