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系锌电』安徽工业大学 朱磊&港城大支春义 Nano Energy: 锌电池中能量效率问题的考察
研究背景
研究亮点
⭐通过改变不同水合半径和电荷/半径比的客体离子可以调节能量效率。
⭐FeMnHCF在Zn2++K+水溶液混合电解质中具有93%以上的高能量效率。
图文导读
图1. 能量效率概念的提出.
(a)不同电流密度下V3O7·H2O基水系锌离子电池的恒电流充放电(GCD)曲线。(b)根据图1a中的GCD曲线以及库仑效率计算出的电压差和能量效率。(c)不同电流密度下层状MnO2基水系锌离子电池的GCD曲线。(d) 根据图1c中的GCD曲线计算的电压差和能量效率以及库仑效率。
▲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会导致放电电压下降较快。这些因素导致低能量效率。以常用的V3O7·H2O阴极为例,其充放电电压差距显著(在0.3 V以上),充电电压较低(约0.9 V)(图1a),且电压差随电流密度的增大而增大。这导致能量效率低于64%,并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不断降低(图1b),尽管库仑效率可以达到99.5%。在电压差(0.2 ~ 0.3 V)和相对较高的充电电压(1.5 V以上)方面,分层二氧化锰表现出更好的性能,能效通常低于86%,在大电流密度下降至81%(图1c-d)。进一步总结出如下所示的供述,说明了能效与电压差之间几乎呈线性关系,说明提高能量效率的有效方法是在提高充电电压的同时,使充放电曲线之间的电压差最小化:
能量效率=放电能量/充电能量=(放电容量×放电电压)/(充电容量×充电电压)=库仑效率×(1-电压差/充电电压)。(式1)
(a)FeMnHCF电极在不同金属离子电解质(以金属形式缩写)中的CV曲线为1 mV s-1,插图中的值显示了相应电解质中峰值电压的差异。(b)不同金属离子电解质在0.1 A g-1下的GCD曲线,平均充电/放电电压如图所示。水系金属离子在图中缩写为Li+(Li)、Na+(Na)、K+(K)、Zn2+(Zn)、Zn2++K+(Zn+K)。(c)不同电流密度下纯锌溶液中的GCD曲线。(d)不同电流密度下Zn+K混合溶液中的GCD曲线。(e)具有纯Zn和Zn+K电解质的Zn||FeMnHCF电池的电压差和能量效率与电流密度的关系图。(f)使用Zn+K电解液获得的Zn||FeMnHCF电池的能量效率,与其他水系锌离子电池获得的能量效率相比。
▲如图2a所示,K+离子使FeMnHCF具有最小的电势差和最高的充电/放电电势,根据公式1,FeMnHCF应当具有最高的能量效率。注意,使用Zn+K电解质的电池的充电/放电平台与纯K+(K)电解质重叠(图2b),而不是使用纯Zn2+(Zn)电解质的电池,表明混合水电解质中FeMnHCF的性能是由K+离子的嵌入/脱嵌入贡献的(图2b)。
在纯Zn电解质中,FeMnHCF电极充电和放电电压随着电流密度的升高而逐渐极化(图2c),表现出一对位于1.863/1.790V左右的电压平台。相比之下,Zn+K电解质中的Zn||FeMnHCF提供了几乎不变的电压平台,且响应电流密度的增加(图2d),可提供1.887V的放电平台和1.942V的充电平台。使用Zn+K电解质时,电压差进一步降低到0.12V以内,因此能量效率超过93%(图2e)。与其他阴极材料相比(图2f),Zn+K电解质中超过93%的稳定能量效率说明了当K+离子用作电荷载体时菱形FeMnHCF的优势。
图3. Zn+K电解质动力学分析.
(a)放电过程图示,显示金属离子嵌入阴极。(b)比较不同金属离子的离子半径、水合半径和离子重量。(c) 各种金属离子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与金属离子的水合半径的关系。(d) 在各种金属离子溶液中测量的FeMnHCF的充电、放电电势和电压差,以及水合离子的半径;插图中的短水平线显示了图2a中的相应峰值电势,并伴有还原峰值电势(线下的数字)和潜在差异(红色数字)。(e)纯Zn电解质和Zn+K电解质的Zn||FeMnHCF电池的CV曲线。(f)GITT充放电曲线,以揭示具有纯锌电解质和Zn+K电解质的Zn||FeMnHCF电池的充放电电压平台之间的间隙。(g)使用纯锌电解质和Zn+K电解质的Zn||FeMnHCF电池的放大GITT放电曲线。(h)具有纯Zn电解质和Zn+K电解质的Zn||FeMnHCF电池的EIS曲线,插图显示了相应的电路以及欧姆电阻(Rs)和电荷转移电阻(Rct)的值。(i) 两种系统中K离子和Zn离子的扩散系数,基于不同扫描速率下的CV数据计算得出。
图4. 高能效锌电池的验证.
▲如图4a所示,XRD测试表明FeMnHCF的菱形骨架的高度稳定性。如图4b所示,在CV扫描过程中识别出一对定义明确的峰,还原和氧化峰根据扫描速率逐渐移动,并揭示了Zn||FeMnHCF电池与Zn+K电解质的扩散和赝电容控制行为(图4c)。通过增加负载质量,进一步评估了Zn||FeMnHCF电池与Zn+K电解质的稳定性,如图4e所示。当负载质量为9 mg cm-2时,观察到每循环0.05%的小衰减,能量效率约为91%。如图4f所示,在1.5-2.0 V的范围内,在1 A g‐1下循环1000次后,能效和容量保留率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研究结论
文献信息
感谢各位读者的支持与宣传,同时欢迎广大科研人员投稿与合作,具体事宜可发送邮件至aqueousenergystor@126.com,或添加下方小编微信,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您。
← 长按添加小编微信~
水系储能
点个
在看
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