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红船家风故事丨“你们都是农民的孩子”

红船融媒 红船融媒 2023-11-10


 ★


2021年,《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一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
老一辈革命家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们为共和国的创立鞠躬尽瘁,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同样在于他们及其后人精心培育的良好家风。低调,清廉,普通,守法,自立,诚实,正直……

为此,红船编辑部特推出“红船家风故事栏目”,通过邀请老一辈革命家及革命英烈、开国元勋后人,来讲述那些令人动容、心生敬仰的革命家风故事。


近日,开国少将陈福初之子陈晓霆在接受红船编辑部采访时,被问及家庭教育,陈晓霆讲述了其奶奶的故事:奶奶为了抗战胜利,毅然让儿子参加了红军,自己却流浪半生,遭受苦难。“为了中国抗战胜利,为了千家万户的美好生活,老一辈的人宁可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我的奶奶给我最大的财富,她教会了我,要勇敢为党和国家奉献一切乃至生命。”


▲开国少将陈福初

“你们都是农民的孩子”



陈福初经常对孩子们说:我是农民出身,从小给地主放过牛,你们都是农民的孩子。”

“父亲是湖北黄陂人,爷爷去世得早,奶奶带着两个儿子和一个年幼的女儿,生活十分艰难。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奶奶先后把父亲和叔叔送进了红军的队伍。在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和‘反围攻’作战中,我的叔叔牺牲了。”

谈起家族往事,陈晓霆有些哽咽。

“红四方面军西征离开鄂豫皖后,白匪军、还乡团反攻倒算,到处抓红军家属。奶奶独自带着年幼的姑姑,不敢也不能去投亲靠友,无奈流落街头乞讨。迫于生计,不得不将姑姑卖给人家当童养媳。最后实在无奈,卖身为奴。”。陈晓霆动容地说道:“为了革命,为了今天的国强民安,有多少老百姓送自己的亲骨肉参加革命,又有多少红军像我叔叔一样血染疆场。解放后很多人回家寻亲,只见坟头不见人。相比之下,我父亲最终能找到我奶奶,母子相逢,是多么幸运啊!”


▲开国少将陈福初和夫人

“父亲对我们要求很严,要求我们和普通人家孩子交朋友,参加体力劳动,尊重工作人员。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我们和家里的阿姨一起开荒种地、掏粪浇菜,是大院有名的“开荒大地主”。

陈晓霆告诉红船编辑部,“小学我是在武汉军队子弟学校上的。1958年我刚到北京,在郊区67中学走读。当时学校周围全是农田农舍,学校里农村的孩子很多。父亲专门跟我谈话,要我多和农民的孩子交朋友,向他们学习,防止骄、娇二气,绝不容许有一丝一毫特殊化。”

1964年入伍的陈晓霆,退休时的职务是总参四部办公室主任,大校军衔。曾有战友对陈晓霆说,你父亲是总参的老人,只要稍微走动一下,提个将军不是难事。“那时还真有原来的老部下、后来的总参首长来看望父亲,问过父亲‘家里或个人有什么事,只要能解决的我们尽量办。’父亲回答道‘我离休了,不能为党做更多的工作,感谢组织关心,没有什么要求。’”

说到这,陈晓霆有些意味深长地说道:“其实那个年代的老同志,很多都是这样的,从不在乎个人得失,更没有想着要利用特权给家人办事。”

▲全家福,中间的是陈晓霆的奶奶

“我们家五个子女,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认真真工作,建功立业。”陈晓霆在部队两次荣立三等功。他的小弟弟陈晓震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获得一次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十三次军队科学进步奖。

陈晓霆坦诚地说,“我们家没有一个靠父辈升官,没有一个做生意发财,也没有一个出国定居的。生活艰苦朴素,学习刻苦努力,工作扎扎实实,做人清清白白,这就是父母留给我们的家风。”

撰文:周晓宇

程序编辑:朱向锋

★推荐阅读★

红色之旅 | 老一辈革命家后人参观淮安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

烽火恋情丨一对红军夫妻的爱情传奇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吧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