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代儿童,离理想童年有多远

璞美育 璞生活微度假
2024-09-01


你发现没,用线段图解决奥数应用题可能很简单,但让孩子分辨冬瓜和南瓜,他可能一头雾水。在以分数定高下的背景下,孩子与生活、自然等很遥远,长期的焦虑和压力环境下,孩子的情绪、社交能力、抗逆力较弱,会造成孩子身心健康问题。


我国最新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中指出:2020年我国青少年的平均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检出率为17.2%,重度抑郁为7.4%。网络上总能看见一些孩子不堪重负选择了断生命的新闻,悲剧事件频发让人不由得感叹并难以接受。

每一个家长都由从童年走过来,可一旦长大,就忘了自己曾经也是孩子,总是喜欢用大人的想法去理解和约束孩子。不问孩子到底想要什么,用一句为你好,擅自为孩子设计一个“理想童年”。

孩子天生拥有丰富的好奇心,但家长填鸭式的教育让孩子被动接受,无法激发孩子的探索欲,孩子的内外世界无法统一。

水泥森林的城市化仿佛让都市人都得了“近视眼”,关注眼前,崇尚高效,急功近利,受父母影响,孩子也被迫成为重压下的受害者。有的孩子幼儿园时期已经已经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有的孩子小学四五年级就开始补习中学课程。近年热门的编程向低龄化泛滥,其中小学生阶段程度尤其严重,所有人的步伐越来越急。


@《小舍得》电视剧

面对升学压力、孩子之间的比较,很多父母会开启“鸡娃”模式:写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培训课,吃一口饭都觉得在浪费时间,让孩子每天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在频繁的压力刺激之下,不少孩子的睡眠质量差,容易生病,老感觉肠胃不适,恶心、呕吐等。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全家的“小祖宗”,从小到大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除了学习啥也不用自己做。他人操办一切的生活可能导致孩子没有劳动或独立做事的经历,感受不到成就感和内心的喜悦,无法激发孩子的内动力。


为什么我们喜欢回忆童年?儿时爬过的树,打闹过的公园,披被单的过家家.....快乐的童年记忆就像寄存在脑海深处的一瓶“糖果”。每当我们遇到一些痛苦时,打开这瓶“糖果”,总能从回忆中得到许些安慰和治愈,支撑我们继续走下去。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怎么才能保护好他们的“糖果”。

不管是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还是卢梭“让儿童自然发展”的教育观,以及杜威的“生长论自然教育”理念,无不强调以“世界为书,事物为师”的重要性。

“中午,孩子们吃完牛肉大餐,下午,孩子被带到养牛的牧场割草喂牛。老师会提前让孩子思考人和牛是什么关系?人为什么要吃牛肉?为什么牛的寿命本有二十几年,但在牧场往往只能活几年?”这些体验,发生在日本Whole Earth自然学校的经典课程中。

台湾道禾实验学校的过夜登山课,不允许学生带牙膏、洗面奶,任何包装袋、卫生纸都得自己带下山。老师会在登山的过程中解释高山环境分解微生物少,垃圾长时间无法降解会造成山林污染。山上学到的环保知识,孩子会下意识地带到日常生活,更加主动去关注垃圾回收、污水排放等生活问题。

孩子在探索中不断扩展自己的发展区,提升自己的认知,学会如何学习、如何迁移知识、如何应对身边发生的事。好的教育应该把科学、数学、地理等各类学科知识在生活和自然中得到体会和验证,内外世界才能得到真正的统一,学习才会完整而深刻。

@璞美育的桑果实验室

@璞美育的青少年夏令营

与其让孩子做家长计划的执行者,不如让孩子做自己世界的探索者。

尝试把世界当成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既能教育孩子,又能给孩子无拘无束的快乐童年。当孩子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它才有教育意义,才是孩子的理想童年。


唠嗑了这么久
不如在评论区
谈谈你认为的“理想童年”


 GO ON VACATION 

自然/质朴/本真/理想/归真

创造理想生活方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璞生活微度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