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老龄化背景下森林康养发展路径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积极老龄化背景下森林康养发展路径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李泓沄,徐洪,陈芳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南平353000)
摘要:积极老龄化与森林康养发展对人民、社会、国家均具有重要意义。在系统梳理积极老龄化背景下森林康养发展的重要意义与现实困境的基础上,从健全标准体系、联动惠老措施、试行老年培训订单班、建设适老化工作环境等方面提出福建省积极老龄化背景下森林康养发展路径。
关键词:积极老龄化;森林康养;社会参与;福建省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80(2022)02-0017-40
积极老龄化以“健康”“参与”“保障”为支柱要素,强调终身学习,鼓励老有所为,被普遍认为是国民适应老年生活、国家适应老龄化人口结构的一剂良方[1-2]。森林康养是以森林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促进大众健康为目的,利用森林生态资源、景观资源、食药资源和文化资源并与医学、养生学有机融合,开展保健养生、康复疗养、健康养老的服务活动[3]。森林康养对人体身心健康的有益性已得到广泛证实,其属性特征与国民“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养老需求高度契合,对节约老年医疗开支、释放老年人力资本潜能、提升老年生活幸福感意义重大。积极老龄化与森林康养二者发展相互交织,彼此互为动力,探索积极老龄化背景下森林康养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福建省森林资源丰富,拥有众多高质量的国家公园、地质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等,为森林康养发展提供了数量充足、类型丰富的物质载体。福建省林权改革经验丰富,林业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林票、碳票、“生态银行”等创新典范不断涌现,为森林康养发展营造了开放包容、富有活力的创新氛围。福建省对台优势明显,闽台“五缘”交融,合作广泛,《两岸森林康养标准共通试点》项目也已获批,为森林康养发展铺垫了规范高效的制度环境[4]。基于此,福建省是探索积极老龄化背景下森林康养发展的一方沃土。
1积极老龄化背景下森林康养发展的重要意义
1.1森林康养产业是积极老龄化诉诸实践的广阔天地
“健康”“参与”和“保障”是积极老龄化理论框架的支柱要素。“健康”是先决要素,指老年人能够维持良好的身心状态与社交状态;“参与”是核心要素,指老年人能够凭借自身能力、兴趣参与经济、文化、娱乐等社会生活;“保障”是基础要素,指当老年人生活完全或部分不能自理时,能够得到充分护理照顾以满足其身心需求、经济需求、社会支持需求等[1]。森林康养产业天然具有为积极老龄化落实“健康”要素与“参与”要素的能力,也拥有助力积极老龄化落实“保障”要素的潜力。
1.1.1提供森林疗愈环境,提升老年人身心素质
森林康养产业能够通过森林环境为老年人搭建有益身心的物理环境,也能通过组织各类康养活动为老年人创造安全健康的社交环境。已有研究认为,相较于城市环境,森林环境由于植物有机挥发物增加、应激源减少、小气候效应形成等,能够有效促进人体减压放松、增加免疫力、预防和辅助治疗高血压,进而改善情绪状态、提高注意力、提升自尊心和创造力,增加幸福感[5-6]。森林康养不仅是人与自然的互动,也是人与人的互动。老年人进行的各类康养活动,如太极拳、瑜伽、合唱等,本身具有社交属性,有助于满足老年人的社交需求。
1.1.2构建多元参与平台,增强老年人社会参与
森林康养产业综合性强,各基地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通过灵活就业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对口的就业岗位和志愿者岗位,为老年人创造数量较多、类型多元、层次多样的经济活动平台,也可搭建各类交流平台拓展老年人参与文娱活动的渠道。森林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与不可替代的当代价值[7]。各基地可以结合自身特色与老年群体生理特点等思考森林文化的具体表达,为老年人设立类型丰富、互动充分、参与性强的文娱活动平台。
1.1.3协助互助养老模式,强化大众“储蓄”意识
“时间银行”作为典型的互助养老模式已在全国多地展开实践,前景乐观且具有一定群众基础,亟需优质渠道为之广泛且深入地宣传[8-10]。森林康养基地可与本地“时间银行”管理单位合作,为其提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渠道,引导森林康养基地的顾客、职工、职工家属、志愿者等群体了解该互助养老模式;森林康养基地也可通过定期为“时间银行”管理单位提供自产产品,如盆栽、花束、食材、药材等作为老年人慰问品或志愿者礼品。
1.2积极老龄化是森林康养产业稳健发展的强大动力
人力资源、产品体系与文化内涵是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积极老龄化释放的人才红利能直接为森林康养产业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并对其产品体系研发与产业文化内涵提炼发挥积极作用。
1.2.1充实森林康养产业的人力资源
老年人力资源不仅是森林康养产业应急可用的劳动队伍,也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动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贴合健康中国、乡村振兴、“双碳”等众多重要国家战略,正值政策红利期,基地数量增速迅猛,急需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予以驱动。21世纪前半叶,中国低龄老年人口都将保持存量与增量双高的态势,人口总量充足,素质不断提高且工作意愿强烈,人力资本红利巨大[11-12]。相较于青年人,老年人经验资本、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充足,就业心态更稳定,对灵活就业的接受度更高,也更有可能为森林康养基地带去政策优惠。
1.2.2优化森林康养基地的产品体系
老年人力资源不仅是森林康养基地相关老年产品的“助理设计师”,也是森林康养与消费市场的桥梁。老年人是森林康养产业的重要目标市场之一。使用老年人力资源,能使各森林康养基地得以近距离洞察与分析该群体的需求,为相关产品研发全过程预备了最合适的“助理设计师”。此外,老年人是各年龄阶段与消费单元成员的“过来人”,其社会关系网络与森林康养产业的消费市场高度重合,使用老年人力资源,不仅能够优化森林康养产业的产品体系,也能通过妥善的内部营销,搭建产业与市场的桥梁。
1.2.3升华森林康养产业的文化内涵
对于森林康养产业而言,助力积极老年化不仅有利于塑造优良产业文化,也有利于营造文明运营氛围。为老年人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不仅能够为其谋求一份收入,更能够使其与社会保持良性互动,持续感受自身价值。助力积极老龄化,既是当代传承敬老文化的具体途径,也是新时代彰显企业家精神的具体方式。在需要时间打磨技能的领域中,由老年人作为产品的生产者,有利于森林康养基地快速推出老手艺、老字号等富含文化底蕴的系列产品。在爱老敬老的社会氛围下,由老年人作为服务的传递者,也有利于森林康养产业迅速营造文明和谐的运营氛围。
2积极老龄化背景下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2.1森林康养产业发展中多重堕距现象显露
积极老龄化背景下,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存在政策堕距、资源堕距、制度堕距等多重堕距现象。在森林康养领域,国家在资金帮扶、税收优惠、土地供应等方面均提供了利好政策,而推进积极老龄化的政策主要集中在促进“健康”要素,对“参与”要素与“保障”要素均未提及,存在政策堕距[13]。森林康养产业多以林场或景区为资源载体,由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工作设施等构成的资源环境与积极老龄化所需资源环境匹配程度较低,存在资源堕距。森林康养产业人才缺口巨大,但已有的人才培养制度多嵌于高等教育中,在成人教育体系,尤其是老年教育体系中嵌入不足,存在制度堕距。
2.2森林康养产业发展中产业融合效应欠佳
森林康养本应是林业、旅游、医疗保健、食品营养等诸多产业融合的成果,但在积极老龄化背景下,森林康养产业呈现出各产业融合不足、融合效应欠佳的现象。老年消费者对森林康养的核心需求是森林疗养功能,对森林康养基地的住宿服务最为关注,而当下许多森林康养基地发展局限于浅层次的休闲体验,老年人可进行的休闲娱乐项目不多,适老化的住宿产品与配套产品不健全,标准化、可观测、可追溯的疗养功能评价体系尚未建立,难以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森林康养产品[14-15]。
2.3老年人力资源服务机制与培训机制缺失
近年来,鼓励建立以帮扶老年人就业、创业为主要功能的老年人才信息库被相关政策反复提及,但各地落实情况良莠不齐,普惠的人力资源服务机制与职业培训机制长期缺失。已有的各类银色人才网主要服务于体制内离退休人才,受益群体十分有限,难以为大量非体制内的老年人提供就业信息服务。老年大学已开设的课程大多侧重于生活教育,而非职业培训,无法为广大有相关就业意愿而无相关就业技能的老年人提供技术支持[16]。
2.4各利益相关者对积极老龄化认同感不强
个体积极老龄化是积极老龄化的逻辑基础[17]。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老年人、家庭成员、用人单位不仅是个体积极老龄化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其态度也是个体形成积极老龄化意愿的重要前因变量。然而,传统“孝老”文化认为高龄就业会使得老年人“不体面”,其家庭成员也会被认为是“不孝顺”。现阶段老年人再就业多出于需“自养”的经济原因,老年群体参与志愿者服务的总体意愿不高,对积极老龄化所倡导的老有所为认同感不强[18]。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对使用老年人力资源的态度并不积极,年龄歧视普遍存在[16]。
3积极老龄化背景下福建省森林康养发展路径
3.1建立省域标准体系,打造乡镇睡眠产品
目前,福建省森林康养基地数量稳步增长,两岸标准共通试点工作正在进行,建立健全具有福建特色的森林康养标准体系与产品体系正当其时。建议从省域层面强化引领,建立森林康养基地与医疗机构、医药大学等的合作试点,逐步形成全省范围内标准化、可观测、可追溯的森林疗养功能评价体系,为全省各森林康养基地提供技术指导。建议从乡镇层面优化睡眠服务,融合乡镇特色文化设计睡眠环境,暂时难以满足夜宿服务的森林康养基地可尝试提供午睡服务产品,降低老年人的行游比。
3.2联动惠老政策措施,激活老年消费市场
福建省在医保报销、公交出行、公益食堂等领域均出台了针对老年人的优惠政策,联动各领域惠老措施,拓展与优化老年消费产品,对激活老年消费市场大有裨益。各森林康养基地应尽快落实《福建省森林康养基地评定标准细则(试行)》中的“养老”指标与“医保”指标,考虑与邻近区域的老年大学、敬老院等单位合作,将“疗休养”指标中的3天2夜疗休养森林康养产品的目标市场从职工拓展到老年消费者,并在此基础上申请在基地内设立长者食堂,激发老年人的出行动力。建议增设直达各森林康养基地的公交路线,降低老年人与广大居民的出行成本。
3.3成立森林康养联合会,探索老年培训订单班
截至2022年7月,福建省共有省级森林康养基地42个,“十四五”期间,省级森林康养基地将增至100个[19-20]。福建省森林康养产业已初具规模,前景光明,人力资源需求旺盛。相较于青壮年,老年人住所更稳定,也更能适应城郊与乡村生活。为提升人才供给侧效率,建议成立市一级的森林康养产学研联合会,结合相关建设标准,共同研究当地特色文化在森林康养产业中的表达形式、各市森林康养基地所需人才结构与数量、老年人力资源培训机制等问题,尝试开设就地就业的森林康养老年培训订单班,为市内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定向培养懂知识、会技能、有情怀的人才队伍。
3.4重视老年工作者诉求,建设适老化工作环境
人口老龄化本身并无好坏之分,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主要源于现有环境尚未适应此人口结构[21]。惯常工作环境的设计大多以青壮年为适用人群,较少考虑老年人生理条件特殊性,容易增加老年工作者的挫折感,降低其在工作环境中的自我效能感。建议在市一级层面探索政企合作的适老化工作环境改造机制,以市内雇佣一定比例老年人的森林康养基地为试点,聆听老年人对具体工作环境的诉求,借鉴住房与公共服务适老化改造经验,逐步建设与优化基地的适老化工作环境,提升老年工作者的掌控感与幸福感。
3.5广泛宣传积极老龄化,营造老有所为闽文化
爱拼敢赢与敬老文化自古在闽文化中交融,为闽人的积极老龄化提供了文化基础。建议省一级相关部门结合森林康养产业工作性质与老年人群体特质,理清老有所为的文化依循,理顺积极老龄化蕴含的敬老逻辑,设计广告、折页、海报等各类公益宣传产品,以电视、互联网、全省森林康养系统、成人教育系统、长者食堂系统等为宣传渠道,广泛宣传积极老龄化理念与森林康养老年培训订单班,促进形成新时期具有八闽特色的绿色文化与银色文化,为正在奋斗的青壮年展现一个学有所获、老有所为、舒心快乐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宏洁,张艳,杜灿灿,等.积极老龄化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2,42(5):1222-1226.
[2]庞凤喜,牛力.积极老龄化:公共政策选择与公共财政责任研究综述[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4(2):149-155.
[3]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解读:《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解读全文)[EB/OL].https://www.forestry.gov.cn/main/3957/20190704/151445283849525.html,2019-03-13.
[4]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林改20年:森林覆盖率连续43年居首林业产业总产值增11倍[EB/OL].http://www.fujian.gov.cn/xwdt/fjyw/202204/t20220427_5900857.htm,2022-04-27.
[5]Hansen M M,Jones R,Tocchini K.Shinrin-yoku(forest bathing)and nature therapy:A state-of-the-art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17,14(8):851.
[6]Barton J,Pretty J.What is the best dose of nature and green exercise for improving mental health?A multi-study analysis[J].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2010,44(10):3947-3955.
[7]金鸣娟.论森林文化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在中国文化视阈中的考察和认识[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10,9(2):1-5.
[8]谢立黎.中国城市老年人社区志愿服务参与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7,23(1):55-65+73.
[9]于梦娇,张丁洋,张京晶,等.“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城市居民意愿分析———以合肥市数据为例[J].经济研究导
刊,2021(26):47-52.
[10]王亚婷,曹梅娟.低龄老年人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参与意愿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7,32(14):95-97.
[11]杨菊华,史冬梅.积极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生产性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1(5):85-95.
[12]李连友,李磊.构建积极老龄化政策体系释放中国老年人口红利[J].中国行政管理,2020(8):21-25.
[13]李国辉,王心.美丽乡村建设视域下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22(1):68-69.
[14]刘斌,闫蝾深,浦旎,等.基于云模型的森林康养产业供需维度可视化研究———以东北三省老龄人口的调查数据为例[J].林业经济,2022,44(4):19-37.
[15]韩立红,田国双,高环.产业融合对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21,49(8):100-105.
[16]张利娟,方正,米靖.我国老年教育及再就业的困境分析和应对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22,38(6):93-100.
[17]刘玮.个体积极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逻辑基础与政策取向[J].云南社会科学,2021(3):141-147+189.
[18]王世斌,申群喜,王明忠.比较视角下流动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实证研究[J].南方人口,2015,30(5):44-51+80.
[19]新华网.福建加快发展森林康养产业[EB/OL].https://eco.cctv.com/2022/07/17/ARTIovjIzPsk6nhafUQNPFZ7220717.shtml,2022-07-17.
[20]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福建森林康养标识发布[EB/OL].https://www.forestry.gov.cn/main/102/20220107/090611482503866.html,2022-01-07.
[21]胡湛,宋靓珺,郭德君.对中国老龄社会治理模式的反思[J].学习与实践,2019,(11):81-91.
期刊:林业勘察设计2022年第2期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转载相关文章,仅用于传播森林与健康信息,不做商业用途。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往期推荐-
基于森林康养的乡村旅游规划研究— 以金堂县云漫半山森林康养基地为例