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敬琏:养那些只会“整词儿”的专家有什么用?

点击蓝字关注 吃果读书2 2021-12-15


养那些只会“整词儿”的
专家有什么用?
文:吴敬琏  编:木叶

中国经济研究中的“整词儿”现象值得注意。什么框架、重构、供给侧、需求侧等等,过一段时间就出现一堆新词儿,但问题还在那摆着。

为什么是这样?这与中国经济研究的肤浅密切相关。

▌中国经济的两大问题

我注意到,中国经济研究存在两大问题。

第一,更多地是在“历史经验中找类同”,套用某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历史与中国经济比对。

于是,把人家的发展结果套用到中国,看作是中国未来也必然出现的趋势。比如,以日本和韩国的历史脉络论证中国经济减速的必然性。

第二,就是翻阅教科书,从中找到一些名词,并把它当成时髦词儿,然后用它去概述中国经济。

第一种研究方法很讨厌,它的关键问题是:把别人的失败当成历史必然,当成我们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不是大问题吗?


▌养只会整词儿专家的意义何在?

前段时间,一家重要的智囊机构召开研讨会,研究日本20多年的衰落问题。这对我们而言本来应当是教训,但研讨会上有人认为,日本的发展是历史必然,认为我们的发展道路不可能超越日本的命运。

我真不明白,国家养这样的专家意义何在。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人家怎样做、出了怎样的问题,那我们应当如何去做,避免出现同样的问题。换句话说,我们应当研究的是,我们怎样做才能跨越“日本困局”,而不是如何去适应。

在最近许多论述“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文章当中也经常出现韩国和日本的例子,说这些国家在什么的情况下,什么样的时间点出现了经济高增长的拐点,而我们在同样的时间点上也必然出现这样的问题。

看了这样的论述感到很难过。为什么它们的昨天一定是我们的今天?为什么它们的今天一定会是我们的未来?那我们的未来还有希望吗?这样的比对能带给我们什么帮助吗?


▌“整词儿”能解决问题吗?

第二种研究方法就是“整词儿”。为什么“整词儿”?因为要“显得深奥”。用大家或领导过去没有听说过的“词儿”以表现自己的研究深刻的、学问是渊博的,但“整完词儿”就有解决方案吗?

没新的,只是再告诉我们一堆词儿,于是就有了什么框架、重构,什么供给侧、需求侧等等。用一堆“新词儿”解释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更有甚者,他们会告诉我们,失败者是怎样做的,我们应当向人家学习。

不是吗?我们现在的做法不就是在沿着日本失败的道路前行?看不到金融资本主义道路对日本经济的摧残,看不到金融短期化、投机化对日本实体经济的危害,而所有人给出的方案都是“加杠杆”,那杠杆不是越去越高?这不是中国经济的现实吗?

我看到的事实是,金融的市场化、自由化摧毁了长期支撑日本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办银行制度”。当年,主办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动辄5年、10年,甚至30年,企业依据这样的资本期限所安排实业发展规划,在金融市场化、自由化过程中泡汤了。

因为,金融投机盛行、金融短期化趋势使得主办银行的资金周转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尤其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发生了严重的流动性危机。

企业已经把长期贷款使用出去了,不可能归还银行;银行的存贷款期限错配越来越严重,结果是资金链断裂。加上企业间交叉持股,所以危机蔓延和传导得十分剧烈。最终拖垮了日本经济,而且一蹶不振。

所以我认为,摧毁日本经济的关键问题是金融,是金融市场化、自由化过程中,至高无上的金融资本脱离了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重心的必然结果。在中国,有多少人愿意承认这样的逻辑?

很少。为什么不承认?


▌理论到了无视现实的程度

为什么不承认?因为他们所受的教育和读过的课本没有这样的理论。这就是中国经济研究的悲哀——理论到了无视现实的程度。

现在,日本开始治理通缩,但有人把这个问题集中到物价上,这也太表面化、书本化了吧。

我认为,日本新政策的核心是压低日本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向市场输送长期流动性,让金融市场更加有利于资本的形成,并借以培育日本新的实体经济快速发育。

这当然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所以许多人仅仅依据一两年的GDP、CPI数据就说“安倍经济学”失败,这实在太小儿科了,真有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感觉。

一位刚从日本考察回来的朋友告诉我:日本经济衰退是假象。原因是,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日本高科技产品正在突飞猛进。所以我认为,日本卧薪尝胆,正在准备弯道超车。

过去40年,中国的开放、日本的产业转移和经济、金融危机,使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会,在日本传统优势产业,中国几乎全面超越了日本。

但未来在哪?全球经济结构调整过程实际是一次重新洗牌的过程,日美重新合作,中国搅局,实际都有为自己赢得时间的韵味。

所以,中国经济的关键问题还是金融问题,是中国金融市场越来越远离资本形成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能得到解决,中国经济向好仍需要时间。


正如经济学家吴敬琏所说,故弄玄虚,玩弄术语,用统计数据吓唬人,成了经济学的标配招术,偏离了经济学增加个人福祉的使命,严重偏离了现实,这是经济学的悲哀。

经济学是建立在人性和现实上的学科,最重要的就是尊重事实。而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并有所建树的中国经济学家屈指可数,其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就是吴敬琏先生。

吴敬琏几乎参与了所有的经济理论争议,由他的思想演进出发,可以勾勒出中国几乎整个波澜壮阔的经济改革历程。

有这样的学者,而不珍惜,那就是另一种悲哀。珍惜吴敬琏,就是珍惜我们自己。《华尔街日报》评论说:中国如果有一位经济学家的话值得听取,那就是吴敬琏。

为此,吃果读书诚挚推荐“吴敬琏作品集”,包括《吴敬琏改革文选》和《吴敬琏论改革基本问题》,吴老现已91岁高龄,先知书店有幸获得他的亲笔签名藏书票+钤印,非常珍贵、难得。

感兴趣的书友可识别下图二维码,抢先收藏。

来源 | 图片选自网络,文章作者:吴敬琏。感谢原作者。
吃果读书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延伸阅读:

“吃果读书”防失联必看

文章被删除了,看书吧!

往事并不如烟

李菁:沙盘上的命运(摘)

杨奎松:你一国,我一国
王人博:共和,中国的百年之累
沈志华:跌跌宕宕,与档案纠缠一生
通古今之变:项羽之死影响中国两千年
他用尽一生向人们证明:人类的繁荣、幸福和尊严,来自个人自由,而不是集体主义

亲爱的书友们,大家好。由于微信改版,公众号文章不再是按时间顺序排序,而是根据每位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算法推荐。如果您还希望经常能看到我们的文章,请点亮文末右下角的小星星,同时建议给“吃果读书2”添加一个“星标”。
▼更多好书,点击“阅读原文”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