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红船专访丨开国少将赵杰之女赵进军:弟弟牺牲在越南后,父亲首先问立功了没

红船融媒 红船融媒 2023-11-10


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的赵进军,曾任职于解放军总医院政治部,新闻出版报社总编室副主任、工会副主席。她是开国少将赵杰之女。


赵杰,原名赵正贵,河南商城人,出生于1913年,原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副司令,1928年参加红军,1937年受党组织派遣,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到山东,参与组织领导了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6年3月在北京逝世。


近日,赵进军接受红船编辑部的专访,将一段段革命家庭往事娓娓道来。


赵进军接受红船编辑部专访


1

红船专访

赵杰的革命之路,缘于“学兽医”


“我父亲出生在鄂豫皖三省交界大别山区一个小山村里。我爷爷是个种田、打鱼、纺纱、织布、木工、瓦工样样都会的能工巧匠,可在旧社会,一个没权没势的农民很难维持八口之家的生活。”

采访伊始,赵进军介绍,父亲赵杰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从小便与三个哥哥都是地主家的长工。

“我大伯白天给地主干活,下了工赶回家,晚上和我爷爷一块去打鱼,苦熬苦做,最后累出了痨病,21岁就病死了。我父亲12岁给地主家当长工放牛,没少受地主的欺负。”

在给地主家当长工的三年里,赵杰一共换了三个“东家”,每到一个新东家干活,都免不了挨打受骂。

有一次,放牛的赵杰犯困了,迷迷糊糊地趴在牛背上睡着了,“结果牛把地主家的秧苗吃了,实际上地主就在不远处监视着我父亲呢,看到牛要吃秧苗过去把我父亲拽下来一顿狠打。”所幸,赵杰的父亲正好回来路过这片田地。将赵杰救了下来,赵杰才得以幸免遭受更惨烈的毒打。

“我父亲说什么也不给这家地主干活了。”

上世纪20年代,南方不断“闹红”,新兴的共产党正领着各地的穷苦百姓“打土豪分田地”。

“我们家那时候也经常来往各种穿着打扮各异的人:有穿长袍马褂的,也有穿得破破烂烂的。因为爷爷走村串户为乡亲们干活儿,认识的人多,这些人一来就关起门来嘀咕事;我奶奶就手拿活计到村口望风。这些人其实是地下党员,来宣传革命的。从他们口中,我父亲知道了共产党是为穷人说话的党,正是在地下党员的引领下我父亲在1928年正月十五日这一天,也就是他刚过完15岁生日这一天,他参加了红军。”

在众多来往的地下党员中,一次,两位先生跟赵杰说:“看你很机灵,你要不跟我们去学兽医吧?”

“我父亲很是欣喜,但是他又觉得自己没文化,其中一位先生说:‘没事,你可以先拿药箱子,慢慢学。’实际上,说带他去学兽医只是掩人耳目,真实目的是去参加革命的,就这样我父亲被带到游击队参加了红军。”

2

红船专访

“父亲身上9处伤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赵进军的心中,父亲的革命生涯干的都是“开拓型”工作。从白手起家发动徂徕山起义,到1945年北上东北,任旅大总局局长,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人民警察队伍,再到后来担任五七干校校长,以及又被调去541工程任副总指挥,他就像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

1936年8月,赵杰被调到红军大学学习。全面抗战爆发后,赵杰被派到北方局待命。1937年9月,赵杰和另外两位河南籍老红军带着十几个平津流亡学生,从延安徒步500多里路,到了当时北方局所在地——山西临汾。

赵杰一行到北方局后接受任务,带领着一些平津流亡学生跟着山东党委的地下交通员坐火车到山东泰安。当时的省委书记黎玉把他们三位老红军分配到不同地方开展敌后武装斗争,赵杰被派到徂徕山地区。

开国少将赵杰

从1937年10月到1938年1月,在近2个月的时间里,赵杰在山东党委的领导下,依靠抗日积极分子,青年学生,还有从国民党的监狱里放出来的地下党员,宣传抗日,发动群众,号召百姓“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枪出枪”,动员民团把枪口对准日本鬼子。经过一系列的组织动员工作,1938年1月1日在徂徕山大寺举行了武装起义,打出了山东人民抗日游击四支队的红旗,赵杰担任四支队副支队长,打响了山东党委领导的山东人民抗日第一枪……

赵杰在孩子们面前很少讲述他的革命故事,但他身上的九处伤疤,却给赵进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赵进军介绍,父亲赵杰身上的九处伤疤是6次负伤留下的,其中3处是贯通伤。这6次负伤都是他当红军时打仗负的伤。

“他胸前一处贯通伤,是当年打土豪时留下的。土豪家的围墙很高,红军要搭梯子才能攻上去。土豪的家丁把竹子削尖了裏上棉花浇上煤油,点着了,从围墙上往下刺杀红军战士。我父亲冲在第一个,一下子就被刺中从梯子上滚落下来,当时后面指挥战斗的是许世友同志,他连声叹惜:赵正贵牺牲了,赵正贵牺牲了……仗着我父亲当时年轻,又被及时送到了红四方面军的后方医院,就是用盐水、中草药,硬是把一处擦过肺叶的贯通伤治好了。”

讲起父亲身上的伤,赵进军很是动容,“还有一次,也是在根据地时与国民党军队作战,我父亲在战壕里看到对面冲上来一个戴大盖帽举着手枪的军官模样的家伙,我父亲跳出战壕左手一把抓住那家伙的枪口,右手拿枪抵住那家伙的太阳穴,两人同时开枪,那家伙的天灵盖被打飞,我父亲的左手留下一处贯通伤。他的手筋被打断。我父亲腿上还有一处贯通伤,腿骨被打断,留下了终身残疾。”

赵进军说道:“小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父亲身上有那么多伤疤,后来知道他是从枪林弹雨中冲出来的,这些伤疤就是战争留给他的功勋章。他经常指着这些伤疤跟我们说,你看我的伤都是正面伤,言外之意我是冲锋受的伤,可不是逃跑受的伤。”

3

红船专访

“母亲与父亲结婚后的第二天

参加了八路军”


聊起赵杰,不得不提到他的夫人王华。

王华是徂徕山脚下一户耕读人家的独生女儿,当时正在泰安教会办的德贞女中读书,日本鬼子来了,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她辍学在家。家乡徂徕山起义已经成功,她跟着女游击队员们挨家挨户动员妇女参加妇救会,宣传抗日。她的小学老师孙明,是个地下党员,当时,赵杰已经符合部队里允许结婚的条件,于是孙明便当起了媒人。

“我姥爷当时择婿有三个条件:第一条必须是抗日的,我姥爷曾经被日本鬼子逼着带着本村的人到邻村去掩埋被残杀的同胞。日本鬼子杀了人把他们扔在一口井里,让我姥爷带人把这些人的尸首捞出来掩埋。我姥爷目睹这些被杀害的同胞的惨状,悲愤难忍。他恨死了日本鬼子。所以他择婿第一条就是我的女儿绝不能嫁给汉奸狗腿子,一定要是抗日的。第二条我女儿不能嫁给已有妻室的,不能去当二房。第三条不能有抽大烟、赌博等恶习的。”

赵进军介绍,前两个条件没有任何问题,但第三条姥爷却有了顾虑。“因为我父亲从小吃不饱穿不暖,发育不良,再加上战火硝烟的熏染,他面黄肌瘦,个子矮小,我姥爷以为他是抽大烟抽的。孙明老师就给我姥爷讲我父亲参军的经历等等,我姥爷一听,原来这个其貌不扬的军人还是条硬汉子!于是同意把他的独生女儿嫁给了我父亲。”

赵杰与夫人王华

1939年2月,在徂徕山脚下一个叫磨山峪的小山村里,赵杰与王华举行了婚礼。第二天王华也正式入伍,参加了八路军。

从小,赵进军便多次听到母亲讲起参加八路军时她被老百姓救助的故事,“这个故事母亲经常给我们讲,对她来说这个故事刻骨铭心,也给我们留下极深的印象。”

1939年5月,日军集结重兵对山东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当时赵进军的母亲王华入伍不久正在抗大一分校学习。抗大领导要求男同学拿起武器,和当地的民兵配合抗击鬼子,女同学能回原部队的回原部队,不能回原部队的就地隐蔽,待鬼子扫荡后再回校学习。

“我母亲和三个阿姨决定回四支队,她们换上农妇的衣服,戴上头帕,走在路上迎面遇上逃难的老百姓,听说她们要去大王庄,老乡告诉她们:‘大王庄已经被鬼子占了,跟着我们逃吧!’她们就往回走,到了沂水县上刘庄,天黑了,她们想这地方群众基础好,还是找老乡家借宿一晚吧。于是敲开了一户老乡家的门。打开门一看,是个大娘,于是叫道:‘大娘!能不能借住一晚?’大娘心想这么晚了哪有大姑娘小媳妇在外面走的,又听她们亲亲热热叫大娘,马上意识到她们是八路军,她说:‘八路同志,俺家这么小,怕住不下。’我妈妈她们刚想离开,大娘说:‘这么晚了,你们不能住野外,还是在我家挤挤吧。’说着抱过一领席子铺在地上。大娘家屋子又小又黑,只有一铺炕,炕上几个孩子缩在一起,四个女八路睡在地上挤得不敢翻身,但一夜平安无事。”

但没想到天刚亮,日军就将村子包围了,危急时刻,大娘让四位女八路藏到了炕底下,最终得以躲过一劫。

对此赵进军介绍道:“山东农村的炕和东北的炕不一样,东北的炕底下是火道,山东农民睡的炕是用木长凳、木条搭起来的,上面铺上秫秸、麦草、席子,麦草搭拉下来,炕底下黑洞洞的,藏个人没问题。于是我母亲和三个阿姨就一个头朝里,一个头朝外,挤在一起藏在了炕下。”

就在她们刚藏好之际,日军便一脚把门踹开闯了进来,翻译官大喊:“见到八路没有?”大娘回答“俺没看见”,日军看屋子太小施展不开淫威,便将大娘拽到了屋外。

“大娘被拽出去的时候还顺脚把门踢上了。我母亲她们就听到日本鬼子在外面拷打大娘,大娘一边呻吟,一边喊‘俺家没有八路,俺家没有你要找的人’。实际她是在暗示我母亲她们千万别出来。”

拷打一阵后,日本鬼子突然拉起了枪栓,“我母亲她们听到日本鬼子拷打大娘的声音,心里别提多难受了,现在又听到拉枪栓的声音,以为要杀人,她们再也藏不下去了,一齐钻出了炕。正在这时村子外面枪响了,原来是民兵和抗大分校的队伍和日军交上了火,院子里的鬼子立马扔下大娘就往村外跑了。”

“大娘被打得满脸是伤,青肿的嘴角流着血,衣服也被撕破,我母亲她们扶住大娘,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大娘抹了一把嘴角的血丝,催促道:‘鬼子还可能回村,你们快逃吧!叫俺家大小子带你们爬南山去!’她们只能强忍住泪水,一齐向大娘深深鞠了一躬,跟着大娘的儿子上了南山……”

“后来我母亲行军路过上刘庄,想再次当面感谢大娘的救命之恩,可大娘家的房子都没有了,只剩下一片烧过的残坯碎瓦……母亲每讲一次这个故事,都要说:‘要是没有这位大娘,妈妈和三个阿姨早就没命了!是山东的老百姓舍命救咱八路军!没有山东的老百姓就没有咱八路军的立脚之地啊!’她讲的这个故事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赵进军向红船编辑部讲述起母亲的这段经历时,也数次红了眼眶……

4

红船专访

家中六个孩子是“六路大军”


作为一名身经百战的将军,赵杰与夫人王华,膝下六个子女更是组成了“六路大军”。

谈及“六路大军”,赵进军笑言因为名字中都带了个军字:“我家六个孩子的名字彰显了父母都是革命军人的职业特点,也是我父亲十年工作经历的纪念。”

赵家的“六路大军”(后排中间为赵进军)

赵进军1945年7月24日出生在山东日照八路军的野战医院里,当时赵杰担任八路军滨海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旅长,驻地滨海地区,便给这个大女儿起名海军。“我出生不到两个月,父母奉调北上渡海进军东北,于是给我改名进军。”

赵进军的大弟,生于1946年9月22日,当时赵杰受东北局委派接管了由苏联人控制的旅大警察总局,担任总局局长,参与领导了完全按我军建军原则组建的一支警察队伍,于是便起名建军。

赵进军的二弟1949年2月16日出生在天津,当时三大战役已结束,奠定了新中国的基础;赵杰被调到战车一师担任副师长,战车一师的建立为人民装甲兵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两个奠定基础,为他取名奠军。

赵进军的妹妹1951年5月30日出生在长春,这时抗美援朝战争已打响,于是给她取名援军。三弟1952年11月22日出生在长春,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结束,为纪念这场难忘的战斗,为他取名岭军。(红船编辑部注:后来改名为领军)

“1955年9月3日,我家小六出生在沈阳,志愿军将士从朝鲜战场凯旋,我父亲也回国,于是给他起名凯军。”

进军、建军、奠军、援军、领军、凯军,“六路大军”由此而来。

“从我们的名字,我们知道了:父亲是革命军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上级命令他到哪里,他就到哪里战斗。父亲经常感叹:如果我不参加红军,不参加共产党,怎么可能从河南跑到山东和你妈妈结婚,我一个大老粗怎么可能和你们知识分子的妈妈结合,怎么可能有你们这六路大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咱们家啊!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我们心里。”

开国少将赵杰之女赵进军

5

红船专访

大弟牺牲后,父亲首先问立功了没


关于赵家的“六路大军”,还有一段令人敬佩的英雄往事。

赵进军的大弟赵建军,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967年1月19日,年仅20岁零4个月。当红船编辑部向赵进军问起关于赵建军的事迹时,她几度哽咽。

赵建军牺牲在援越抗美的战场上。1966年10月30日,还是一名高三学生的赵建军瞒着父母,与二弟赵奠军以及朋友武热河、孙智忠、瞿绍东以及王莒生、李小倩、李南下、赵和平、杨越等10人登上了北京至南宁的火车,准备到越南南方,参加南方游击战。

“当时社会上流行一本书——《南方来信》,是越南南方的人民写给北方亲人的书信。我弟弟就是从这本书中,知道了越南南方人民正在打游击抗击美帝,那时我弟弟他们大串联,一路走到了井冈山,他们决定回北京后做准备,到越南南方去支援越南人民。”

几经周折,11月6日赵建军与武热河、孙智忠、瞿绍东四人到了越南河内中国大使馆。中国驻越大使朱其文同志把他们到了越南要到南方打游击的情况报告了周恩来总理。

“总理特批他们就地参加援越部队。经过10天新兵训练,我弟弟和他的战友武热河、孙智忠、瞿绍东正式下连当兵。”

1967年1月19日,在一次战斗中,赵建军在炮位上刚打出6发炮弹,就被敌机扔下的子母弹击中,当场壮烈牺牲。牺牲后,赵建军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记二等功,总政治部向援越部队发出了向他学习的号召。

赵进军的大弟赵建军

赵建军牺牲的消息传回国内后,赵杰强忍着悲痛,问的第一句话是:他立功了没有?赵进军还记得,那天父亲拄着拐棍,一边走一边呢喃道:战争年代那么多战友牺牲在我前头,现在我儿子也牺牲在了我的前头。

赵建军牺牲后被葬了越南谅山县,此后因中越关系一度降至冰点,赵进军觉得,或许这辈子都没法去给弟弟扫墓了。无奈之下,她希望父亲能够动用一些关系将弟弟的坟墓迁回国内。

“我说您给李鹏总理写封信吧,把弟弟的墓迁回来,我们好祭奠他。”赵进军的这一请求被父亲果断拒绝了:“毛主席的儿子牺牲在了朝鲜,他都没有把他儿子的墓迁回来,我怎么能把我儿子墓迁回来呢?就让他跟他那些牺牲的战友在一起吧。”

不愿动用关系谋私的赵杰,却也因此事留下了终身遗憾。“他直到1996年去世,都没能去到建军的坟前祭奠一下,这个未完成的心愿,成了他的终身遗憾。”

采访的最后,谈及父母的教育,赵进军说,他们家没有成文的家规家训,父母都是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子女。

王华给孩子理发

“比如从我们的名字我们知道了父亲是军人,是共产党员,要随时听从党召唤;从他身上的战伤,我们知道了军人打仗要冲锋在前不怕牺牲;从母亲讲的故事,我们知道了老百姓的救命之恩永远不能忘……父亲从一个大字不识的放牛娃到能著书写文的将军,不仅是革命军队中领导和同志们对他培养教育帮助的结果,更是他自己刻苦努力的结果。现在回忆起来,父亲坐在写字台前读书看报撰笔写作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在我们家爱惜粮食、艰苦朴素,已成风气。我家吃饭不许剩饭,衣服大的穿小了小的接着穿,穿破了打上补丁接着穿;妈妈还买了一个二手缝纫机下了班亲自给我们做衣服;我四个弟弟成年之前基本没进过理发馆,都是妈妈给他们理发……”
撰文:周晓宇
统筹:张喜斌

程序编辑:朱向锋

★推荐阅读★


烽火恋情丨志同道合的终生伴侣

纪念罗荣桓元帅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办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吧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