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理论要点

陈立鹏, 汪 颖 中南民大学报编辑部 2023-10-24

摘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从时代背景、地位意义、内涵特征、实践要求等方面系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理论要点,以深刻学习领会其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团结各族人民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理论要点;新时代民族工作

作者:陈立鹏,汪  颖,中国人民大学


        一、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提出的时代背景

       2014年5月,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同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打开了新思路、开启了新征程。而这一创造性思想的产生,与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指出:“当前我国民族工作阶段性特征,包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市场经济起步晚、竞争能力比较弱;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总体上与东部地区发展绝对差距拉大、民族地区之间发展差距拉大问题突出;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历史欠账较多,一些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比较落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更加复杂;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等。”这“五个并存”充分说明了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相对落后,不仅影响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基本生活的改善,也阻碍了其在教育、文化、政治、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发展。与此同时,民族地区的矛盾纠纷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加之“疆独”“藏独”“港独”“台独”等分裂势力和西方反华势力相互勾结,对民族地区和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

       无论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上的滞后,还是“三股势力”一定程度上的存在,这些都不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正是在我国民族关系出现新情况、国家改革发展稳定面临新问题这样的时代背景下[3],习近平总书记适时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并进行了一系列深刻阐述,为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伟大意义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4]在2020年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地位,深刻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5]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6]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也开启了新征程。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党的民族工作和理论在不断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应有之义、开创之举。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6]。这不仅凸显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地位和意义,更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方向性指引。在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过程中,要时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性地位,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和根本目的,贯彻落实于各项工作之中。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符合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共同追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包含着一个不断凝聚共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将各族人民联结起来的一条重要的“线”便是中华民族认同,它为增进各族人民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提供了重要支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增进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途径,能够“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2014年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强调要“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1]。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团结和中国梦存在着密切联系。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7],深刻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国家、民族乃至个人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深刻指出:“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6]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和共同追求,需要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才能实现。因此,要充分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显著优势,凝聚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团结奋斗,为维护国家统一、巩固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伟力。

        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创新的必然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有关共同体思想的论述,个体与共同体根本上是统一的,人类历史在共同体内生成、发展[8]。共同体是人和社会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方式,人们又在实践中产生交往互动,由此生成共同体[8-9]。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国国情明确指出:“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2]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必然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10]。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就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都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11]多民族的基本国情,是我国开展民族工作的现实依据,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重要优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一基本原则,它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和国家发展现实需要而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内涵特征

        1.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2014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2]在2015年接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11]习近平总书记同时指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民族大家的梦,也是我们各民族自己的梦。”[11]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家庭”的关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中华民族与56个民族的关系,也指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又从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和共同目标的角度,论证了各族人民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中华各族儿女是紧密相联、彼此依赖的整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相互扶持、共同奋斗。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也彰显了“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6]“四个与共”既简明扼要又高屋建瓴地强调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无论经历多少磨难,中华民族始终都是不可分离的整体。

        “谁也离不开谁”具体体现于“三个离不开”,也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关于“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深刻指出:“要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把工作做细做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12]

        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是“四个共同”意识。在2019年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4]这种多元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4]。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各民族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这“四个共同”,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的深刻阐述,也刻画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奋斗历程和丰富绚烂的奋斗成果,深刻说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直孕育于中华民族的整个奋斗进程中,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和人民需要的必然结果。

        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发展与升华。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2]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全面深刻地论述了“一体”与“多元”的关系。

       费孝通先生在其《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文中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在各民族的“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兼有“分裂和消亡”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多元一体具有“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特点[1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在强调中华民族是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统一体的同时,更加强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的一体性,强调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认为“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6]。亦即要紧紧围绕中华民族是一个“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这一核心理念,处理好“一体”与“多元”的关系,处理好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把握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规律和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在新时代的发展与升华。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实践要求

        1.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是有充分保障的。”[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保证,也是巩固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2014年,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新疆工作,关键是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坚强政治保证。”[1]2015年8月,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西藏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着力建设好各级领导班子、干部人才队伍、基层组织,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14]民族工作无小事。新疆、西藏等地地处祖国边疆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等因素的影响,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性。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和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可以看到党和国家对新疆、西藏工作的高度重视,也说明了党的领导在民族工作中的极端重要性,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坚强政治保障。

       坚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经验。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五点要求,其中一条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6]。同时要“努力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6]。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既符合我国国家性质和民族工作的现实需要,也是我国国家治理的独特优势和重要经验。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完善党的各项制度,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2.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随着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和绝对贫困的消除,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相对贫困依然存在,特别是民族地区由于自然、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夯实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物质基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经济保障,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4]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6]

       随着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便成为一项重要课题。而与此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在机遇与挑战并存、成就与问题交织的背景下,唯有实现高质量发展才是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因此,民族地区应因地制宜,“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6],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国家“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6],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相关的支持政策,为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要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关注和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此基础上深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014年,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要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族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1]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6]。由此可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极端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反复强调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民族分布特点有关。2019年7月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15]在2019年全国民族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紧密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我国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我们要顺应这种形势,出台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政策举措和体制机制,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促进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4]随着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既是尊重历史发展规律、顺应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途径。

       加强和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多种多样的渠道和形式,其中最重要的途径是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各族人民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语言文字是交往交流的重要载体。中华民族有着文化多样、语言丰富的特点,特别是少数民族大都有自己的语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则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搭建起重要桥梁。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搞好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4]2021年3月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12]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是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民族地区要积极创造条件,特别是要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保障国家统编教材使用落实到位。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的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所指出的,“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5],在增进彼此联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加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断增进各族人民之间的亲密联系,树立起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的意识,从而正确处理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本民族意识自觉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4.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进行了高度凝练,深刻阐明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纽带和精神动力,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2015年,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课程,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努力培养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4]2018年,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进行了更加详细的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必须在各民族中大力培育和践行,坚持从小就抓、从幼儿园就抓,注重从少数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创新载体和方式,搞好网上和网下结合,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牢固精神纽带,妥善处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中的各种利益矛盾,把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得更加牢固。”[16]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明确提到:“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4]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并“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4]。2020年8月,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深入开展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要重视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17]

       为此,应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宣传和实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充分发挥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凝聚共识上的强大动力,以此来进一步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2]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4]在2021年,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强调,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和“民族和睦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促进各族人民的文化认同,进而引导各族人民在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过程中巩固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5.深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是基础性事业。2015年,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要大力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帮助、相互欣赏、相互学习。要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14]在2018年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重要性,他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民族团结,基础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16]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调研时也指出:“要搞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18]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密不可分,二者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各族人民的政治文化素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积极意义。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新疆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5]2021年3月,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凝聚‘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合力。”[12]2021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6]由此可见,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建立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常态化机制,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历史任务和新时代课题。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宣传、统战、教育、民宗等部门,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创新性论断的核心思想和深刻内涵,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研究制定落实方案,持续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开展。

        6.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2]。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进一步强调:“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确保各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要坚持一视同仁、一断于法,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保证各族公民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对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要严密防范、坚决打击。”[4]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保证。治理民族事务、开展民族工作应当坚持法治理念,确保各项活动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确保各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实际,以公平公正为原则,突出区域化和精准性,更多针对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别事项制定实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6]为此,要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根本、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基础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制度体系,依法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诉求。同时,也需要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各族群众的法律意识,引导各族人民树立起对法律的信仰,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提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9]。从国际形势来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国内发展来看,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方面呼应了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统筹国际国内形势,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共同体理念;另一方面,无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中华民族共同体,都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人类需求的科学理论思想,能够为相关实践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方向指引。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促进社会长治久安,是巩固民族团结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为此,要深刻学习并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理论要点、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 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N]. 人民日报, 2014-05-30(1).

[2]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J].民族大家庭, 2014(6).

[3]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15:11-12.

[4]  习近平.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9-09-28(2).

[5]  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 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N]. 人民日报, 2020-09-27(1).

[6]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 人民日报,2021-08-29(1).

[7]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19-10-24(1).

[8]  徐斌, 巩永丹. 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历史逻辑及其当代表现[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9(2).

[9]  石云霞. 马克思社会共同体思想及其发展[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6(1).

[10]  王新红. 逻辑·架构·内容: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的三个维度探析[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2).

[11]  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N]. 人民日报, 2015-10-01(1).

[12]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 人民日报, 2021-03-06(1).

[13]  费孝通.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4).

[14]  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 加快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N]. 人民日报, 2015-08-26(1).

[15]  牢记初心使命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把祖国北部边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N]. 人民日报, 2019-07-17(1).

[16]  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扎实推进脱贫攻坚[N]. 人民日报, 2018-03-06(1).

[17]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N]. 人民日报, 2020-08-30(1).

[18]  习近平在广西考察时强调 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凝心聚力担当实干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J].党建,2021(5).

[19]  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2013-03-24(2).


(责任编辑  马  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